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遠讀重洋
最近,來自拉脫維亞的一段視頻在網上火了。視頻的主角有兩位:一隻是刺蝟,還有一隻是烏鴉。
原來,那隻小刺蝟想要過馬路。正當它在馬路上慢慢地爬的時候,奇怪的一幕發生了:
一旁的烏鴉仿佛嫌它太慢,直接飛下來,用嘴一個勁兒地叨刺蝟的屁股,「督促」慢悠悠的刺蝟迅速穿過馬路。
視頻來源:燃新聞
視頻的拍攝者還拍到,等到刺蝟成功過馬路之後,那隻烏鴉就「瀟灑地離開」了。這樣看,它們似乎並不是「熟人」。
或許烏鴉知道,刺蝟如果爬得太慢,就容易被馬路上的車輛壓死。烏鴉出嘴相助,只是純粹地「熱心公益」而已。
看到這樣的一隻鳥,你是不是覺得它已經成精了?
其實,對鳥類來說,剛才發生的事其實根本不算什麼。鳥類「成精」的案例多了去了,個個都能驚掉我們的下巴。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做《鳥類的天賦》(英文原名叫「The Genius of Birds」)。
因為書的內容很有意思,而且讓人耳目一新,所以這本書在國外和國內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這本書講的就是:鳥類具有高超的智慧,它們不僅是使用工具的大師,而且它們跟矽谷科技精英一樣,腦子裡滿滿地全是創造力。
那麼,聰明的鳥類到底有哪些「天賦」呢?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 01 ·
天下烏鴉一般聰明
回憶一下,你小時候大概讀過一個名叫《烏鴉喝水》的寓言故事,它講的是:
有一隻烏鴉口渴了,盤旋著找水喝。發現不遠處有一個水瓶,便高興地飛了過去。
可是,水瓶裡水太少了,瓶口又小,瓶頸又長,烏鴉的嘴無論如何也夠不著水。這可怎麼辦呢?
烏鴉一氣之下叼來一塊石子,朝著水瓶砸下去。它本想把水瓶砸壞之後飲水,沒想到石子沉入瓶底,裡面的水好像比原來高了一些。
於是烏鴉叼來許多石子,把它們一塊一塊地投到水瓶裡。隨著石子的增多,水瓶裡的水也一點一點向上升。就這樣,烏鴉喝到了水。
可別光把這個故事當寓言聽,因為「烏鴉喝水」的事完全是真的!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科學家曾經用一種特殊的烏鴉做過一個實驗,那種烏鴉叫做「新喀裡多尼亞烏鴉」。
新喀裡多尼亞是個地名,它是南太平洋上的一座小島。新喀裡多尼亞烏鴉長得絲毫沒有特點,黑不溜秋一坨,可是它們真算得上「滿腦子騷操作」。
科學家把一塊食物放在一個類似水杯的容器裡,容器的旁邊放了些大大小小的物體。但是,烏鴉的嘴太短了,夠不到食物,它會怎麼辦呢?
就跟寓言故事裡描述的一模一樣,新喀裡多尼亞烏鴉竟然叼起了一塊重物,拋進水裡;然後又叼起另一塊……水面不斷上升,直到烏鴉拿到了食物。
而且,科學家驚訝地發現:這些烏鴉會優先挑選沉重的、個頭大的物體拋進水裡;如果這個物體會浮在水面,烏鴉則絕不會選擇它。
實驗似乎說明,新喀裡多尼亞烏鴉明白「體積」「浮力」這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情況,因為就算是人類,也要到5歲左右才能理解這些東西。
更不可思議的還在後頭。
為了讓那塊食物能在水面漂浮,實驗中的科學家把食物綁在了一個小小的軟木塞子上。
可以預料的是,烏鴉們拿到食物之後,就會連著軟木塞子一起叼跑。所以科學家每次都要把那個塞子重新撿回來。
神奇的是:其中有一隻烏鴉在吃完食物之後,竟然會把軟木塞子還給科學家!意思好像在說:咱們再玩一把唄?
這下就連見多識廣的鳥類學家也高呼:成精了!成精了!
