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水滸傳》:英雄好漢還是烏合之眾?

2021-02-07 個人圖書館官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作者:最愛君。獲取更多好看文章,請關注最愛歷史。



「五四」運動以後,有一部中國古典小說地位驟升。


胡適稱其為中國文學「正宗」之作,認為其「很當得起一個閻若璩來替他做一番考證的工夫,很當得起王念孫來替他做一番訓詁的工夫」。閻若璩、王念孫,都是清代考據學的代表人物。


胡適情有獨鐘的這部奇書,正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水滸傳》的原型,是在史書中只有寥寥數語的宋江起義。


北宋宣和年間,朝廷昏聵腐敗,以宋江為首的三十六人率領一支起義軍「橫行河朔,轉掠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鋒」,「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


本來只是北宋無數起義軍中平凡的一支,卻在千百年來演變成了一段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



胡適說:「《水滸傳》不是青天白日裡從半空中掉下來的。」作為故事舞臺的梁山泊自然也不是小說家憑空捏造。


梁山泊古名巨野澤,是位於齊魯大地西南部的一片水鄉澤國,附近的梁山原名良山,因漢代梁孝王在這一帶狩獵而得名。


梁山泊在宋時屬東平府,四周的鄆城、陽穀、壽張等縣都是《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活躍的地區。


宋代是黃河河患的高發期,決口屢見不鮮。梁山泊的演變深受黃河影響,常有河水決流進來,以至梁山泊水面廣闊、蘆葦密布,方圓八百裡的一片汪洋成為盜賊盤踞的絕佳場所。


這裡的水路交通極為方便,向北可入黃河,向南沿河可經過徐州,而到楚州,再在清河口入淮河,史書中也有宋江起義軍轉戰南北的記載。


宋仁宗時名臣韓琦路過梁山,寫下《過梁山泊》一詩,水勢浩蕩、碧波浩瀚的畫面躍然紙上:


「巨澤渺無際,齊船度日撐。漁人駭饒吹,水鳥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遙勢似彭。不知蓮芰裡,白晝苦蚊蟲。」


南宋後,黃河再度改道,梁山泊水域面積大大縮小,滄海變桑田。


清代壽張縣令曹玉珂是《水滸傳》的忠實粉絲,讀書時就常懷疑宋朝為何不能調動兵力將梁山一舉蕩平,以為梁山「必峰峻壑深,過於孟門劍閣,為天下之險」,宋江方能佔據此地,稱雄一方。


正好梁山在壽張境內,曹玉珂到任後欣然前往,發現梁山就是幾個平坦的山丘,「塿然一阜,坦然無銳」。周圍二三小山斷而不聯,村落交錯遍布其上,還有一個後人搭建的梁山寨,看似無險可守。


曹玉珂向當地父老鄉親請教,他們才說:「從前黃河繞山流過,梁山泊方圓幾百裡,直到山腳。險不在山而在水也。」


北宋宣和年間,這一片巨澤大湖深深隱藏著帝國的危機。



宋徽宗在位時,北宋王朝暗流湧動。


當時,各地土地兼併嚴重,不少貪官汙吏侵佔田地,有時一家官僚地主就獨佔幾十萬畝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流民,只好背井離鄉,四處流浪,成為當時社會的一股不穩定因素。


與此同時,沉迷道教的藝術家宋徽宗聽從道士林靈素的建議,搜羅天下花石草木、奇珍異寶,在汴京修建一個皇家園林——艮嶽。


蔡京、童貫等權臣投其所好,在蘇州設「蘇杭應奉局」,為京城運輸石頭和花木。


蔡京的黨羽朱勔被派到蘇州後,除了為皇帝搜尋寶物,還趁機在東南沿海一帶敲詐勒索,盤剝百姓。直到朱勔失勢被抄家時,他名下擁有的土地已多達三十萬畝。

在興建艮嶽的過程中,運往汴京的花石每十艘船組成一綱,被稱為「花石綱」。這些勞民傷財的花石綱,先後搜颳了二十多年,多少百姓家破人亡,船上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是民脂民膏。


