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民主與美國式民主之比較

2020-12-15 湛江新聞網

中國式民主與美國式民主的比較研究一直是學界熱點之一,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種錯誤的認識:一是以美國民主標準為參照,即先按照美國民主設定一個標準,然後將中國民主對號入座,這是在別人標準、別人話語體系下研究自己,結果總是對自己橫挑鼻子豎挑眼,長此以往,自己好的東西都會被「整容」給毀了。二是從教條的書本出發,脫離實際和實踐比較中國式民主和美國式民主。典型的是從美國民主教科書中的概念出發比較中美,導致對美國民主政治的判斷失真以至於盲目追捧,忽略了對美國不自由不民主的認識。所以比較中美民主,要有「不唯外」、「不唯書」的態度和精神,而正確的方法和標準就是唯實。以此觀之,似可得到以下認識:

(一)中美民主政治的歷史和文化有著根本不同

1.「和」與「同」的差異。中國是一節一節長出來的國家,美國是一塊一塊拼成的國家。美國民主政治精神重「同」,追求高度一致是美國社會的典型特點,你一定要同我一樣,不一樣就是異己。而中國民主政治精神重「和」,崇尚「和而不同」,群星燦爛是中國社會的特點,始終為個人和社會保留充分的空間,這對真自由、真民主精神的培育至關重要。

2.獨立與擴張的本質不同。在世界近代民主史上,中國對民主的追求和探索有如下幾點被忽視和輕視了:一是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壓迫和國民黨專制統治,追求民主建國的歷史。國家獨立自主是一個國家保障本國人民享有民主的基本前提。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民主治國政治道路的探索。新中國在建國之時就解決了民主的群眾基礎問題,所以不存在美國後來始終面對的政治擴容問題。正因為這種廣泛的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敢搞群眾路線,約束自己監督自己,通過群眾路線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而美國的民主則既是有錢人之間談出來的,也是打出來和對外擴張出來的。經過流血和犧牲,美國黑人直到 20世紀 60年代才擁有選舉權。在國際事務中,美國的擴張和對外幹預世人有目共睹。

(二)中美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根本不同

1.中美民主的國內經濟基礎有著公與私的本質區別。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中國歷來提倡「天下為公」。馬克思主義能夠被中國接受並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中的「公」的思想與傳統中國社會「公」的思想兼容有關係。而私有制與民主自由平等天生是矛盾的,一個社會越受私有制支配,就越可能走向民主自由平等的對立面。民主在美國異化為錢主,是這個邏輯的必然結果。

2.中美民主的國際經濟基礎有著共生與寄生的根本不同。美國民主政治很大程度上仰賴一個寄生的國際經濟體系,美國現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對外擴張和戰爭基礎上的。而中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和現代化是建立在內生制度創新基礎上的,並致力於建設一個互利共贏的共生國際經濟基礎。

(三)中美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不同

1.「一中有多」與「一分為多」

任何大國政治,都重視「一」,這是中美兩個大國的共同點。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一中有多,美國的兩黨制是一分為二,三權分立是一分為三。中國政治中的「一」能包容「多」,因此「一」才能在不斷更新中擴容、兼容和變容,是為人民民主。而美國的三權分立則不同,有時總統很強勢,有時國會佔主導,有時司法很獨斷,其背後是資產階級專政。它重視的是「多」中的制衡而不是仲裁,形成平衡就會有「一」;制衡機制一旦失衡,就會出現現在的美國政府僵局和民主失靈現象。

2.「合」與「分」

不少人認為美國民主政治的關鍵字就是「分」。政黨政治一分為二也好,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也好,或者其聯 邦制下的分權也好,表面上確實是「分」。但 「9·11」後美國的集權趨勢非常明顯。許多國家在借鑑美國政治時,由於沒有看到其形分實合的一面,誤以為「分」是其政治精髓,學了去實踐最後導致國家分裂、政治對立、民眾對抗,這是當今世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悲劇。美國民主失靈,也與其權力分割有關。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不存在有組織的利益集團,權力只有分工而不被分割。但在美國,有組織的利益集團把國家權力切割成一塊塊,相互制衡,容易形成僵局。

