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中國道教神譜其中包括許多道教神靈,道教是敬天法祖的多神崇拜宗教,道教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其中有很多位赫赫有名的女神,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道教中赫赫有名的八大女神,道教信仰中八大女神第一位鬥姆元君,鬥姆元君,簡稱「鬥姆」,又作「鬥母元君」或「中天梵氣鬥母元君」。「鬥」指北鬥眾星,「姆」指母親。道經雲,鬥姆「為北鬥眾星之母」。《北鬥本生經》載:鬥姆於龍漢祖劫在玄明真淨天修行玄靈妙道,殷勤侍奉元始天尊。後分身化胡降生西方天竺國為周御國王后妃,生九子,乃為北鬥九皇大帝。
《雲笈七籤》稱,「夫九星者,是九天之靈根,日月之明梁,萬品之宗淵也。故天有九氣則以九星為其靈紐,地有九州則以九星為其神主,人有九孔則以九星為其命府,陰陽九宮則以九星為其門戶,五嶽四海則以九星為其淵府」。因此,鬥姆既為九星之母,主天地萬物之生。
另外,鬥姆元君乃是道教神祇,也有說鬥姥的化身之一是摩利支。鬥姥的化身眾多,如同老君化胡,隨方說教,顯化四方。
鬥姆元君,簡稱「鬥姆」,又作「鬥母元君」或「中天梵氣鬥母元君」。「鬥」指北鬥眾星,「姆」指母親。道經雲,鬥姆「為北鬥眾星之母」。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太上元始天尊日以先天陽炁化生玉皇大帝,夜以先天陰炁化生鬥姆元君。
《北鬥本生經》載:鬥姆於龍漢祖劫在玄明真淨天修行玄靈妙道,殷勤侍奉元始天尊。後分身化胡降生西方天竺國為周御國王后妃,生九子,乃為北鬥九皇大帝。
鬥姆元君化生的九皇道體。《雲笈七籤》稱,「夫九星者,是九天之靈根,日月之明梁,萬品之宗淵也。故天有九氣則以九星為其靈紐,地有九州則以九星為其神主,人有九孔則以九星為其命府,陰陽九宮則以九星為其門戶,五嶽四海則以九星為其淵府」。因此,鬥姆既為九星之母,主天地萬物之生。
漢文明肇興之始,即有智人傳寫《太上玄靈鬥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以保當時先民。經曰:「鬥母降以大藥垂醫治之功,燮理五行升降二炁,解滯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應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療病痾,職重大醫。生諸無眾月之明,為鬥星之母。鬥為之魄,水為之精,主生。」
「玉池現金身,化生智慧九苞,放無極光明,毫光閃閃耀明庭。在太極方法之時,其慧聚力,形成左太陽,右太陰,東鬥啟明星,而鬥號長庾,南有萁星注福壽,北鬥七元注長生。紫微主,玉皇尊,二十八宿鎮乾坤,十二宮辰安天下。四聖天君把天門,三元三品三官帝,四聖四府四天丁。周無諸鬥府,河漢眾星真,生天生地生萬物,保家保國保皇民,百萬雷兵常擁護,五千甲將盡隨行」。真是神威浩蕩,法力無窮!
對此,經中繼續說道:能陽能雨能變化,救災救難救刀兵,祠嗣就生麒麟子,祈名金榜就題名;商賈者,利加增,祈求父母得長生,子孫得榮盛,夫婦壽康寧,萬邪自皈正,諸惡化為塵。因此得到了人們的虔誠信仰。經曰:「鬥母登於寶座之上,怡養神直,修煉精魄,衝然撮炁,炁入玄玄。運合靈風,紫虛蔚勃,果證玄靈,妙道放無極微妙光明,洞徹華池。化生金蓮九苞,經入間七周夜,其華池中光明愈熾愈盛,其時一上騰九華無中,化成九所大寶樓閣。寶樓閣中,混凝九直,梵炁自然成章文。前有無罡光敷,應現九道體,一曰天皇,二日紫微,三曰貪狼,四曰巨門,五曰祿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貞,八曰武曲,九曰破軍。」
道觀中供奉的鬥姥都是三目、四首、八臂,並稱鬥姥元君的聖誕是農曆的九月初九。
鬥姥元君,又稱鬥姆、鬥母或先天道母。乃元始天尊之先天陰氣,託化西竺國中,為周御國王之后妃,號「紫光夫人」。常行仁慈,救拔眾苦,曾殷勤供養元始天尊,願生聖子利益眾生。元始天尊滿其所願,一天鬥姥在玉池中沐浴,忽見元始妙道放大光明,遍照華池。池中化生九朵金色蓮苞,經過七日七夜,玉池中光明愈來愈熾盛,光芒上騰九華天中,化成九所大寶樓閣。寶樓閣中,現出九位聖子,便是北鬥九星: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統稱為北鬥九皇大帝。農曆九月初九日是鬥姥元君聖誕,九月初一至初九,是九皇大帝聖誕。天下宮觀都舉行盛大齋醮慶賀聖壽,稱之為「九皇聖會」。若有眾生虔誠禮拜鬥真,則可以消災解厄,延年益壽。
聖德巨光天后鬥姥元君寶誥
至心皈命禮
西天竺國,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師,無上玄元天母主。金光爍處,日月潛輝。寶杵旋時,鬼神失色。顯靈蹤於塵世,衛聖駕於閻浮。眾生有難若稱名,大士尋聲來救苦。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聖德巨光天后,摩利攴天大聖。圓明道姥天尊。
道教信仰中八大女神第二位后土娘娘(后土皇地衹)
