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論·勞動|疫情下的美國工作:在家辦公,等於在家失業

2020-12-20 澎湃新聞
2020年初,瘟疫從武漢爆發至今,對它的知識需求早已經超越醫學和公共衛生的範疇,轉而進入更深更廣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向度。從「野味肺炎」喚起的對人與動物關係的重思,到歷史上各種大型瘟疫留給人類社會的經驗;從危機管理的全球合作機制,到被打斷的資本流動與勞動者的困境;從各主權國家防疫牽涉出的「生命政治」治理,到與瘟疫伴生的種族主義在全球各地的民間社會回潮……在這場瘟疫註定將在我們生命裡留下的痛苦記憶之外,我們希望以系統的公共知識生產,搭建一個人文社會向度的討論空間,以對抗面對災難時的無力與絕望。《澎湃新聞

·

思想市場》欄目推出「疫論」系列,嘗試理解這場瘟疫暴露出的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既有問題,以及它將帶來的深遠的全球變局。

近日,為緩解新冠疫情導致的失業危機和全球供應鏈上的破壞,美國官方不斷升級經濟刺激方案的規模,最終撥款可達

2萬億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計劃,是給每位公民至少一千刀的緊急支票補助。推出這種略帶「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色彩的項目,說明疫情所解鎖的一系列社會危機,已經危重到蓋過了黨派之爭。疫情下橫掃全球的居家辦公社會實驗,賦予一部分人探索新工作、學習、生產模式的同時,也讓更多行業無法不出行的勞工面臨隔離即失業破產的命運。初步

調查

顯示,美國截至3月中旬已有18%的人口因為疫情失業或工作時長減少,這一數字還將隨著疫情的深化而上升。疫情打碎的不僅僅是穩定生活秩序的幻象,也註定要促發更深遠、長期的工作場所、公眾心態和經濟模式的裂解和轉型。

2020年3月21日,美國洛杉磯,人們經過一家停業的餐廳。新華社 圖

居家辦公中的職業隔離

美國疫情的蔓延,讓居家辦公和視頻會議成為了白領標配,也讓低薪服務業的脆弱性在危機前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否可以居家工作,成了進一步撕裂階層鴻溝的引擎。

與中國在今年一、二月的情況極其類似,美國的酒店業、餐飲業、娛樂行業特別是小型本地企業在三月經歷了大崩盤,直接受影響的勞工佔到工作人口的十分之一。如果說健身教練和藝術家擁有較高的文化資本,還可以勉強通過網課賺點零花錢,餐飲業僱員卻不存在這個選擇。在主要城市下達封城令前,很多地區的餐館和酒吧流量就已經跌到了

谷底

,大量合同工、小時工被解僱和停薪,絕大部分都沒有帶薪休假,近一半都沒有醫療保險。美國私營部門中,只有

30%

的低收入職業可以休病假,相比之下高收入職業的這一比率為93%。即使僱員幸運被留用來處理外賣訂單,大幅削減的小費也會讓大部分服務生無法維持生計。通過虛擬小費罐(

Virtual Tipping Ja

r)給失業的餐廳僱員募捐,是近日美國各地防疫自組織的核心項目之一。以城市為單位,餐館勞工可以在共享文檔上列出自己的基本信息、餐廳名字和電子錢包,接受顧客的打款。

服務業的停擺迅速反映到了失業指標上。過去半個月,幾乎所有州的失業補助申請數量都在急劇

飆升

。在紐約和新澤西,潮水般湧進的失業申請讓兩地勞工局的網站和熱線一度停擺。在俄亥俄州,非必須場所的關閉導致政府兩天內收到五萬名失業申請,是往年同期的二十多倍,這種烈度早已經超越了2008年金融海嘯帶來的震蕩。失業趨勢如此驚人,以至於各州勞工部門在考慮

推遲

發布最新的數據。

2020年3月20日,美國舊金山一名清潔工在唐人街打掃。 新華社 圖

低薪服務業的遭遇,進一步折射出居家辦公的例外而非常態性。根據勞工部的統計,全美勞動力即使早就去工業化,目前也只有29%的非農勞工

有條件

居家辦公,而那些沒法在家工作的職業基本都集中在受到極大衝擊的低薪服務業。居家辦公人群的相對高薪、高教育特質,也意味著在種族上的職業隔離,白人和亞裔能夠遠程辦公的比例高過非裔和拉丁裔。由於大量就業於科技工程領域,37%的亞裔可以遠程工作,這個比例對非裔和拉丁裔只有20%和16%,而後者私家車擁有率更低,通勤時間更久,對公共運輸依賴性更強,因此居家辦公特權和接觸病毒機率本就呈反比。再者,由於非裔和拉丁裔存款更少甚至很多人負債,即使同樣遭遇災難性失業,他們也會更快陷入絕境。

