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的豆腐貴但供不應求!郟縣七旬老人的50年「豆腐時光」

2021-01-13 大河網

大河網訊(記者 蔡長偉 通訊員 肖應輝)郟縣姚莊回族鄉有家「劉莊豆腐坊」,豆腐坊的主人叫白中振,做了50年的豆腐。近日,記者來到「劉莊豆腐坊」,談到製作豆腐的往事,今年已經70歲的白中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打開了話匣子。

1971年,他還是一個20歲的小夥子,就開始給生產隊磨豆子做豆腐。做豆腐是個技術活,當時一個壯勞力的工分是10分,他一天的工分是15分。

白中振說,做豆腐是件辛苦事,先把黃豆泡在水裡浸泡3至4小時,然後凌晨兩三點鐘起來,趕著小毛驢拉石磨,直到天亮才把豆子全部磨成豆漿。然後煮豆漿,點豆腐,製作的一盤豆腐有四五十斤。豆腐做好了,套上毛驢架子車,開始走村串巷賣豆腐。當時生產隊只有一盤石磨,生產隊安排4個人輪流製作豆腐、賣豆腐。當時豆腐也是高檔食品,吃的人不多,一盤豆腐賣完得一兩天,大概可以賺2塊錢。賣豆腐的錢交給生產隊,算是集體收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1978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白中振借錢買了石磨和黃豆,開始自己「創業」。每天製作好豆腐,騎上一輛二手28型自行車,風裡來、雨裡去四處叫賣,解決了全家的溫飽問題。

1995年,白中振添置了磨漿機、甩漿機、壓幹機等電氣化設備,用不著小毛驢拉石磨了,小毛驢賣了,石磨閒置一旁。白中振說:「用上機器,送上電,從泡黃豆到出成品,省了不少力。以前一天磨一盤豆腐,後來一天輕輕鬆鬆能磨三四盤豆腐,當天做,當天能賣完。」

靠做豆腐,白中振翻修了房屋,住上了新房,添置了各種家用電器,養大了幾個兒女。兒女們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近幾年來,帶著濃濃豆香的傳統手工豆腐再次走俏市場。2019年9月,白中振的豆腐坊搬進了3間粉刷一新古樸的大瓦房,大門口還掛上紅底金字的「劉莊豆腐坊」木牌匾。白中振把閒置多年的石磨再次派上了用場,除了用電機代替小毛驢拉石磨磨豆子外,其他都恢復了傳統豆腐製作工藝。

白中振製作的傳統滷水豆腐,由於原料地道,加上傳統的「滷水點豆腐」手工藝製作技術,做出來的滷水豆腐色澤白中泛黃,味道鮮美,遠遠就能聞到豆腐的清香,引來不少人購買。

白中振如數家珍地介紹,1斤黃豆出兩斤半豆腐,製作一盤豆腐得選用近20斤上好的黃豆,豆腐不能出多,不能用添加劑。選豆、泡豆、磨豆、過濾、燒火熬豆漿、再過濾、壓製成型,傳統工藝哪個步驟都不得馬虎。做豆腐最需要的是水,咱姚莊出好水,水好豆腐就好,生產出來的豆腐光滑、細嫩。

白中振用傳統方法製作的石磨豆腐成為當地村民和遊客喜愛的美食。「劉莊豆腐坊」開張以來,每天都能賣出200多斤豆腐。他的石磨傳統豆腐儘管比其他豆腐每斤貴0.5元,還總是供不應求。

白中振自豪地說:「我們鄉是郟縣中國長壽之鄉的核心區,也是中原著名的茶食文化之鄉,每天有很多外地遊客來看風景住民宿品美食。目前鄉裡發展全域旅遊,已成功創建為4A級景區,『劉莊豆腐坊』也成為景區中的一個景點了,俺也成了網紅了,看來做豆腐電磨改石磨,還真是改對了。」