后土娘娘,又稱後土。源於母系社會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陰陽,育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相傳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後與主持天界的皇天大帝(昊天)相配合,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全稱「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后土」,尊稱「后土娘娘」。為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
道教神靈,居四御四皇上帝第四位。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尊稱「后土娘娘」。「后土」之稱始於春秋,其身份、來歷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說法。漢代列入皇朝祀典,為歷代帝王所沿襲。宋徽宗封后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宋史·本紀》卷二二)宋代時,道教列為「四御」尊神之一。
南宋呂元素《道門定製》卷二註:「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於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為天父地母焉。」元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抵」稱:「為陰地者,五方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
后土在道教體系信仰中被列為四御/六御之一,與玉皇大帝管理天上相反,她是主宰大地之神。她是一位女神,被人們稱為地母,而玉皇大帝就被稱為天公。在為她建立的神廟裡,人們把她塑造成一位端莊的女性,一般民眾稱她為后土娘娘。人們相信,該神是農業獲得豐收的保護神,還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為根本的國家,且人類長期蒙受著「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的思想束縛,即形成了崇拜天、地的禮法。
對天、地的原始崇拜,是崇拜天、地的自然性質及其作用。就崇拜土地而言,當時古人並非是崇拜土地的實體本身,而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她們感到土地廣大無邊、力無窮、孕育萬物、負載萬物,是賴以生存的根源,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所以,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崇拜該神。在中國的歷史上,每年都要舉行對該神的大型祭祀儀式,許多時候由皇帝親自主持。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條說:天地未分,渾然為一體;天地初開,陰陽定位所以清氣上升成為陽天,濁氣下降成為陰地。為陽天的,五太相互流傳,五天定位,上用太陽和月亮,參差玄象。為陰的地方的人,五黃相互乘加,五之氣凝結,負載隱居山林房屋。所以說,天陰陽地,天公地母的。」《世略》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廟在汾陽,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誥封「后土皇地祇」,其年駕幸華陰親祀之。今揚州玄廟觀,后土詞也。殿前瓊花一株,香色柯葉絕異,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按:應為徽宗)。」
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寶誥
至心皈命禮
九華玉闕,七寶皇房。承天稟命之期,主陰執陽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數蓄於柔順利貞。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流行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嶽瀆是依,山川鹹仗。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道教信仰中八大女神第三位位王母娘娘 (西王金母)
王母娘娘,又稱:太華西真萬炁祖母元君、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太靈九光龜臺金母、瑤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王母、西靈聖母、金母、王母、西姥等,全稱為「上聖 白玉龜臺九靈太真無極聖母 瑤池大聖西王金母 無上清靈元君 統御群仙大天尊」。 《枕中書》曰:「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氣煉精,生育萬物,調和陰陽,光明日月,莫不由之。」
王母是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中掌管不死藥、罰惡、預警災厲的長生女神。一部分學者認為西王母是西羌祖先神化的始祖女神。
