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散木
有的時候我們發現,有的人讀單詞還可以,但卻讀不出句子。今天就和大家談一談這個問題。一個被大部分學英語的人忽略的問題,語調。
我們學英語時,大多數人都把功夫下在讀單詞,嚴格地說是背單詞上。,有的根本不讀。看到能認識就心滿意足了。根本沒人在乎語調的事。但語調才是學英語最難的東西,而且也是繞不過去的東西。
很多人根本不去聽英語,如果想讀英語的話,就按照單詞來讀,一個詞一個詞地往外蹦詞。彆扭不說,連意思都表達不準,
不要說外語,任何語言都是有語調的。我們太熟悉自己的語言。我們說話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好像沒有語調,只有聲調。其實不是這樣,我們也有語調,只是我們太習以為常了,就認為它根本不存在。比如我們說:我喜歡這個包。這是普通語調,但如果我們想強調我喜歡這個包,而不是那個包,我們會重讀「這個」,說成:我喜歡這個包,而不是別的包。如果我們想把包和其它物品比較,我們就會把重音放在「包」上。我們說:我喜歡這個包。而不是那條裙子。
但我們意識不到這種現象,就以為我們沒有語調,結果我們就按照自己想像的讀漢語的方式來讀英語,而且,我們還以為老外也和我們一樣讀英語,結果當聽到老外說話時,就啥都不懂。
為什麼說語調難學呢?我把它和語音對比一下你就知道了。我們學語音,只要掌握髮音要領,也就是知道哪個音素是怎麼發出來的,嘴做什麼樣的動作,我們就能把音讀好。因為我們的舌頭在口腔中是能夠感受到每個細小的動作的,做錯了,改了就好了,就像今天我輔導一個學生。他是南方人,經常是n和l分不清,nice讀成lice。但只要告訴他口腔音和鼻腔音的不同。 他就能讀對。
但是,儘管學過的課文我已經領他讀了好多遍。但他仍然記不住語調,單詞可以自己讀,但句子還是不能自己讀,還需要我領他讀。因為語調是很難把握的,那純粹是對聲音的感覺,用生理器官是感受不到的,只能是心理感受。心理感受就不好把握,就好像一個門上沒有把手。你打不開它。
那麼怎麼學好語調呢?這個真沒有捷徑。最好的辦法就是聽,反覆地聽。最初聽同樣的材料,這個對於某些人來說是比較可怕的,因為反覆聽同一材料是很乏味的,尤其是當那些材料本身沒有吸引力的時候。聽著聽著就煩了,不願意聽了。所以,大部分人都被語調卡住了。
其實也沒那麼難。你想想我們聽歌曲時是怎麼把歌曲的曲調記住的?據說個別歌手還不識樂譜。但唱歌非常好聽,而且還不跑調。他們怎麼記住的?就是靠聽。唯一不同的是,歌曲好聽,英語不好聽。尤其是當朗讀英語的人不夠專業,那就更慘了。
我還算有點毅力的人。我最初聽的是美國之音的英語九百句,朗讀句子的人都是美國之音的播音員,不要說發音,他們的聲音就很好聽,那時候不像現在,隨便就能找到外語資源,那時真沒有,啥都沒有。哪有錄製現成的錄音帶給你聽?但好在那些播音員的聲音好聽(其實人家是受過專門訓練的)。我沒事的時候就打開收音機聽美國之音。他們有個節目,大家都知道,叫special English慢速英語。學完英語九百句之後,就學習中級美語。同時也聽一些慢速英語。一開始就是鴨子聽雷,啥都不懂。但願意享受那種聲音。有的時候收聽效果好的時候。就把節目錄下來,然後反覆聽,有一個節目聽了好多遍,有一天感覺好像都聽懂了。就決定把它筆錄下來,當然,不可能都聽懂,因為詞彙不夠。但筆錄的過程就顯示出我自然拼讀好的優勢。除了個別人名,所有的生詞,我都根據讀音查了出來。那是一篇關於維生素的短文。錄音有十四五分鐘左右。我全部筆錄下來。
後來再聽新概念英語時,感覺一下子從吃細糧變成吃粗糧了。音質和專業程度都有比較大的差距。但為了學新概念,也得聽啊。我就採取了現在才明白的老子說的方法,復歸於嬰兒。傻傻地聽,管它聽到哪兒,管它懂不懂,聽就是了。
結果是,不但語音聽會了,語調也會了,聽多了再朗讀課文,就像大腦中有個聲音在帶著你讀。每句話的邏輯重音在哪兒,哪個詞弱讀,誰和誰是一個意群的,都聽出來了。自己讀的時候也能按照錄音帶的方式讀出來了,而且,越聽越清晰,以前認為人家讀的很含糊的東西,都變得特別清晰,人家讀的每一個音素都不差。絕對沒有錯誤。
這樣聽了兩三年,語調就固定下來,一旦掌握了語調,以後無論什麼文章。你都會讀。你自然就知道哪個詞還怎麼讀。句子重音在哪兒。在哪裡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