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天了,我們一起關心世界,也關心自己……|遠讀重洋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遠讀重洋

不知不覺,萬卷書計劃已經又過了100天。這也代表著,我們在一起已經陪伴了300天了。

看到這個數字,心裏面唏噓不已。

特別是現在,疫情在全世界肆虐。想起300天前,真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

我們所在的世界已經改變了很多,唯一不變的是,這300天來我一直沒有忘記最初的承諾。不管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我的日更計劃都沒有放棄。

哪怕是疫情在我的家鄉爆發時,我的心裡最焦慮的時刻;哪怕是去年年底,因為各種業務最忙最累的時候;哪怕是出差海外,奔波在旅途中的時候……

我一直都沒有忘記,300天前,我對你的承諾。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我在萬卷書計劃的開篇詞裡跟你說過的話。

我想成為你最好的讀書夥伴之一,陪你從讀書中找到勇氣和力量,一起前行,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知道在你的心目中,我是否已經成為了你的讀書夥伴之一。

但至少在我的心裡,過去的300天,我一直都把這個承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過去的300天裡,我也一直沒有讓自己停下來。不但手上沒有停下來,腦袋也沒有停下來。

在萬卷書一開始的時候,我也說過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終身學習。

我記得我還舉了很多名人的例子,有格林斯潘、巴菲特、比爾·蓋茨、馬斯克等等,他們的成功都離不開讀書、離不開學習。

而且,作為曾經在海外工作的媒體人,我深知海外的很多知識和信息都沒有及時介紹到國內,這種認知的不對稱,導致很多中國人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所以,我當時的初衷是,我想通過解讀海外書籍,讓你每天至少獲得1個世界前沿的知識、工具或者方法,幫你和全球高手同步大腦。

其實直到現在,這個初衷也沒有改變。

不過除此之外,我又發現了一些不得不「終身學習」的新理由。

如果說之前的理由,是為了讓你模仿成功者,通過讀書學習,得到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多的社會資源。

那我後來發現的理由,則跟這些「身外之物」很不一樣,它更傾向於我們自身的修煉,而修煉的重點對象,是我們的大腦。

· 01 ·

你的大腦,比你想像的強大太多

曾經看過一本書,名字叫做「The Brain」,中文名叫《大腦的故事》。

書的作者叫大衛·伊格曼,是一位享譽全球的腦科學家,現在任教於史丹福大學。

他在這本書裡詳細解釋了很多跟大腦相關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其他動物一生下來就可以獨立,而人類卻不行?

比如,海豚一生下來就會遊泳;

長頸鹿出生後幾個小時就能站立;

斑馬出生45分鐘之內就能奔跑……

放眼整個動物王國,就連我們的近親猿猴,也可以在出生後不久獨立活動。

但是我們人類剛一出生的時候,卻完全沒有辦法獨立生存……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其他動物的大腦基本都是按照預設程序來指揮身體發育的,也就是這些動物幼崽的生長發育,就像是預先設定好的程序一樣,已經是相對固定的。

所以它們一生下來,就像出廠的工業產品一樣,馬上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作者管這種方式叫「硬接線」。

這種硬接線的方式,其實就是為了提高幼崽的存活率,而放棄了幼崽發育的靈活性。

你想像一下,如果某些倒黴的犀牛發現自己一生下來就在北極凍原,或者哪個人類大城市的市中心,你覺得它們有沒有能力適應這樣的環境呢?

肯定不行,它們只能適應自己的棲息地。

所以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生態系統中,一個物種一生下來就有一顆預先設定好的大腦,這種策略是很管用的;但動物一旦離開這個生態系統,那它健康發展的可能性就基本消失了。

