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內生產設施簡陋,環境惡劣。
一名女工在作坊內忙碌著。
▲送豆腐的麵包車駛出作坊所在地。
生產設施極其簡陋、衛生環境十分惡劣、產品根本不經檢驗……在朝陽區高安屯與通州區鄧家窯交界處的一出租房內,有這樣一家生產加工豆製品的「黑作坊」。這個「見不得陽光」的小作坊每天產出數百斤豆製品,產品所銷往的地點則是王府井陽光菜市場。近日,本報記者對該「黑作坊」進行暗訪,記錄下了其生產加工和交易的過程。
■獲得線索
「邊緣地帶」藏黑作坊
10月初,舉報人向本報反映,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開車來到「黑作坊」所在地。這裡的周邊及內部加工環境又髒又臭,也不知這裡的豆腐流向了哪裡,希望記者能夠關注。
據了解,2002年,朝陽區垃圾無公害處理中心建在了朝陽區高安屯村,為保證村民健康,整個村的村民都已被異地安置。
舉報人所說的「黑作坊」就位於朝陽垃圾無公害處理中心東側不遠處的一片房屋中。知情人稱,這片房屋是一名男子在2005年蓋建的,隨後將其中的部分房屋租給了目前做豆腐的人。
通州區鄧家窯村委會工作人員表示,該作坊地處兩區交界,「但具體屬於哪邊管,需要查看圖紙才行」。
■暗訪作坊
取水井位於臭水溝旁
10月14日上午,記者驅車從通州物資學院向北,穿過一片廢棄的公寓後,在一條在建公路西側兩米高的路基下,終於找到了被舉報作坊的所在地。如果不是有人指路,很難發現此地。
作坊四周雜草叢生,通往這裡唯一的道路是一條坑坑窪窪、僅3米寬的土路。作坊旁還有一條2米多寬的水溝,散發著惡臭。
知情人介紹,臭水溝北則幾米處有一口自備井,加工生產豆腐的水全部來自於這口井。
加工者時刻保持警惕
記者觀察,豆腐作坊由幾間只有窗戶框而沒有玻璃的出租房組成,面積大約50平方米,包括幾名女子在內的六七個人正在裡面忙活。記者靠近窗口仔細查看時,屋內一名男子快步走出,警惕地問:「你找誰?幹嗎的?」
「路過的,想問廁所在哪。」記者回答。男子指向作坊西北側,目送記者走過去,隨後又跟上來「陪同」記者一同如廁。事後記者只好離開。
經過準備,次日上午,第二名記者以找人為由來到作坊。剛踏進院門,院內的一條大狗不停狂吠,院內還停放著一輛尾號為「5808」的紅色麵包車。後經證實,該車用於每天送貨。一名男子從西側加工豆腐的屋裡探出頭,問記者找誰。
「是×××介紹過來的,讓我來找×××。」記者從容地作答。聽是熟人介紹,男子終於讓記者進了屋。
生產「車間」蒼蠅橫飛
屋裡環境極差,地面上汙水橫流、滿是豆渣,空氣中散發著酸臭味,屋頂及四壁布滿灰塵,大大小小的缸、桶、盆擺放凌亂,這些容器內壁都有一層厚厚的油汙,大批蒼蠅一會兒趴到上面,一會兒在空中盤旋……
這裡未懸掛任何營業執照。一間加工房內的兩側有三個灶臺,灶臺上放著煮鍋,一根髒兮兮的水管一頭直接放在一口煮鍋內。灶臺旁擺放著加工豆腐用的蒸布和木板,雖然很髒,但仍然還在使用。生產現場,兩名女子和一名男子將加工好的豆腐一摞摞放入地上的白箱子裡。距離白箱子不遠處,裝黃豆的編織袋被放在牆角,袋子已被汙水浸溼。
日產三無豆腐數百斤
在灶臺旁堆放著標有石膏的編織袋,工人不時從袋內將白色粉狀物混入磨製好的豆漿中。
據了解,在製作豆腐的過程中,為使豆漿中的大豆蛋白凝結,需要用鹽滷或石膏「點滷」,這樣能使分散的蛋白質顆粒聚集到一塊兒,成了豆腐腦後再擠出水分,就變成了豆腐。
記者問工人為什麼不用「滷水」點豆腐。工人說:「用滷水點豆腐,每斤黃豆只能加工出2.5斤左右的豆腐,而採用石膏,每斤黃豆卻能加工出大約5斤豆腐。產量提高了,利潤自然就高了。」記者詢問其加入的石膏的種類,工人沒有回答。
另據一名女工介紹,「加工點規模有限,每天頂多生產500斤豆腐」。但除了豆腐外,這裡還加工一些豆腐皮、豆腐泡等製品。
「你們的豆腐都賣到哪兒啊?」記者問。工人回答說:「我們不知道,有專門的人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