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蔡長偉 通訊員 肖應輝)郟縣姚莊回族鄉有家「劉莊豆腐坊」,豆腐坊的主人叫白中振,做了50年的豆腐。近日,記者來到「劉莊豆腐坊」,談到製作豆腐的往事,今年已經70歲的白中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打開了話匣子。
1971年,他還是一個20歲的小夥子,就開始給生產隊磨豆子做豆腐。做豆腐是個技術活,當時一個壯勞力的工分是10分,他一天的工分是15分。
白中振說,做豆腐是件辛苦事,先把黃豆泡在水裡浸泡3至4小時,然後凌晨兩三點鐘起來,趕著小毛驢拉石磨,直到天亮才把豆子全部磨成豆漿。然後煮豆漿,點豆腐,製作的一盤豆腐有四五十斤。豆腐做好了,套上毛驢架子車,開始走村串巷賣豆腐。當時生產隊只有一盤石磨,生產隊安排4個人輪流製作豆腐、賣豆腐。當時豆腐也是高檔食品,吃的人不多,一盤豆腐賣完得一兩天,大概可以賺2塊錢。賣豆腐的錢交給生產隊,算是集體收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1978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白中振借錢買了石磨和黃豆,開始自己「創業」。每天製作好豆腐,騎上一輛二手28型自行車,風裡來、雨裡去四處叫賣,解決了全家的溫飽問題。
1995年,白中振添置了磨漿機、甩漿機、壓幹機等電氣化設備,用不著小毛驢拉石磨了,小毛驢賣了,石磨閒置一旁。白中振說:「用上機器,送上電,從泡黃豆到出成品,省了不少力。以前一天磨一盤豆腐,後來一天輕輕鬆鬆能磨三四盤豆腐,當天做,當天能賣完。」
靠做豆腐,白中振翻修了房屋,住上了新房,添置了各種家用電器,養大了幾個兒女。兒女們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近幾年來,帶著濃濃豆香的傳統手工豆腐再次走俏市場。2019年9月,白中振的豆腐坊搬進了3間粉刷一新古樸的大瓦房,大門口還掛上紅底金字的「劉莊豆腐坊」木牌匾。白中振把閒置多年的石磨再次派上了用場,除了用電機代替小毛驢拉石磨磨豆子外,其他都恢復了傳統豆腐製作工藝。
白中振製作的傳統滷水豆腐,由於原料地道,加上傳統的「滷水點豆腐」手工藝製作技術,做出來的滷水豆腐色澤白中泛黃,味道鮮美,遠遠就能聞到豆腐的清香,引來不少人購買。
白中振如數家珍地介紹,1斤黃豆出兩斤半豆腐,製作一盤豆腐得選用近20斤上好的黃豆,豆腐不能出多,不能用添加劑。選豆、泡豆、磨豆、過濾、燒火熬豆漿、再過濾、壓製成型,傳統工藝哪個步驟都不得馬虎。做豆腐最需要的是水,咱姚莊出好水,水好豆腐就好,生產出來的豆腐光滑、細嫩。
白中振用傳統方法製作的石磨豆腐成為當地村民和遊客喜愛的美食。「劉莊豆腐坊」開張以來,每天都能賣出200多斤豆腐。他的石磨傳統豆腐儘管比其他豆腐每斤貴0.5元,還總是供不應求。
白中振自豪地說:「我們鄉是郟縣中國長壽之鄉的核心區,也是中原著名的茶食文化之鄉,每天有很多外地遊客來看風景住民宿品美食。目前鄉裡發展全域旅遊,已成功創建為4A級景區,『劉莊豆腐坊』也成為景區中的一個景點了,俺也成了網紅了,看來做豆腐電磨改石磨,還真是改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