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談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這樣的道理,歌手吟唱過,詩人朗誦過,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知道,遲暮之年的老翁也明了。
然而,孤獨就像是影子,跟隨著每個人,甩都甩不掉。
七十歲的白居易是孤獨的。誰又願意去服侍一個糟老頭子呢?他決定成全他們,一了百了。白居易於是遣散家妓,還賣掉了寶馬良駒。
但,這僅僅是他,一時心血來潮之念。
臨古稀之年,白居易曾作《不能忘情吟》。他坦率地說道:「予非聖達,不能忘情,又不至於不及情者。」
七十歲的老人,猶能坦然談情,我非聖賢,既不會忘情,也不是不懂感情之人。
這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沒有哪個妙齡女郎,願意和年老體衰之人談情說愛。
所有的人都走了。唯獨他的馬兒,不住地回頭哀鳴;還有那個叫樊素的愛妾,盈盈一拜,卻又不忍離去。
原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拋棄他。白居易斟素酒一杯,豪飲之,快吟數十聲,終成詩。
鬻駱馬兮放楊柳枝,掩翠黛兮頓金羈。
馬不能言兮長鳴而卻顧,楊柳枝再拜長跪而致辭。
……
可惜,一年之後,樊素終究還是走了。病與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
感情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時間卻是孤獨的大殺器。
白居易去世200餘年,中國又出了一位詩詞大家,他的名字叫蘇軾。
他甚至比白居易更慘,白居易不過是年紀大些罷了,58歲那年,蘇東坡被貶至惠州,年近六旬的歲數,卻要迎接更慘痛的明天。
蘇東坡有比白居易,更加不濟的境遇,他卻不曾孤獨。
因為,有一個姑娘叫朝雲。
朝雲,字子霞,錢塘人,12歲即入東坡家。她最初的身份,也只是一名雛妓。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階層,有養妓妾的風氣。其中的佼佼者,就是開篇所說的白居易。
沒錯,就是那個寫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人;就是那個為宮女疾呼的詩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
自從搬入長安,白居易生活並不容易,「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說的就是這位白大詩人。
但是,在蓄妾擁姬方面,他從來不曾委屈自己。
諸君想想,《琵琶行》中的那一場相遇。本該是,人家彈人家的小曲,你送你的朋友,毫無牽扯的兩個人,怎麼就成了惺惺相惜的知音?
都要怪,白居易想偷腥:「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以今天的眼光觀之,白居易就是個渣男。
蘇東坡常自比於唐代的白居易。在畜養姬妾方面,他也未能免俗,蘇東坡曾承認過:「予家有數妾。」
讓人拍手稱快的是,隨著蘇軾仕途的屢遭貶黜,四五年的光景裡,數妾相繼離去。
我們不能譴責姬妾的無情無義。以我之專情,對你的多情,這樣的買賣划不來。姬妾難道就是傻瓜?
朝雲就是那個傻瓜。
她12歲入東坡家,18歲成為侍妾,始終跟隨蘇軾,甘心情願,卻又無怨無悔。
1094年,蘇東坡又被貶至瘴疾橫行的嶺南地區。他擔憂朝雲的身體,反覆規勸,希望朝雲不要陪自己前往。
朝雲卻總是不聽,她非常篤定,願追隨先生於左右。
她不敢去想,萬一離開東坡,何時才能再相遇。不管前方路途如何艱難,總有先生為伴,這樣便知足了吧。
但得一相見,便是把區區性命,交給老天,又何妨。
蘇東坡很是感動,昔日樊素如何待白樂天,而今朝雲又怎樣對他?蘇軾不無驕傲地寫道:
《朝雲》
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絡秀不同老,天女維摩總解禪。
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扇舊因緣。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陽雲雨仙。
詩歌中,有「天女維摩總解禪」之句。這裡邊有一個佛家典故。
維摩乃是最著名的大乘佛教居士,他是純潔不染的典型代表。