3.「一屆接著一屆幹」與「一屆隔著一屆幹」

中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是一屆接著一屆幹,可以集中精力持之以恆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在競爭性的國際體系中,一個國家要保持競爭力,政黨制度必須確保有一屆接著一屆幹的精神。多黨制恰恰違背了這一治理常識。美國兩黨制的治理特點是「一屆隔著一屆幹」或者「一屆對著一屆幹」,用福山的話說是相互否決體制。當然,美國兩黨也經常相互支持,在和平演變蘇聯上,美國就是一屆接著一屆幹,不將蘇聯搞垮誓不罷休。

4.「選」與「舉」

不少人認為,美國的選舉制度就是海選,這與媒體貫於展示海選的熱鬧不無關係。但這只是表面,其實質是內舉,表現為提名制。美國兩黨全國黨代會推選出候選人最關鍵,這也最容易被少數人、被金錢操縱。真正到全國性大選時,選民就只能二選一了。美國投票率下降,體現了選民對這種選舉程序的厭惡和疲勞。美國國家機構中很多關鍵崗位,如大法官、美聯儲主席等,根本不是選出來的,都是背後妥協直接提名內舉的。所以美國的「舉」有很大的封閉性。而且,美國的內舉制度和旋轉門政治還使得募集選舉資金等腐敗行為合法化。而中國的選舉,是不論出身,通過層層選拔,將出類拔萃者選出來擔任合適職位,強調「競德競能」。許多發展中國家只看到美國選舉制度表面的「選」,也搞全民選舉或全民公投,最後導致社會政治動蕩。西方對外也將海選鼓吹為民主政治的重要標準。中國的聰明和智慧在於看穿了西式民主選舉制度的缺陷,堅決拒絕這種亂選。

(四)中美民主政治的政府責任不同

1.公道政府的責任與私道政府的「責任自動豁免機制」

人們一般認為美國是小政府大社會,其實,美國是大政府、強政府。這從美國政府預算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就能看出。但美國是一個找不到人負責的政府,兩黨政治輪流執政可以將責任推卸,官員辭職更是頻繁,扔下一個爛攤子走人,在國外把一個小國搞亂了以後撒手走人的例子也很多,這是兩黨輪流執政導致的「責任自動豁免機制」。而在中國,個人、社會、政黨、國家是命運共同體,政府為百姓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能力很強。政府這種責任意識在於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和人民是一家的。美國卡特琳娜颶風來的時候當官的跑去度假了,這種情況在中國一定就地免職。

2.追責制度與「責任的隔代轉移」

在美國,在你責怪民主黨的時候,執政的是共和黨,在你責怪共和黨的時候,執政的是民主黨。美國這種「責任隔代轉移」的制度設計很具有欺騙性。它的一個致命後果,就是代價向後代累積。而中國共產黨倡導並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政府是真正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政府。政府時刻處於政黨監督、國家監督、社會監督和公民監督之下,一旦通過監督發現問題,即使政府已經換屆、官員已經調任,仍然會被追究責任。

(五)中美民主政治的科學決策不同

科學決策是任何民主制度都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區分好民主與壞民主的重要標準。好的民主政治一是有能力和動力解決問題,這是「立」;二是有能力和動力發現問題,這是「預」。在中國民主政治下,決策要廣泛聽取不同意見,在協商包容中集中;在美國,執政者可以不聽取也沒有必要聽取不同意見,兩黨政綱不一,使其難以包容異見。中國是在包容擴容中求統一,美國是在對立對抗中求統一。兩黨政治的現實會將不同意見放大,並且通過放大不同意見來強化身份和陣營。這很容易將社會撕裂。 20世紀美國兩黨政治一度在向中間政策靠攏,以克服對抗式決策的弊端,但現在對抗性現象又出現了,這就是美國政治僵局,美國一些人已經在討論美國政治制度改革問題。

迷信西式民主的人認為中國民主政治沒有糾錯機制,這也是誤解。協商、信訪、集體學習、巡視、調研、到群眾中去等,都是保證中國民主政治下科學決策的制度性依據。有人將其概括為中國式的縱向民主。比較而言,倒是美國民主政治下的糾錯機制經常失靈,美國政府和國會要糾華爾街的錯就做不到。