相關焦點

  • 一位農村老人的50年「豆腐時光」
    □本報記者丁需學通訊員肖應輝    郟縣姚莊回族鄉有家「劉莊豆腐坊」,豆腐坊的主人叫白中振,做了50年的豆腐。1月6日,記者來到「劉莊豆腐坊」,談到製作豆腐的往事,今年已經70歲的白中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打開了話匣子。
  • 把豆腐做上市 毛利率高達50%!200年祖傳手藝的「豆腐第一股」來了
    有一個段子這麼說豆腐行業——「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乾,做稀了是豆腐腦,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沒了是豆漿,放臭了是臭豆腐!穩賺不虧呀!」  8月13日,祖名豆製品股份有限公司就靠這一「最安全」的生意通過了證監會發審會的審核,即將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 蘿蔔和豆腐這樣做,營養搭配,好吃不貴
    導語:歡迎來到烈火美食生活,蘿蔔和豆腐這樣做,營養搭配,好吃不貴。今天用蘿蔔和豆腐做好吃的,我們一起來做一下,一塊豆腐放入碗裡,用勺子給它按壓成泥。豆腐營養是特別高,裡面含有豐富蛋白質和鈣,飲食生活中我們多吃點豆製品還是非常不錯的。飽粥打兩顆雞蛋,要把蛋液攪散,把蛋液倒在豆腐裡面,把蛋液和豆腐攪和均勻,把豆腐坊邊備用,洗好了胡蘿蔔更不給她切掉,胡蘿蔔切成小段,改刀切成顆粒狀。切好胡蘿蔔手腕中,下面我們來切點蔥末,切好之後豎在碗裡。
  • 年味 | 「二十五,做豆腐」 為什麼是「豆腐」?
    關於「二十五,做豆腐」還有這幾個傳說,不妨也了解一下。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可見,豆腐已有兩千多年的製作歷史了,而劉安則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始祖。其實臘月廿五這天不僅要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吃豆腐渣的風俗。
  • 豆腐師傅張留長:古法制豆腐,咋做都好吃
    從百餘年的古井中取水做豆腐    燒柴火煮的豆腐裡,透著百餘年古井水的甘甜  凌晨2時許,家家戶戶還閉門而息,唯獨老張家的豆腐坊,燈火通明、熱氣騰騰。  老話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做豆腐」,做豆腐的艱辛可想而知。  即便辛苦,今年69歲的張留長仍堅持著祖輩們的傳統制豆腐工藝。石磨、土灶、古井水,這是張家手工豆腐的靈魂。
  • 65歲老人半夜手工做豆腐 凌晨出攤一次最多賺40元
    原來大清早就來到集鎮上擺攤賣豆腐的老人名叫魏炳坤,今年已經65歲了,據老人介紹,他家住在離集鎮不遠的都塘村,在他小時候不到十幾歲時就開始學習做豆腐,這一做就做到了現在。期間,魏炳坤老人經歷了生產隊的大集體到承包到戶,再到改革開放,也由最初的毛頭小子到結婚成家,甚至現在也是當爺爺的人了。無論社會怎麼變化,魏炳坤老人的一手傳統手工做豆腐技術卻從未丟掉,只是經歷了社會發展後,他的生意也有最初的火爆時候到現在的生意冷清勉強餬口。
  • 溫泉街道大海南村堅持做手工豆腐 日產千餘斤
    大海南村三面環山,一面環海,而且採用滷水做豆腐,因此做出的豆腐口感細膩爽滑、味道獨特。2013年,村莊成立青島海泉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打造大海南村手工滷水豆腐品牌,在即墨及周邊地區供不應求。12月25日凌晨,記者深入大海南村探訪「豆腐村」的奧秘。  凌晨是最忙的時候  12月24日傍晚5時許,記者來到即墨市溫泉街道大海南村探訪。
  • 他把豆腐玩出了新花樣,男前豆腐打破標準豆腐的傳統,備受歡迎
    2005年3月,三和豆水庵社長的兒子伊藤信吾不滿足於「三塊豆腐100日元」的賣法,決定打破幾十年做「標準豆腐」的傳統,和幾個華裔、歐美人士開發了一種全新概念的豆腐品牌——男前豆腐。伊藤信吾從改變豆腐傳統的四方形狀著手進行變革。
  • 一塊豆腐幾元錢,他堅持賣豆腐26年,打造出年入10億的公司
    豆腐,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食物了。一般來說,去菜場買塊豆腐也不是很貴,也就幾塊錢,但是,千萬不要小看賣豆腐的,有人專門賣豆腐,能夠年入10億,現在還準備將公司上市了,這就是祖名股份的蔡祖明。根據招股書顯示,祖名股份2017年至2019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63億元、9.39億元和10.48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148.87萬元、6394.18萬元和9016.51萬元。不得不說,賣豆腐竟然如此賺錢,那麼,蔡祖明是如何靠賣豆腐成功的呢?
  • 五蓮煎餅、豆腐製作技藝 煎餅卷豆腐「越吃越有福」