在疫情發生前,美國全天居家工作的勞動力

比例

大約為5%,即800萬人。假設疫情讓有條件的人全部選擇遠程辦公,也只新覆蓋到人口的不足四分之一。一些州強制規定半數以上人口在家辦公,對很多人就意味著在家失業。傳媒和矽谷所津津樂道的大規模遠程辦公實驗,根本不能代表疫情下美國普通人的生存狀態。

零工經濟的雪崩

對比傳統服務業的大規模停薪失業,處在傳統僱主僱員結構外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則面臨著收入驟降或勞工權益的進一步倒退。主要城市封城後,叫車平臺訂單基本消失。還在其他城市堅持接單的勞工,由於公司不負責醫保和提供醫療防護,不得不自費購買價格翻倍的口罩和手套。餐廳堂食的關閉,也並未反向帶動外賣需求的上升:大部分人都在本地超市的大搶購中囤積了足夠的餘糧。走投無路的餐廳已經要求外賣訂餐等平臺幫忙售賣禮品卡來維持現金流。

此次疫情危機,幾乎所有零工平臺的主要應對策略,不是出臺補貼勞工的政策,而是增減應用功能和算法規則,來試圖改變消費者與勞工的互動模式,這和英國官方篤信的輕推理論(Nudge Theory)和遊戲化設計(Gamification)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跑腿平臺TaskRabbit降低風險的方式,是直接把顧客的任務取消費用給

免除

。這雖然可以鼓勵有症狀的顧客及時取消訂單,卻讓勞工面臨白跑單和被惡意銷單的風險。Uber和Lyft平臺的方式則是粗暴把拼車功能直接

拿掉

,這降低了乘客間傳播病毒的概率,卻未必讓勞工更安全。由於拼車比單人訂單時薪高,為了獲得同等的收入,司機必須完成更多的訂單才能下班。考慮到上漲的訂單需求和手下願意繼續工作的勞工數量不匹配,超市代購服務Instacart直接

取消

了低評分購物者獲取訂單的限制,來鼓勵平臺勞工在疫情期間多接單。零工平臺們僅僅通過調整後臺代碼,就可以聲稱為防疫做出了貢獻。

3月17日通過的全國性緊急援助法案,強制規定零工經濟平臺應給予勞工最多14天的帶薪病假。但在絕大部分州,網絡平臺勞工都沒有合法的僱員地位。加州今年1月生效的AB5法案將Uber,Lyft和Doordash勞工視為正式僱員,但目前零工平臺通過上訴等渠道,紛紛拖延執行這一規定。19日,憤怒的司機在Uber總部門口聚集,

抗議

公司不提供薪資補償,這大概是各地宣布封城後的第一次線下集會。即使獲得僱員地位的承認,如果減少的收入來自於訂單不足、平臺規則更改、或者在家照看孩子的義務,勞工也無法獲得任何補貼。即使幸運因為感染獲得兩周帶薪病假,由於絕大部分零工僱員要麼沒有醫保,要麼加入的計劃自付額度很高,在天價帳單前薪資補償也是杯水車薪。

但疫情歸根結底,也只是既有併發症的顯影器。即使在今年以前,整個零工經濟的運行模式都已無法持續,低價便利與保護勞權成為蹺蹺板的兩面不可兼得。算上油費保險等投入成本和等待客戶的時間,所有零工平臺勞工的實際

小時工資

都遠低於最低工資標準。隨著時間推移,零工經濟的相對收入也在下滑,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打多份零工才能過活。基於全美27個主要城市的網絡零工平臺

數據

顯示,從2013年2018年,僅出行平臺司機的平均收入就跌了一半以上,在一些城市的跌幅更是超過七八成。由於生活成本高企,小時工資停滯不前,全職工作已經無法維生,大量之前的全職勞工被迫找了別的工作,因此只有換成兼職。出行平臺的勞工流動率也高得驚人,2017年一項研究曾