當宋徽宗自信地誇讚艮嶽「真天造地設、神謀化力,非人力所能為者」時,無數農民正慘遭搜刮,無數工匠正遭受鞭打,還有一些底層官吏因押運花石綱有誤而丟了烏紗帽。


《水滸傳》中的一首打油詩就痛訴花石綱荼毒天下:


「花石綱原沒綱紀,奸邪到底困忠良。早知廊廟當權重,不若山林聚義長。」


朱勔等人不僅在江南各地肆意掠奪,中飽私囊,就連位於運河沿岸的梁山泊也深受其害。


除此之外,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又將梁山泊改為「公有」,從此以後百姓進入梁山泊捕魚、採蓮,都要交納繁重的賦稅,即便遇災荒年也照交不誤。


長江、黃河兩岸的貧苦百姓忍無可忍,終於揭竿而起,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起義浪潮。


其中,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西北)的漆園主方臘,以摩尼教(明教)為名聚眾數萬,在兩浙路發動起義,討伐朱勔等貪官,接連攻陷數十城,東南一帶百姓群起響應.



相比方臘起義,宋江起義的存在感要小很多。


據史書記載,宋江起義軍並不是長期駐紮於梁山泊的武裝割據勢力,而更像一股流寇。


《宋史》將宋江稱為「淮南盜」,即起兵於淮南(今蘇北皖北一帶),之後才率軍北上,來到今山東梁山等地。


據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率領起義軍先後進攻淮揚、京西、河北等地,又從梁山泊沿著泗河南下海州、楚州地界,縱橫千裡,橫行十郡。


雖沒有《水滸傳》中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的重大勝利,但宋朝官兵確實拿這幫飄忽不定的好漢沒轍。


宣和三年,當方臘起義軍攻陷楚州(今江蘇淮安)時,宋江的軍隊也開始進犯京東。直到此時,朝廷才為之震動。


因得罪蔡京而被貶為亳州知州的山東人侯蒙上書宋徽宗,說:「宋江等三十六人起兵橫行山東、河南一帶,官軍幾萬人也不敢與他們對抗。


這宋江想必是個人才,現在盜賊蜂起,南方青溪一帶還有方臘造反,不如下詔赦免宋江,讓他們去徵討方臘,將功折罪。」


宋徽宗聽後龍顏大悅,誇侯蒙是個忠臣,任命他為東平府知府,負責招安宋江,結果侯蒙還沒赴任就病死了,其計劃也就未能實施。


當年二月,如日中天的宋江起義軍轉戰到海州一帶(今江蘇東北部),形勢急轉直下。


當地官軍聽說宋江起義軍到來,大都望風而逃。只有和侯蒙一樣為蔡京所忌,而被貶為海州知州的張叔夜淡定自若,擺出一種「哥才是主角」的氣場。張叔夜招募了上千人的敢死隊,準備與宋江起義軍交戰。


宋江起義軍在海上劫持了十幾艘大船,並不斷登岸騷擾。張叔夜派人偵查,得知宋江的部隊主要在海上活動,決定在海邊設伏誘敵深入。


張叔夜先派出一支軍隊輕裝上陣,引誘宋江與其交戰,同時命一支精兵埋伏在海岸邊。宋江不知是計,率大軍直接撲向張叔夜派出的輕兵。


兩軍一交戰,張叔夜的軍隊不堪一擊,佯裝敗退。宋江起義軍大喜過望,殺得興起,急忙趁勝追擊,一直打到海州城下。


這時,埋伏在海邊的精兵衝到宋江的船上,放火燒船,海風一刮,船隊瞬間燃起熊熊大火。


宋江所部回頭一看自己的大本營起火,都無心戀戰,慌亂之下又向海邊撤退。張叔夜事先安排的伏兵和原本佯敗的軍隊一起殺出,將早已亂了陣腳的宋江起義軍團團包圍,而宋江起義軍也沒有小說中梁山好漢那樣強悍的戰鬥力,腹背受敵,死傷慘重。


