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救急不救窮,其實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諄諄教導
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很差,而且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先進的科學設備,人們要是想記錄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通常情況下都會去買一些竹簡,紙張在那個時候賣的很貴。但竹簡想要長期保存是比較困難的,時間一長記錄在上面的字就會模糊不清。
人們為了更加方便地傳誦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於是把這些東西編進俗語當中,還有成語。
成語和俗語字數都比較少,但成語裡面的典故很多,大家理解起來很不容易。俗語就不一樣了,它通俗易懂,只要大家用心品味,便會發現它背後的含義。
每一句俗語都是古人寶貴的生活經驗,它可以讓我們後人少走一些彎路,就算以後遇到了挫折大家也不至於束手無策。
還有的俗語可以幫助大家預測即將要發生的事情,比如那些關於節氣的俗語。農村俗語對我們後人來說是十分有益的,我們應該利用好這筆寶貴的財富。
接下來筆者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一條俗語,說的是「救急不救窮」,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更是精華所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我們先來看前半句,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人可以處理好自己的所有事情,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所以,每個人都一定會遇到某些緊急的事情,又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只好向別人尋求幫助。
這樣的情況是常見的,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會重複扮演求助者和施助者這兩個角色。當被人遇到了麻煩,需要我們伸出援手的時候,我們最好幫助他們,並不是因為擔心自己以後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陷入同樣的境地。
更多的是因為我們的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被別人從痛苦的深淵拯救出來。但是,當那些一直貧窮的人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你就需要多考慮一下了。當然,這並不是說不讓你去幫助那些人,只是你應該事先考慮清楚他們為什麼一直缺錢,是真的處於困境中還是因為他花錢大手大腳。
如果是前者,你可以去幫助他,作為一個善良的人自然要樂於助人了。但這個人若是後者,就沒有必要借錢給他了,無論你有多少錢,都無法滿足他的貪慾,他找你借完錢很有可能再向別人借,他借了這麼多錢能換得起嗎?
當然不能,於是你會陷入要帳要不上的情況,與其擔心這樣的結果,倒不如一開始就不借給他。
我們再來談談俗語的後半句,它就是「幫笨不幫懶」,一個人不聰明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個人懶。懶惰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十分厭惡的品行之一,可以說它是導致一個人處於困境與泥潭的元兇。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智商,但智商是可以彌補的,如何彌補?
當然就是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當別人學習的時候你當然不可懈怠,但別人娛樂的時候呢?你若是仍然學習,那你就有機會趕超別人,若是你和別人一起玩,那你永遠不能超越別人。要是一個愚笨但是勤奮的人和一個腦子好但是十分懶惰的人同時尋求你的幫助,筆者認為你應該選擇前者。這就是後半句俗語的意思,我們的祖先早在很多年之前就把這些經驗總結下來了。
由此可見,俗語還是很有必要學習的,筆者建議大家今後不妨多對俗語留點心,遇到別人講俗語就認真記下來,好好理解這句俗語背後的意思。
相信大家在學習了一定的俗語之後,可以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