在道教信仰中,西王母是女仙之首,主宰陰氣、修仙的女神,對應男仙之首東王公。是生育萬物的創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師。在羌族神話中,王母有時也被認為是創世神。
兩晉道教
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王母在道教中地位極高,在中華道教形成和發展中,一直是很重要的角色。據《集仙錄》載:西王母即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又號太虛九光龜臺金母元君,系先天西華至妙之氣化生。
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詞,出自元代的《全元曲雜劇》,或稱「瑤池金母」、「金母元君」、「西靈王母」、「九靈太妙龜山金母」、「西池極樂金慈聖母」、「白玉龜臺九靈太真金母元君」,全稱為「上聖白玉龜臺九靈太真無極聖母瑤池大聖西王金母無上清靈元君統御群仙大天尊」)是道教上古神靈。
上清道教興起,推崇王母娘娘奉為尊神,將王母娘娘列為七聖之一,說西王母是盤古之女,三界內外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西王母的屬下。具有掌握宇宙的無上權力。許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兩送子者、兩催生者、兩治瘟疹者,為仁慈、至尊的神明。
上清經派將西王母信仰吸收之後,列為元始天王的弟子,並且擔任傳授寶經要訣的職司,遍見於六朝上清經中。《漢武帝內傳》載:「七月初七,王母降」。
《枕中書》:「西漢九光夫人,始陰之氣,治西方。故曰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氣煉精,生育萬物,調和陰陽,光明 日月,莫不由之。」又載:上古之時,黃帝討伐蚩尤之暴時,蚩尤多方變幻,呼風喚雨,吹煙噴霧,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黃帝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鬥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黃帝遂克蚩尤於中冀。虞舜即位後,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環、白玉琯及地圖,舜即將黃帝的九州擴大為十二州。
《墉城集仙錄》載:「金母元君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靈九光龜臺金母,一號曰西王母,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在昔道氣凝寂,湛體無為,將欲啟迪玄功,生化萬物,先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於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生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曰王公焉。又以西華至妙之氣,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於神洲伊川,厥姓緱氏,生而飛翔,以主陰靈之氣,理於西方,亦號王母,皆挺質大無毓神玄奧於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結氣成形,與東王木公共理二氣,而養育天地,陶鈞萬物矣。體柔順之本為極陰之元,位配西方,母養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內外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鹹所隸焉。」
西王母乃西華至妙之氣所化生,為先天陰氣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崑崙仙島。而所有男仙之首,為先天陽氣凝聚而成的東王公,據《三教搜神大全》卷一釋曰:「東華者,以帝君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也,分治東極,居東華之上也。其掌管蓬萊仙島。各司其職,井然有序。
《列仙全傳》:西王母是西華至妙之氣化生而成,與東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內外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僅次於三清,是降誕於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
西王母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天池開泰,無極聖母,龍華盛會宴瑤池,萬靈統御傳教旨。諸仙獻壽,列聖稱觴,天威咫尺,功高德重,代燮全衡,仙主道宗。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天樂。百歲蟠桃,開金碧之靈園。救眾生之苦難,灑甘露於塵寰。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天尊。
又誥
志心皈命禮