不僅如此,新喀裡多尼亞烏鴉還會用嘴製作各種帶彎鉤的小棍子,用來把藏在樹洞裡的蟲子鉤出來。科學家認為,它們使用工具的智慧,完全可以媲美黑猩猩這樣的高等靈長類動物。
新喀裡多尼亞烏鴉並不是唯一擅長使用工具的烏鴉,其他種類的烏鴉也毫不示弱,只不過它們使用工具的目的比較「險惡」。
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斯蒂爾沃特鎮,一名科學家試圖爬到一隻短嘴鴉的巢邊做研究,就在他往上爬的時候,不知誰接連朝他頭頂扔了三顆松球。
科學家抬頭一看,發現那隻短嘴鴉正在上方不懷好意地盯著他。
比短嘴鴉更「過分」的是渡鴉。在美國俄勒岡州,有一位科學家曾經在爬山的時候,親眼看到「一顆高爾夫球大小的石頭,直接掠過我的臉頰」。他當時以為是有人不小心把石頭踢下來的。
不料,上面連續飛下來6塊石頭,其中一塊還砸在了科學家的腿上。那位科學家一抬頭,看到了一隻巨大的渡鴉,而且嘴裡正叼著另一塊大石頭。
美國鳥類學家羅素·貝爾達還曾經親眼目睹,一隻暗冠藍鴉叼著一根尖銳的樹枝當「劍」,朝一隻短嘴鴉刺過去;後來短嘴鴉奪下了那把「劍」,又叼著它反過來攻擊藍鴉。
△ 暗冠藍鴉(左)和短嘴鴉(右)
· 02 ·
愛玩的鳥兒,
竟然成了「搶劫犯」?
一種動物聰明不聰明,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能不能從事複雜的娛樂活動。簡單地說,就是它們會不會「玩」。
那麼,鳥兒會玩麼?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的內森·埃默裡和尼古拉·克萊頓兩位專家認為,鳥類不僅會玩,而且很愛玩。
他們觀察了一些鳥類之後發現,「鳥類就像我們一樣,可能單純為了玩而玩」。也就是說,玩耍可能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只是好玩而已。
比如,鸚鵡科的鳥類往往都很愛玩。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活在紐西蘭的啄羊鸚鵡。它們是鳥類中出了名的調皮搗蛋鬼。
科學家曾經觀察兩隻啄羊鸚鵡的行為:
首先,一隻鸚鵡挺胸抬頭地慢慢走到一個同伴身邊,表示邀請對方一起玩耍;
然後,兩隻鸚鵡互相啄來啄去,又一起在地上滾來滾去,樣子就像兩隻小貓;
最後,兩隻鸚鵡發出又長又尖的聲音,就像小孩子玩耍時的尖叫,表示非常開心。
但是,當啄羊鸚鵡把這種玩鬧精神用在人類身上的時候,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尷尬事。
紐西蘭《周日先驅報》的一篇報導說,一位名叫彼得·利奇的英國遊客到紐西蘭山區觀光。他在山裡見到了一隻「綠色的怪鳥」,於是他好奇地把車窗搖下來,開始對著那隻鳥拍照。
不料,那隻「綠色怪鳥」突然朝車子飛過來,一頭鑽進車窗,叼起他放在儀錶板附近的一個小布包,又從車窗迅速飛走了。
悲慘的是,那個小布包裡裝著他的積蓄,一共有1100美元。彼得·利奇沮喪地說,「它把我所有的錢都搶走了,那些鳥可能正在用我的錢鋪鳥窩」。
本案的「案犯」正是一隻啄羊鸚鵡。實際上,當地人早就知道,汽車上的雨刮器、後視鏡、帳篷、背包、放在門外的地毯……啄羊鸚鵡會玩壞所有這些東西,沒有什麼能逃脫它們的「魔爪」。
除了啄羊鸚鵡之外,其他的鸚鵡身上也有有趣的玩耍行為。比如,來自印尼的戈氏鳳頭鸚鵡,就是一種會玩積木玩具的小鳥。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曾經給戈氏鳳頭鸚鵡提供了一組幼兒玩具,包括各種小方塊、小球、小圓環和小棒子。科學家發現,戈氏鳳頭鸚鵡拿到玩具之後,不僅玩得不亦樂乎,還積極地「發明」各種玩法。
戈氏鳳頭鸚鵡會把好幾個小物件「組合」起來。比如,看到一個圓環狀的玩意兒,又看到一個小棒子,它們就興致勃勃地用一隻腳,拿起那個圓環,認真地套在小棒子上。
更複雜的情況是,它們會把三個不同的玩具組合在一起,樣子像極了我們在幼兒園見到的玩積木的小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它們在玩耍的時候,似乎都樂意分享,沒有任何一隻鳥會霸佔三塊以上的玩具。
在日本,有人還觀察到當地的烏鴉飛到兒童遊樂場玩滑梯——它們明明會飛,卻要站在滑梯上「出溜」下來,然後飛上去再滑下來,這樣反覆多次,樂此不疲。
誰知道玩耍的時候,這些鳥兒心裡都在想什麼呢?
