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眼見證了一個「地域歧視」的誕生
我的家鄉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子,我們這個村子被分為了兩個部分,一個是我生活的前村,另一個則是後村。
生活在農村地區的朋友們都知道,大部分農民除了種田之外,是肯定要有一份手藝謀生計的。我們村大部分都是泥瓦匠(也就是砌牆的工人)。今天一個後村的叔叔來我們家借工具(水平儀),我給我爸打電話,問這個東西在哪裡,我爸說他帶到工地上去了。
事後我爸回來的時候,和我說:以後他們後村的人來借工具,儘量不要借給他們,因為上次我借給他們的一個切割機,上面掉了好幾個螺絲給我還回來的,而且一句話都沒有說。
雖然說是生活當中的一件小事,但是我立馬想到了四個大字——「地域歧視」。從這件小事當中我們也可以以小見大,地域歧視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一個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筆者就拿自身的經歷來舉一個例子吧。筆者的大學是在上海讀的,我們知道,很多省市的大學當中本省的學生都會佔一部分比例,我的學校也是如此。在我們宿舍就有兩個上海室友,人都是很好的。
與他們一起到這個學校來的還有一個他們高中學校的同學,就是這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次我和我們上海室友用普通話聊天的時候,不管是在寢室裡面,還是路上,只要碰見他,他都會立馬用上海話和我的室友聊起來,雖然我的上海室友還是會堅持說普通話,但是聽不懂另一半的我還是會一臉懵逼。
我們不能將之上升到一種地域歧視的高度,只能算作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在筆者看來,如果你們兩個上海人一開始就在聊天的話,我插進來聽不懂那是我的錯,可是在我們聊天的時候,你用一種我聽不懂的方言強行中斷我們的對話那就是你的不對了。
負面的東西讓人印象更深刻
我們知道,在一段感情當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那些深深傷害你的人,而不是那些成天對你好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仍舊是如此。
基於這樣的一種情況,「地域歧視」得以蓬勃發展。還是我上面那個故事,我認為我碰到的幾十個幾百個的上海人裡面,大部分都是友好的,只有很小很小一部分人會給你帶來傷害。但恰恰是這群給你帶來傷害的人會給你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
網絡的發酵作用
現如今,網絡越來越發達,人們所經歷的一些事和一些看法也可以在網絡上分享並且迅速傳播。但是我們近些年來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網絡評論正在慢慢變得負面。
只要是正能量的視頻,下面必定有一個評論說:世界才不如你想像的這麼美好。但凡是負能量的視頻,人們就會評論:社會就是這麼陰暗。不知很多人,是經歷了什麼,才會給出如此負面的評論,但這樣的一種情緒卻恰恰推動了「地域歧視」的形成。
在你看來,「地域歧視」的形成還有哪些原因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