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街道大海南村堅持做手工豆腐 日產千餘斤

2020-12-20 半島網官網

  

工人展示做好的豆腐。

  文/圖 半島記者 李春燕 

  豆腐諧音又名「都福」,是福氣的象徵,也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在即墨市溫泉街道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豆腐村」——大海南村,全村600多戶村民,幾乎每家都會做手工滷水豆腐,至今已經有300餘年的歷史。大海南村三面環山,一面環海,而且採用滷水做豆腐,因此做出的豆腐口感細膩爽滑、味道獨特。2013年,村莊成立青島海泉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打造大海南村手工滷水豆腐品牌,在即墨及周邊地區供不應求。12月25日凌晨,記者深入大海南村探訪「豆腐村」的奧秘。  

凌晨是最忙的時候

  12月24日傍晚5時許,記者來到即墨市溫泉街道大海南村探訪。「我們都是晚上11點才開始加工豆腐,凌晨3點做好以後,就發往即墨周邊地區,保證老百姓當天吃上最新鮮最有營養的滷水豆腐。」青島海泉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友功告訴記者。25日凌晨,雖然已是深夜,然而記者走進豆腐合作社,空氣裡瀰漫著一股豆香味,只見裡面非常乾淨整潔,工人們有的拿著勺子在不停地攪拌著鍋裡煮沸的豆漿,有的正在往過濾好的豆漿裡點滷……一片繁忙的景象。

  「泡豆、磨漿、煮漿、濾渣、點兌、成形,光做豆腐就要2個小時,還不算前期的選豆。」67歲的紀家成正在煮漿,說起做豆腐的工藝來,已經做了40多年豆腐的紀家成如數家珍。據他介紹,製作豆腐要先泡好豆子,豆子需大小均勻,色澤油亮,在夏季需要泡5到6個小時,而冬天則要12個小時。泡好的豆子磨成漿倒進鐵鍋煮熟,濾渣後倒入大缸內,然後用滷水點兌,同時要不停地攪拌均勻,讓豆漿與滷水充分混合,從而逐漸結晶凝結;靜待30分鐘後,缸裡的豆漿變成豆腐腦。用勺子將豆腐腦放入模具裡填充抹平,再壓半個多小時,豆腐腦就變成了成形的滷水豆腐。  

祖祖輩輩堅持手工

  正在說話的工夫,鐵鍋裡的豆漿煮好了。「嘗嘗我們的豆漿,味道可好了,外面絕對喝不到。」紀家成盛了一杯豆漿給記者品嘗。記者注意到,杯裡的豆漿呈現米黃色,非常粘稠,近聞一股濃鬱的豆香氣,喝到嘴裡,香甜可口。此外煮漿也很有講究,最好採用鐵鍋,溫度必須達到100℃,要翻七八個滾才好,否則火候掌握不好,做出的豆腐口感發澀,沒有豆腐味。還有點滷多少和早晚也很關鍵,豆漿溫度要在80℃左右,否則溫度高豆腐含水少,吃起來口感硬,溫度過低,豆腐含水量大,不硬實,容易碎。

  而做好手工滷水豆腐,紀家成說全靠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雖然現在很多人圖省事機械化加工豆腐,但是他們依然堅持手工製作。「這個老手藝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失傳了就太可惜了,所以無論多麼辛苦勞累,我們都要讓傳統手工藝得到傳承和延續。」紀家成說,從他記事起,祖輩就做豆腐,現在自己也做豆腐有40多年了。世上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做豆腐過程繁瑣而勞累,每天晚上11點開始幹活,忙到凌晨4點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十年一路走過來,紀家成說他早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  

成立合作社抱團做豆腐

  據村民介紹,大海南村手工做滷水豆腐已經有300餘年的歷史,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是欽點貢品,嘉慶皇帝還曾賦詩「溫潤如玉嬌容貌,嫋嫋宛若仙子來」稱讚大海南村滷水豆腐。「大海南村的豆腐與眾不同,為什麼這麼好吃?首先使用的是滷水,也稱為海水豆腐,它做出的豆腐比石膏豆腐細膩滑嫩。」提起大海南村滷水豆腐,劉友功非常自豪,水質好是做豆腐的關鍵,大海南村三面環山,做豆腐全部採用村旁紅廟山山泉水,水質清甜沒有雜質。其次就是採用傳統手工製作,做出的豆腐不僅口感細膩甘甜,還乾淨有營養。

