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娃開始學英語 家長搶跑心態充滿焦慮

2020-12-16 搜狐網

  眼下在一些家長眼裡,學英文就應該是小朋友的必修課,越是早學習越好。而英文培訓機構的學生目標年齡,也從4歲提前到3歲,甚至提前到了2歲。

  傍晚在社區,小羽、揚揚、妮妮終於有時間聚到噴水池旁見面了。這些三四歲的孩子只能趁這段時間在空地上奔跑,玩著手中的小汽車或者小娃娃,因為爸爸媽媽都在這個暑假把他們送進了英文培訓班,說要為兩年後上小學早早謀劃。

  聚在一起的家長,正談論著報班的話題,畫畫、舞蹈、思維訓練、鋼琴、空手道、圍棋……最多的小朋友報了四個班,而英語竟然是每個小朋友必上的科目。

  少兒英文班學什麼

  不久前,上海宜山路上新開了一家英語培訓機構,目標群體是2歲~6歲的學齡前兒童。周日早上十點半,十幾個孩子被爸爸媽媽帶到這裡參與課程試聽。接待員在他們的衣服上貼上一個英文名字,比如"lele""doudou""ruirui"等等。

  兩個女老師一邊唱著英文歌,一邊把孩子們引導到一間教室裡,一字排開坐在彩色小板凳上,家長則坐在後面高一級的臺階上。一個年輕的外教突然跑了進來,他一邊叫著小朋友的名字,一邊說"Hello",跟每一個小朋友都打了招呼。但孩子們一臉茫然,外教不得不抬起小朋友的胳膊向空中揮揮。

  中方教師出場了,她打開電子顯示屏,屏幕上出現一個袋子,"bag",她教孩子們念。然後用點讀筆從布袋子裡一拉,帶出一顆糖果,"candy",她又帶著孩子們讀了一遍,並且又著重強調"onecandy",之後她每次用筆從布袋子裡點出一顆"糖果",就教一遍單詞,並累加數字,直到"fourcandy"。

  把數字和英文放在一起教,正是這家少兒英語培訓機構的特色。"在學英語中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負責人說。她還拼命向家長渲染,"經過在這裡三年的學習,孩子可以用英文交流對話,還可以上臺演講。"價格當然不便宜,一年184節課,每節100元。即使打九折,算下來一年也要16000多元。

  但是試聽課的效果並不理想。上課45分鐘,老師們手舞足蹈,孩子們卻有些雲裡霧裡,一個四歲的男生經常因為無聊而走到教室中間,躺下來,眼睛瞅著邊上的媽媽,像是表示抗議。

  學英文年齡越來越小

  在上海,這樣的英文培訓機構正出現在每個大型購物中心。老牌培訓機構的分店越開越多,新品牌也不斷進軍市場。學英文已經成為學前小朋友的必修課,而英文培訓機構的目標年齡,也從4歲提前到3歲,再提前到了2歲。

  曾經有機構對北京、上海、廣州等8個城市的1500個樣本進行調查,發現接受英語培訓的群體正在偏向於低齡化,其中有九成以上的被訪者普遍認為學習英語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有98%的家長正在有計劃地讓孩子接受興趣英語的培訓。

  一位家長說,兒子只有兩歲半,已經試聽過四家機構的英文課。他發現,高端的英語培訓機構有自己成套的英文教材,多媒體教學,設備很先進,學費一年1萬到2萬;而低端一些的也就是白板加水筆的那種,一年8000元。他總結道,現在的英語培訓主要是在玩耍中學習,他記得有一家教室裝了先進的多媒體,比如前面畫面上有一條魚,小孩子去觸碰,那條魚"嗖"一下就跑到背後的屏幕上了。這樣的一套課程一年要接近2萬元。

  中學英語特級教師施國華很不贊成這樣的英語學習搶跑,在他看來,培訓機構還是為了錢,"太小的孩子理解力有限,能記住多少單詞?個別孩子可能學得比較好,大部分是陪讀,還有可能把英語學習的興趣打掉了,把自尊心也打掉了。"

  一些英語教育專家也承認,3歲~6歲是學習語言的好時節,但要取決於周圍的母語環境。如果身邊沒有外語環境,這個年齡段的小孩不容易集中精神。送小孩子去學英語,那也只是模擬氛圍,不等同於真實的氛圍。

