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加大自閉症患者救助力度 探索居家、社區託養照料模式

2021-01-09 洛陽網

他們不聾不啞,卻不善言辭;他們內心澎湃,卻寂寞地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他們是自閉症患者,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的內心世界,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星星一樣遙不可及。今天是第12個「世界自閉症日」,讓我們走近他們,傾聽他們的故事,共同了解和關愛這群「星星的孩子」。

    核心提示

  他們不聾不啞,卻不善言辭;他們內心澎湃,卻寂寞地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他們是自閉症患者,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的內心世界,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星星一樣遙不可及。今天是第12個「世界自閉症日」,讓我們走近他們,傾聽他們的故事,共同了解和關愛這群「星星的孩子」。

  專業訓練助「星星的孩子」成長

  1日上午,在洛陽市金雨點啟智中心的一間教室裡,8歲的小迪(化名)正在接受老師的一對一訓練。看著老師拿出的一疊卡片,小迪一張張指出上面的圖案,「熊貓」「長頸鹿」「櫻桃」「西紅柿」……

  小迪是個自閉症患兒。「當時醫院確診後,我感覺世界末日都到了。」回憶起當時的經歷,小迪的父親常先生不由嘆了一口氣。孩子開口說話晚,起初常先生和愛人並未在意,直到一次無意中在網上看到自閉症的常見症狀,「幾乎都能對上」,這才有些著急,趕緊去醫院,最終確診小迪患有自閉症。

  「醫生說年齡越小,改善的程度越好,為了他恢復到能生活自理,再難也要堅持下去。」常先生說,從此帶兒子去康復機構做訓練,幾乎成為他和愛人日常生活的全部。

  4年前,常先生把兒子送到洛陽市金雨點啟智中心進行康復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孩子去理髮竟然不哭不鬧了」,這是他幾次主動提到的幸福事兒。

  「小迪在這裡4年,進步很明顯。他變得能開口說話了,能自己去打水了,願意和人交流了。也許再努把力,孩子就能去普通的學校讀書了吧。」常先生說。

  對自閉症患者救助力度不斷加大

  市殘聯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自閉症逐漸得到社會關注,確診率也提高了很多。對於自閉症兒童,要及時幹預,越早治療越好。然而由於缺少專業的訓練機構、家長認識不足等因素,一些孩子錯失了訓練時機。

  2009年,洛陽市金雨點啟智中心正式註冊成立,成為我市第一家為自閉症等兒童提供專業訓練、評估等的非盈利性服務機構,也是我市孤獨症兒童康復救助定點機構。該中心負責人焦巖表示,自閉症就是人們常說的孤獨症,有社會交往障礙、語言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

  「自閉症是一種起病於嬰幼兒時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不能治癒,目前世界上沒有一例完全治癒的案例,只能靠長期的康復訓練和特殊教育慢慢改善,讓他們能接近正常的孩子。」焦巖說,近幾年,已經有一些自閉症兒童在該中心經過康復訓練,情況明顯好轉,回到了普通學校上學。

  近年,我市不斷加大對自閉症患者的救助力度。2011年,我市下發《洛陽市救助孤獨症兒童工作實施方案》,對我市孤獨症兒童開展救助,救助對象為具有洛陽市戶籍的0至6歲、經定點機構確診的孤獨症兒童,每人每月有500元的康復救助金。

  2018年,市殘聯、市財政局聯合下發《關於提高孤獨症兒童救助標準的通知》,將孤獨症兒童救助年齡提高至14歲,救助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有800元的康復救助金。

  多措並舉,助自閉症患者融入社會

  市殘聯相關負責人表示,自閉症是世界上患者人數增長最快的疾病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自閉症患者目前已超過1000萬,並且近年患病率有上升趨勢。自2012年以來,我市接受市級救助的自閉症兒童有360餘人,但目前我市的自閉症患者數量應該遠遠大於這一數字。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自閉症患者家屬都非常關心一個問題:孩子長大了該怎麼辦?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把自閉症列為精神或智力殘疾種類,家長可以帶孩子去相關診斷機構進行檢測,如果確診後可以辦理殘疾證,享受殘疾人的各項優惠政策。

  「自閉症患者要融入社會,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愛。」採訪中不少自閉症患者家屬建議,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創辦專科層次的特殊教育班,滿足自閉症患者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自閉症患者就業與生活的能力。此外,建立自閉症患者日託服務機構,解決自閉症患者所在家庭實際困難。