  「一斤黃豆出2斤豆腐,我們合作社一天加工1000餘斤豆腐,去掉原料和人工等費用,差不多一年收入20萬元左右。」劉友功告訴記者,他們做好的滷水豆腐目前主要接受訂單,銷往即墨及周邊地區。

  據悉,為了更好地傳承滷水豆腐的製作工藝,2012年,劉友功組織村莊50戶村民,成立了青島海泉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並註冊大海南滷水豆腐。「下一步,我們將發展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對大海南豆腐實行統一品牌,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生產標準,把老祖宗留下的老手藝傳承發揚光大,帶領更多的村民發家致富,讓豆腐村的豆腐永久飄香。」對於未來,劉友功信心滿滿。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

相關焦點

  • 鄭州警方搗毀製作豆腐黑作坊 日產3000斤不夠賣
    鄭州警方搗毀製作豆腐黑作坊 日產3000斤不夠賣 無處下腳的作坊內衛生和安全問題堪憂  核心提示|藏身城中村、緊臨臭水溝的豆腐作坊,每天生產近3000斤豆腐送往附近農貿市場。
  • 黑作坊日產豆腐數百斤 三無產品流入王府井
    這個「見不得陽光」的小作坊每天產出數百斤豆製品,產品所銷往的地點則是王府井陽光菜市場。近日,本報記者對該「黑作坊」進行暗訪,記錄下了其生產加工和交易的過程。■獲得線索「邊緣地帶」藏黑作坊10月初,舉報人向本報反映,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開車來到「黑作坊」所在地。
  • 100斤做不出6斤的「天價」小吃,80元1斤,老人堅持純手工製作
    100斤做不出6斤的「天價」小吃,80元1斤,老人堅持純手工製作小吃在人們的認知中都是很簡單的,用食材加工一下就可以了,其實並不然有的小吃就是非常的麻煩,而且產量並不多,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個小吃就是如此,100斤做不出6斤的「天價」小吃,80
  • 「它」100斤做出來成品不到6斤,大爺卻堅持用傳統手藝,手工製作
    「它」100斤做出來成品不到6斤,大爺卻堅持用傳統手藝,手工製作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特別是在飲食方面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起美食,那基本上是沒有人不喜歡,有些人只要一提起美食,那可以說是兩眼放光,
  • 65歲老人半夜手工做豆腐 凌晨出攤一次最多賺40元
    剛出伏的江南,早上天剛蒙蒙亮,空氣中略帶一絲清涼,在安徽省南陵縣弋江鎮蒲橋街道的西大橋頭上,一位老年人早已坐在自家三輪車前守著豆腐攤,一邊空閒時打著千張疙瘩,一邊等著顧客來買他家豆腐。無論社會怎麼變化,魏炳坤老人的一手傳統手工做豆腐技術卻從未丟掉,只是經歷了社會發展後,他的生意也有最初的火爆時候到現在的生意冷清勉強餬口。但不管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在他的老家每天半夜12點左右,當鄉鄰們都還在酣然入睡的時候,魏炳坤老人已經悄悄起床開始了他的豆腐製作了。
