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思維和普通人不同,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沒法用普通人的思維去理解他們的想法,有些天才按照我們片面的思維邏輯去推想,甚至還會被低估。12年了,考上中南大學前,曾被老師說智商低的數學天才,如今怎樣。
劉路1989年生,父親是國有企業的員工,母親是一名工程師,良好的家庭氛圍培養了他對數學的熱愛。
據劉路說,一開始他並沒有表現出數學方面獨特的天賦,只是單純地對數學更感興趣一些。上初中的時候,就在同學們都為了練習題絞盡腦汁時,劉路已經開始自學數論了。他對於數學出奇的感興趣,以至於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研究數論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就連走路的時候,腦子裡也都是數學相關的內容。
不過因為一直在研究數論,所以劉路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看初中的課本知識。這就導致了他學習成績一路下滑,甚至連擅長的數學學科的成績也並不理想。
身為家長自然比較擔心,所以劉路的母親就去學校與班主任溝通,想問一下孩子平時在學校的表現。得到的答覆卻是劉路平時很用功,但就是成績上不去,很有可能是智力低下。當然班主任並不知道劉路平時上課的時候都在埋頭研究數論,對其他的學科並不關心,自然成績也上不去了。
母親回到家觀察自己的孩子,發現劉路還是很認真很努力的在學習,作為母親不忍心去跟孩子正面的說一些什麼,就側面的鼓勵他,劉路聽出了話外之音,所以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認為還是首先學習成績比較重要,就把學業的重心移向了正常的軌道。
度過了中考,考上了重點高中,經過三年的努力,2008年劉路考上了中南大學。
不過剛開始上了大學的劉路,也還是沒有體現出數學方面有多麼驚人的成績,劉露還是自顧自地去研究數論,看著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過同學問他題的時候,發現他可以用更簡單的方法解答。
劉路被周圍人關注的契機出現在他大二的時候,課程安排中出現了數理邏輯,這是他很感興趣的部分,也在這一課程上比誰都努力,他的任課老師見到他這樣用功也給予了他更多的指導和鼓勵。
在一次組合學課程中,老師提及上個世紀90年代英國數理邏輯學家西塔潘提出的一個猜想,許多著名研究者十餘年來一直努力都沒有解決。於是從大二一直到大三劉路開始思考研究西塔潘猜想,終於在某一天出現了靈感。劉路把這些解答過程記錄了下來,化名劉嘉憶,投遞給了《符號邏輯雜誌》。
劉路一名二十歲的大學生獨立解決了這樣一個數學難題,轟動了數學界。2011年10月,劉路破格錄取為研究生,目前現任中南大學正教授級研究員。
都說天才靠的是本身的天賦,其實也有一部分是家庭教育的培養,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那麼再厲害的天才也得不到好的發展。劉路能有今天的成就,也得感謝他的母親,沒有輕信其他人的話否定自己的孩子,而是給了他更多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