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一表三千裡, 再遠不認親」下半句才是精華, 更值得深思

2021-02-18 鄉村專欄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鄉村專欄」,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闊別家鄉多年,思鄉之情愈加濃厚,決定再三,決定回家看望年邁的父母,歷經五天的路程終於回到老家,踏入這片土地,眼前的一切還是老樣子,眼睛不禁溼潤了起來,磨盤還在那,古樹不曾枯萎,只不過來回過往的行人不敢認識,不過已知足,因為在這裡能盡情的享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生活,每天都有樸素的人在辛勤勞作。閒來無聊就坐團坐一起,聊著家常,說著農村古今趣事,趣事中不乏一些經典的俗語,讓我印象深刻。


俗語涉及的方面比較全,有農諺類,有擇偶類,有生產類,不過常被農人們閒聊的俗語,恐怕就是關於親情類的俗語了,比如說「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兩姨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

這句俗語說的是,因為姑舅是親姐弟或者哥妹,血緣關係比較親,後輩在一起自然感覺親。而姨表親是母親的姊妹,如果姨娘走了,不出三代相互之間就不這麼來往,關係自然就要淡上許多。甚至形容陌路。


其實這句俗語就跟人們常說的「一表三千裡,再遠不認親」一個道理。姨娘的後代是表親,隨著時間的流逝,後代之間的親情會越來越淡,到了三代,四代後,別說走親戚了,見面能說上一兩句話已經不容易了。因此在農村也常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了」,「一輩親,二輩親,三輩四輩不管飯」等等。


其實「一表三千裡,再遠不認親」這句俗語後面還有一段,「一堂五百年,再遠還是親」這下半句更值得我們深思。

眾所周知,堂親就是大家俗稱的叔伯親,指的是親兄弟(男性)的孩子。如從父兄弟,從父姊妹,互稱叔伯兄姊弟妹。又稱一家子。

說白了是共同一個爺爺的孫子輩的都稱為堂兄妹,親戚就稱堂親。而在古代也規定,堂親是家裡人,表親是外人。其實現在看來,是因為在當時的男權社會六,人們也從心底裡是有那種男方高於女方的思想,自然覺得堂親近。其實生活中,表親和堂親相互之間都比較親,特別是遇到婚喪嫁娶重要事時,都離不開他們的幫助。


