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一百零八好漢,只有他一個稱得上,平民百姓心中的英雄!
《水滸傳》是一本寫造反的書,梁山好漢的造反經歷各不相同,但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絕大部分是被動的,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最終被招安,也是有緣由的。他們的所謂造反,只是落草了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做個土寇,比後期的田虎、王慶、方臘低了不止一個檔次。所謂108個好漢,很大部分在書中為龍套,個性鮮明的,具有代表性的,書中著墨較多的,只有那麼幾位。前面單獨描寫較多的,如魯達,林衝,楊志,武松等很有代表性。
所謂平民英雄,其實就一老百姓,出身平民,沒有什麼所謂的豐功偉績和雄才大略,但極富血性,快意恩仇,敢作敢為,還講義氣,又不為非作歹就行了。武松就是這樣的人!說到英雄好漢,不能光講武藝,不管有沒有武藝,只要有正義感,不作惡,富血性,敢拚命,就算是。因此武松是,林衝就難說了,不管他武藝多高,也只能算俗人一個。嚴格地說來,武松在打抱不平這一點上不如魯達,但他是一個極講義氣的,有恩必報,有仇必報。
武松具有平民英雄的特點,也具有一般老百姓的「缺點」:吹吹小牛,顯顯小擺,說說大話,還愛面子。因其本領高強,性氣剛,很有自尊心,不欺負人,也不受任何人的半點欺負和岐視,甚至別人抬舉的不周到都不行。武松身上的「缺點」遠不是主要的,那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義氣和血性,耿直且精明。當然,武松血性、精明,且武藝高強,與人打鬥時一擊必殺,使人感到他很有點陰狠可怕。
武松的義氣與血性,也為他招來鷹犬打手與濫殺無辜的「惡名」。比如,說他替施恩出頭奪快活嶺是充當黑社會打手,殺張都監一家時,連女人都殺,濫殺無辜。甚至連他在陽穀縣當都頭也是貪官鷹犬了。對一同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站在衛道士的角度看,這個結論也許是對的,但武松是平民英雄,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首先,武松出身平頭百姓,陽穀知縣抬舉他做都頭,他心存感激,而替知縣東京跑一趟,無可非議,與鷹犬也不沾邊啊,又沒主動幫人幹壞事。在高雅的具有法制觀念的人的眼裡,施恩在快活嶺收保護費,是黑社會,黑社會的都是壞蛋,武松幫施恩出頭,就是黑社會打手。按這樣的邏輯推,既有黑社會,就會有白社會,黑社會的人是壞蛋,白社會的人就該是好蛋了。誰是白社會?官府應當是了,那官府的高俅、蔡京、梁中書、張都監等就是好蛋了。幫黑社會幹事是打手,給白社會幹事是鷹犬,兩面不是人啊。
武松是施恩的治下囚徒,按法治應當打一百殺威棒的。武松不但免打,還被好酒好肉供著,算是特殊的禮遇了,再後來,監獄長與罪犯拜了把子,對施恩來說,算是枉法了,也夠江湖義氣了。對武松這種極講義氣的人來說,自家兄弟受欺負幫自家兄弟出氣,算是那門子的黑道打手?在那種暴力決定一切的社會裡,最大的黑道就是白道,黑道白道需要分的那麼細嗎?生在那種社會,能講義氣就難能可貴了,何來黑道白道一說呢?估計施老爺子也深知這一點,把武松和施恩的故事寫作: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義奪快活嶺。是義奪,不是黑奪。
有人說武松的故事是虎頭狗尾,說武松連狗都嫌他。細想一下也對,武松故事的最後出現了一隻黃狗,對著武松狂吠。看來施老爺子意味深長,早就知道會有人對自己精心塑造的英雄不待見。在武松的故事中,老虎和黃狗其實和那幾百斤的石頭一樣,都是道俱,打虎是為了表現武松的英勇無敵,哪黃狗的出現是為表現什麼呢?那隻狗其實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道俱,不讓它出現也成啊,為什麼偏讓它出現?為什麼還是黃狗,不是白狗、黑狗或花狗?
在古代,黃顏色,那可是皇家專用色啊,那狗也絕非尋常野狗,也絕非孔亮家的狗。武松縱然有打虎的本事,也經不起黃狗不停的吠,狂吠之下,只好落水了事,黃狗的能量很大啊。這隻黃狗的出現,也意在提示人們:當你站在皇家倡導的鳥道德的制高點非議武松的時候,不要忘記低頭看一下自己的衣服是不是黃的。
武松出身平民,水滸寨中最英雄,深受平民喜愛,是個平民英雄。武松幹的事是許多受夠了官府「無辜」的平民想幹而又不敢幹或幹不了的事,在平民百姓看來,武松所幹的事就兩字:解氣。因此,許多年來,武松一直受到廣大平民群眾的喜愛,喜愛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許多所謂的偉人、聖人。武松,平民百姓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