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秀筆記,發布在自媒體的文章多以傳統文化為主,對我個人而言,是讀書筆記,對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們來說也可以作為借鑑。
要說傳統文化裡最喜歡的書籍,非《易經》莫屬。因為《易經》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按我們日常的話說就是,怎麼說都對,怎麼說都有道理。
《易經》是我們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元典,也是古代學者的必修課。幾千年來,推崇者眾多。但是,很多人對《易經》有誤解,比如我有時候在文字中提到卦象和佔卜,網絡平臺有時候會判定為封建迷信。
當然,在民間的傳承中,良莠不齊的《易經》信息都存在,也是事實。但社會引導是關鍵,總不能因小失大,《易經》是部非常了不起的無用之大用的書,其中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非常重要。
也有很多朋友,經常留言問如何看懂《易經》,如何學《易經》,有哪些書籍可以推薦等等。因為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在某個歷史階段文化表面上出現斷層其實很正常。《易經》的傳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在,只不過我們日用而不自知而已。
儒家讀易,眾所周知,就是《周易》。道家其實也講《易經》,而且是道家的重要修行典籍之一,擁有與《道德經》、《莊子》幾乎齊名的地位,我個人認為道家的傳承應當屬於《連山易》、《歸藏易》。我國歷代佛家的高僧大德,也有很多對於《易經》的精彩解讀。
從《易經》的應用來看,在古代廣泛應用於天文曆法、醫學、兵法等等領域,對於農業、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巨大的意義。
孫思邈說,不知易不可以為醫。虞世南說,不讀易卜可為將相。當代的郭沫若、馮友蘭等大家對《易經》評價也極高。而且,我們今天可以買到很多關於《易經》的書籍,雖然良莠不齊,大多也都是正規出版社出版物。2019年,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也開始了《易經》專業的博士生招生工作。所以,讀《易經》是非常光明正大的一件事。
近兩年,《易經》相關內容頻繁出現在高考、公務員等考試,中國社會科學院將《易經》與預測學納入博士招生,這一切都說明《易經》的學習,已經成為趨勢。2019年,《易經》的內容出現在高考數學理科卷中,倘若對《易經》一點兒都不了解,這道題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若稍懂《易經》的卦象圖,就是一道簡單的排列組合。
具體內容,可以參見我的這篇文章:
同年,《易經》也出現在了公務員筆試考題中,雖然考的是古漢語中連文的修辭手法,但《易經》相關內容卻是這道選擇題的正確選項,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具體內容是《易經》繫辭「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本來說雷,連帶說到雨,並突出表達了雨,所以只有這個選項是連文。而其他的選項則是變文,變文是用兩件事說同一個道理,比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就是典型的變文。
2020年,也就是今年高考的江蘇卷作文素材更是直接引用了《易經·乾》的文言內容。具體內容我也做了分析,參考我的文章:
當然,在這之前的2019年,學術界關於《易經》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全日制)考試,開始招生「《易經》與預測學」的博士。可以說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而事實上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早在2014年這個專業就已經有碩士在讀了。
上述這些事實說明,《易經》正在回歸其本質意義所在,也在正本溯源。同時也說明已經開始學易的人,是非常有前瞻性頭腦的。
我們的漢字,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我們的思維,都和《易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不爭的事實。《易經》是哲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裡面有非常多的了不起的內容,其中有無窮的智慧等著我們去學習、研究。更多內容可參考李秀筆記的《易經》相關文章,感謝各位朋友的關注與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