  搶跑心態充滿焦慮

  "只要有孩子,你就會焦慮。"小羽的媽媽毫不掩飾。她是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對兒子投入了很大精力。"孩子的成長就那麼幾年,你不讓他多試試,怎麼知道他適合做什麼?"焦慮之下,她給4歲的兒子報了四個培訓班,這個暑假,小羽的生活被各種課程排得滿滿的,除了上學期就開始的英文課和鋼琴課,暑假裡還增加了圍棋課和空手道課。至於帶兒子去聽音樂會、看兒童劇,她認為這種薰陶也是增強兒子素養的手段。

  雖然覺得如今的孩子壓力很大,但小羽媽媽仍很堅決地把兒子送進培訓班。當老師的她有一點感觸很深:10年前,新生上學差異不大,可如今的新生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有的小孩子認識2000多個字,有的只認識幾十個。"當你的小孩上了小學,發現上課教了10個單詞,其他小朋友都認識,只有你的小孩一個都不認識;他很努力地學了5個單詞,卻還有5個記不住,你覺得他會快樂嗎?"

  家長的焦慮是可以傳染的。一些本來以為可以抵擋這股應試大潮的家長,面對小區裡一個個去上培訓班的孩子,心理防線逐漸崩潰。揚揚的爸爸媽媽都是海歸,可以講一口流利的英文。當揚揚兩歲的時候,他們斬釘截鐵地拒絕了前來推銷英語課程的銷售,因為他們覺得英語這種能力上小學之後再學不遲。但是一年過後,看到小區裡所有同齡孩子都上了英語培訓班,揚揚媽媽也忍耐不住了,還是把兒子送進了一對一外教的英文培訓班,因為他們想去那所傳說中最好的小學,而英語肯定是一塊敲門磚。

  妮妮除了英語,還學舞蹈、畫畫,更上了一所思維訓練學校。妮妮的爸爸覺得這個思維訓練班非常管用,因為朋友的小孩就是經過思維訓練,考上了徐匯區最好的民辦小學。"進這所小學,3000人競爭幾十個名額,數學要會基本加減法,識字量要超過1000字,英語能夠跟讀。"

  小羽媽媽也承認,其實一個智商正常的孩子,小的時候學或者不學這麼多技能和知識,將來可能差別並不大。但是,"現在一年級的小朋友,有英語基礎的有一多半。雖然沒有一點基礎的後來也能趕上來,可這個追趕過程是很累的。"(李雪林)

 

