前不久,快手公布自己8月份的訂單量突破5億,過去12個月的訂單量,僅次於阿里、京東、拼多多,位列行業第四。
從表面上這肯定是個好成績,但依然掩飾不了快手內心深處的焦慮。
1
關於快手急於上市的消息流傳許久,無論是對電商數據的高調,還是針對創作者的補貼,一系列快動作仿佛都是為了給上市鋪下一塊塊令人豔羨的墊腳石。
有評論認為,快手急於求成,過於著急變現了。
孔二老師倒覺得這無可厚非,作為一款誕生快十年的產品,如果還不變現那要搞毛線?變現是一個公司起碼的責任與義務,天經地義,沒有什麼可指摘的。
快手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此。
在孔二老師看來,這些年快手染上了一種「慢性病」,雖不要命,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鎖死了快手的結局。
一家企業的宿命並非生死抉擇的二元論,就像一個人,也不是成功與失敗這兩條標準。很多企業就像大部分人一樣,不會死的很難看,但也不會活的很好看,就在渾渾噩噩的中庸之中,左右突圍,或安於舒適。
這恐怕也將是快手的最終結局。絕大數公司的概率就是一個普通公司。
這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
之所以有這樣看似篤定的結論,便是因為快手的「慢性病」正在悄然提速。
而這個病,就叫「試錯」。
試錯是一個企業的必然路徑,也是司空見慣的商業嘗試,為什麼放在快手的頭上,就成了壞事?
因為任何企業的試錯,都取決於兩項基本前提。
一是你自己的能力;二是對手的實力。
前者決定你能試錯的最大次數;後者決定你試錯所會遭遇的變數。
比如說,以當年的諾基亞權傾朝野的實力和帳面上的資金,至少還能試錯五六次。但當蘋果突突而來,諾基亞只在微軟身上試錯一次就結束了自己的壽命。
試錯無非是為了看看哪一條路可以成功。
但如果對手的成功速度超過你的試錯速度,那麼無論你多麼有把握,命運最後還是被人所握。
02
我們不妨看看快手目前都在哪些方面瘋狂試探。
電商、推廣、品宣、內容。
這樣的商業化,與百度聯盟、騰訊廣告、阿里媽媽等其他巨頭的廣告營銷平臺並無本質區別:一方面致力於平臺內私域流量的變現;另一方面利用資源優勢打通外部公域流量,最終還是求個變現。
在這個維度上,快手的商業模式裡並未發明什麼新東西,只不過是對以前的舊物件取了一個新名字。
這些領域有沒有機會?有沒有錢賺?當然有。以快手的能力,肯定能從中分得一杯羹。
但問題在於,它將自身原本有望樹立的新戰場,又攪入了其他巨頭的老戰局。
完全是在樹立一些本沒必要的新敵人。
這就像晚清政府,明明可以先集中力量對付一個,但突然不知道哪根弦斷了,竟然同時向八國同時宣戰。
企業競爭與政治鬥爭都師出同源。
有時候,一個企業究竟能取得多大的市場,不在於它是否能將對手悉數擊倒,而是在於它是否能夠確保對方的權利邊界。如此一來,對方也就會認可它的權利邊界。
1 VS 1尚且如此,更何況現在的快手還是1 VS 5。
它在每個他人已經做成的蛋糕上摘果子,勢必會遭到群起而攻之。這也就是為何在一路狂奔的路上,你反倒聽到快手的聲音越來越少、越來越小。
因為那些感到權利邊界被冒犯的平臺,會有意無意的忽略它。
03
毛主席教育我們,要把自己的朋友搞的多多的,把對手的朋友搞的少少的。
快手倒好,自己去別人的田地裡試錯,如今把自己的朋友搞的少少的,對手的朋友搞的多多的。
這才是快手急於上市的真正原因。當自己的陣營勢單力薄,就需要尋找新的外援。
此外,正是因為遍地試錯的做法,仍沒有找到有效的變現來源。到處挖井,都沒大水,反而給自己挖了一個個退而不得的坑。
於是,唯有上市續血,才能獲得更多的現金再供自己試錯……
這並不是快手一家的悲哀,而是大部分公司的集體無奈。
平臺可以複製照抄,但商業模式只能內生。當自己求內無果,就只能在他人業已驗證的商業模式上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意。
這種慢性病不會嚴重到要誰的命,但會讓平臺疲於奔命,要麼認命保平安,要麼命比紙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