相比之下,我們人類的大腦因為缺少這種預設系統,所以人類的嬰兒是沒辦法一生下來就獨立的,他必須接受大人的照顧。

不過也正是因為缺少預設,我們人類的大腦就可以在後天環境中更加自由的發展。

比如說,哪怕是一個非洲出生的小孩,也一樣可以在日本大人的照顧下健康成長,跟日本小孩一樣學會用日語交談。

作者把人類大腦的這種方式叫做「現場接線」。

也就是說,人類的大腦在出生的時候,明顯是沒有徹底完工的,所以人類嬰兒必須根據現實生活經歷的細節,來塑造大腦,進而適應環境。

這倒不是說人類兒童剛生下來的時候,腦細胞就比成年人少。事實上,兒童的腦細胞數量和成年人是差不多的。

兒童的大腦和成人的大腦最大的區別,其實在於腦細胞的連接方式。

在剛出生的時候,嬰兒的大多數神經細胞是相互獨立的、沒有連接的。

在嬰兒出生的兩年時間之內,隨著大腦細胞不斷接收感覺信息,這些腦細胞就會非常迅速地連接起來。幾乎每一秒就有多達200萬個新連接在嬰兒的大腦裡形成。

這種讓腦細胞互相連接起來的結構叫神經突觸。腦細胞之間,就是靠這些神經突觸來傳遞信息的。

一般在兩歲的時候,一個小孩就會擁有超過100萬億個神經突觸,這個數量是成年人的兩倍。你沒看錯,兩歲的孩童大腦裡的神經突觸,是成年人的兩倍。

在這個時候,人類大腦裡的神經突觸,在數量上會達到高峰,遠遠超過自身的需求。所以,新的神經突觸就不再大量增長了,取而代之的是神經細胞的「修剪」策略。

也就是說,隨著孩子不斷成長,50%的突觸都會被剪掉。

那到底哪些神經突觸會留下,哪些神經突觸會被剪掉呢?

如果一個神經突觸成功加入了一個神經迴路當中,那它就會得到強化,因此留下來;相反,如果它一直沒有被使用過,那它就會遭到弱化,最終被剪除。

這就像樹林裡的小路一樣,沒人走就會被湮沒,只有經常有人走的路才會一直保留下來。

舉個例子,一個人類嬰兒接觸到的語言,會強化他聽到的語言需要使用的神經突觸,而弱化其他語言需要的能力。

就拿英語和日語來說,出生在日本的孩子和出生在美國的孩子,一開始都能聽到這兩種語言裡所有的發音,並且都能夠給予響應。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日本長大的孩子會逐漸喪失識別一部分英語發音的能力,因為這些英語發音在日語中沒有區別。

這當然只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人類嬰兒在長大的過程中,還有很多潛在的能力都會被自己成長的環境給弱化,直到喪失。

這就是環境塑造人,讓一個人的可能性不斷變低的過程。如果我們不人為幹涉,這一過程會一直持續下去。

不過幸運的是,儘管人類的大腦在25歲時會基本構建完畢,但是每一個成年人依然可以重塑自己的大腦。

書裡面還舉了一個極端的案例,有人很不幸地被切除了一半大腦。你想,失去了一半大腦,那他的大腦功能肯定會受損吧。

但神奇的是,他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影響,因為他通過重塑大腦,讓自己僅存的另一半大腦,同時擔負起了失去的那一半大腦的職能。

那到底怎麼才能重塑大腦呢?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自己沒有使用的神經突觸,再重新使用起來。

也就是說,你需要不斷學習各種新知識,鍛鍊各種新技能,來鍛鍊自己的大腦。

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我們需要終身學習的一個硬核理由。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重塑大腦、訓練大腦的過程,也是給自己創造更多可能性的過程。

而大腦的神經可塑性,也決定了我們可以一直學習下去。

只要我們想,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主動塑造自己的大腦,以完成不同的生存需求。

生命不止,學習不止,這難道不是我們需要「終身學習」,不斷讀書的最好理由嗎?