相關焦點

  • 孩子學英文年齡越來越小 父母搶跑心態充滿焦慮
    眼下在一些家長眼裡,學英文就應該是小朋友的必修課,越是早學習越好。而英文培訓機構的學生目標年齡,也從4歲提前到3歲,甚至提前到了2歲。  傍晚在社區,小羽、揚揚、妮妮終於有時間聚到噴水池旁見面了。這些三四歲的孩子只能趁這段時間在空地上奔跑,玩著手中的小汽車或者小娃娃,因為爸爸媽媽都在這個暑假把他們送進了英文培訓班,說要為兩年後上小學早早謀劃。
  • 學齡前的「搶跑」教育,會在娃3年級爆發2點危害,你還不知道?
    教育焦慮在每一個國家都存在,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對於下一代成長的關心,永遠都是父母們不變的話題,即便教育方式不同,但這份「心」沒有任何差別。父母對孩子望子成龍的心理是正常的,但不正常之處在於過分追求。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是:孩子們受教育的年齡越來越早了。
  • 學寫字、學英語,幼兒園小學化,家長一言難禁
    4歲娃學寫字沒上學就學四五年級的英語教材透支的學習興趣讓一些「贏在起跑線」的娃敗在「三年級」幼兒園「小學化」冰城家長一言難禁生活報記者王曉晨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1%的受訪者表示周圍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嚴重;91.4%的受訪者發現很多幼兒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搶跑」的心理。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家長的育兒焦慮影響下,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日趨嚴重。孩子在本該快樂的童年經歷了什麼?提前小學化有哪些危害?
  • 克服焦慮,給2歲寶寶啟蒙英語不可操之過急
    大概2-3個月前,豬隊友給我來了一句,娃是不是要開始做英語啟蒙了?然後突然點醒了我一下,吶尼?連說話都還只能說4個字的,就開始要學英語了?然後我諮詢了一下已有2娃的閨蜜,她說:「那些雞娃狠的,幼兒園,娃就讀英文原版了,剛剛小學就考KET」。
  • 5歲娃報7個興趣班——誰在催生家長的「起跑線焦慮」
    新華社廣州12月13日電 題:5歲娃報7個興趣班——誰在催生家長的「起跑線焦慮」  新華社記者 鄭天虹、肖思思、胡林果  一位在師範院校任教的媽媽告訴記者,她給5歲的兒子報了7個興趣班,包括數學、書法、美術等。作為教育工作者,她認為這都是孩子必須具備的素質。
  • 初一數學書十天賣出近五千本 老師:家長搶跑心態作祟
    「我覺得提前預習下學期的課,是應該的,本來暑假就應該玩和學相結合,特別是語文這樣的課,需要背誦課文和詩詞,提前多背幾遍,有助於之後上課的吸收。」  孫先生之前諮詢過班級群裡的家長,得到的回覆是:課本網上有賣。不過他還是想在書店買,可以確保質量和不會買錯。  下學期課本賣得到底有多火?
  • 幼小銜接不必盲目「搶跑」 專家:家長需調整好心態
    如今,他感受到了些許不一樣的壓力:每天要學寫兩個字,學拼音,還要做算術題。在幼小銜接階段,軒軒並不是一個人。因為擔心孩子一上小學就掉隊,不少家長把起跑線設在了幼兒園大班甚至更早。專家表示,幼小銜接更重要的是對習慣的培養,這一點大多數父母都懂了。而在學科方面,幼兒園階段再早的搶跑,一般也只能管到小學二年級。
  • 遏制幼教小學化須破搶跑心態
    遏制幼教小學化須破搶跑心態 2014-11-19 09:09:36與一些家長把「幼教小學化」視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搶跑」措施,幼兒園方則將其作為迎合家長、招攬生源的宣傳噱頭。  遏制「幼教小學化」怪像,需先破由應試教育下移衍生的「搶跑」思維。    幼兒園是孩子們彰顯天性、充滿童趣的嬉戲樂園。教育部發布的《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為學前孩子設定了「階梯」狀標準。
  • 3歲面試培訓、小學前掌握3000漢字…教育部禁令下還是有人「搶跑」
    據了解,在所謂「幼小銜接」的培訓中,寶寶們以2-4歲的幼齡學習著語文、數學、英語、面試技巧、儀容口才……「幼升小精英培訓班」裡,學生最小的年齡只有2歲半。學到什麼程度才「有資格上小學」呢?它們倡導超綱早學,培訓具有極強的應試針對性,孩子是否能適應看起來並不在其考慮範圍內,這種緊張氣氛下,家長也焦慮萬分,因為自家孩子如果被耽誤,上小學時就會跟不上——老師就會隨著學生「大部隊」的進度教學,在大部分孩子都提前學了拼音、計算的前提下,有的老師一個星期就教完拼音,而沒學過的孩子還沒學會。
  • 贏在起跑線上,搶跑,是為了孩子,還是家長的焦慮為了得到緩解
    導讀:贏在起跑線上,搶跑,是為了孩子,還是家長的焦慮為了得到緩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再見了,入學焦慮——送給「雞娃」路上的我你
    3歲入園,孩子6歲入學。瞅準時間牽著娃拎上一大袋材料清早跑去排隊,只領到下午的報名排號,只好給下午的興趣班請了假準備再戰。領號時聽聞這所小學還要搞個入學面試,心裡不覺又緊張了起來。回家把娃一頓培訓,各種能想到的問題都突擊提問了一遍,還逼著她很不情願地準備了英文自我介紹,學了兩年的英語咱也得在關鍵時刻發個光啊,說不定能留個好印象進個好班呢?
  • 北京晚報評論:提前學拼音,搶跑沒必要
