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媽媽進屋給女兒陽陽送水果,看見陽陽又是邊聽歌邊寫作業,還不時地隨著音樂搖頭晃腦,作業也寫得字跡潦草,一看就是在「應付差事」,根本不認真。
媽媽心裡的火一下就竄上來,一把扯掉陽陽的耳機,陽陽被嚇了一跳,回頭對媽媽吼道:「你幹什麼!」
媽媽說:「該學習的時候就認認真真的學,你看你哪有寫作業的樣子!」
陽陽說:「媽你根本什麼都不懂!別管我了!」媽媽還想說什麼,被陽陽連推帶趕送出了屋外。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陽陽媽媽發現已經上初二的女兒,書包裡多了一副耳機。
隨時隨地都戴著耳機聽音樂,無論上學路上,還是晚上做作業時,都塞著耳機,媽媽跟她說話,她從來都聽不見,要媽媽喊好幾聲才能反應過來。
媽媽很奇怪,現在的年輕人幾乎人人都離不開耳機,平時聽也就算了,可是學生學習的時候不能分心,總是這麼邊聽歌邊學能行嗎?
科技進步,聽歌越來越方便,商家為了迎合年輕人,新奇的音樂玩法更是層出不窮,尤其是學生黨,對音樂的依賴尤其強烈。
課餘時間,學生們之間交流最多的話題,除了遊戲,大概就是音樂了。音樂已經成為孩子們互動社交的渠道,也是孩子減壓放鬆的助手。
那些經常戴耳機寫作業的孩子,通常是4種心理,家長鬚注意第2種
不僅在家裡,在學校裡,自習課上,經常能看到不少學生戴著耳機邊聽邊學。那些喜歡隨時隨地音樂不離耳的孩子,通常是4種心理:
★隔絕外界,專心沉浸學習,效率更高
不得不承認,音樂是有神奇力量的,不同的音樂能把人帶進不同的情緒裡。孩子學習的時候,需要專心沉浸在眼前的書本上,音樂能起到極好的隔絕效果,使孩子更加專注,效率更高。
很多孩子反應,太安靜的環境反而看不進去書,有點輕柔的音樂,大腦在放鬆的狀態下,學習效果特別好。
★孩子逃避父母,對父母已經失望
如果孩子在家裡時,即使不學習的時候,在父母面前也習慣性地戴耳機聽音樂,父母就要注意了,這是孩子在刻意逃避父母的表現。
如果不是對父母徹底失望,完全失去了溝通交流的興趣,孩子怎麼會做出一副「我完全不想搭理你們」的樣子呢?那是孩子在心底吶喊,那喊聲必定是撕心裂肺的,而父母卻充耳不聞。
這種情況必然是孩子已經對父母關閉了自己內心的大門,不願打開,這種家庭的親子關係一定破裂已久,父母需要反思,到底自己哪裡做得不對,傷了孩子的心,坐下來跟孩子修復感情,好好溝通才是正道。
★音樂是青春期的必需品,家長無需過多指責
很多80後90後的爸媽不妨回憶自己的年少時光,是不是也被當時的流行音樂吸引到不能自拔?
音樂是青春期的必需品,這一點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驚人地相似,孩子們躁動的情緒需要得到釋放,心靈需要有一個地方安放,流行音樂正好符合了孩子們這個年齡的需求,家長老師做過多幹涉反而引起孩子的反叛。
★內向性格,喜歡獨處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喜歡過多與人交流,更喜歡戴著耳機自己獨處。
很多家長認為外向的孩子在社會上吃得開,內向的性格容易受欺負,於是反對孩子獨自與音樂為伴。其實這是相當錯誤的想法,性格內斂的孩子往往專注力更好,學習能夠集中精神,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喜歡獨處的孩子,音樂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夥伴,家長強行反對,對孩子是一種剝奪。
好音樂是孩子的助學幫手
選擇α腦波音樂研究表明,好的音樂能幫助大腦分泌內啡肽,使大腦緩解疲勞,增強興奮度,活躍神經細胞,加速神經突觸的連接。
想要使孩子有更好的學習效果,家長可以幫孩子選擇α腦波音樂,頻率在8—14赫茲,是與α腦波頻率相同的,據研究發現,它能使大腦的腦波短時間內進入這種頻率,從而產生共振,有使人保持清醒和放鬆的功效。
聽α腦波音樂的時候,大腦中內啡肽會分泌增多,使孩子情緒穩定,右腦進入積極的潛意識狀態,右腦的記憶迴路是高速高效的,而且右腦主管想像力、創造力,所以科學家認為α腦波音樂有利於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和記憶力專注力提高。
學習時不要有歌詞的音樂學習工作時最好不要聽帶有歌詞的音樂,任何有歌詞的音樂都容易把人的注意力帶偏,集中精神才會產生「心流」的狀態。
家長要給孩子選擇純音樂,輕音樂等背景音樂,輕柔舒緩,大自然沉浸式音樂也不錯,讓孩子在音樂的陪伴下學習,效果更佳。
孩子喜歡的音樂風格家長要留意孩子傾向於哪種類型的音樂,會反應出孩子目前的情緒狀態和心理活動,如果孩子喜歡偏黑暗、金屬風格的,父母也不必反應過度,多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給孩子一定的發洩渠道,自由空間,孩子的心理會更健康。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