  市殘聯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正積極探索殘疾人日間照料模式,目前主要為處於就業年齡段(16歲至59歲)但日常起居需專人護理的精神或智力殘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護理、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社會適應能力輔導等方面的服務,自閉症患者在這裡可以進行學習、交往,並嘗試融入社會。市殘聯還將進一步探索居家、社區託養等照料模式,加大對自閉症患者的關懷和救助力度。(洛陽日報記者 戚帥華 通訊員 崔婕 文/圖)

相關焦點

  • 成年自閉症人士託養與就業問題初探
    自閉症患者成年後,一般可就其認知、能力、情緒和行為等方面的綜合情況分成:輕度、輕中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五個等級。電影《雨人》劇照下面就成年自閉症人士的出路,展開一些有益的思考,探索一些可能適合他們的託養與就業路徑,並介紹在我國個別地區或國外發達國家,民間和社會組織已經在嘗試的一些作法
  • 建立針對性託養機構,為成年自閉症患者紓困|代表委員議政錄
    顯然,自閉症群體即屬「民生短板」和「弱有所扶」的重點對象。尤其是16周歲及以上的成年自閉症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面臨著更多的困境,如更難得到公眾理解、家庭經濟壓力更大、政策更加不適用。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由於成年自閉症患者已經無法再接受義務教育,而目前又沒有針對性的託養機構,導致成年自閉症患者家庭照料壓力巨大。
  • 成年自閉症人士託養之殤:金寨星星小鎮會是他們的最佳歸宿嗎?
    「金寨星星小鎮」積極探索基層殘疾人託養模式、致力打造成年孤獨症及其他心智障礙者的綜合康養(雙養)社區服務,具有積極的探索和示範意義。 項目發起人之一餘華女士介紹,星星小鎮地處安徽金寨縣,位於淮河上遊、大別山腹地,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是創建康養中心的理想之地。
  • 日間照料、臨時託養、上門探詢 居家養老,社區要當「老人保姆」
    「通過組織開展免費培訓等形式,向家庭成員普及照料失能、失智等老年人的護理知識和技能。」丁祖年說,除此之外,政府對困難老人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應提供資金補助,這包括有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以及有重度殘疾老年人的家庭。
  • 成年孤獨症人士託養模式之殤:金寨星星小鎮會是新的救命稻草嗎?
    開工典禮上,各級殘聯、金寨相關領導等眾多相關機構領導及自閉症行業專家、自閉症兒童家長代表及眾多愛星人士參加。現場一度在大紅色背景及騰空升起的氣球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之所以耀眼是因為,這是地方相關組織大力支持下建設的總建築面積約2.4萬平方米,由家長投資建設,按照家長和成年孤獨症「雙養」模式,集康復、教育、託養、養老等綜合性服務為一體,形成孤獨症人群生命全程的支持。
  • 成年孤獨症人士託養模式之殤:金寨星星小鎮會是新的救命稻草嗎?
    之所以耀眼是因為,這是地方相關組織大力支持下建設的總建築面積約2.4萬平方米,由家長投資建設,按照家長和成年孤獨症「雙養」模式,集康復、教育、託養、養老等綜合性服務為一體,形成孤獨症人群生命全程的支持。「金寨星星小鎮」積極探索基層殘疾人託養模式、致力打造成年孤獨症及其他心智障礙者的綜合康養(雙養)社區服務,具有積極的探索和示範意義。
  • ...紓解照料壓力——東湖區探索殘疾人「喘息式」臨託服務暖人心
    今年以來,東湖區積極探索「喘息式」臨時託養暖心驛站服務項目,並在南昌市培智學校成功試點,切實為有需求的殘疾人家庭提供短期照護、技能培訓和生活能力訓練等服務,解決殘疾人家屬的燃眉之急,有效紓解長期照料壓力,讓殘疾人家屬可以「喘口氣」,以更積極的心態「重新出發」。
  • 人大代表劉小兵:建議開展自閉症患者全面摸底調查 建立成年患者託...
    比如,更難得到公眾的理解、家庭經濟壓力更大、政策更加不適用,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由於成年自閉症患者已經無法再接受義務教育,加上現在沒有針對性的託養機構,導致成年自閉症患者家庭照料壓力巨大。劉小兵建議,建立成年自閉症患者託養機構,是解決上述困境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 山東舉行殘疾人託養服務地方標準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殘疾人託養工作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不斷完善殘疾人託養服務政策與制度的制定,加快託養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託養服務機構310個。各地也探索出一些重度殘疾人託養服務的好做法、好經驗,如鄰裡互助等模式,努力為殘疾人和家庭解愁解難,殘疾人生存與發展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 無處安放「星星的孩子」 大齡自閉症患者何去何從
    22歲的自閉症患者潘祥被多家自閉症康復機構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單身媽媽只能邊上班邊照顧他,卻因此丟了「工作」。6月30日,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青島的大齡自閉症患者逐漸增多,但沒有康復機構願意收治,國家也沒有相應的救助政策,社會勞動就業更是基本空白。大多數大齡自閉症患者只能被「圈養」在父母身邊。