維摩曾與文殊菩薩,在丈室內探討佛法,在場之人聽得心花怒放。忽然,有天女降落,將鮮花散落在眾人身上。
菩薩身上的鮮花,都散落在地上。門徒身上的花瓣,卻粘著不掉。
眾人急忙用手去刷,鮮花猶然不掉。
天女問:「為何要把鮮花刷落?」
有人答:「花瓣粘在身上,不合戒律。」
天女說:「並不曾花落地,亦不是花粘人,而是你的心在粘花。」
天女手指維摩說:「你們且看他,不把花瓣看作是花瓣,花瓣則不再粘身。心中有了妄念,花瓣便不會掉。」
蘇軾常自比於維摩,而天女即是朝雲。對佛法之說,他情有獨鍾,朝雲作為蘇軾的枕邊之人,也漸漸深諳佛家其理。
兩人之間,除卻夫與妾之間的情分,還存在著,宗教上的情感羈絆。
這種情感,更加超脫,也更加堅實。
當年秦觀曾作《南歌子》,贈予朝雲。秦觀之詞曰:
靄靄凝春態,溶溶媚曉光。何期容易下巫陽,祗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暫為清歌駐,還因暮雨忙。瞥然歸去斷人腸。空使蘭臺公子、賦高唐。
秦觀把朝雲比作,「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神女。而蘇軾所作之詩,最後一句為:「不作巫陽雲雨仙」。
不願作仙女,卻願意陪自己走過莽荒僻遠,行至天涯海角。
這該是個怎樣的女子呀。
除去這首,蘇軾為朝雲所作詩詞,共計十二三首的樣子。而在惠州所作詩詞,又佔據大多半。
並且,沒有證據表明,那句大名鼎鼎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蘇軾寫給朝雲的。
蘇軾49歲那年,朝云為他生下一個兒子。不久,兒子突然得病身亡。
東坡老淚如洩水,朝雲更是傷心欲絕。他悽然寫道:
我淚猶可拭,日遠當日忘。
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
這首詩作於1084年,是蘇軾寫給朝雲的第一首詩,與他們的兒子有關。
這大概也是,朝雲之後醉心佛法的根本原因吧。
朝雲隨東坡入惠州,時年30歲,她果然還是忍受不了,那裡的環境。
瘴雨吹蠻風,凋零豈容遲。
隨蠻風瘴雨凋零的,是朝雲的年華。入惠州不久,朝雲就得了重病。
作為最虔誠的佛教徒,朝雲和東坡,共建放生池,行善布施。
朝雲的善舉,挽救不了自己的生命。
朝雲之病逐漸嚴重,蘇東坡看在眼裡:
待下床又懶,未語先咽。數日不來,落盡一庭紅葉。——《三部樂·情景》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夫妻間有過一席對話。
東坡問妻子:「你怎麼這般瘦削?為何散花天女得病,而維摩無疾?」
朝雲低下眉眼,沒有作答。她重整面容,唱出一闕《金縷曲》。
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華發。
朝雲所唱《金縷曲》,其弦外之音為:我已然活不長了,你要好好珍重,且替我活好這大好年華。
臨終之時,朝雲心態平和,她口中吟誦《金剛經》偈語,淡然離世。
惠州有寺曰棲禪寺,寺院東南有松樹林,松樹林曲徑通幽,東坡將愛妾葬於斯處。
朝雲香消玉損,東坡獨活於世,平生得此一女,足矣。
蘇軾足夠幸運,此生與三個女性攜手人世。為每個女人寫就的詩文,都是那麼情真意切。
一邊悲慟著,一邊找備胎,中間又與一個叫琴操的妓女,不清不楚。
這不就是渣男嗎?
有的人因此恨蘇軾,把諸多情愫寫絕了,接著去找下一個,那之前的情,豈不是付諸東流?
說蘇東坡是渣男,其實是因為凡夫俗子的我們不懂他。
所有這一切,皆因為其詩詞寫得太好。
蘇軾生活在宋朝,其詩文能超然於世,他本人卻只能被禁錮於那個時代。
宋朝的時候,「崇文抑武」是皇帝的治國策略,為了維系統治,統治者給予讀書人很優厚的俸祿。
「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食相歡,以終天命」,就是很多士大夫的生活常態。
大宰相韓琦家有舞女二十多位,才子歐陽修有歌妓「八九妹」,寫下「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宋祁,後庭曳羅綺者甚眾,天天在院落開舞會。
與他們相比,蘇軾無疑是最純情的一個。
他經歷了幾段情,便寫幾段詩詞,每一句都是下筆有神,每一首皆是情真意切。
上天亦厚待他,蘇東坡的一生,坦蕩而逍遙,最終與孤獨絕緣。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別無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