靈鍾神州,聲馳閬苑。託體庚辛之鄉,沐浴壬癸之境。玉樓重重,不數巫山十二。翠水疊疊,能教桃熟三千。清虛標徵實之奇,坤順轄乾陽之柄。五老與為周旋,八洞時承懿旨。飛鸞開化乎女宗,駕鶴談玄於淨土。克推仙祖,允司婦儀。大悲大願,至玄至仁。西華清靈金母,宏慈太妙無上元君。
道教信仰中八大女神第四位九天玄女娘娘
九天玄女,簡稱玄女,俗稱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九天玄陽元女聖母大帝玄牝氏。原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傳授過兵法的女神,後經道教奉為高階女仙與術數神。 雖然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並不顯赫,但她是一位深諳軍事韜略,法術神通的正義之神,形象經常出現在中國各類古典小說之中,成為扶助英雄鏟惡除暴的應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重要,其信仰發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
恭行天律,部領雷兵。如有下界精邪,北陰午酉,出沒巖穴,蟠踞山林,窺闞家庭,損傷人命,神威所到,一切掃除,福佑生人,肅清魔魅。
《雲笈七籤》云:九天玄女者,黃帝之師聖母元君弟子也。九天為幹金之象,性剛好動。九天之方,可以揚兵布陣。有《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經》等經書傳世,以教化世人。
目前所知最早述及玄女的文獻漢代緯書《龍魚河圖》載:
黃帝攝政時,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砂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黃帝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
此處玄女乃上天之神,雖未具體說明是否人形,但從整段文字看,若非人形,當有特別說明,如對蚩尤兄弟之「獸身人語」,便專門予以描述。由此可知,玄女應為「人首人形」之神,與玄鳥之「鳥形」無任何關係。
壬女
「九天玄女」應為「九天壬女」,該系傳抄筆誤,又因「壬」,天幹第九位,玄色,故名九天壬(玄)女。壬女,即炎帝生母,任姒(名女登),任氏之女。炎帝因任女所生,故姓「姜」。姜姓本意為任女所生之意。所以,九天玄女就是九天壬女。炎帝之母任姒,感神龍首而生炎帝,有蟜氏之女,任姓。
上古時期的母系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乃從女姓。炎帝之母,乃是任姒,名女登,任氏之女(有蟜氏、摯任氏)。炎帝因相貌不美,其父少典不悅,將炎帝放於東方之地。是炎帝母親任姒親手養育炎帝成人。因為他母親姓任,故首先她生出的兒子,從母姓任,炎帝在姜水成就,故自姓姜(任女所生之意)。自伊(任)徙耆(姜)合稱任姜氏,堯之母也是任女。
據甲骨文字義,姜是壬女(妊)所生之意,一舉破解了「姜」字本意,而任姓初文正是壬(妊),故炎帝姜姓必為任姒所生。「姜」字的本意就是「任(玄)女所生」的合文。故九天玄女,實乃九天壬女。
九天玄女者,黃帝之師(黃帝曾訪拜七十二位師傅先生學問大道),聖母元君弟子也。黃帝世為有熊國之君,佐神農為理。神農之孫榆岡(榆罔)既衰,諸侯相伐,幹戈日尋,各據方色,自稱五行之號。太嗥之後自為青帝,榆岡神農之後自號赤帝,共工之族自號白帝,葛天之後自號黑帝,帝起有熊之墟自號黃帝。
乃恭已下士側身修德,在位二十二年,而蚩尤肆孽,弟兄八十一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瞰砂吞石,不食五穀。作五虎之形以害黎庶,鑄兵於葛爐之山不察帝命。帝欲徵之,博求賢能以為己助,得風后於海隅,得力牧於大澤,以大鴻為佐,天老為師,署三公以象三臺,風后為上臺,天老為中臺,五聖為下臺。始獲寶鼎不爨而熟,迎日推莢,以封胡為將,以夫人費修之子為太子,用張若、堤朋、力牧、容光、龍紆、倉頡、容成、大撓、屠龍眾臣以為翼輔,戰蚩尤於涿鹿。帝師不勝,蚩尤作大霧三日內外皆迷。風后法鬥機作大車,以杓指南以正四方,帝用憂憤齋於太山之下。
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衣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應。居數日,大霧冥冥晝晦,玄女降焉。乘丹鳳御景雲服九色彩翠之衣集於帝前,帝再拜受命。玄女曰:吾以太帝之教,有疑可問也。帝稽首頓首曰:蚩尤暴橫毒害需黎,四海嗷嗷莫保性命,欲萬戰萬勝之術,與人除害可乎?玄女即授六甲六壬兵信之符,靈寶五帝策使鬼神之書,制妖通靈五明之印,五陰五陽遁元之式,太一十精四神勝負握機之圖,五兵河圖策精之訣。
復率諸侯再戰蚩尤於冀州,蚩尤驅魑魅雜妖以為陣,雨師風伯以為衛,應龍蓄水以徵於帝。帝畫之遂滅蚩尤於絕轡之野中冀之鄉,分四冢以葬之。由是榆岡拒命,又誅之阪泉之野,北逐壎齋,大定四方。步四極凡二萬八千裡,乃鑄鼎立九州,置五行九德之臣以觀天地,祠萬靈垂法設教,然後採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黃龍來迎乘龍升天。
九天玄女娘娘寶誥
志心皈命禮
● 南宮紫府,無無上道,開化玄極,至真不壞, 真空元始, 靈源祖劫,虛無體道,妙用難窮 ,實諸仙諸真諸聖之宗 ,神機莫測 ,乃掌道掌法掌教之主 , 至靈至感, 至聖之慈,德溥溥無量浩劫, 救世定亂 ,闡法能仁聖姆, 九天玄姆聖姆天尊。
志心皈命禮