· 02 ·

沒有走過的路,更是需要去探索的路

說到通過讀書學習重塑大腦,我覺得還有必要再說說,我們為什麼要讀海外書。

我曾經在TED看過一個演講,演講者是一位英國女作家,名字叫安·摩根(Ann Morgan)。

摩根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她自認為是一個見多識廣的,有教養的人。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注意到自己的書架——她發現,自己書架上所有的書,幾乎都是英美作家寫的,很少有其它國家的作品。

這讓她猛然發現,原來自己其實一直處於一種「文化盲區」之中。

也就是說,她通過書本了解到的,只是英國人或者美國人,這少數幾個英語國家的人眼裡的世界,而這個世界上還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就意味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人眼裡的世界,以摩根的閱讀習慣,是根本接觸不到的。

發現這一點之後,摩根說,她為自己感到羞恥。

於是,她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要從2012年開始,嘗試讀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作家寫的書,每一個國家要至少要讀一本。

執行計劃的時候,她給自己申請了一個博客,名字就叫「閱讀全世界」(A year of reading the world)。

她每讀完一本書,就在這個博客上更新一篇讀書筆記。

同時,她也在網上求助網友,讓網友給她多推薦一些自己國家的書籍。

因為剛開始執行計劃的時候,她對其他國家的書籍一無所知,所以雖然想看,但卻不知道該看哪些書才好。

幸好,熱心的網友很樂意幫她。

發出求助之後的幾天,她就收到了一位來自吉隆坡的網友留言。這位網友給摩根挑選了兩本書,一本馬來西亞的,一本新加坡的,並且把這兩本書寄給了摩根。

這並不是個例,得知摩根的「讀書夢想」之後,很多國家的網友都非常支持她,給她寄來了本國的書籍。

在沒有英文譯本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的網友還免費幫助摩根翻譯本國的圖書。

巴拿馬的一位作者,甚至把自己還沒出版的手稿寄給了摩根……

就這樣,在以後的幾年時間裡,以書會友成為了常態,這讓摩根的計劃有了持續下去的可能。

網友的支持也讓摩根非常感動,她在演講裡感慨地說:這讓她真切感受到了異國文化的善意。

看完這條視頻之後,我果斷地找到了她的博客地址,一直關注著她的計劃。

直到現在,7年過去了,這個博客依然在定期更新來自全世界的書籍,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20多本書。

其中有一些中文書,甚至連我自己也沒有看過。

從她的故事裡,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自以為讀書甚多,見多識廣,卻很可能一直深陷在中文書的世界裡,深陷在漢語文化的「認知盲區」裡。

原來,大多數人的改變之所以沒有那麼明顯,並不是因為讀書沒有用,而是因為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把自己限定在了一個狹小的範圍裡。

而要想跳出這個範圍,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讀別的國家的書。

這也是除了信息差,我們必須去讀海外版書的一大理由。

你的大腦不經歷未知的世界,永遠都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那些你沒走過的路,更是需要你去探索的未知世界。

· 03 ·

這100天,我們做了什麼?

說了這麼多,最後按照慣例,我再總結一下最近100天解讀的所有書籍。

在這100天裡,我已經給你深度解讀了14本全球好書,包括全網首發的《布隆伯格回憶錄》,華爾街「資本之王」蘇世民的最新傳記《追求卓越之路》,著名奢侈品品牌卡地亞的發展史《卡地亞家族史》,還有講述非洲人民抗擊伊波拉疫情的《疫區危機》等等。

同時也通過86本海外書籍,給你分享了86個可以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直接用到的知識點和小工具。

這些書籍包括

210.《布隆伯格回憶錄》:彭博創始人放話,我的目標就是幹掉川普;

218.《混亂》:美國前國防部長馬蒂斯的管理哲學

228.《沒有永遠的拒絕,你只是暫時不被接受》:為什麼我們害怕被拒絕?

231.《追求卓越之路》:華爾街「資本之王」是如何煉成的?

238.《尋找奇卡》:遇到「真愛」,才能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245.《卡地亞家族史》:世界最強家族企業,到底憑什麼「傳承百年」?

259.《疫區危機》:「非洲的鐘南山」是如何阻擊伊波拉病毒的?

262.《10倍速目標達成法》:「日本首富」孫正義的成功秘訣

273.《我,埃爾頓·約翰》: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三個角色,小孩、魔鬼和明星

276.《牛頓傳》:萬有引力定律竟然跟蘋果沒關係?

280.《在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教你如何「化危為機」?

284.《絕非偶然》:如何用一手「爛牌」打出精彩的牌局?