估計

只有4%的Uber司機工作滿一年還在堅持。

2020年3月20日,美國加州宣布「居家令」後,公交車駕駛員戴著口罩。新華社 圖

即使把小時工資壓到最低,趕走大量全職司機和解僱內部程式設計師,Uber和Lyft還是只能靠一輪又一輪的風投過活,創辦至今從未真正在帳簿上盈利過。在社會學者、Hustle and Gig作者Alexandrea Ravenelle看來,多以靈活、就業共享共贏為賣點的零工經濟,本質上是包裝成進步的倒退(a movement forward to the past)。

諷刺的是,零工經濟在過去十年的崛起,本就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資本主義自我調適的結果。估值10億以上的科技獨角獸公司們,試圖把被主流經濟結構甩下的不穩定就業人群吸納到自己的盈利體系中,一邊宣揚自己高效解決就業,為波動型經濟帶來緩衝區,一邊用參與、自主、社區等進步派理念,把經濟風險由企業轉嫁給勞工。在技術民族志學者Alex Rosenblat看來,零工平臺是在把一種較高的職業地位和標籤,強行與更低的經濟回報、更高的職業風險相捆綁,最終打造出一種類似於用愛發電的自我剝削意識。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這類困境解決模式,終於在另一場危機的灘涂上土崩瓦解。

疫情與加速的自動化

傳統零工經濟模式的破產促發的更深遠的轉型,還在於未來服務業中全面加速的自動化。與全世界機器人發展的核心地帶中國相比,美國機器換人的規模本並不大,機器人的密度也遠低於日韓。中國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可以更方便地僱傭科技公司進行AI和大數據開發,隱私保護的不健全也使得面對疫情時,從面部識別到體溫槍等各種自動化手段可以無障礙推廣到全國。2月,中國浙江也率先採用了

無人機

來遞送醫療物資。雖然製造業中的工業機器人眾多,自動化在美國都市空間的入侵速度卻並不高,因為城市經濟長期依賴大量低薪服務業人口,來保證周邊高薪金融科技白領的日常所需。各種服務業和移民工會,也會確保它們旗下的勞工至少有一份有尊嚴的工作,不會輕易被機器所裁汰。然而,新冠病毒的來襲,無疑改變了企業衡量經濟風險的天平,使其進一步意識到都市人員流動的危險和自動化的優勢。

為了避免醫護感染,美國第一名新冠病例就是由醫療

機器人

進行隔離治療,病人通過機器人與治療醫師溝通。儘管社區傳播並未因此被阻斷,使用機器人的思路可能在未來被大規模效仿。病毒在金屬、木製品等表面依然可以存活數小時至數天,但機器人比人類傳播病毒的可能性顯然是低多了。除了養幾個維護機器的員工,企業也不再需要為機器人突然病倒而擔憂。

事實上,美國多數企業面對疫情的舉措,從餐飲、銀行業的應用交易和免下車服務,到健身領域的家用

智能健身器

,就已經體現出自動化取代人力的色彩。2月末,亞馬遜在疫情嚴重的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只有清潔工和管理員的

全自動結帳超市

,顧客的購買由攝像頭自動記錄和扣款,不需要結帳即可離開,最大程度避免了人群的排隊聚集。亞馬遜正試圖將這項技術賣給其他零售商,讓無處不在的監控攝像頭加速取代目前美國社會尚存的350萬收銀員。

年輕一代對機器換人接受甚至推崇的態度,也在推著自動化的浪頭往前衝刺。以上述自助結帳技術為例,就可以看出不同代際對自動化的支持度呈現極大差異。商業調查公司CivicScience於2018年做過

統計

,當收銀員和自助結帳臺均存在的情況下,35歲以下的受訪者只有不到四成會選擇收銀員,而在55歲以上的人裡,這個比例卻高達四分之三。

刨除老年人學習新技術的陡峭曲線,千禧一代對社會交往模式的偏好也在重塑著美國未來工作的前景。傳統社會學和管理學理論預設人們渴望更多面對面接觸和交流的機會。上世紀90年代,星巴克等美國咖啡店設置店內工作

休息區

,就是依據普特南式美國公共生活衰落、急需重建公共空間的假設。二十多年後,

WeWork

抱著同樣的哲學在全球城市中擴張,希望新經濟下原子化的科技和文創勞工通過在開放空間集體辦公交友,重新回歸線下溝通和公共生活。甚至SoulCycle這類健身俱樂部也曾打著白領社交而非鍛鍊的口號。