亂軍之中,宋江的一個副將被擒,官軍也不斷向他湧來,自知大勢已去的宋江只好下令投降,率眾接受招安。


圖片來源 | yestone.com



宋江被招安是當時的頭條新聞,吏部侍郎李若水便就這一「喜事」寫了一首《捕盜偶成》: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這就是關於梁山好漢三十六人和招安宋江的最早記載。而這支起義軍的最終歸宿,史書卻留下了不同的結局。


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接受招安的宋江起義軍加入了宋朝徵討方臘的大軍。


當時,宋朝任命童貫為江浙宣撫使,率領劉延慶、劉光世、宋江等軍二十多萬。在偵查敵情後,宋江與劉光世等軍隊齊頭並進,一舉擒獲了方臘手下將相,押送回京。


節節敗退的方臘退守幫源洞,當時只是宋軍一介裨將的韓世忠率領一支由驍勇之士組成的敢死隊找到他的藏身之處,雙方短兵相接,戰死數十人,也沒能擒獲方臘。


在被圍困十幾日後,彈盡糧絕的方臘才為宋軍將領辛興宗所擒,其中自然沒有武松或魯智深的功勞。


1938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銘》講述了宋江在方臘起義被鎮壓後的事跡,他們非但沒有甘心為朝廷效力,反而再舉義旗。


在平定方臘起義後,宋江再次起兵,並沒有掀起太大風浪。因參與平定方臘起義有功的宋朝武節大夫折可存,「奉御筆討捕草寇宋江」,不到一個月就將宋江起義軍再次撲滅。


在宋代歷史文獻的相關記載中,除了折可存之外,平定宋江起義的人物還有沂州知州蔣園、海州沭陽縣縣尉王師心等等版本,究竟是誰擒獲了宋江似乎早已無足輕重。


至於起義軍的最後結局,或許就像南宋洪邁在《夷堅乙志》中的記載一樣,宋江及手下五百人在投降後被全部處死,以悲壯的失敗告終。


宋江起義軍輕輕地離去,終究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無碑無墓,只有史冊中的隻言片語。



胡適說:「《水滸傳》乃是從南宋初年到明中葉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結晶。」


在宋江起義失敗後僅僅數年,中原便陷入金兵鐵蹄的蹂躪下,民族情緒高漲之時,軟弱的南宋朝廷卻偏安一隅。


於是,宋江起義中那些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英雄傳說成為老百姓內心最好的慰藉。誠如胡適所言,梁山好漢的故事正是從南宋時開始廣為流傳,隨著街談巷語,無人不知。


《水滸傳》寫梁山好漢接受「招安」,讓宋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而不是「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實現「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理想。


一方面是依據史實,一方面也是水滸故事在南宋初年定下的基調。


當時,老百姓難免將梁山好漢與南宋初年在北方抗金的「忠義人」聯想到一起。


忠義人以王彥的「八字軍」等為代表。王彥曾聚眾一萬餘人,在太行山與金兵交戰,臉上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他們是北方抗金隊伍中一面鮮明的旗幟。


通過招安做官,是這些遊寇得到朝廷認可的途徑,和《水滸傳》中宋江的想法如出一轍。為宋朝徵戰四方後,王彥率領八字軍隨宋軍進入臨安(杭州),被授予官職。


梁山好漢最初的民間故事正是從南宋時杭州的瓦子(曲藝說唱雜技等表演的場所)開始流傳。南宋末年,畫家龔開作《宋江三十六人贊》,根據這些故事對宋江起義的三十六個人物進行藝術加工。


其中,「呼保義宋江」、「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等名號與後來的《水滸傳》相比大同小異,但也有不少人物形象與如今的版本大相逕庭,如武松最初是一個集酒色財氣於一身的流氓,吳學究也是一個「酒色粗人」。