· 03 ·
「創意大師」麻雀
如果我問你:什麼動物最有創造力?你大概不會想到它——麻雀。
提到麻雀,你的印象大概就是人行道上蹦來蹦去的小毛球,可愛倒是可愛,但並不像很聰明的樣子。如果你這麼想,那可就錯了。
麻雀不僅很聰明,而且它們的創新能力,完全可以媲美矽谷的那些科技大佬。
如果說賈伯斯用蘋果電腦和iphone創造了一個新時代,扎克伯格用Facebook連接了全球網民,那麼麻雀用自己的創造力做了什麼呢?它們入侵了整個世界。
實際上,麻雀已經「入侵」了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成為全世界分布最廣的野鳥,總數大約有5.4億隻。
美國的麻雀就是個生動的例子。在1850年之前,北美洲並沒有麻雀。直到1851年,一些美國人因為要控制農田蟲害,從英國「進口」了16隻麻雀。
這下可壞了,麻雀在新大陸上「病毒式擴張」,很快就變成了「害鳥」。到1889年,美國人甚至專門組織「麻雀俱樂部」,唯一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多地殺死麻雀,阻止它們吃掉農田裡的莊稼和蔬菜。
即便如此,麻雀很快就遍布美國和加拿大,連人類難以生存的一些地區也有它們的身影。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麻雀能迅速適應全新的環境,屢屢做到成功入侵,而其他鳥類物種就做不到呢?
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西班牙生態學家丹尼爾·索爾。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因為麻雀充滿創造力,非常擅長創新,能夠靈活處理問題。
此前,科學家在解釋一種鳥為什麼能成功適應新環境的時候,重點一般都放在它們的遷徙模式、築巢習慣、繁殖能力上。索爾決定另闢蹊徑,看看它們的「腦子」跟生存有沒有關係。
索爾發現,那些能在異地成功擴張的鳥類,無一例外都具有創新性,能根據眼前的新情況,靈活地加以應對。
比如麻雀,就是個絕佳的例子。科學家發現,麻雀有時候會把人們抽菸剩下的菸頭叼回巢裡。
為什麼呢?因為香菸裡含有尼古丁和其他有毒物質,把菸頭放鳥巢裡,可以起到驅蟲的作用,保護幼鳥的健康。
這是誰教它們的?誰也沒教,是它們自己學會的。
在紐西蘭,科學家還驚訝地看到:有些麻雀竟然學會了打開餐廳的自動門!
自動門我們都知道,感應到有人靠近的時候就會自動打開,否則就是關閉的。麻雀們十分渴望飛進餐廳偷吃的,但是它們怎麼解決自動門這個棘手的難題呢?
它們竟然想出了不止一個「餿點子」對付這扇門。
第一個方法是:飛到自動門感應器的前方,儘量盤旋在那個地方,以此「誤導」感應器把門打開。
第二個方法更省勁:飛到門框的最上方,倒掛著伸出半個身體,把身體在感應器上方晃來晃去,直到感應器被「誤導」而把門打開。
科學家蹲在一旁,目不轉睛地盯著那群麻雀,他們發現:在45分鐘的時間裡,麻雀一共把門打開了16次。紐西蘭其他地方有報導稱,就算是雙重自動門,也擋不住狡詐的麻雀。
更不可思議的是,那扇門並不是「古已有之」,而是2個月前才安裝好的!從沒見過自動門的麻雀們,竟然這麼快就掌握其中的竅門了!這不是「創新能力」,還是什麼呢?
鳥類學家發現,大部分動物對於新鮮事物的態度,不是害怕就是無視,而麻雀似乎對新東西很感興趣。
如果你在它們經常活動的環境裡,添置了一些新的物件,它們會非常感興趣地湊過來,探索這些東西是什麼,能用來幹什麼。
更可怕的是,麻雀是群居動物。
試想一下,如果每隻麻雀都是個「創新小能手」,都有各種奇思妙想,那麼一大群這樣的傢伙在一起,簡直就是一個科技公司的「智囊團」了——它們不成功才怪呢!
所以總的來說,麻雀的成功有三個原因:
第一,它們本身就很聰明,腦子裡並不是漿糊;
第二,它們很擅長創新,總是敢於嘗試新辦法;
第三,它們群居,三個臭皮匠能頂一個諸葛亮。
這三點加到一起,似乎跟另外一種成功入侵地球絕大多數環境的動物很像,那就是我們——人類。
所以,有空的時候,跟麻雀握個手吧。
愛因斯坦曾經在一篇文章裡寫到:「身為人類,我們的聰明才智僅僅足以讓我們看清,在面對宇宙萬物的存在時,我們的知識與智能是多麼不足。」
對於那些可愛的、聰明的鳥兒,現在我們了解的還只是一點點。隨著研究的深入,將來它們一定能再度讓我們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