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幫,一向熱情好客,特別是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當然上門做客也有很多的禮儀與講究,尤其是去少數民族家裡做客,必須得尊重他們的一些習俗和禁忌。此次內蒙古之行,我們來到了位於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罕臺鎮的伊克汁蒙古放牧部落。在領略了草原大美風光的同時,還走進蒙古包做客,受到了當地牧民的熱情款待,也感受了蒙古族獨特的禮儀與文化。
蒙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他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領略著翱翔天際的快意,享受著縱橫草原的快感,過著酒肉穿腸過的瀟灑人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蒙古民族充滿著神秘的彩。(2019年9月拍攝於內蒙古鄂爾多斯。)
此行我們來到的伊克汁蒙古遊牧部落為傳統的蒙古族部落,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如今他們定居於此,成為鄂爾多斯九城宮旅遊度假區的一個旅遊景點,遊客可以親身體驗獨特的蒙古文化和禮儀。
我們的車子剛到景區門口,熱情的蒙古族青年就開始載歌載舞,並獻上哈達,敬上下馬酒。要說喝這下馬酒也是非常的有講究。客人左手端酒碗,用右手無名指輕輕點一下碗中酒,然後彈向前方,一共三次。一為敬天,二為敬地,三為敬祖先,然後雙手舉起一飲而盡,這是對主人家的尊敬。在內蒙古下馬酒一般都為高度白酒,所以大家可得掂量著。
伊克汁蒙古遊牧部落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旅遊景點,為了讓遊客更好的體驗蒙古族的生活,景區有提供傳統的蒙古族服飾。我們今天的行程是先換蒙古服,然後去牧民家做客。說到來內蒙古旅遊,當地人會好酒好肉招待,這對於一些不會喝酒的南方人來說,是比較尷尬的事,不知你有什麼好的辦法?
按照蒙古族傳統習俗,去別人家做客還得背上這個袋子,當地人稱為褡褳(dā lian)。褡褳有很多種意思,在這裡指的是中間開口而兩端裝東西的袋子,大的褡褳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則可以掛在腰帶上。這樣的袋子在古裝劇裡還是比較多見,就是古代人的背包。去做客用褡褳是為裝禮品,今天我們所帶的禮品為蒙古茶磚。
蒙古族對來客,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見面總會熱情問候:他賽英百努(意為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進入蒙古包,裡面對著門圍放著一圈桌子,中間沒有隙。客人們從東邊進入,長者和尊貴客人坐上座,這樣依次入座。蒙古包內只有桌子,沒有凳子,不過有厚厚的羊毛地毯,大家席地而坐。
在蒙古包中間架著一口銅鍋,裡面正煮著熱氣騰騰的奶茶。客人們坐下後,主人家就忙著盛奶茶,這和漢族人家裡有客人到,忙著泡茶是一個道理。奶茶是蒙古族的特色食品,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奶茶所用茶葉為青磚茶,很多地方為增加奶茶口感會加少許的鹽。
除了奶茶,桌子上還放著許多的蒙古族特色小點,其中一碗黃黃的是炒米。當地人用糜子經過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炒米可以加入奶茶或酸奶中,清香爽口,是別具風味的蒙古族傳統食品。另外盤子中還裝有撒子和像月餅一樣的食物,這個我還真叫不上名字,你知道嗎?
遞鼻煙壺是蒙古族古老的習俗,來蒙古包作客,好客的主人時常要拿出一個精緻的小壺,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規矩,一般同輩相見,需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如果是長輩,要微躬身,用右手遞壺,然後再互換。
除了以上的傳統習俗,今天蒙古包主人還熱情地為我們做起了奶酪。奶製品是遊牧民族的生活必須品,對於製作奶酪有著自己方式。首先把鮮奶倒入特製的筒中,然後上下翻攪提取奶油後,讓純奶發酵後,倒入鍋中煮熬成豆腐狀,再用紗布擠去多餘水分。
拿出擠去水分的酸奶,蒙古人會用手擠成條狀,奶酷就製作完成了。遊牧民族在外放牧時,會在行囊中放幾塊奶酪,既可以充飢,還能解渴。不過現場製作的奶酪,無論是顏色還是質感都沒有我們平時吃的那麼誘人,這是怎麼回事呢?作者簡介:寒殘一葉(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