到了元代,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更是成為宋元時期水滸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將散見於宋元話本、雜劇中的梁山三十六好漢故事連成一個整體,為日後的《水滸傳》提供了大量素材。


除此之外,水滸故事中的很多人物原型出自宋金戰爭,包括呼延灼、燕青、扈三娘等。


譬如,史書中無呼延灼,卻有呼延通。呼延通是韓世忠軍中的統制官,多次隨韓世忠大破金兵。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呼延通在紹興六年的淮陽之戰中,與金軍猛將牙合孛堇交鋒。雙方持槍對戰,難分勝負,接著都丟下武器,赤手空拳廝打。


在一番纏鬥後,呼延通與對手雙雙掉入坑中,呼延通費盡力氣才將對手生擒。這部分描述與《水滸傳》第七十九回呼延灼大戰韓存保極為相似。



《水滸傳》最後一回那首律詩寫道: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鐵馬夜嘶山月曉,玄猿秋嘯暮雲稠。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

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在感慨梁山悲劇的同時,又有幾分冥冥中自有天意的欣慰。


第一回寫洪太尉誤走妖魔,更是說洪信之所以會放走這些天罡地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宋朝必顯忠良」。張政烺、王利器等學者研究《水滸傳》時,也曾將其定義為宋代忠義民軍衛國的故事。


電影《讓子彈飛》中有一個情節,姜文飾演的悍匪張牧之與葛優飾演的假師爺談論過往,說:


「人們不願意相信,一個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們更願意相信叫麻子。人們特別願意相信,他的臉上應該長著麻子。」


或許,南宋的老百姓,乃至統治者們特別願意相信,宋江是接受宋王朝招安的一支正義之師,將宋江等英雄的故事編造成富有報國精神的「忠義人」故事,實際上正符合當時的主流價值觀。