● 先天神女 ( 姥 ) ,上世仙姑,莊嚴妙相,常現娑婆世界,清淨法身,早登梵剎琅環,玄都天界,系玉腰金,圓嶠方壺,蒸沙煮石,放無極之神光,普照群生,運玄元之道氣,化成萬物,功垂今古,德配乾坤,位列九天,掌造化之樞機,靈通三界,司雷霆之號令,慈悲廣大,變化無窮,手持寶劍,斬魔王於鬥垣之下,足踏金蓮,朝皇母於瑤闕之中,宏慈宏願,至顯至靈,九天玄女無極元君。
志心皈命禮
● 九天九天,玄女真仙,頭載金盔,腳踏火輪,身騎白鶴在雲間,手持寶劍斬妖精,臨凡濟度救良民,何神不伏,何鬼不驚,親身下降,救濟萬民,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仙宮靈洞,顯凡救世,玄珠妙道,玄女娘娘,興儒度世大慈尊。
道教信仰中八大女神第五位天仙聖母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以中國大陸華北地區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其道場是在中國五嶽之尊的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的泰安市。碧霞元君的影響力由山東省泰安市傳播開來,歷經上千年,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以後,對於中國北方地區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稱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鎮泰山,尊稱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萬山奶奶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中國民間的「北元君 南媽祖」的說法,指得是泰山奶奶和媽祖娘娘之間,雖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別,但同樣都普度眾生、捨己為人,成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聞名於世的保護女神,「碧霞」意指東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則帶有濃重的道教色彩,是對道教女神的尊稱。
《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僕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於泰山嶽頂玉女池內。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以之為奉神,禱之即應。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跡的《泰山娘娘寶卷》,道教也奉為教門經籍,納入道書之列。碧霞元君的稱號,也並非泰山娘娘的獨有,南方的天妃順懿夫人也有此號。
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後又擴建,增大規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嶽府之神兵天將,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泰山頂上,東嶽內宮。曩時現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質。膺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靈而智慧圓融。行滿十方,功周億劫。位鎮天仙之號,策顯碧霞之封。統嶽府之神兵,掌人間之善惡。巡聲赴感,護國安民。大聖大慈,至孝至仁。天仙玉女,廣靈慈惠。恭順溥濟,保生真人。護國庇民,弘德碧霞元君。
道教信仰中八大女神第六位天后聖母媽祖娘娘
媽祖娘娘,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
媽祖,又稱天后娘娘、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居泉源水府,道教尊為「護國庇民明著妙靈照應宏仁普濟天后」、「聖母太極元君」。是歷代海洋貿易者、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尤其是在福建、廣東、海南、臺灣、東南亞中有廣泛的媽祖信仰,許多沿海地區均建有媽祖廟。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並列入國家祀典,從宋朝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
南宋·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獨為女神人壯者尤靈,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於本嶼。聖墩去嶼幾百裡,元祐丙寅歲,墩上常有光氣夜現,鄉人莫知為何祥。有漁者就視,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還故處。當夕遍夢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實所憑,宜館我於墩上。'父老異之,因為立廟,號曰聖墩。歲水旱則禱之,癘疫祟則禱之,海寇盤亙則禱之,其應如響。故商舶尤藉以指南,得吉卜而濟,雖怒濤洶湧,舟亦無恙。」