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想親戚的遠親還在於對方的為人,和是否常聯繫。那麼你覺得「堂親」近還是「表親」近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說「好吃不過餃子」,下半句才是精華,更值得我們深思!
    而且我們根據食物總結出來的俗語,也是相對來說比較多的,就比如說我們大家經常說的好吃不過餃子這個俗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呢,大家覺得有道理嗎?廚師無技巧,爛淡一切好。我們生存下去,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就是離不開食物,那麼我們有食物的地方肯定就離不開廚師,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個廚師他做飯的技巧並不是很重要,但是他一定要把飯給做熟,如果說連飯都做不熟的話,又怎麼稱得上是一個廚師呢?
  • 老農常說:「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啥意思?道盡人情冷暖
    之後為了繁衍後代,男女的結合生下的孩子代代相承,最後衍生出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絡。時至今日,我們每一個人都處在其中,但人有是非對錯,關係也有親疏遠近。農村有一句老話叫做「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什麼意思?到今天這句老話還適用嗎?擁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可以分為母親一系和父親一系,母親家族裡的成員便是表親。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有下半句?意思相反,更值得深思!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有下半句?意思相反,更值得深思!中國古人智慧無窮,中國的明理老話、俗語、名言數不勝數。這些從古流傳至今的名言指導著我們生活中的為人處世,讓我們依據「過來人」的經驗做事,少走彎路。
  • 農村俗語「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 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 話糙理不糙農村有句話:話糙理不糙,大概指的就是這些比較經典的俗語。因為短短幾個字把人情冷暖表達的一針見血,讓人嘆為觀止。農村比較注重血緣關係,特別是現在很多地方,開始興起排家譜立宗祠,這就是中國的家文化。老人常說:一輩兒親,兩輩兒淡,到了三輩兒不管飯。
  • 詩的後半句更值得中國父母深思,很現實
    文|秘籍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聽上去是讓父母放寬心,可中國父母是慣會操心了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無不在意。上幼兒園時,父母就要開始準備學區房,高考時全家上陣,考大學恨不能前往陪讀。
  • 農村常說:「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背後是啥道理?
    如果大家平時能夠多了解一些俗語,實際上就可以讓人生之路變得更輕鬆。因為有很多俗語不僅說出了人情冷暖,而且也讓人們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農村俗語「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看起來有一點晦澀難懂,但如果大家能夠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就會發現,原來有一些血緣關係,即使不用語言去形容,也可以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暖意。事實上一個「表」和「堂」就可以說明一切。
  • 常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它還有下半句,很少人知道,更值得深思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充滿智慧的老祖先創造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文化載體,像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諺語民俗等等,它們既陶冶了人們情操,也給人們帶去了樂趣,又增長了見聞,而在農村,便有一非常貼地氣的文化,那就是俗語,言語雖短,卻蘊含了許多的哲學道理,讓後世子孫不管是居廟堂之高
  • 農村俗語「兒行千裡母擔憂」下半句才是精華 很多人沒聽過
    農村俗語是在農村中流傳非常廣泛的一些語句,這些語句通常通俗易懂,道理卻很深刻,最早的俗語一般都是關於農業的,比如「布穀布穀,趕快種穀」,這些俗語主要作用是用來提醒農民將糧食種得更好,後來農業技術農民都已經掌握得差不多了,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時候該收割,不再需要俗語來提醒,關於農業的俗語就漸漸流失了
  • 世人皆知:「兔子不吃窩邊草」,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流傳很久的老話,這些老話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就變成了我們現在說的俗語或者民間諺語。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半句才是精華,非常現實!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半句才是精華,非常現實!文丨夏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身邊也流傳下來了許多俗語。俗語大多是一些老農通過觀察和經驗所總結出來的,更貼近農民的生活,就這樣口耳相傳,這些俗語便流傳了下來。其實很多俗語,都有他要講解的內涵,但是隨著流傳,有些俗語,我們能隨口說出來,但是卻並不理解,這些俗語的意思到底是什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其中的一個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相信這句話大家都經常能夠聽到吧,但是具體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教我們做人的七句老話,道理深刻,值得年輕人深思!
    不過,隨著大城市的日漸發展,越來越多農村人湧入其中並成為一份子,農村俗語也就漸漸被人們淡忘,但是這些祖祖輩輩相傳下來的農村俗語都蘊含著做人的大道理,值得現在的年輕人反覆品味。一、年輕時貧不算貧,老來貧可貧死個人。
  • 常說:救急不救窮,其實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諄諄教導
    常說:救急不救窮,其實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諄諄教導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很差,而且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先進的科學設備,人們要是想記錄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通常情況下都會去買一些竹簡,紙張在那個時候賣的很貴。但竹簡想要長期保存是比較困難的,時間一長記錄在上面的字就會模糊不清。人們為了更加方便地傳誦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於是把這些東西編進俗語當中,還有成語。成語和俗語字數都比較少,但成語裡面的典故很多,大家理解起來很不容易。俗語就不一樣了,它通俗易懂,只要大家用心品味,便會發現它背後的含義。
  • 老話:「老而不死是為賊」,上半句才是精華,明白了也就釋懷了
    古時,也有這樣的狀況,俗語針對這樣的行為,有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這是後半句,還有前半句,明白了前半句,心中也會釋懷很多。這句俗語還是出自大名鼎鼎的孔子先生之口,孔子門下有許多的弟子,但並不是每一位弟子都是虛心求教之人,人各有異,有讓孔子滿意的弟子,也有讓孔子不滿的弟子,而讓孔子說出責怪之語的人是他的老相識,名叫原壤。
  • 俗語「小別勝新婚」,下半句才是經典,值得所有小夫妻深思
    當然俗語的魅力不止於此,更主要的是簡潔形象,語感生動,寓意深刻。因此生活中到處都有著它的影子。比如雙方有些爭執,一方認錯了,自己還在喋喋不休的講理,旁觀者看不下去了,你不要「得理不饒人」。提醒,要有個度別把事說絕了。簡短的一句話,就能把一件事的重點說明白。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許多俗語因為趣味盎然而被人們熟知,但是人們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被人們熟知的俗語,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能夠知道,比如這句「兔子不吃窩邊草」。反之,如果兔子的洞前都是雜草,洞的隱秘性就會提高很多,兔子生存下去的可能也就更大,所以說「兔子不吃窩邊草」,是一種智慧的表現。老祖宗們常喜歡以物喻人,這句俗語就是他們留給後人的忠告,兔子尚且知道不吃窩邊草保全自己,生而為人就更不能在身邊做壞事,這裡的壞事是指和身邊的人,發生不正當的男女關係。
  • 俗話說「溫飽思淫慾」,許多人不知道還有後半句,那才是精華所在
    文/糯米餈俗話說「溫飽思淫慾」,許多人不知道還有後半句,那才是精華所在大學中,大二的時候有一門課叫做企業管理,裡邊有一個原理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二。那就是一個叫做馬斯洛的人說的,他說一個人先要吃飽穿暖,才有心思去想別的事情。有了這一些的物質基礎,人們才會追求精神上的獨立,還有很多自己別的在生理需求以上的需求。依小編看來,其實這個道理在中國很古老的時候就有了,因為咱們有一句老話叫做「溫飽思淫慾」。但是現在很多很多的人只知道只一句話,其實他後邊還有一句話,那一句才是精華呢。
  • 都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它的下句才是精華但卻鮮為人知!
    都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它的下句才是精華但卻鮮為人知!在農村有很多很多的俗語,他們說的都非常的簡單易懂,但是說的卻都是他們用經驗總結出來的道理。都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它的下句才是精華但卻鮮為人知!欲速則不達,講的意思就是說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能夠急功近利,要一步一步的把他做的踏實一點。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總是不能夠很好地把握這一點。總是追求速度,但是卻忘記了質量。拔苗助長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顯然,「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家喻戶曉的俗語,就是要告誡父母凡事要看開一點,不要為子女的將來過分憂慮,他們自會有自己的福氣,提些建議可以,要不然還不如讓他們自己去拼搏。其實這句俗語的下句才是精華,但是很多人應該都不知道,那麼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呢?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我們經常聽到「好馬不吃回頭草」,並把這句話當做口頭禪,多用於形容不走回頭路。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
  • 老話「父母去,兄弟姊妹是親戚」扎心,很少人知道上一句才是精華
    在過去,老人們認為,「養兒能防老」,因此常常能聽到很多的名字,如「招娣」,「盼娣」之類的名字也是老一輩對兒子的期盼,在農村,老話常說「父母去,兄弟姊妹是親戚」,可誰又知道它的上一句,才是精華呀!在農村,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對於兄弟姊妹來說,父母不在了,「根」斷了,姑姑也不會像過去那樣,常回娘家來看看了,而對於叔叔伯伯來說,爺爺奶奶去世了,家裡的聚會,坐在一起給老人過壽也不會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