    但在不少小學,一年級新生已經學過漢語拼音的現象依舊普遍存在。不僅會拼音,掌握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也不在少數。提前學拼音,表面上看,是部分孩子搶跑了一步,學到了知識,但嚴格說起來,既讓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失去了玩樂的時間,也嚴重幹擾了此後小學的教學安排,同時,還給按照國家規定沒有提前學習拼音的孩子,帶來不應有的壓力。
  • 培訓機構製造焦慮:4歲娃英語詞彙量1500還不夠
    「孩子四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在美國肯定夠了,在海澱區肯定不夠。」暑期裡,微信朋友圈的一段文字讓何海(化名)莫名焦慮。這是別人眼裡的段子,卻是何海正要面對的現實。何海的兒子剛過完7歲生日,轉眼就要上小學,他的英語剛學到字母「X」,而和他一起上課外班的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有的已經能用英語講故事。何海滿心焦慮。在「暑假逆襲」「彎道超車」「上課外班『搶跑』才可能贏在起跑線上」的喧囂聲中,各種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 父母英語不好,娃很難逆襲?這個英語「3+1」法則,每個家長都要看!
    受這個觀念影響,很多家長在督促自家娃學習英語的時候,一不小心,心態就崩了,比如下面這位家長:實際上,在幫助寶寶學習英語之前,有這麼4大真相,很多家長還不知道:真相一:英語本質是工具21世紀,英語不學不行。別的孩子都學,我家孩子不能落下等等。實際上,英語的本質是交流的工具,學習的目的是讓寶寶能在生活中應用英語,在自然放鬆的心態下從容的與其他小朋友交流,從而感受到學英語帶來的樂趣。
  • 2~6歲是娃英語啟蒙黃金期,但這3個坑家長經常踩,娃只會事倍功半
    理由很簡單,0~3歲是嬰兒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1歲以內他們就可以「咿咿呀呀」學說話,2~3歲就可以說一些簡單的句子。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嬰兒就像是一張白紙,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對他們來說都是外來語,所以他們學習漢語與英語的能力大致相同。
  • 2~6歲是娃英語啟蒙黃金期,但這3個坑家長經常踩,娃只會事倍功半
    ,1歲以內他們就可以「咿咿呀呀」學說話,2~3歲就可以說一些簡單的句子。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嬰兒就像是一張白紙,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對他們來說都是外來語,所以他們學習漢語與英語的能力大致相同。只要家長在這段時期用心教孩子第二語言,孩子的習得機制就會與母語高度一致。由此可見,2~6歲寶寶開始英語啟蒙,是學習英語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時期。
  • 教育:別人家孩子兩歲就開始學英語了,你家不學就落後了
    教育:別人家孩子兩歲就開始學英語了,你家不學就落後了今天小編和大家來說說現在教育孩子的現狀,曾經有一個同事,已經結婚了還有了四歲的孩子。當時那個女孩說了一句讓同事感到驚奇的話,說了一句:別人家的孩子兩歲就開始學英語了,你家孩子不學,就落後了。這讓同事很是無話可說,並不是我們沒有必要學英語,也不是孩子之間的攀比,這樣說是不對的。現在的人都怎麼了?
  • 家長必知,學英語什麼時候開始好,幼兒還是小學?
    中國孩子很多終其一生都要學英語,但是有家長老是在問: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學好呢,幼兒還是小學?有人講應該幼兒開始,因為幼兒是語言敏感期。也有人講應該小學開始,因為應該先學好母語,然後再學英語。這是個蠻困惑但也十分重要的問題,很多家長開始茫然,做不出選擇。 我們要指出的是,其實從幼兒開始英語學習,對比小學開始益處大。科學研究表明:孩子0-7歲是語言敏感期。
  • 清大媽媽入家長群被拒,只因娃不達標,小學—已成教育搶跑重災區
    孩子就像是那些員工,家長就是組長。沒有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排在後面,於是瘋狂雞娃。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你學鋼琴,我也學。你報10個,我就報20個。最後大家都學,原來的個人優勢,最後就成了基本技能。而即便有些家長不在乎這項排名,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也會波及到孩子。因為如果他不學,就和其他同學沒有共同組員,好像被排除在外的「外來客」。拔苗助長,教育助跑,已成了家長教育的常態。甚至在各個家長之間都形成了一條相當完整的鄙視鏈。
  • 4歲娃英語詞彙量1500不夠?揭培訓機構製造焦慮套路
    原標題:教培機構製造焦慮,「劇場效應」讓家長被「綁架」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強曉玲、實習生趙芮萱「孩子四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在美國肯定夠了,在海澱區肯定不夠。」暑期裡,微信朋友圈的一段文字讓何海(化名)莫名焦慮。這是別人眼裡的段子,卻是何海正要面對的現實。何海的兒子剛過完7歲生日,轉眼就要上小學,他的英語剛學到字母「X」,而和他一起上課外班的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有的已經能用英語講故事。何海滿心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