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2009年9月30日[5],媽祖信俗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因救海難而獻身,被該島百姓立廟祭祀,成為海神。隨著航海業的發展和媽祖的影響擴大,歷代朝廷封媽祖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湄洲島成為媽祖祖廟所在地。
媽祖林默娘的「裡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成神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媽祖信仰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她同樣隨著中國人的足跡傳遍世界各地。
天后聖母媽祖娘娘
海外華人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對此表示說:我們還存在著大量的民間信仰,比如說媽祖信仰,大家非常熟悉的。
天后聖母媽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
母儀配地,聖德參天。通玄靈體,默靜神仙。閩省威靈赫赫,湄州惠澤綿綿。陽神每顯,救世垂憐。比比振彝倫之化,悠悠效道學之玄。抱慈悲扶危濟困,施側隱廣度善緣。聖德在水,妙法大幹。至貞至節,無袒無偏。尋聲救苦救難,隨心消禍消愆。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封天後天上聖母元君。
又誥
志心皈命禮。
普陀勝境,興化湄州。聖德參天,國家忠孝無雙女;母恩配地,閩省功名第一人。靈應威德,非常孝感。傳古聖之道統,學先祖之慈仁。神通廣大,救厄而平波息浪;惠心庇民,扶危而起死回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天上聖母,太極元君。
道教信仰中八大女神第七位南嶽夫人紫虛元君
紫虛元君又稱南嶽夫人、魏夫人,亦稱南真。中國民間信奉的神仙之一。姓魏名華存字賢安,晉任城(今山東濟寧)人。著作《元始大洞玉經》。
紫虛元君又稱「南嶽夫人」、「魏夫人」,亦稱南真。姓魏名華存字賢安,晉任城(今山東濟寧)人。據《南嶽魏夫人傳》載:魏夫人者,晉司徒劇陽父康公舒之女。幼而好道,靜默恭謹。讀《莊》、《老》、《列》三傳,五經百氏,無不涉覽。
志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衝舉,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納氣液,攝生夷靜,親戚往來,一無關見。常欲別居鬧處,父母不許。年二十四,強適太保掾南陽劉文字幼彥,生二子,長日璞,次日瑕。幼彥後為修武(今河南境內)令。夫人心期幽靈,精誠彌篤。二子粗立,乃離隔宇室,齋於別寢。後眾真下陣,而清虛真人王君(王褒)為之師,授以《太上寶文》、《八素隱書》、《大洞真經》、《靈書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經,合三十一卷。
又據《太平廣記·魏夫人傳》記載,隨後景林真人又授其《黃庭內景經》諸真命玉女撫琴歌唱,一時仙樂繚繞,室居隔壁的劉文全然不知。其後,劉文去世後,華存知中原將亂,遂攜二子渡江,璞為庾亮司馬,又為溫太真司馬,後至安城太守。瑕為陶太尉侃從事中郎將。其後,華存冥心齋靜,潛心修道,道行與日俱增。
晉成帝鹹和(326-335年)九年(334年),諸真授華存成藥二劑。華存服之,七日後撫劍化形而去,升仙為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夫人,亦稱南真。治天台大霍山,後多次降仙茅山。並傳法於琅琊王舍人楊羲,授以《上清經》宋元(1086-1094年)年間,加封為高元宸照紫虛元道元君,道教尊其為上清派第一代宗師。著有《元始大洞玉經》三卷《元始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一卷《大洞玉經壇儀》一卷,《總論》一卷行於世。
據《南嶽魏夫人傳》載:紫虛元曲魏夫人者,晉司徒劇陽父康公舒之女。幼而好道,靜默恭謹。讀《莊》、《老》、《列》三傳,五經百氏,無不涉覽。志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衝舉,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納氣液,攝生夷靜,親戚往來,一無關見。常欲別居鬧處,父母不許。年二十四,強適太保掾南陽劉文字幼彥,生二子,長日璞,次日瑕。幼彥後為修武(今河南境內)令。夫人心期幽靈,精誠彌篤。
二子粗立,乃離隔宇室,齋於別寢。後眾真下陣,而清虛真人王君(王褒)為之師,授以《太上寶文》、《八素隱書》、《大洞真經》、《靈書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經,合三十一卷。又據《太平廣記·魏夫人傳》記載,隨後景林真人又授其《黃庭內景經》諸真命玉女撫琴歌唱,一時仙樂繚繞,室居隔壁的劉文全然不知。