289.《我的營銷人生》:現代營銷學之父的人生經驗

205.《理性的抉擇》:女性的決策力真的比男性差嗎?

207.《清醒思考的策略》:買到夢寐以求的東西,真的會讓你更快樂嗎?

211.《無限遊戲》:不要再糾結「對手」了,小心「輸給自己」

215.《人類網絡》:什麼是「友誼悖論」?

220.《創造力曲線》:智商高的人,創造力真的更強嗎?

221.《思維的發現》:為什麼星巴克要賣「高價礦泉水」?

232.《屏幕上的聰明決策》:不流暢的體驗,竟然也有好處?

242.《消極情緒的力量》:100%的積極情緒,真的會讓你更幸福嗎?

246.《為什麼需要生物學思維》:企業更像是一隻動物?

250.《觸感引擎》:為什麼身體的觸碰,能讓心貼得更近?

260.《飛奔的物種》:為什麼說賈伯斯並沒有「發明」iphone?

274.《圈層效應》:為什麼說人和人之間再也不存在「代溝」了?

279.《擺脫共情》:「同理心」太強不是一件好事?

283.《大腦帝國》:聽莫扎特的音樂真的能讓人變聰明嗎?

288.《解藥》:主動創造失敗,才能走向成功?

294.《隱形的女性》:為什麼說直到今天,女性仍然是被忽視的群體?

203.《瘋狂的創新》:像馬雲一樣的「瘋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204.《引火線》:「內容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嗎?

206.《工作的快樂》:「非正式交流」竟然是減壓神器?

214.《激勵核能》:想激活團隊潛能?你需要這招「必殺技」

225.《智力成果的科學》:迪士尼是怎麼做決策的?

227.《2軸思維》:送你「兩條線」,幫你輕鬆解決所有難題

248.《遊戲,讓學習成癮》:怎麼利用「遊戲化思維」進行企業管理?

256.《存在感》:在職場有「存在感」的人,都具備這三個特點

253.《解決問題的三大思考工具》:為什麼有的人總能想出不一樣的答案?

263.《協同》:比「困難」問題更棘手的,是「複雜」的問題

272.《高勝算決策》:面對宇宙級難題,NASA是如何做決策的?

291.《文化法則》:團隊能不能成功,這個秘密很重要

295.《注意力商人》:你的注意力,是怎麼給別人賺錢的?

212.《正面交涉的力量》:不用再「忍氣吞聲」了,用這三步正面迎擊

222.《五顆星溝通》:TED演講的時間為什麼都在18分鐘以內?

229.《行為設計學》:想留下好印象,記住這兩個「決定性時刻」

234.《搶佔注意力》:想擁有影響力?你得先學會獲取「注意力」

236.《為什麼精英這樣溝通最有效》:「輸出」比「輸入」更重要

240.《第一印象心理學》:如何給人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

243.《關鍵對話》:當談話陷入了僵局,你該怎麼辦?

249.《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真正的談判,是情緒的交鋒

275.《你為什麼總是說不出心裡話》:怎樣克服「羞怯」心理,更好地表達自己?

281.《穿越寒冬》:一個好故事,勝過千言萬語

297.《以貨易貨的思維模式》:怎麼避免讓談判進入「死胡同」?

233.《精準努力》:想知道你的「身價」嗎?用這個公式就能算出來

235.《極度效率》:怎麼利用「多米諾效應」,創造高效人生?

239.《學習的升級》:解決難題,你需要這套「編程思維」

241.《腦力升級手冊》:成功人士的大腦,都很擅長「動機循環」

251.《自我認知的強大力量》:如何用「元認知」武裝自己,獲得更大成就

254.《大概率思維》:人生贏家,都是概率贏家

257.《高效人士用超級筆記術》:記筆記真的沒用嗎?你可能用錯了方法

268.《不疲憊的精力管理術》:怎麼保養,才能讓身體「永遠年輕」?

286.《超越理智》:比憤怒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憤怒

292.《第一口》:為什麼你的健康飲食計劃,總是執行不下去?

293.《成長到死》:人的挫敗感,都是自己臆想的「悲情劇本」?

