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增強記憶力保健品並不可靠 安全性未得到評估
參考消息網11月20日報導美媒稱,不少成年人擔心自己的認知能力下降,這使得增強記憶力的保健品有了市場,然而它們並不可靠。在2006年到2015年之間,增強記憶力的保健品銷售額從3.53億美元增加到了6.43億美元——不過並沒有確鑿證據表明它們真的能夠防止認知能力衰退。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1月18日報導,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痴呆症的發病率也開始上升。到2060年,美國將有近1400萬認知能力嚴重受損的人。
報導稱,但是,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其中的一些保健品甚至不包含廠商所宣傳的成分。14日,美國政府問責局公開發布了一份報告,其中涉及三種經實驗室化驗的增強記憶力的保健品。在這三種保健品中,只有一種含有它應該含有的成分;另外兩種則只含有一半或根本不含廣告宣傳中提到的有效成分。相反,它們還含有未知的化學替代品,其安全性尚未得到評估。
研究人員仍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會患上痴呆症,而另一些人卻沒有。關於痴呆症,目前存在一些已知的遺傳風險因素。有限的證據證明飲食、鍛鍊和社交等有關生活方式的因素可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人們尚不明確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痴呆症,因此也不知道該如何預防這種疾病。
膳食補充劑的興起利用了這樣一種觀點:可能存在能夠促進長期的神經健康的營養成分。銀杏葉來自中國的一種樹木,由它製成的粉末狀提取物經證明能夠增加流向大腦的血量,可能這就是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該物質可以對認知能力起到保護作用的原因。此外,有證據表明,鮭魚等食物富含Ω-3脂肪酸,這些食物與痴呆症發病率較低有關聯。
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大規模證據表明這些補充劑形式的化學品真的對神經系統的健康有益。在一項以近3000名參與者為對象的研究中,人們發現銀杏補充劑對阿爾茨海默病(最常見的痴呆症類型)沒有一點預防作用。同樣,將服用Ω-3補充劑的成年人與服用安慰劑的人進行比較,則會發現這種保健品並不能顯著改善記憶力或提高衝動控制能力(衡量認知功能的另一個標準)。
報導稱,購買這些保健品可能只是一種無可厚非的浪費金錢的行為。然而,與對待藥物的態度不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對膳食補充劑只進行非常鬆散的監管。加利福尼亞南部大學凱克醫學院精神病學家朗·施奈德對《消費者報導》月刊說,補充劑無需任何數據來支持其在宣傳中被提及的作用。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只在有理由相信補充劑不含有其聲稱含有的成分時才會進行幹預。
寧夏退休老人花40萬買保健品當飯吃,結果營養不良暈倒
近年來,一些保健品經營者,摸透老年人心理、迎合老年人需求,打著健康牌,以「關愛老人」「愛心講座」「免費體驗」之名,讓老年人購買一些價格虛高、效果不明顯的保健品。
這些騙局已經悄然出現在寧夏固原老年人的身邊。
家住東擴小區的趙先生(化名),他的母親從2004年就開始購買各種保健品,15年期間將所有的退休金都花到保健品上,將近40萬元。
趙先生因為工作比較忙,很少和父母在一起,起初並沒有在意這些行為,直到有一次其母親在吃飯的時候突然暈倒,檢查後發現,原因竟是長期把保健品當飯吃,導致營養不良血糖低而暈倒。
據固原電視臺報導:
在市區的南城路上的一家醫療器械的店鋪,看上去和普通的門店沒什麼兩樣,但這個門店早上至中午一般不營業,直到下午大門才會打開,而且這時會有年齡大一些的阿姨、叔叔們就定時前來光顧。
參加活動的老人說:連續來這裡五六天就可以領一把免費的筷子。
在這個店的二樓,看到老人來得差不多的時候,店鋪老闆就出場了,他先唱了幾首歌曲,然後帶領老人們做熱身活動,還不時穿插講解,並要求老人們對外保守他們養生課堂免費發放禮品的「秘密」。
他們是這樣向老人推薦的:
「這個在會所裡買2000塊錢一盒,我們今天給你們買500元一盒,你把這個一抹能治療關節病。
她以前得的是紅斑狼瘡,就是癌症,你看現在用了這個設備之後,完全好了。
那血液裡清理的垃圾呢,垃圾讓身體排到體外了。」
他們往往通過一些小利小惠,把人們聚集在一起,然後宣傳養生保健的重要性,大肆吹噓保健產品和保健器具的種種「特效」,不少渴望健康的中老年人極易相信。
小編提醒大家,特別是中老年人:
切勿聽信將保健食品比成靈丹妙藥的虛假誇大宣傳,切忌通過非正規途徑購買保健食品。不要盲目參加任何以產品銷售為目的健康知識講座、專家報告等;不要盲目通過會議銷售、電話銷售、免費試用等活動購買保健品。購物時要索要正規的銷售憑據,保留購物發票及包裝盒等購物憑證,權益受損時可作為投訴依據。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舉報電話為12331