其後,劉文去世後,華存知中原將亂,遂攜二子渡江,璞為庾亮司馬,又為溫太真司馬,後至安城(今江西安福)太守,華存因此隨子來到安城。瑕為陶太尉侃從事中郎將。其後,華存冥心齋靜,潛心修道,道行與日俱增。晉成帝鹹和(326-335年)九年(334年),諸真授華存成藥二劑。華存服之,七日後撫劍化形而去,升仙為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夫人,亦稱南真。治天台大霍山,後多次降仙茅山。並傳法於琅琊王舍人楊羲,授以《上清經》宋元(1086-1094年)年間,加封為高元宸照紫虛元道元君,道教尊其為上清派第一代宗師。
著作
著有《元始大洞玉經》三卷《元始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一卷《大洞玉經壇儀》一卷,《總論》一卷行於世。
一般祀奉紫虛元君的廟稱為黃庭觀,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南嶽衡山集賢峰下的黃庭觀。
南嶽夫人紫虛元君魏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元皇演化,妙有真身。光明滿月現慈容,清靜玄風開正教。道尊聖祖,德重醫王。主三界之雷霆,校群生之祿籍。祖師大慈仁者、宸照法王南嶽總仙上真、九天司命金闕上保高元清真紫虛元君。
道教信仰中八大女神第八位順天聖母陳靖姑夫人
臨水夫人順天聖母陳靖姑(公元767),生於祖籍福州倉山下渡(今福州市倉山區臨江街道),小名陳十四。福建省民間稱之娘奶、奶娘、夫人奶、臨水夫人、臨水陳太后、順天聖母等。據《閩都別記》、《福州府志》等史料記,父親陳昌為朝廷戶部郎中,陳靖姑受家庭影響,十叄歲去閭山(閭山為道教秘境,在福州閩江底。非江西廬山音誤。參見《閩都別記》。)學法,十五歲學成歸來。
道教信仰中八大女神第八位順天聖母陳靖姑夫人
順天聖母、臨水夫人陳靖姑被譽為「救產、護胎、佑民」的「婦女兒童保護神」,是福建最有影響力的陸上女神。2008年,陳靖姑信俗文化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統計,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臨水宮分宮分廟有4000餘座,信眾已逾億人。其中,臺灣主祀陳靖姑的宮廟有500多座,配祀的宮廟3000多座,信眾1500多萬人。
歷經千年傳承,以古田臨水宮祖廟(古田縣古屬福州府)為發祥地的陳靖姑信俗文化已成為閩都文化和海絲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世界各地華人社區頗具影響的世界文化現象。廣大民眾對臨水夫人陳靖姑的崇敬已經上升為一種信仰習俗和獨特的優秀民俗文化,這種民俗文化蘊含著深刻的思想、道德、倫理、信仰價值,涵蓋了民間信仰、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廣大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據說她剛下山時,行二十四步即回頭別師,古有「辭步隱歲壽」的說法,許真人知她天數在劫,囑她雙輪年間勿施法術,如有危難,可咬指拋血,以解厄矣。
翌年,正值靖姑二八妙齡時,一次,她給隱居在山裡學道的哥哥送飯,途中遇到一骨瘦如柴的老太婆,有氣無力地在崎嶇山道上艱難行走,陳靖姑動了惻隱之心,即把飯萊轉送於她。這老太原是觀音變的,觀音為其善舉所感,又看到民間婦女生產困難,遂教她符術,驅使五丁,要她行善積德,為民間保胎救產。
過去人們把分娩叫做下地獄。過鬼門關,如果不順產,導致母纓兩亡是常事。陳靖姑麾下有女將36人,玉女72人,「強將手下無弱兵」,她們在莆仙一帶保胎護幼,拯救了眾多的難產孕婦,該團隊的醫術也得到了莆仙民眾的認可。陳靖姑的聲名傳出後,閩浙贛臺地區來她這裡學接生的人絡繹不絕,可謂「桃李滿天下」。
公元785年,臨水夫人陳靖姑出嫁古田,不久其夫劉杞任羅源巡檢,靖姑隨往。當地人聽說臨水夫人陳靖姑救產醫術高明,產婦們大都來找她接生,漸漸地在寧德地區又出了名氣。後來,閩浙贛等地甚至京城裡的某些大戶人家,還專程來恭請靖姑異地去接生。有一次,陳靖姑進京講學,宮中盛傳皇后難產,臨水夫人陳靖姑得悉後,即刻趕去皇宮,乾淨利落地幫皇后產下太子。宮娥上奏,德宗皇帝龍顏大悅,封陳靖姑為「天仙聖母」,並在福建古田為其建宮(臨水宮,該宮於唐貞元八年即公元792年建成)。
後來,在歷代封建統治者的賜封下,天后、(臨水) 夫人、(順天)聖母、元君、奶娘等封號接踵而來、目不暇接,陳靖姑也名正言順地成為了婦幼、兒童的保護神,與媽祖、吳媽齊名,並稱為興化三大女神。後來,陳靖姑扶生救產的事跡逐漸被神化了,她藉助法術斬妖除邪、祈雨救災,臨水夫人成神後顯靈的故事也有聲有色被隨之傳開。
當時,在古田城外有一條大蟒蛇,重近二石,時常出來傷害小孩,據目擊者說,蛇緊緊纏住孩子,致其窒息而亡。為避蛇害,有孩之家紛紛外逃謀生,市郊便成為荒涼之地。陳靖姑知悉後,搖身變成一牧童,逕往市郊而來,蛇精久未尋著童影,今見有小孩在此玩耍,喜不自勝,旋即化一陣黑旋風捲來,正要纏住小孩時,說時遲那時快,陳靖姑現回原身,與蛇精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惡鬥,終將蛇精斬於古田縣臨水井中,因此她被後人尊為「臨水夫人」。
公元791年,福州地區大旱,田地龜裂、餓莩甚眾、民不聊生。時陳靖姑胞兄陳寧元任閩國天師,他奉命率眾道士祈雨未果,不得不向其妹求助。此時陳靖姑已身懷六甲,又值二十四歲忌諱之時,為拯救災民,她有所難遵師囑、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脫胎祈雨。為防不測,陳靖姑做了兩手準備,她把胎兒寄放在新置的尿桶中,分別用草繩和剪紙變成大蛇和老虎,日夜守侯在桶邊,並囑弟子勿將變化之事告訴他人,布置停當後,她才匆匆上路往福州祈雨。
