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我是喜歡買買買的育兒黨二丟。
大概2-3個月前,豬隊友給我來了一句,娃是不是要開始做英語啟蒙了?然後突然點醒了我一下,吶尼?連說話都還只能說4個字的,就開始要學英語了?
然後我諮詢了一下已有2娃的閨蜜,她說:「那些雞娃狠的,幼兒園,娃就讀英文原版了,剛剛小學就考KET」。
直接把我嚇的一哆嗦,究竟有多雞娃,我就不贅述了,但突然讓我覺得一股焦慮的氛圍正在悄咪咪的幫我圍住。BUT!我這個見招拆招的人,迅速冷靜了下來,現階段給娃英語啟蒙自然是需要的了,焦慮是沒有用的,趁著現在娃還只能說4-5個字,我來先來探探路。研究來一番發現,給2歲娃英語啟蒙,最最最重要的一點原則要做好:
如果孩子從一開始就雙語的環境中長大,從早到晚都接受身邊有人一直說漢語、有人一直說英語,那麼這個孩子在語言敏感期吸收到的語言會越豐富,今後開口說話,多種語言的接受度就會越好。
而且我們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基本上就是普通話+方言,我家2歲,說話4個字的蹦,而且方言2個字發音也很不錯,就是因為從小在外公外婆的方言薰陶下了嘛。
言歸正傳,我前期的研究攻略讓我從了別家孩子都能說英文單詞,而我家孩子連普通話都說不清的焦慮圈中走出來了。平常心對待之後,就發現現在很多家長容易陷入這樣的孩子學語言怪圈:
1、2歲-3歲,各種方式嘗個遍,包括看動畫片,手機app學習
2、灌輸式的教育孩子。
可能還有別的,我可能沒接觸到,可想說一句,2-3歲的小朋友學習語言需要的是一個語言環境,那就是磨耳朵和互動。
對於給3歲以下的孩子看動畫片和用英語app學習英語這件事,我是不支持的。(但選擇權在家長你們自己哈)。因為孩子從二維的電子屏幕上學習語言和可吸收的東西實在太少太少了。電子屏幕類型的產品對孩子是一種被動灌輸式的教育。
所以,我是不會選擇任何XX英語app給孩子做英語啟蒙的。
語言薰陶的環境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家長多花一些精力,找她感興趣的事情來磨耳朵。
比如:孩子喜歡的英文童謠,是非常好的啟蒙教材。而且不是單純的放給她聽,而是選擇一個比較整段的時間,用親子互動的方式來進行。
比如我家,我給她唱「jingle bell」這首歌的時候,她就異常的興奮,於是在那段時間,這首歌被反覆在音箱裡放,而她也完全沉浸在其中。
語言一定不是灌輸式的教學來學會的。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更喜歡在玩中學習。比如我們經常開車出去玩,剛開始教寶寶認顏色,我會說:這是白色的車,這是黑色的車。後來她顏色認識了,我會教他這是car。用實物來進行互動。
比如蘋果,拿一個蘋果給她,讓她摸一摸,嘗一嘗,捏一捏,再來告訴她,這是apple,這是bannana,這是orange。
而日常跟她的互動過程中,唱童謠,讀繪本,我都會親身示範並且參與其中。
我並不期望今天教她的,明天她就能很標準的學會了。我知道現在的她就是在吸收,我只是一個引路人,激發起她的興趣,保護好她的專注力,等積累到一定階段了,自然而然,寶寶的英語啟蒙也就水到渠成了。
對於英文繪本的選擇和測評,我會放到下一篇來給大家說一說。
點個讚,順便關注我~不錯過養娃路上的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