遇到上述推銷保健品的,請直接撥打110。(原標題: 老人花40萬買保健品當飯吃 結果營養不良暈倒)
港媒:內地老人熱衷購買保健品 被無良之輩當成「搖錢樹」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港媒稱,要提防內地老年人成為無良之輩的金礦,不法商人誇大保健品功效導致一些老人上當受騙。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2日報導,一名60歲的山東男子在發現自己購買保健品被騙數萬元後跳海自殺。他和妻子辛苦攢的錢打了水漂。三年前,一位80多歲的退休心理學教授出版了一本書,分享了她多年來花費40萬元購買各種各樣據說對健康有好處的保健品的經歷。在書中,這位退休教授質疑了這些保健品的功效和它們超高的價格。這本書引起了公眾的注意。但是,這本書並沒有阻止無數老年人沉迷於據稱可以用神奇的方式改善他們健康狀況的保健品。最近,陝西一位85歲退休教授的女兒因為父親熱衷於購買保健品而報警。她告訴警方,過去八年來,老父親花費成千上萬元購買這些產品,自己無力阻止。現在,他的房間裡堆滿保健品。警察後來幫助他們追回了這位老教授的部分錢款。
報導稱,在意識到自己被哄騙購買了毫無用處的保健品後,一些老人並沒有這麼幸運,他們無法追回錢款。
據《南華早報》報導,現在政府能夠做的就是提醒公眾對這些銷售策略提高警惕——其中包括免費的小禮物、免費旅遊、免費午餐,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說服老年人,並將他們作為搖錢樹。據稱一些公司還會利用老年人的孤獨心理。
報導稱,過去十年,中國的保健品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以利用這個國家不斷增加的老齡人口所帶來的巨大市場。
老年保健品銷售套路增多 「三看」「三不信」防上當
新華社成都7月20日電(記者李倩薇)記者20日從成都市工商局了解到,該市為期100天的「晚霞消費維權」專項行動為老年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近598萬元。工商部門提醒,保健品銷售套路越來越多,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謹防上當。
「非法會議營銷是老年人被騙的重災區。」成都市工商局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各類非法健康講座、免費體驗、分發禮品等活動是此次的專項整治重點。整治期間,該市各級執法人員共取締無證照經營202戶,查處違法案件163件,案值達2102萬元。
「非法會銷危害廣、隱蔽性強,組織者一般在清晨、晚間或節假日等時間舉行營銷,經常變換營銷地點,迴避阻攔年輕人參加,逃避監管部門檢查。為此,我們安排年齡較大的幹部,以消費者名義『臥底』現場,實地收集違法線索。」該負責人稱。
記者從工商部門了解到,現在的保健品銷售套路越來越多,除了播放短片或請來「專家」傳授養生知識外,不少保健品都打著「生物高科技」的幌子,宣稱對於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見病的防治作用顯著,一些被「治好」的患者還會現身說法。更有商家推出「返現」甚至贈送「原始股」的活動,宣稱不但能治病還有投資回報,讓很多消費者上當。
如何辨別保健品的虛假宣傳?工商部門稱,購買時要遵循「三看」和「三不信」原則。一看保健品標誌和批准文號,二看產品說明書,三看外包裝上的廠名、廠址、生產日期、有效期限等,這些基本信息標註不清的多為假冒偽劣產品。「三不信」原則是指:一不要輕信產品療效,二不要輕信權威推薦,三不要輕信優惠促銷、高額投資回報等說法。
成都工商部門提醒,老年人對消費陷阱的識別能力比較差,容易被誤導,子女應多關心老人的生活,如果發現老人購買的商品或者服務有違法嫌疑時,注意保存證據,及時向相關部門舉報。
9部門嚴打食品、保健品欺詐和虛假宣傳等行為
近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對部分藥品進行了抽檢,其中5批次不合格,分別是:重慶格瑞林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胰酶腸溶片;江西遠東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濃維磷糖;安徽濟人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骨刺消痛膠囊。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已要求當地監管部門對上述不合格藥品採取查封扣押等控制措施,並要求企業暫停銷售使用、召回產品。
此外,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官網還發布了兩條主動召回信息:一是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代理的監護除顫器氣體放電管可能存在缺陷,因此對這一產品進行主動召回。二是波科國際醫療貿易(上海)有限公司代理的程控儀對皮下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進行程控時,可能導致皮下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執行意外命令,因此對產品進行主動召回。