  • 100斤也做不出6斤美食,老人堅持純手工製作,1斤賣80元「天價」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從手工製作的美食,這種食物,100斤的食材,都做不出6斤的成品,可見它的工藝是很複雜的,下面我們就好好的了解一些它的東西。現在純手工做出來的東西,價格是越來越貴了,主要是人工成本比較高,這一點也是能夠理解的。
  • 這種美食100斤做不出6斤,一斤80元,老人堅持純手工製作!
    推薦語:都是傳統純手工的做法啊,味道一定也是最天然的,看了好想吃,去超市一定買點下文轉載自作者:食知味這種美食100斤做不出6斤,一斤80元,老人堅持純手工製作!藕裡面含有比較多的澱粉,但是用100斤藕也做不出6斤的藕粉,而且工序非常的複雜。以前有很多的人都會自己製作藕粉,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人會這麼做了,因為實在是太累了,而且太繁瑣了。不過在一些農村地區,卻有一些老人依舊堅持用純手工來製作這些藕粉。
  • 鐵鍋煮漿鹽滷制豆 設計男堅持傳統手藝做豆腐
    「磨豆漿是第一步,以前都是人工推磨,費時費力,現在有了磨漿機,幾十斤黃豆半小時就能磨成漿。因為就靠我和父親兩個人,所以多了也做不了。」薛從明說,「煮漿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採用柴火燒鐵鍋煮漿,這也是最傳統的方法。現在好多業者採用蒸汽煮漿法,雖然效率很高,但口味總差那麼一點。煮漿時運用先大火後小火的原則,控好漿溫,漿溫高了容易溢鍋,低了則不會凝固,出現『翻缸』現象。」
  • 馬尾提豆腐——帶你見證煙臺神奇的手工豆腐
    —提不得」,意思是剛做出來的豆腐都比較水嫩,要想用一根細細的馬尾穿過去再提起來,實在很難。在山東煙臺牟平區龍泉鎮馬家都村,卻有這樣一位奇人,他做的傳統手工豆腐,不但鮮嫩而且韌性高,竟然還能用一根馬尾提起來!這樣的手藝令人嘖嘖稱奇,還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8月23日下午,記者來到馬尾豆腐傳人苗豐光家裡。苗師傅今年已經57歲了,從他的父親那裡繼承了這做豆腐的手法,已經做了20多年了。
  • 100斤做不出6斤「天價」小吃,1斤賣80元,老人堅持純手工製作!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款快要失傳的小吃,一位老人純手工製作,不知道你們見過嗎?現在的人生活節奏快,不管做什麼都講究時間和效率,但是有的東西並不是快就能做好,只有慢工才能出細活,就像這位老人賣的小吃一樣,一直沒用工業化機器代替,而是純手工製作,做出來的味道也是機器製造無法相比的,老人製作的美食就是藕粉,從蓮藕的種植,一直到成熟製作藕粉,全都是他親自完成,整個過程非常繁瑣複雜,不過也正是如此,才導致藕粉的價格如此昂貴!
  • [食在春節] 紹興「傳統手工壓板豆腐」散落在農村濃厚的年味
    雖然紹興已經連續下了二十多天的雨了,低溫而細碎的牛毛雨每天都淋溼街道,也讓討厭潮溼的人每一天都受到陰鬱壓抑的debuff 但是大家的情緒因為做手工豆腐這件新鮮事兒,仿佛那筐被泡脹了的黃豆,吸飽了水分,一路高漲,
  • 臺北泰安溫泉一日遊
    臺北泰安溫泉一日遊幸會!感謝您點開本文,閱讀全文僅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喜歡可以點擊關注!您的支持是小編最大的動力!以居住在臺中市來講,從臺中出發走中山高到汶水老街、大湖草莓、洗水坑豆腐,最後到泰安洗溫泉,是個閒暇自在的一日遊方便好行程,車程約60~80分即可抵達目的,而且一條路線可遊賞好幾個地方。首先抵至汶水老街,短短古樸的街道,蘊含著人文藝術氣息,呈現與世無爭的寧靜。
  • 涇川:「豆腐村」裡話豆腐