在此後四百年《水滸傳》的創作過程中,這一設定始終沒有被捨棄。



相關焦點

  • 在《水滸傳》裡,達到什麼程度,才能成為施耐庵筆下的好漢
    根據字面上的意思,「好漢」應該指好男兒。根據字典裡的意思,好漢指的是勇敢、堅強、有膽識,有作為的男子。其實字面理解和字典解析也差不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英雄和好漢是相提並論的。但是細分析,在《水滸傳》這部書裡,好漢和英雄好像完全不是一回事。也許會顛覆你對好漢這個詞的認知。
  • 水滸傳:梁山一百零八好漢,誰可稱為真正的英雄?不多,只有三位
    聲明:本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水滸傳》中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漢,一直以來都是被正面歌頌的對象,他們鋤強扶弱,扶危濟困,替天行道,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好漢之歌。但,為什麼把一百單八將稱作好漢,而不是英雄呢?比較起來,好漢跟英雄實際上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 水滸傳裡放著好日子不過,偏要把自己「逼」上梁山的好漢是誰?
    水滸傳裡放著好日子不過,偏要把自己「逼」上梁山的好漢是誰?談到《水滸傳》,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本小說是施耐庵先生的一部著作,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該小說講述了宋代時期農民起義,英雄們被逼上梁山走上反抗道路。
  • 水滸傳一百零八好漢,只有他一個稱得上,平民百姓心中的英雄!
    水滸傳一百零八好漢,只有他一個稱得上,平民百姓心中的英雄!《水滸傳》是一本寫造反的書,梁山好漢的造反經歷各不相同,但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絕大部分是被動的,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最終被招安,也是有緣由的。他們的所謂造反,只是落草了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做個土寇,比後期的田虎、王慶、方臘低了不止一個檔次。
  • 《水滸傳》108將的來歷,你最佩服的是哪位好漢
    《水滸傳》塑造了眾多的英雄好漢形象,水滸傳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經比較熟悉。108位好漢也讓人印象深刻。《水滸傳》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描寫的是北宋末年的一個農民起義的故事。由於小說結合真實的歷史人物、真實的歷史背景和相關事件,再加上形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塑造,這部小說給讀者和觀眾造成的印象就是,它所描繪得就是宋朝的歷史,好多人甚至把這本小說所說的故事當做真實的歷史事件。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108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小說中為什麼出現了108位呢?
  • 水滸傳中對不起自己綽號的好漢,名聲很響,其實是在吹牛皮
    水滸傳中梁山一百單八將,我們都知道都是英雄人物,他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的,感覺都是厲害的不得了的人物,不過其中確實有一些厲害的覺得,但是也存在一些渾水摸魚的。我們先來誇誇水滸傳,上來就說人家不好,有點過分,其實水滸傳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兄弟之間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年輕人還是要注意點,學習他們的團結是可以的,但是那些充滿血性的好漢,年輕人就不要學習了,我們現在是和平年代,不需要你們這麼血性,別沉浸水滸情結中,在現實生活中,把自己當成好漢了,拉幫結派,這樣就沒意思了。
  • 《水滸傳》的108將,哪位好漢的綽號最讓人無語?
    近日有網友提問:看過《水滸傳》後,發現在一百單八將裡,有很多好漢的綽號讓人無語?先來一個——行者武松。行者是什麼鬼?完全配不上武松彪悍開掛的人生啊!《水滸傳》裡的所有英雄好漢都有一個綽號,有的非常響亮,比如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豹子頭林衝、雙鞭呼延灼……光聽名字就能想像出一副頂天立地、威風凜凜的形象。但是,還有一些好漢綽號顯得那麼的令人無語,甚至啞然失笑:1、天究星:沒遮攔 穆弘沒遮攔?
  • 水滸一百零八將,真的能算是英雄好漢嗎?
    隨著這首好漢歌一起出名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初看《水滸傳》,就覺得裡面個個都是英雄好漢,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把那些地痞流氓、貪官惡霸打的那叫一個屁滾尿流,好不愜意!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社會認知的加深,再回頭去看《水滸傳》,只會發現那裡面都是一群為非作歹的土匪,只是為了自己可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打著替天行道得大旗,做著人神共憤的事情。
  • 《水滸傳》梁山好漢的「黨爭」!
    可是隨著近十幾年來,經過很多學者,專家的深入解讀和講解,再加上清初著名文學家金聖歎的經典批註,使得現代讀者對這部經典小說有了更深的認識,而《水滸傳》的意義也遠比我們當初的認知要深遠的多。其實《水滸傳》就是一部歷史,一部隱藏的史書,它對應的是整個北宋末期的社會現狀,用以大化小的方式,借小說體批評諷刺,並警示後人。