但年輕一代的選擇卻打碎了這套理論。他們需要的不是真正的溝通,而是周圍有陌生人一起孤獨的感覺。比如社會學者David Grazian在調研美國多個WeWork共享辦公空間就發現,大部分用戶只是為了端著咖啡、抱著電腦在一邊獨自工作,對空間提供的啤酒暢飲、社交活動不感興趣。在零工經濟下,選擇不溝通甚至成為了一種可以單獨加價的商品。2019年,Uber推出了新功能「

安靜模式

」,乘客可以讓司機不和自己主動說話,但只有單價更貴的Uber Black和Uber Black SUV才能開啟。 這完全倒置了整個服務業依賴於情緒勞動加成的邏輯,主動減少而非購買情緒勞動服務成了一般大眾更主流的選擇。如果普通勞工能夠提供的人際溝通都成了負資產,無人駕駛看上去才是更自然的未來。

也許正是因為年輕人群對自動化的高接受度,越來越多的城市消費空間冒出了機器人的身影。早在2017年,創業公司Creator就在舊金山開設了第一家全自動漢堡店。因為節省了人工成本,門店賣的漢堡單價更偏宜。2018年,

Cafe X

推出了機器人咖啡師,每個機器人每小時可以做一百多杯標準意式咖啡,現在它們在聖何塞和舊金山機場都設置了分店。

機器人調酒師

雖然還未普及,但已經出現在賭場、郵輪、自動駕駛汽車等處。不出意料,這些高自動化的服務業公司受到疫情衝擊較小。Creator針對此次疫情的

聲明

,也反覆突出了其自動化流程減少病毒傳播風險的特色。

Cafe X推出的機器人咖啡師

對人工的需求當然不會在短期消失,而只是在不同工作間流轉。因為疫情和自動化減少的傳統服務業崗位,會逼迫更多人加入更無保障的零工經濟大軍。Instacart

計劃

在未來三個月招募30萬代購員,來替居家辦公的人群採購超市物資。消失的零工經濟崗位,又會進一步將人從城市空間的前臺推向幕後。換言之,在都市空間和其他人直接溝通的工種變得稀有,在電商倉庫操縱監督分揀機器人,在電腦屏幕後分析處理軟體的職位又會陸續增加。近日,由於網絡訂單暴增,亞馬遜倉儲中心新

招募

了10萬人,很多是因為疫情而瀕臨失業的勞工。與此同時,因為太多的人工審核員輪班休息,各大社交平臺的刪貼機制均出現

故障

,對機器自動審核的依賴導致無數帖子和帳戶被錯誤封殺。機器依然需要人工來調控,但隨著勞工從城市公共空間褪去,剝削也變得更為隱蔽。

目前,美國官方的緊急救助方案與無條件的全民基本收入存在著根本性區別。不像全民基本收入的無條件發放,支票補助只囊括了

符合標準

的納稅人,按照報稅額度確定資格,這雖然針對性排除了高收入群體,卻導致因為種種原因不報稅的人難以拿到補助。依賴複雜的稅務系統也將極大延後支票的發放,導致更多人在補助到款前就資不抵債。在共和黨推出的一個前期方案中,低收入群體甚至只能拿到中產一半的補助額。