近日,國務院食安辦等9部門印發《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確了要強化生產企業、經營單位、進口商的主體責任,還明確了第三方平臺經營者和相關方以及廣告發布單位的法律責任。要求切實落實屬地管理,嚴厲打擊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等行為,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和消費安全。2017年12月31日前,各地監管部門要完成對行政區域內生產經營單位的風險隱患排查和檢查。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將對重點地區進行抽查檢查。
隨著夏天的到來,降雨逐漸豐沛,已經進入了蘑菇旺盛生長的季節。近日,部分地區發生了多起因採食野生蘑菇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這裡提醒您,由於目前沒有鑑別蘑菇是否有毒的簡易科學方法,請大家不要隨意採食和購買野生蘑菇。食用蘑菇後如有不適,請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治療。
更多食品藥品監管信息和科普信息,請關注總局官方網站、微信、微博和客戶端。(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嚴玥)
降糖減肥藥或含違禁成分 專家:網購保健品要當心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6日訊 (記者 吳曉薇)為淨化首都食品藥品市場,北京市公安局環食藥旅總隊和市食藥監局稽查總隊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針對利用網絡平臺銷售假劣食品藥品的打擊整治「淨網」專項行動。目前已經查處案件150多起,刑拘160多人。近期對網絡平臺銷售的宣稱具有減肥、降壓降脂、降糖、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功效的食品、藥品分別採樣,經過檢驗和鑑定,發現其中檢出含有西布曲明、苯乙雙胍、酚酞、西地那非等化學成分。那麼這些成分究竟對人體有哪些危害呢?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向中國經濟網記者介紹,西布曲明曾經是明星減肥藥,主要通過抑制食慾,減少能量攝入達到減肥的目的。「這種藥物副作用很大,輕則導致口渴、心慌、失眠,重則產生神經損傷和精神性疾病,因此歐美、澳洲等國和地區紛紛禁用此藥。」
2010年10月30日,當時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藥總局前身)叫停了西布曲明製劑和原料藥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撤銷其批准證明文件,已上市的藥品召回銷毀。然而在網絡微商及一些線下會銷渠道裡,它依然打著各種減肥產品的旗號藏身其中。
酚酞作為常見酸鹼指示劑,早在中學化學課裡就令人耳熟能詳。其實,這種試劑作為藥物可以刺激腸黏膜和腸道神經末梢,加快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常用於治療習慣性便秘。但是長期服用酚酞會產生一定的藥物依賴,且易造成腸道功能紊亂,停藥後便秘反而加劇。
苯乙雙胍和二甲雙胍一樣,都是降糖藥物,但由於容易引發乳酸酸中毒,於2016年底被國家食藥總局叫停其生產、銷售和使用,撤銷藥品批准證明文件,已上市銷售的召回銷毀。鍾凱提到,糖尿病是目前尚未攻克的慢性病,凡是聲稱可以迅速控制甚至降低血糖的保健食品都要小心對待,因為生產廠家很可能在其中偷偷添加了藥物。「有一些『降糖保健品』甚至宣稱,可以不吃藥、不復發、根治糖尿病,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聽信了宣傳,簡直和謀殺沒兩樣。」
西地那非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偉哥」, 它是在研發心血管藥物時意外發明的,可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但由於我國保健食品是審批制,並沒有「壯陽」或改善性功能這個類別,因此西地那非作為處方藥不允許加到食品或保健食品中。鍾凱表示,不法分子為了使「偉哥」「效果顯著」,可能會過量添加藥物。「西地那非對心血管系統有較大影響,在個別情況下,有可能誘發心臟病,嚴重時甚至導致心梗、死亡。」
對於網絡平臺銷售的此類保健品和藥品,鍾凱提示大家,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提防微商;凡是有治病效果的保健品都要特別小心,尤其是降糖、降脂、減肥、抗疲勞的產品。因為偷偷添加處方藥甚至禁藥的可能性很大,效果越好越可怕。假如懷疑自己買到了假藥、假保健品,可以及時撥打12331與當地監管部門諮詢、投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