  • 台州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迎來「春天」
    根據有關目標,到2021年底,全市新建住宅小區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達標率100%,實現每個鄉鎮(街道)建有一家示範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成一批社區嵌入式小型託老機構和「家院互融」服務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專業化運營率達到70%。完成困難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1200戶,落實1000個助老崗位,培訓各類養老服務人員3.1萬人。
  • 山東明確專業機構為殘疾人提供居家託養服務兩大服務方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韓曉婉12月7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山東省殘疾人託養服務地方標準有關情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天發布的2項地方標準,是我省殘疾人託養服務系列地方標準中的首批標準,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城鎮殘疾人居家託養服務規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明確了專業機構提供居家託養服務和志願服務組織提供居家託養服務兩大服務方式。
  • 從住所到託養中心 一位15歲自閉症少年的死亡之路
    他的父親雷洪建說,雷文鋒15歲,患有自閉症。  這位父親沒有想到,兒子從深圳的住所走失後,會一路向北,離開深圳,經過東莞,抵達韶關;他將要和此前從未接觸過的人打交道,他們來自於醫院、派出所、救助站、託養中心……  他更沒有想到,兒子此刻走上的路,是一條通往死亡之路。
  • 「護、醫、養」託養模式暖了我們的心
    我省通過「託養一人,解放一家」,從政府購買服務層面減輕殘疾人家庭負擔的模式,形成「護、醫、養」為一體的重度殘疾人託養體系。學會一技之能回報社會2009年以來,省殘聯把殘疾人託養服務作為重點工作,以推進殘疾人託養服務機構規範化建設為主要抓手,積極開展政府購買殘疾人託養服務,殘疾人集中託養、日間照料和居家服務全面發展。
  • 打造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依託社區的居家養老模式是主流
    同時,也希望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能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捐資、捐物或提供無償服務,幫助和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  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增長,現代社會多元化的趨向使老年人群對養老的期望值增高,傳統的機構養老服務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老人對生活品質的高水平需求。  因此,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於一體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已成為一種必然發展趨勢。
  • 如何幫助自閉症兒童和成年人融入人群中去,有個模式值得借鑑
    自閉症的康復、看護、教育,成年後的就業、生存是更大的難題,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的守護,日復一日的等待,都是巨大的考驗。自閉症日當天,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看,目前中國自閉症患病率約為1%,患者已超1000萬人。
  • 廣東:東莞加大力度幫扶殘疾人
    東莞市政府近日發布的「一號文」聚焦民生,提出加大對殘疾人的幫扶力度。昨天,記者從東莞市殘聯獲悉,今年東莞市著力從強化殘疾人兜底保障、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創新殘疾人工作等方面進一步提升殘疾人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 綿陽:殘疾人日常生活有難處 居家託養服務來搭把手
    涪城區通過完善殘疾人居家託養服務機構,解決重度殘障人士的護理難題,為殘障人士提供託養服務。今天(8月11日)是全國肢殘人活動日,我們就跟隨居家託養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去到殘障人士的家裡,看看他們是怎樣提供居家託養服務的。「張哥我們今天又來了,這段時間狀態還可以嘛,你看家裡有什麼需要我們做的。」
  • ...馬太效應」明顯,跨界資本魚貫而入,養老服務向社區、居家模式傾斜
    2017年,全年多項政策中對居家養老、智慧養老等養老模式/業態做出指示,政策改革預期強烈,養老市場發展進入黃金期。 雖然市場發展進入快車道,但這一年,就資本的反應來看,養老市場處於被「看衰」的時期,創業公司仍處於對成熟商業模式的持續探索中。
  • 國內第一個成人自閉症永久性康養社區「星星小鎮」在金寨開建
    全世界自閉症患者已達6700萬,尤其近年發病率呈急劇上升趨勢,成為影響世界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行為刻板、語言發育遲緩等原因,他們難以融入周圍環境,更難獨立生活,終生需要提供生活照料、情感和社會融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