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這是幹什麼嗎?告訴您,這是河北興隆一帶手工製作豆腐的抖包環節。我們偉大的祖國,長城內外、大河上下,各地人民都會製作豆腐,各地方式都有不同。幾年前,跟著一群搞社會實踐的大學生,走進河北興隆的這家農戶,觀看了手工古法製作豆腐的全過程。經過這麼多年,這些勤勞的人的生活,一定變得更好了。
做豆腐,頭天晚上就要把黃豆泡上,第二天一早就要開始第一道工序,磨豆子。如果要供應很多人品嘗豆腐製品,使用這樣的電磨無疑是合適的。
但是,古法製作豆腐是要用石磨冷磨的。一勺豆子一勺水,抓住拐棒,一圈一圈轉起來。磨豆子,在家裡用豆漿機按一下電鈕就完事,在這裡可以鍛鍊身體,可以獲得兒時的美好回憶。
冷磨很時興,可以比高溫電磨保留更多的營養價值。現在連麵粉都時興冷磨了。這是我去韓國拍到的農家樂裡面的小石磨,一排排的,可見手工做豆腐的生意有多火。
磨好豆子,要加夠足量的水,調好豆漿的濃稠度。水多了,豆腐不成形,水少了,要少出好多豆腐。一斤黃豆出幾斤豆腐,您知道嗎?
下面就該抖包了。這樣的環節特別適合拍視頻。用古老的方法立一根木樁,兩根木棍做十字交叉,掛在木樁頂端,十字架的四個角掛上白色豆包布的四個角。豆包布的下面,是煮豆漿的大鍋。先把調好濃度的漿水舀到豆包布裡。
然後上下左右地抖動豆包布,這個過程很需要技術。
這個環節叫「夾包」。就是用木質的夾子,擠出包裡的更多豆漿。
鍋邊放的就是木夾子,一邊是放開的,一邊用皮繩連接到一起,既簡單又好用,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豆漿煮開,就可以享受品嘗美食的第一個環節——喝豆漿。豆漿裡可以加糖,也可以不加。如果能配上油條、饊子、咯吱盒、排叉、熱燒餅,那就更美了。
豆漿太香了,再來一碗。
這個豆漿好喝,除了黃豆好,用冷磨方式之外,沒有打油皮也是其中一個原因。這就是豆漿鍋表面的油皮,是黃豆裡的油脂等營養物質的凝固。油皮可以撈起來,晾乾。
這是一張完整的油皮。如果在盛豆漿之前先打油皮,就可以得到完整的圓形豆皮。而且,如果再等一會兒,還會有第二張油皮出來。不過,油皮打得太多,後面出來的豆腐,質量就不一樣了。
這個大嫂,可以用兩根筷子把軟軟油皮摺疊起來。油皮可以做腐竹,還可以做炸松肉的外皮,吃火鍋也很不錯,特別是麻辣火鍋。還有的地方把油皮炸過之後下火鍋。
這就是滷水點豆腐環節了。大嫂手裡的小碗,裝的就是滷水。這是最有技術含量的環節。豆腐香不香、能出產多少,都靠點滷水的功夫。
這是美食的第二個環節,吃豆花。豆花就是半凝固的豆腐。加調料吃,很嫩很熱,算是一種小吃。
這就是調好味道的豆花。
現在該做成型豆腐了。大嫂把豆花舀到已經鋪好的豆包布裡。
然後把豆包布的四個角繫上,豆腐就算基本成型了。這個時候的豆腐,叫水豆腐,很嫩,可以作為一道菜單獨上桌。
這是興隆餐館的一道菜,豆腐在袖珍的豆包布裡,配上各種調料,不僅有模有樣,有地方特色,味道還很豐富。
給豆包布裡的豆腐加上重力,重壓一定時間,就會得到地道的北豆腐。
這是大嫂把壓好的北豆腐切成塊。這樣的豆腐,是我們最熟悉的。
最後一樣寶貝是豆腐渣,就是抖包時剩在包裡的。這個是好東西。加上一半玉米面蒸窩頭,窩頭好吃數倍。用這個豆渣加上肉餡、胡蘿蔔絲炸丸子,超好吃。這個東西還治腹瀉,我插隊時,有一次鬧肚子,當地的貧下中農就給我炒了一盤豆渣,吃了,果然好了。
關於古法製作豆腐,您還有什麼問題,歡迎寫在評論欄裡。另外,您所在或者曾經所在的一方水土,有什麼有文化價值的東西,歡迎提供。「一方水土」是我2021年的新選題,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