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友情,往往想婚姻一樣,講究門當戶對。相同地位、身份、經歷、興趣的人,才有成為朋友的基礎。但是,也有一些友誼,超脫了世俗的約束,出現了忘年之交、貧富之交、布衣之交等等。今天說的王維和裴迪,就是不同身份之間的友誼。
王維,大家很熟悉,字摩羯,唐代貨真價實的著名才子。王維詩、書、畫、樂俱佳,尤以詩畫最為精妙。蘇軾評價王維的詩畫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31年,30歲的王維高中狀元。後來篤信佛教,後世稱之為「詩佛」。
裴迪,比王維小15歲,與王維是山西老鄉。兩人相識的時候,王維40出頭,早已詩名在外,是當時的名人,在長安南面的藍田縣輞川購買了原來宋之問的別墅,半官半隱閒居。而裴迪當時20多歲,不過是一個秀才,兩人身份懸殊。但是,兩人志趣相投,一心向佛,潛心山水,成就了一段史上佳話。
王維的人生,起點非常高。早在中狀元之前,15、6歲就已經名滿京城,名副其實的少年才子。而且,王維長得很俊美,深受各路人士的欣賞,經常出入於豪門王府,儼然是王公大臣的座上客。但是,後來王維不斷受到挫折打擊。中狀元後,因為有音樂特長,被任命為大樂丞。一次,伶人排演了舞黃獅,觸犯禁令被貶官。後來老師張九齡執政,又把王維調入朝廷委以重任。但不久,張九齡去職,王維也遭到牽連,再次被外放。期間,妻子還去世了,好友孟浩然等人也相繼去世。這一切遭遇,使得王維對仕途心灰意冷,購置了輞川別墅,整日縱情山水之間。
裴迪一介書生,性情恬淡,對仕途也不是很看重,與王維、杜甫等人多有交往。特別是王維隱居以後,裴迪一直陪著他。兩人「浮舟往來,彈琴賦詩」,陶醉於山林之中。王維在30歲喪妻以後,從未再續弦,也沒有給妻子寫過悼亡詞,而後期的大部分詩詞,多是與裴迪之間互相唱和時所寫的,兩人的詩詞還合編成了《輞川集》。後來,有人懷疑王維和裴迪是不是有基友之嫌。其實,兩人不過是志同道合的「道友」而已。
在隱居的那些年,王維和裴迪的關係十分親近友好。經常手挽著手,遊山玩水,訪友話道,過得十分舒心。兩人之間,互相寫了許多詩贈答。王維寫的詩有《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山中與裴迪秀才書》、《贈裴十迪》等等。裴迪也寫過《輞口遇雨憶終南山因獻王維》、《留別王維》等。以至於王維幾日不見裴迪,就十分思念。比如這首《贈裴迪》:不相見,不相見來久。日日泉水頭,常憶同攜手。攜手本同心,復嘆忽分襟。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由此可見,兩人的友情十分深厚。
中小學課本中有王維的《竹裡館》、《鹿柴》等著名的詩篇。而裴迪也做同樣的題目予以互答。王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裴迪的《竹裡館》:來過竹裡館,日與道相親。出入唯山鳥,幽深無世人。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裴迪的《鹿柴》:日夕見寒山,便為獨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鹿柴跡。竹裡館和鹿柴是王維別墅裡的竹林和野山。
兩人不止是道友、詩友,也是患難之交。到了王維晚年,趕上了安史之亂。王維被叛軍捉住,被迫當了偽官。平叛以後,按律王維當斬。後來有人給王維求情,說王維是心懷國家的,曾寫過表達亡國之痛的詩詞《凝碧池》: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葉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凝碧池是洛陽唐宮中的一個地方,安祿山等人攻佔洛陽後常再次宴樂。當時王維被叛軍囚禁於洛陽寺廟。裴迪冒險前來探望,王維寫成此詩後,裴迪記錄下來,最終成為證明王維清白的關鍵證據。
後來王維去世以後,裴迪就不再去輞川,而去了四川去當幕僚,以免睹物思人。兩人的緣分雖然畫上了句號,但這段友情卻得以流芳百世。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