(六)民主政治的未來在中國

民主政治作為治國理政的方式和工具,人類古已有之。人類幾大核心文明圈,早期都有對民主政治的求索,這些民主資源構成了第一代民主,即多樣多元的早期民主求索道路。資本主義民主理論充其量也只是第二代民主,現在問題不小,其內部出現失靈,對外推銷的時候出現滯銷。今天的世界無論是各國國內治理還是全球治理,都需要探索一種新型民主理論,姑且稱之為第三代民主政治理論。

世界上認認真真在搞真民主政治的國家不多,中國算一個。而中國人對自己的民主道路求索充滿著理想、幹勁和希望,並收穫著成果。為發展和升級民主政治,並讓民主政治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中國可謂一代代人在接力奮鬥,是為第三代民主政治理論的曙光。

相關焦點

  • 「中國式民主」的理論構建
    因此,所謂「中國式民主」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民主模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中國式民主」只是指這樣一種在既有體制框架下,特別是在保持共產黨執政地位的前提下,旨在化解大眾參與壓力,進而實現「民主治理」目標的訴求和努力。本文的目的在於討論這種訴求和努力在理論上的可能性,力圖為中國積極推進漸進有序的民主化探索過程提供論證。
  • 中國式民主具有兩大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個新事物,也是個好事物。」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的旗幟。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如何理解中國式民主的真正優勢?
  • 辛識平:中國式民主的本質、特質、品質
    辛識平  【學習進行時】從兩會讀懂中國,這是觀察中國政治生活的重要窗口。「中國式民主」到底什麼樣?習近平總書記如何認識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專欄今天推出「辛識平」融媒體評論,與您一起思考「中國式民主」的本質、特質和品質。
  • 三句話讀懂中國式民主內涵
    同樣,也不存在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治發展道路。國家性質不同、國情不一樣、歷史文化傳統不一樣,其民主政治制度也不會完全相同。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民主必須建立在上述基本國情基礎之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
  • 人民日報:中國式民主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
    這8個民主黨派大都成立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在爭取實現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鬥爭中建立的。中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作為中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強調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凝聚共識,就是這種民主最基本的體現。
  • 兩會視點:電子政務助推「中國式民主」
    兩會視點:電子政務助推「中國式民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2日 12:40 來源:新華網           [內容速覽]在網絡電子政務的助推下,人大的各項工作在公開、透明等方面正在邁上新的臺階,「中國式民主」正在隨著電子政務技術手段的運用逐漸推進。
  • 中國人的突如其來流行病美國式「民主」刷新三觀
    由美國式刷新三觀引起的突如其來流行病就在全國人民準備迎接一年一度的之際,突如其來在武漢爆發將震驚全國!國家立即派遣各省市醫療資源到武漢集結國力對付這個可怕的惡魔。相反,一直標榜民主自由的美國卻遲遲得不到發現,自欺欺人更是搶眼,美國首次發現疑似感染者,美國推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開始利用國家資源進行大規模檢測和治療,此後,記者會上川普輕蔑地說美國沒有必要讓人們對疫情感到恐慌,而記者唯恐天下不亂在面對記者的詢問時被指責失敗,從要求美國醫務人員增加口罩供應的角度來看,一個政府的公信力已經喪失,因為他下令全面進口中國醫療器械,
  • 人民網評:開門問策,「中國式民主」的生動樣本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編制「十四五」規劃,事關國家發展與民生福祉,必須讓廣大人民群眾能講話、敢講話、出真招、獻良謀,畫出最大同心圓。藉助「領導留言板」等網際網路渠道廣開言路,汲取群眾智慧,為「十四五」規劃編制匯集民意、傾聽民情、贏得民心,將成為「中國式民主」的又一次生動體現。
  • 人大教授楊曉青:憲政與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較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曉青近日,《紅旗文稿》(2013年第10期)刊發題為「憲政與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較研究」的文章(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曉青)。就是民主的政治。」 但引論不能斷章取義,毛澤東緊接著說:「我們現在要的民主政治,是什麼民主政治呢? 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是新民主主義的憲政。它不是舊的、過了時的、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所謂民主政治;同時,也還不是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民主政治。」
  • 楊潤廣:解讀美國的民主觀和民主制度