    本報記者趙永剛 盧姍  羊年臘月廿三,趙鎖成往集市上一站就被村民圍了起來,別家一斤豆腐換一斤八兩到兩斤的豆子,趙鎖成做的豆腐一直能換到兩斤半黃豆。趙鎖成是官村「豆腐王」,而官村豆腐一直是涇川縣玉都鎮鄰近群眾飯桌上必備的一道菜。  兩座豆腐很快賣光了,記者跟著趙鎖成來到他家的廚房,見證了官村手工豆腐製作的整個過程。
  • 小鎮夫妻專做「滷水豆腐」,1斤賣2元日賣500斤月入3萬
    「武家豆腐」的主人名叫武永士,今年40歲的他和同歲的妻子李秀玲經營著這個豆腐攤已經有12年了。武永士介紹,他做豆腐的手藝是從母親李子花那裡學的,他母親的手藝是從姥爺、姥姥那裡學的,如今做豆腐可以說是祖傳。圖為李秀玲正在淘洗黃豆。武永士介紹,他的父親武玉竹和母親李子花做了30多年的豆腐,至今還一直堅持著做豆腐。圖為武永士和李秀玲夫妻倆正在用機器磨豆漿。
  • 手把手教你一個手工豆腐新做法,不用機器設備,一般家庭都能做
    傳統的手工豆腐製作流程是:備料(幹黃豆)→泡發→磨漿(打漿)→衝漿→擠漿→煮漿→點滷→打包濾水→成型。豆腐轉化率最高可達到百分之四百(也就是一斤黃豆可以製作四斤標準豆腐)傳統的石磨製作豆腐傳承到現在,豆腐的製作方法五花八門,技術也是日新月異。在各個超市、菜場也都能隨時買到現成豆腐,可吃起來也沒有那麼美味了,幾乎吃不出豆腐的味道來。
  • 一方水土:這裡手工製作豆腐的程序很完整,也很美
    告訴您,這是河北興隆一帶手工製作豆腐的抖包環節。我們偉大的祖國,長城內外、大河上下,各地人民都會製作豆腐,各地方式都有不同。幾年前,跟著一群搞社會實踐的大學生,走進河北興隆的這家農戶,觀看了手工古法製作豆腐的全過程。經過這麼多年,這些勤勞的人的生活,一定變得更好了。做豆腐,頭天晚上就要把黃豆泡上,第二天一早就要開始第一道工序,磨豆子。
  • 他做的豆腐貴但供不應求!郟縣七旬老人的50年「豆腐時光」
    1971年,他還是一個20歲的小夥子,就開始給生產隊磨豆子做豆腐。做豆腐是個技術活,當時一個壯勞力的工分是10分,他一天的工分是15分。白中振說,做豆腐是件辛苦事,先把黃豆泡在水裡浸泡3至4小時,然後凌晨兩三點鐘起來,趕著小毛驢拉石磨,直到天亮才把豆子全部磨成豆漿。然後煮豆漿,點豆腐,製作的一盤豆腐有四五十斤。豆腐做好了,套上毛驢架子車,開始走村串巷賣豆腐。
  • 想吃豆腐不用買,這種做法很簡單,1斤豆子做3斤豆腐,2頓吃不完
    想吃豆腐不用買,這種做法很簡單,1斤豆子做3斤豆腐,2頓吃不完文/湘湘的廚房周末在家,又做豆腐了。其實自製豆腐過程也比較簡單,只是比豆漿多2步而已,一步點豆腐,一步壓豆腐。有興趣的夥伴們,可以在家嘗試一下!【滷水豆腐】所需食材:幹黃豆1斤,鹽滷9g,清水4L。 輔助器材:破壁機,豆腐模具,紗布。
  • 深山農村手工豆腐~美味治癒身心
    歡迎來到素食旅友的第6站本期圖文來自:小坡廚房▲ 歡迎點入影片、難得一見的手工豆腐製作!除了磨豆之外的工序則堅持依循老作法、完整保留傳統風味。粒粒黃豆被打成濃稠的原漿後,大哥就開始燒起柴火灶了。在等待大鐵鍋燒水的時間,先架起鐵鍋上方濾布。待鍋熱涮淨後,將豆漿原漿倒入濾布中、一邊搖晃一邊緩緩濾出原漿汁液。
  • 手工甜點芒果豆腐酪
    在有著豆腐白嫩細緻的外表下,它不是布丁、也不是奶酪,更加不是豆腐,它是現在女孩子最喜歡的日式手工精緻甜點,韓金婆婆的豆腐酪。韓小姐表示,當初在日治時代,母親韓金婆婆因為工作認真得到日本甜點大師的認同,因而在大師回日本時,將製作豆腐酪的技術傳承給母親。韓小姐說,那時候作的豆腐酪,由於形狀像四方形,如同豆腐一般,因此取名為豆腐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