    前坪頭村支部書記王紀民介紹,村裡共有105戶、330口人,平均年齡50歲左右,是個省級貧困村。2019年6月,被五蓮縣委組織部、五蓮農商銀行共同派駐到前坪頭村的「第一書記」費紅豔,一來到村裡,就看到了手工地瓜煎餅的巨大商機。 「地瓜抗氧化功能強,研究說明可以抵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烙煎餅的過程又是脫水的過程,沒有任何防腐劑也能保存一年!」
  • 郟縣豆腐菜
    □鄭州楊清波    提起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的風味小吃,人們往往會對餄餎面豎起大拇指。但在我和我的愛人看來,遍布郟縣大街小巷的豆腐菜更勝一籌。    早些年,我與愛人利用周末,一起回平頂山看望父母,也準備順道遊玩一番。
  • 做砂鍋豆腐,直接下鍋煮是大忌,多加一步,豆腐焦香鮮嫩,超好吃
    平時吃豆腐是最常見的一種食物,一年到頭都能買到,當然豆腐也分兩種,黃豆和黑豆,最常見的就是黃豆腐爛了,這種豆腐的價格比較便宜,雖然黑豆的價格比較貴,但是用黑豆做出來的豆腐營養高,口感好,價格貴點很正常!
  • 豆腐煎雞蛋的家常做法,營養豐富,適合給老人和孩子做早餐吃!
    豆腐煎雞蛋的家常做法,營養豐富,適合給老人和孩子做早餐吃!現在90後也已經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了,贍養老人照顧孩子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早餐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
  • 日本豆腐是什麼做的?
    日本豆腐,也稱雞蛋豆腐、玉子豆腐,它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1785年出版的《萬寶料理秘密箱》中「玉子百珍」一篇記載了玉子豆腐的製作方法,後傳播於東南亞地區,1995年從馬來西亞引進中國。日本豆腐看起來像豆腐軟滑鮮嫩,但原料卻不是大豆,而是以雞蛋為主要原料,加上水、植物蛋白及天然調味料等加工而成,是一種傳統的優質植物蛋白質食品。日本豆腐有些像內脂豆腐一樣潔白鮮嫩,在烹飪中,紅燒、煎炸等吃法都很相宜。
  • 一塊豆腐兩條魚,只需十分鐘,湯白魚鮮豆腐嫩,老人孩子都愛吃
    一塊豆腐兩條魚,只需十分鐘,湯白魚鮮豆腐嫩,老人孩子都愛吃不會做魚沒關係,加塊豆腐燉一燉,鮮美補鈣,孩子老人要多吃要說我這個吃慣了海魚的海邊人,對淡水魚怎麼也愛不起來。這個魚無小刺,肉如蒜瓣,肉質鮮美,特別適合老人和孩子食用。老年人多吃能有效調低血壓,還能緩解貧血症狀。而孕媽媽食用昂刺魚更是有利於寶寶的生長發育。因為它的肉質細嫩,刺非常少,所以也非常適合寶寶吃。如果您不會做魚,那第一次做魚的話,請嘗試豆腐燉魚。可以說,豆腐燉魚,無論是海魚還河魚都不重要,豆腐與魚是互補的。在燉製的過程中,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提高營養價值。
  • 公館新樂園「穿龍豆腐坊」:10年豆腐夢 浪漫的堅持
    因為,他把做豆腐當成一種使命、一種堅持,他要做出最好吃的豆腐,他也堅持不用不必要或有害的添加物,因為這些原則,所以他的豆腐比一般豆腐貴,但很多人只是好奇去試吃一口,這一試就知貴的原因,一試成主顧。    吳國楨的豆腐夢10幾年前就開始做了,原因很好玩,聽人家說賣豆腐很賺錢。他說:那時常聽左鄰右舍說,那個做豆腐的買了好幾棟房子。
  • 涇川:「豆腐村」裡話豆腐
    本報記者趙永剛 盧姍  羊年臘月廿三,趙鎖成往集市上一站就被村民圍了起來,別家一斤豆腐換一斤八兩到兩斤的豆子,趙鎖成做的豆腐一直能換到兩斤半黃豆。趙鎖成是官村「豆腐王」,而官村豆腐一直是涇川縣玉都鎮鄰近群眾飯桌上必備的一道菜。  兩座豆腐很快賣光了,記者跟著趙鎖成來到他家的廚房,見證了官村手工豆腐製作的整個過程。
  • 分享一個家常豆腐的做法,這樣做出來的豆腐非常的鮮嫩好吃!
    我是美味叭叭叭,一個喜歡美食、喜歡做美食的姑娘。生活中的煩惱是沒有一頓美食解決不了的,每天與你分享美食的做法,期待與我見面吧!今天分享一個家常豆腐的做法,這樣做出來的豆腐非常的鮮嫩好吃,準備一塊老豆腐切成4方塊,放入盤中備用。
  • 做紅燒豆腐時,50年大廚:教你一秘訣,豆腐不碎還入味
    做紅燒豆腐時,50年大廚:教你一秘訣,豆腐不碎還入味。聽說在信陽市雞公山下,有一個百年古鎮,這裡的人們依然使用最古老的方法,製作遠近聞名的柳林地鍋豆腐。這條街都是世代做豆腐的行家,家家生意紅火,前來購買的顧客絡繹不絕,憑著這門手藝,產量高的家庭,一年營收數十萬。
  • 馬尾拴豆腐,也能提起來
    馬尾是指馬尾巴上的毛,細而堅,就像軟鋼絲,一般用來做二胡的弦。如果穿起細軟的豆腐再上提,強大的壓強能很容易將豆腐拉開。古時賣豬肉等商品都是用草穿的,再讓顧客提回家。兩者相較,更突出了「提不起來」之意。  有意思的是,牟平卻有這樣一位能工巧匠,他做出的豆腐就打破了這約定俗成的說法,不但鮮嫩滑膩,而且富有韌性。更令人稱奇的是,半斤重的豆腐塊用馬尾就能穩穩噹噹地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