鄰近有一妖魔長坑鬼,平時陳靖姑在家時,它避之不敢露面,陳靖姑一外出,它就出來興風作浪。這次打聽到陳靖姑是脫胎而出,就來尋胎,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它化裝成一老太婆逕往陳靖姑住所,見桶邊有兩尊法身守衛,不敢靠近,假裝見獸膽怯,兩手發抖不止。靖姑弟子見老人嚇破了膽,不經意間收了法寶,藏到別屋去了。此時,長坑鬼原形畢露,急不可待抓起胎兒,掐死一口吃掉。
這時,臨水夫人陳靖姑已祈雨成功,突然肚子一陣大痛襲來,她知大難將臨,趕緊咬破手指,將指血彈向空中,向師傅求助。時四大天師之一許真君見到靖姑傳來的血光訊號,知弟子魂已歸天,即用蓮花託起靖姑魂魄,超度三天,使之英靈得道。臨水夫人陳靖姑成神後,顯靈殺長坑鬼於長坑山洞穴中。
自臨水夫人陳靖姑殺蛇鎮鬼後,古田一帶呈現出一派太平景象,百姓安居樂業,於是,人們把她當神供奉或為其建廟。此後,人們對其信仰從未斷過。據說霞浦有一村婦,到瞭望天命之年,膝下無兒女,家境寒貧,她最揪心「無後為大」,想去靖姑宮焚香求賜一子,家裡又拿不出像樣的供品,只好用紅署做成兩個雞腿模樣,沾上醬油,看上去活像真的。
翌日,她起了個大早趕往宮裡,跪在陳靖姑神像前禱告道;「我家裡窮,兩個雞腿是假的,我實在拿不出好供品,只好用此劣辦法來敷衍,真是該死,還望菩薩慈悲,求賜一子。」正在這時,一大財主帶著一群家丁威風凜凜,抬著豐盛的祭品趕來燒頭香,見到被人搶了先,喝令家丁掃去已擺上的供品,把窮老太婆趕了出去,自己一人獨佔祭桌,上供品焚香求子。一年後,人們留意到,那位貧窮的老太抱著一個兒子來謝恩,尤其是上了歲數的人還能懷孕,眾甚不解。而仗勢欺人的大財主「丁」空依舊、生意落敗還破了財。人們從中感受到陳靖姑的人格魅力和人情味,親切地稱她為「奶娘」、「娘媽」,在人們的心目中,她有著不可替代的「慈母」形象。
千百年來,人們對臨水夫人陳靖姑「扶生救產、護國佑民」的壯舉一直念念不忘,當然,陳靖姑信仰的影響也十分廣泛,故許多習俗也一直得於保留至今。
臨水夫人陳靖姑(公元767-791),祖籍福州倉山下渡(今福州市倉山區下渡街道)。據《閩都別記》、《福州府志》等資料記載,父親陳昌曾為朝廷戶部郎中,辭官後在福州經商,與榕一退隱知府之女葛氏結婚。葛善巫術,陳靖姑受家庭影響,十三歲去福州閭山學法,拜許真人為師,學得設礁法、驅虎斬蛇、封山破洞、斬妖捉怪、醫病卻瘟、解厄除災等奇門遁甲法術,十五歲學成歸來。
相傳她早年學法,能降妖伏魔,扶危濟難,二十四歲時施法祁雨抗旱,為民除害而殞身於古田臨水。
臨水夫人陳靖姑成神後深得人們景仰,並受歷代皇帝封賜。陳靖姑夫人也深受海峽兩岸和海外華僑、華人敬仰,由「臨水夫人」陳靖姑而繁衍派生的陳靖姑文化涵蓋著歷史、文化、民俗、社會、人文等諸方面,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僅臺灣崇祀臨水陳夫人的廟宇就有200多座,配祀臨水夫人陳靖姑神像寺廟的也有3000多座,信眾數百萬人,成為與「海上女神」媽祖齊名的「陸上女神」。
臨水夫人陳靖姑又名進姑、靜姑、四姑、四娘、十四娘。臨水夫人是陳靖姑大眾化的尊稱。在各地民間,她既是貼近平民最親最近的人,又是百姓心中最為崇高神聖的神。因此,她還有奶娘、娘、奶娘媽、夫人媽、大奶夫人、三奶夫人的暱稱,並且還有順懿夫人、慈濟夫人、通天聖母、順天聖母、平天聖母、仙天聖母、太后元君、臨水陳太后等與封號相關的稱號。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的順天聖母宮觀有5000多座,特別是臺灣臨水夫人宮觀數以千計。全球的臨水文化信仰者有8000多萬之眾,遍及26個國家個地區。
順天聖母臨水夫人陳靖姑寶誥
志心皈命禮
八閩毓秀,大士化身。少悟玄極,頂禮慈航寶相;長成道果,拜參法主朱門。龍角輕吹,聲徹九天響應;風旗高展,威傳十地安寧。鎖蛇怪於壇中,群妖掃蕩;保童嬰於闈中,眾婦蒙恩。法轉玄功,鍊度三十六宮毓麟婆者;丹生白骨,超拔七十二苑解疫女神。合三奶以同心,功存社稷;會九淑而崇道,澤注塵環。護法隨傳,召遣王楊太保;靈心默化,度收大聖丹霞。救世拯民,祈甘露於左海;勤王護國,除巨惡於三山。懿德高超,玉詔容封聖母;慈雲廣覆,金爐拜參元君。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順天聖母,臨水清寧,普化碧霞太后,保童注生,昭惠崇福救世元君。
順懿左輔林夫人寶誥
志心皈命禮
妙相千秋,蓮臺九品。慈心救劫,法語回春。霞帔鳳冠,七彩祥雲嬡謎;金爐華燭,雙行香火氤氳。降德澤於八閩,保其赤子;運神功於四海,拯彼蒼生。發鏈婉垂,鎖縛長坑鬼祟;劍芒掃蕩,斬逐蝴蝶妖精。珊榜朱書,彤管才傳八鬥;瓊樓丹券,皇封爵賜高真。延嗣延生,教孝教忠為本;救災救難,濟時濟世為懷。大悲大願,至靜至仁。順天聖母,左輔林奶夫人,護國濟世元君。
順懿右弼李夫人寶誥
志心皈命禮
紫府高真,瑤池蕙質。丹成碧落,道紹閭山。度世慈悲,萬眾仰瞻懿行;化身濟拔,十方共睹景雲。收邪魅於閩疆,宏施法力;斬妖魔於字內,具現神通。護國安民,環佩光昭日月;衛房保赤,冠裳彩蔭乾坤。香湧閶閻,閨閣爭窺鸞馭;功參造化,冥陽兩運玄機。佐太后於瑤宮,主持秘府;施鴻恩於寶島,降授良箴。大悲大願,至清至仁。順天聖母,右弼李奶夫人,護國度世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