不像每月按時發放的全民基本收入,美國納稅人的支票補助有且只有一次,總體救助計劃也以本年末作為期限。官方依然將當前的疫情比喻為例外狀態,而非長期不可逆的總體型質變。然而,即使疫情退散,需求回彈,美國的城市經濟也很難再復原成過去的樣貌。被取代的服務業勞工只有一部分還會回歸崗位,零工經濟在不可持續的資本積累模式下也將進一步自嗜。人們對人際溝通和公共空間所自帶的風險將有不同以往的預判,這種預期將進一步重塑這個社會工作場所的政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疫論·勞動|疫情衝擊下的零工女性,與她們破碎的流動性
    《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欄目推出「疫論」系列,嘗試理解這場瘟疫暴露出的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既有問題,以及它將帶來的深遠的全球變局。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城市所依賴的流動性被中斷和改變。城市停擺,工廠停工,很多進城務工的打工者的流動軌跡發生變化,經歷了停工、復工、返鄉、甚至失業。
  • 疫情期間在家辦公,關於工作,我想告訴孩子這3點
    1由於這場猝不及防的疫情,我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出去上班,孩子的爸爸也在家裡辦公了好幾天。雖然在家辦公有諸多不便,但這是讓孩子近距離接觸大人工作的機會,我覺得也是件好事。孩子們由剛開始的特別想搗亂,到後來一看到我開電腦,就知道媽媽要工作了,主動關上門,把時間和空間留給我。
  • 疫情下「被失業」了怎麼辦?失業保險了解一下!
    一場疫情,導致全國延遲開工,很多朋友被迫開啟了在家辦公模式,中小企業主們也展現出生存的擔憂,每天撲面而來的失業新聞,讓人焦慮不安。失業保險作為五險一金的一部分,常常會被很多人忽略,根本就不知道怎麼領,能領多少錢?
  • 畢業等於失業?疫情籠罩下的澳洲年輕人
    共3013字|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 閱讀導航 前 言 繁忙的季節,卻賦閒在家 年輕人躺著中槍 畢業等於失業 失業到底有多嚴重
  • 遠程辦公縮減工時 疫情下美國H1B籤證持有人如何應對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持有H1B工作籤證的外國人也面臨嚴峻挑戰。有人在白宮網站發起請願帖,要求將H1B籤證60天的居美寬限期(Grace Period)延長至180天。此外,H1B籤證持有人遇到遠程辦公、削減工時等情況時該如何應對呢?
  • 疫情下,在家辦公就是穿著睡衣遠程工作嗎?錯,職場人需懂這5點
    ,以及怎麼避免失業的文章,這個話題真的很扎心,也很現實。2003年5月,阿里巴巴一名員工感染非典,導致整個公司五百多人被隔離在家,馬雲也在其中。恰逢阿里巴巴發展關鍵時期,馬雲被迫宣布,公司全體人員開始在家遠程辦公。用技術確保網絡連接,用制度優化人員管理,照樣迎來了阿里的爆發期。那麼,未來在國內,遠程辦公是否會成為常態?正在遠程工作的我們,如何保證工作效率?除了技術問題,還有什麼是急需解決的呢?
  • 美國疫情告急 矽谷關門!蘋果、谷歌等巨頭讓員工在家辦公!對A股...
    隨著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越來越多的世界巨頭公司業務受到影響,眾多知名的科技企業發出「在家辦公、取消出差」的通知。著名科技風投公司紅杉資本表示:「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期間,一些公司已經出現增長率大幅度下降的情況。隨著病毒擴散的影響增加,一些原本處於正軌的公司現在可能面臨無法完成其2020年第一季目標的風險。預計純軟體公司受影響程度較小。」
  • 在家辦公,為什麼比上班還累?
    與父母在家,免不了無時無刻的嘮叨和囑咐,愛寵人士的筆記本鍵盤上,總有賴著不走的貓貓狗狗。這些尚且還能忍受,但如果家裡有個孩子要養,那就真的令人頭疼了。對於職場爸媽來說,上班辦公基本等於放鬆,而遠程辦公則意味著帶娃加班。有些家庭為了不折騰,在生娃前幾年選擇不回家過年。家裡沒有老人幫忙,遠程辦公對於年輕爸媽來說簡直是場噩夢。
  • 返崗工作還是在家挨餓,美國失業人員面臨兩難選擇,是你怎麼選?
    而該州勞工發展機構指出,所有疫情期間被迫休無薪假的員工,不願意在5月1日返回工作崗位者,將視為「自願離職」,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則不在此限。雷諾德斯也表示,選擇拒絕返回工作崗位者,將可能會失去領取失業救濟金的資格。
  • 深度:推特允許部分員工永久在家辦公!谷歌、亞馬遜延長在家辦公...
    果不其然,據CNN、《衛報》等媒體報導,美國社交網絡巨頭推特5月12日宣布,將會允許一部分員工永久性在家裡工作,這也讓推特成為第一家允許員工永久性遠程工作的大型科技公司。推特:將允許部分員工永久在家辦公新冠疫情的蔓延和惡化,導致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實行嚴格的封鎖,並改變了企業的運作方式,員工在家遠程工作正成為新的常態。推特表示,公司不會在9月前重新開放大多數辦公室,在重開辦公室之後,員工可以自願選擇是否去這些辦公室上班。