    如果民主被認為是神聖的制度,美國自身的行為和民主實踐就是反面的證明。 一、共和與民主的矛盾 美國的憲政制度充滿矛盾,歷經200年共和與民主之爭,直接民主制與代議民主制之爭,今天美國的政治制度雖然仍然有著影響力,但是出現了政治和理論困境。 (一)美國的憲法制度不是民主制。
  • 潘光哲:晚清中國的民主想像
    然而,如果史學工作者把未經深刻反省的某種自由主義民主之路當成是人類歷史的唯一途徑2,進而指導我們書寫「中國民主思想史」的模式與思維,恐怕就很難避免一種「目的論」式的總結:不論路途如何迂迴曲折,總結言之,它必然有所歸宿;「西方民主傳統」涵括的許多要項,往往被分門別類,從前行者的言論和行動裡被挑選出來,安排在一個可以「合理」解釋中國必然會朝向自由主義民主之路屢受挫折但卻前進不已的架構裡。
  •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沒有普世性
    實質上是指美國式的民主制度。其實,在私有制條件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     一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口號上標榜平等但實際上並不平等。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一開始便宣稱?「我們認為這一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就是著名的「天賦人權」說。
  • 甘陽 託克維爾與民主——《民主在美國》臺灣版導讀
    粗略而言,第二類標題清楚表明託克維爾討論的對象是「民主」的普遍傾向。但問題是,即使是那些標題帶有「美國的」章節,實際也未必是關於美國,甚至與美國完全無關,例如有一章標題是「為什麼美國人多懷上進之心卻少有大志」,但實際內容卻幾乎完全不是關於美國,而恰恰是關於作為美國之對照面的法國。
  • 「稅收法定」不能「瘦身」 立法良性互動凸顯中國式立法民主
    (中國網事·銳話題)「稅收法定」不能「瘦身」 立法良性互動凸顯中國式立法民主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議程過半,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審議備受關注,其中「稅收法定」成為焦點問題。
  • 尹漢寧:西方民主源流與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
    從實踐層面看,歐洲的封建制度與中國有很大不同,首先,有歷史學家認為,歐洲封建社會的特點是領主制經濟,中國封建社會的特點是地主制經濟。其次,中國封建社會君對臣有絕對權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對君具有完全的人身依附關係。而在西歐,從國王到封建領主、小貴族以至騎士,都將土地以服軍役為主要條件,連同領地內的行政司法權以效忠儀式和雙邊契約的形式層層分封下去。
  • 諷蔡英文拍桌式民主 朱立倫推民眾參與式預算
    朱立倫表示參與式預算是民主社會重要一環,讓大家充分表達意見,不用拍桌抗議,與蔡英文日前說法互別苗頭。(陳心瑜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新北市長朱立倫指出,參與式預算是現在民主社會的重要一環,讓所有的民眾直接參與重要的政策執行,讓大家充分表達意見,不用拍桌、抗議,與蔡英文的「如果政府沒聽見,你可以拍桌子」說法,互別苗  頭。
  • 完善兩種民主形式 形成中國民主理論
    因為,中國是從「文化大革命」走出來後步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人們對於民主有著特別的期待。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把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民主,健全法制,作為這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現現代化為目標的新的革命的一項重大任務。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趙可金|美國民主未來:法西斯主義?新進步主義?新社會主義?
    從計算力、算法來講,雖然中國和美國現在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這種差距在縮小。我們有比較優勢,這一優勢就是數據。很可能數據量的大小決定了未來人工智慧的經濟、社會的主導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工智慧主要取決於數據量的大小,機器為什麼比人聰明呢?是因為機器像「貪吃蛇」,吃得越多,機器越聰明。像中國和印度這種天然的人口大國,數據量天然很大。
  • 全過程的民主:人民民主的新表述
    習近平總書記這裡提出的全過程的民主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從理論到實踐上的一種全新表述。  眾所周知,雖然在中國歷史傳統中不乏諸如「民貴君輕」等強調民眾之重要性的思想,但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就其起源而言則不得不回溯到在時空上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古代希臘世界。而其最為人所熟知的經典表達,則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主義議會民主制度。
  • 五四時期民主觀念的演變路徑
    中國人在比較的意義上真正觸及洛克式或英國式自由主義民主觀念的是嚴復,他敏銳察覺到「彼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的政治秘密;而康梁所領導的戊戌變法,則可看作是對英國式民主的一次實踐。  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一場中國式的啟蒙運動,借鑑了多方面的西方思想資源,其中包括對洛克以及英國民主思想資源的運用。陳獨秀的民主思想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