298.《復原力》:馴服內心的不安,你才能走得更遠

300.《你不是大腦認為的你》:為什麼我們需要終身學習?

202.《你好,腸道》:腸道還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209.《吃土》:過度愛乾淨,反倒更容易生病?

217.《第一個癌細胞》:防治癌症最正確的方法是什麼?

226.《走出孤獨》:孤獨,是因為內心有一個「黑洞」?

230.《超強大腦》:注意力無法集中?小心大腦損傷

237.《走出強迫症》:被強迫症折磨的人有救了,一招根治

244.《小麥的真相》:吃麵食真的容易長胖嗎?

252.《我們為什麼要睡覺》:每個人都要了解的「睡眠秘笈」

255.《我並不孤獨》:做到這三點,徹底擺脫「社交恐懼症」

266.《神奇的身體》:你的身體,遠比你想像中的神奇

271.《情緒急救》:如何走出被拒絕的情感傷痛?

287.《優雅的守衛者》:免疫系統越強大,身體就越好嗎?

299.《每個人的戰爭》:癌症也是「病從口入」?原來這樣吃還可以防癌

201.《如何描寫情感》:真實的情感,不是靠嘴說出來的

213.《當愛變成了情感操縱》:家暴新聞屢屢出現,如何遠家暴者?

216.《心理學家的讀臉術》:怎麼利用「微表情」讀懂人心?

219.《習得性無助》:從絕望到樂觀,讓人生翻盤的必備技能

223.《怎樣管精力,就怎樣過一生》:學會這套動作,10分鐘趕走1天疲勞

224.《人性的法則》:搞清楚這些「套路」,從此不再「被利用」

247.《語言風格的秘密》:學會分析這些關鍵詞,輕鬆識破他人謊言

258.《如何寫出高轉化率文案》:情感是文案寫作的核心

264.《錯不在我》:「自我辯護」竟然是破壞親密關係的超級「殺手」?

265.《書寫幸福》:擺脫這種現象,讓幸福來敲門

277.《盲點》:「熟能生巧」竟然也有弊端?越熟練就越容易犯錯

278.《為什麼精英這樣用腦不會累》:大腦竟然自帶「抗疲勞神藥」?

282.《駕馭情緒的力量》:心情不好就吃東西?別讓情緒「綁架」你的身體

285.《自我邊界》:生活裡的大多數麻煩,都是「邊界不清」引起的?

290.《抱怨的藝術》:「抱怨」也可以讓生活過得更美好?

296 《你的幸福曲線》:老年人真的比年輕人更幸福嗎?