  • 矽谷疫情告急,10萬+科技公司員工在家辦公
    而如今,作為「全球科技中心」的美國矽谷,也正處在一場前所未有的疫情風暴之中。矽谷所在的加利福尼亞州於3月4日宣布全州進入「緊急狀態。英國《每日郵報》3月6日在題為《新冠病毒讓矽谷關門了》的文章中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蘋果、谷歌、臉書、微軟、亞馬遜等全球科技公司已經紛紛要求員工儘量在家辦公和避免國際旅行,此外,多家科技公司已經宣布取消今年的大型重要年度會議。
  • 在家辦公遇到這些問題怎麼辦?
    此前一周時間,許多用人單位都開啟了「在家辦公」模式。圍繞在家辦公,本報編輯部收到了讀者的相關諮詢。在此摘選幾個大家關心的問題,邀請律師進行解答。  1. 在家辦公,如果企業要求發送定位打卡,是否侵犯員工隱私?  為您釋疑  企業要求員工發送定位打卡應當經員工許可,否則有侵犯員工隱私的風險。
  • 換個方式上班:疫情之下,在家辦公服務火線出擊
    「在家辦公」雖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美國矽谷等地流行,但在我國卻一直不溫不火,這次疫情之後,這種工作方式會曇花一現,還是有可能成為未來企業辦公的主流方式?  對於更大範圍的企業管理者和員工而言,與防範疫情同等重要的挑戰是,在社會大面積延期返工的狀態下,如何利用遠程協作工具實現高效「在家辦公」。
  • 職場大型實驗:疫情過後 你還想在家辦公嗎?
    來源:新京報圍觀職場大型實驗現場:疫情過後,你還想在家辦公嗎?疫情過後,這場職場大型實驗的結果如何?你會接受遠程辦公成為主流工作方式嗎?但同時,疫情期間遠程辦公的困惑也有很多,在家辦公=躺著賺錢?在家辦公=在家的時間都是辦公時間?在家辦公=在家摸魚?日前,鍾南山院士表示有望4月底基本控制中國疫情。疫情過後,這場職場大型實驗的結果如何?你會接受遠程辦公成為主流工作方式嗎?
  • 在家辦公的企業老闆正在準備辭掉這種員工
    第一類:上班愛「摸魚」的人那些愛耍小聰明的員工,在這次在家辦公時,尤為突出。比如有人甚至為了偷懶,開會換工作裝,開完馬上換回睡衣。這次在家辦公之後,公司會發現有沒有這些人也可以正常運轉。正常上班後,老闆就會想裁掉這批人。第二類:疫情期間無法創造價值的人有的工作在家辦公也能做,比如新媒體、抖音運營等,員工在家也能持續提供價值,這類員工相對比較安全,公司離不開你。但有些工作,比如銷售、文員、公關、傳媒等。
  • 谷歌,微軟,亞麻等公司紛紛宣布在家辦公,一場美國大型社會實驗拉開...
    雖然遵循矽谷科技公司慣例,員工平日裡就可以在家工作,但實際上,以防別人對自己有看法,大多數人仍然會去公司辦公。方甜甜周末就聽說Twitter宣布全球所有員工在家辦公的消息。她想著,也許公司說不定也會效仿馬上宣布,於是選擇周一、周二在家辦公,等等消息。
  • 疫情之下在家辦公?6個訣竅讓你更高效 !
    疫情陰影籠罩下的春節假期,被延長了。1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知,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至2月2日,2月3日起正常上班,很多公司甚至將假期延長到了2月10日。放假不誤工,小夥伴們開啟在家辦公的模式吧 ,遠離疫情的焦慮和不安,在工作中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
  • 身在美國的華人親述,疫情衝擊下的真實美國
    疫情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與中國相隔一個太平洋的美國,正在進入感染人數快速上升的趨勢,多個州和地方政府已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陸續出臺疫情控制政策,包括禁止大型集會,各類民間組織紛紛行動:體育賽事NBA/NFL等取消賽事,迪斯尼環球影城等停止營業,各大校區宣布停課,或者改成遠程授課,越來越多的公司啟動員工遠程工作計劃。
  • 疫情之下,在家辦公?學會這2招讓你的工作更高效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註定今年會讓中國人民永生難忘,正如非典爆發,記得那時我還只是一個正在上學的小學生,一日三次的體溫測量,每天向學校報備個人身體狀況,一晃時間過得真快,17年過去了,如今我已步入社會,開始工作。不過疫情之下,遠程辦公勢在必行,既能最大化降低社會風險,也是保障企業正常運作的可行方式。
  • 美國疫情升級!確診過千,蘋果谷歌數萬員工在家辦公,哈佛等多所大學...
    過去24小時內消息頻出,蘋果公司首次有員工確診新冠肺炎被隔離,蘋果3月春季發布會推遲,谷歌宣布北美所有員工在家辦公,哈佛和麻省理工要求學生春假繼續。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截至美東時間3月10日19點,全美已有至少37州和華盛頓特區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超過900例,造成至少29人死亡。北京時間3月11日10時,一畝三分地網站顯示美國新冠疫情確診人數破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