  • 水滸傳中真好漢有幾個,108將大多不是,這5人才叫英雄
    水滸傳中描寫了在宋朝腐敗的社會背景下,眾多好漢走投無路,落草為寇的悲壯故事,那麼這108人究竟有幾個好漢能稱之為真英雄呢?龍套不說,在詳細的描寫中,恐怕只有這五人才能稱之為好漢。第二位便是武松,武松是真性情的好漢,遇到好漢便心如烈火,遇到不平便行俠仗義,即使是面對死亡,也毫不妥協,越戰越猛,快意恩仇,充分地體現在這不平世道中施耐庵老先生的反抗心理,即使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也稱武松為天人,這評價不可謂不高。第三位便是盧俊義,玉麒麟和前面兩個不一樣,金庸寫郭靖時曾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 《水滸傳》的一百零八條好漢裡,卻隱藏一個十足的貪財好色之徒
    其實水滸傳中能夠拍著胸脯說自己光明磊落的沒有幾個,施耐庵的《水滸傳》應該是一部超現實主義作品,人性的醜惡被「替天行道」、「殺富濟貧」、「英雄好漢」等冠冕堂皇的表面所掩蓋,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謂的108條好漢,加上晁蓋,能有善終的很少。
  • 《水滸傳》與「楊家將」,不僅只是有好漢與楊家將有血緣關係
    ·這在《水滸傳》裡留下了明顯的痕跡。這主要表現在: 一、梁山泊的好漢中的一些人,與楊家將有著血緣的關係。 · 青面獸楊志,自稱「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史籍沒有這樣的記載,大概是《水滸傳》的作者故意拉扯進去的。楊志丟失了「生辰綱」,走投無路,先在二龍山落草,打青州時,上了梁山。
  • 讀完《水滸傳》,108位梁山好漢,我只記住了花和尚魯智深
    《水滸傳》作為四大古典小說之一,描寫了北宋末年山東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個好漢聚在一起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是施耐庵,這本書是為他感受到政治的衰落而寫的。這本書還展示了北宋後期政治腐敗、陳寧當權、人民貧困的社會現實。
  • 水滸傳:梁山上最可惡的好漢是誰?金庸指出2個人,告誡讀者千萬別學他們
    聲明:本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路見不平一聲吼」、「你有我有全都有」、「風風火火闖九州」,當年一首好漢傳遍大街小巷,即便是沒有讀過《水滸傳》的人也會吼上那麼一嗓子,但也正因為太多人沒讀過原著,他們會因此對梁山好漢這一團體產生誤解,誤以為梁山之上都是好人。
  • 他是歷史真實人物,但並非梁山好漢,又為何他的事跡流傳至今?
    說起《水滸傳》這部經典名著小說,人們就會想起眾多武藝高強的梁山泊好漢,其中,武松的大名可謂是家喻戶曉,眾人皆知。經過近些年來,影視劇從業者對《水滸傳》這篇小說的多次翻拍後,他的英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小說裡武松盪氣迴腸,快意恩仇的英勇故事更是讓人們津津樂道。
  • 《水滸傳》:一百零八好漢背後,藏著處世之道
    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曾這樣評價《水滸傳》:「別一部書,看過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百看不厭。」一部《水滸傳》,就是一部世事人情之書。而人到中年,重讀水滸時才發現,一百零八英雄好漢的各色人生背後,藏著的其實是處世之道。做人,要管得住嘴。《道德經》有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很多時候,多嘴多舌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與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管住自己的嘴。
  • 國學經典《水滸傳》中的好漢從書中走出來啦,一起瞧瞧吧!
    正人學員作品《水滸傳》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學價值不可估量,也是青少年的必讀課本。將這個題材帶入國畫課堂,對於十四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課題。十四歲的孩子一般都讀過水滸傳,對其中的人物也有著一定的了解。《水滸傳》是以北宋末年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小說。其中的英雄人物個性十分鮮明,一言一行都各不相同。
  • 水滸傳讀後感 《水滸傳》600字讀書心得5篇
    《水滸傳》600字讀書心得(一)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
  • 水滸傳中,有3位名不符實的好漢,和5位評價最高的好漢,分別是誰
    作者:漢宣團隊(小明同學)無授權禁止轉載小說《水滸傳》中有108位好漢,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雖然都被稱為好漢,但每個人的出身經歷都不一樣, 入夥梁山好漢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規則。大刀關勝,在水滸傳的小說中,關勝被定型為關羽的後代,也被描述成為是一個弱化版的關羽,在水滸裡,也是名副其實的武聖,排名也是在最前面的。青面獸楊志,與關勝一樣, 楊志也是名門之後,是楊家將的後人。從楊志和關勝在水滸裡的出身和表現來看,二人成為英雄豪傑的確是實至名歸。
  • 水滸傳:戰力最強的十位梁山好漢,武松進前五,盧俊義僅排第二
    《水滸傳》中戰力最強的十位梁山好漢,第九位沒羽箭張清。張清是梁山上的暗器高手,在「沒羽箭飛石打英雄」這一回中,他一共擊敗了十五位梁山好漢,其中還包括楊志、呼延灼這種級別的猛將。但張清的飛石也有弱點,那就是足夠精準卻威力不高,不能斬將殺敵,比起石寶的流星錘來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