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城市角落裡的閒置、老舊微空間,經過設計師的精心設計和改造,呈現出嶄新的面貌和生機。11月21日,2020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在北京建築大學開幕,「小空間 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同時頒獎。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計劃中的一些改造項目已經動工,悄然改造著城市「消極空間」和「剩餘空間」的面貌。
2020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由北京建築大學主辦,以「韌性城市·健康人居」為主題,聚焦首都規劃建設,研討韌性健康城市設計、社區治理創新實踐、公共空間活力營造、智慧城市技術應用、城市設計人才培養等社會熱點問題,邀請到國際國內城市規劃設計建設領域近百位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交流研討,對當下中國特別是北京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提出基於科技創新的城市設計解決路徑,形成高水平、實質性、可持續的研討成果。
開幕式上,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組織策劃的「小空間 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頒出了獎項。該計劃聚焦百姓身邊需求和改造意願強烈的三角地、邊角地、畸零地、垃圾丟棄堆放地、裸露荒棄地等,選取「東城區-北新橋街道民安小區內公共空間」等6個城市典型「消極空間」與「剩餘空間」作為試點項目,向全社會廣泛徵集設計方案。活動共收到392份提交作品,覆蓋國內18個省市區和英、德、加3個海外國家,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高校和設計單位參與。
經過權威專家評審並徵求屬地社區居民的意見,共評出特等獎1名、一等獎6名、二等獎9名、三等獎9名、入圍獎44名,同時根據網絡投票評選出最佳人氣獎3名。以獲得特等獎的「轉過街角、會心一笑」項目為例,設計團隊對朝陽區小關街道惠新西街6-10號樓西側長期處閒置、堆滿垃圾的公共地塊進行再設計,使其變身為下沉式廣場和花草環繞的臺地花園……空間層次分明又充滿趣味,「惠新」變身「會心」,得到了當地居民的交口稱讚。
值得一提的是,「行動計劃」全部試點項目已形成可落地、百姓滿意的實施方案,正在完成必要程序並進行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其中西城和石景山已具備開工條件,並開始實施。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中心科研團隊將協助項目所在地街道辦事處,嚴格把控施工材料、材質、工藝,實現具有標誌性的城市公共空間典範。
《北京建築大學服務首都功能定位行動方案(2021-2025)》當天同時發布,從「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老城整體保護與更新、城市公共空間品質提升、韌性城市與防災減災、城市老舊小區改造與更新、綠色建築與現代裝配式結構、地下空間開發與應用、城市大數據與智慧城市、城市體檢與精細化管理、城鄉融合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十個方面,提出了工作方向和具體任務。
近年來,北建大圍繞核心區歷史街區、老舊小區改造,已經產生了一批優秀成果,包括湯羽揚教授帶領歷史城市保護與發展創新團隊開展的「服務首都功能核心區歷史街區改造項目」、邊志傑教授領銜的「前門地區保護復興研究與實踐」、張國宗副教授的「三重驅動老舊小區有機更新難題完善基層治理」等。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