以上,便是我對萬卷書計劃解讀的第[201-300]本書的分類整理,如果想了解前200本書的書目,可以參考文末萬卷書計劃100天和200天時的整理總結。

學習永無止境,但通過「萬卷書計劃」,我們總會不斷重塑自己的大腦,讓自己獲得更多可能。

最後,感謝所有訂閱萬卷書計劃的小夥伴們的支持。也衷心希望所有人,在歲月的堅持中,能夠收穫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全球確診病例日增20萬,50%都來自這兩個國家|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出品 | 遠讀重洋轉載授權請在本文後留言最近,很多中國人可能對新冠疫情都不怎麼關注了。畢竟就連前段時間再次出現疫情的北京,也已經連續8天沒有出現新增病例了。昨天,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舉行的在線記者會上表示:太多國家依然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在這次講話中,他把世界上的國家分成了4大類,分別分析了這4類國家在疫情中的情況,並且指出:新冠病毒仍然是人類的頭號公敵,這種病毒的唯一目標是找到要感染的人,但是許多政府和人民的行動並沒有反映出這一點。
  • 心理學:趕走關心自己的人,是害怕對方不能一直關心自己
    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趕走所有試圖親近自己、關心自己的人,有些人覺得他們冷漠,其實他們是害怕這份親近、這份關心不能夠持久。他們內心太過於缺乏安全感,所以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事物總是擔心不能夠長久,乾脆讓自己處於匱乏的狀態。記得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一個小孩給另一個小孩糖吃,小孩覺得糖太好吃了,反而還了回去。小孩說糖太好吃了,我害怕以後吃不到了饞得慌。
  • |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前段時間,美國「壹愛基金」(One Love Foundation)的CEO凱蒂·胡德(Katie Hood),在TED的講臺上發表了一個演講。我們肯定都遇到過這種不健康的關係行為,我們也肯定自己做過這些不健康的行為,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最糟糕的情況是,我們跟愛人之間的衝突還會帶來傷害,會演變成辱罵和暴力。比如說家暴,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和四分之一的男性,都在自己的人生中經歷過。
  • 我在荷蘭3個月,親眼見證了一切|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出品 | 遠讀重洋轉載授權請在本文後留言從3月份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國家愈演愈烈。截止4月3號,歐洲累計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50萬人;死亡人數已經將近4萬。而且死亡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高達9%,僅次於歐洲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和西班牙,位列世界第三。但是,作為一個死亡率Top3的國家,荷蘭依然沒有引起國內外相關媒體的重視,跟荷蘭相關的報導更是寥寥無幾。那裡的情況到底怎麼樣了?為何荷蘭也會有著如此高的死亡率呢?
  • |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最近,來自拉脫維亞的一段視頻在網上火了。視頻的主角有兩位:一隻是刺蝟,還有一隻是烏鴉。原來,那隻小刺蝟想要過馬路。更複雜的情況是,它們會把三個不同的玩具組合在一起,樣子像極了我們在幼兒園見到的玩積木的小朋友。值得一提的是,它們在玩耍的時候,似乎都樂意分享,沒有任何一隻鳥會霸佔三塊以上的玩具。
  • 17.58萬元起售,坦克300意向客戶關心的是這個
    昨晚,WEY品牌智能豪華越野SUV坦克300越野版正式上市,售價17.58萬元-21.38萬元。 從成都車展亮相,坦克300就以智能、豪華、越野兼具的硬核實力,受到了車市的焦點關注。價格,是大家關心的重點。
  • ...被家暴、被出軌,她卻把苦難修煉成了一顆「仁心」|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01第一次聽說喬安·麥克唐納德(Jo-Ann McDonald)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被她的故事吸引了。我認識多年的投資人朋友極力推薦了喬安,說這位來自澳洲的老師很「神」。我們會一起參加各種活動,哪怕是坐著看電視這樣簡單的事情,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就會很快樂。我們也喜歡給對方講笑話聽,忙碌了一天之後,笑聲總是特別治癒人心。菲爾總是說:「我們必須善待他人,善良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
  • 小心被AI搶走飯碗|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你肯定聽說過「1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認為:一個人只要在某個領域專注學習、實踐1萬個小時,那他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1萬個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花3個小時,那就是差不多10年的時間;每天花6個小時,就是差不多5年的時間。
  • 我們為何要關心政治?
    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說:"我不關心政治,我只要能靠自己的本事掙錢就好了。"對此,有位書友在下方寫了句神回覆:"如果現在我們只關心數學、哲學、商業、繪畫、音樂、詩歌和建築的話,那麼我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孩子,就必須得研究政治和戰爭了。"
  • | 遠讀重洋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新書《高效 PDCA 工作術》(原名:《鬼速 PDCA 工作術》)就是關於 PDCA 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之作。這本書的作者叫富田和成,是日本超大型金融科技平臺的 CEO,暢銷書作家,同時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 「PDCA 控」,創下無數紀錄和成績, 年紀輕輕就進入專為頂級富人服務的資產管理部門。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 PDCA?
  • |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出品 | 遠讀重洋轉載授權請在本文後留言問你一個問題:現在在網上,誰算是「帶貨王」?有人說是李佳琦?錯,應該是:「小朱配琦」!就在前幾天,央視名嘴朱廣權和帶貨達人李佳琦,一起在「謝謝你為湖北拼單」帶貨直播裡,開啟了「神仙帶貨」模式。那場直播有多「神」?我們來看看數字:它吸引了1091萬人觀看,觀看次數累計1.22億,直播間點讚1.6億,賣出了總價值4014萬元的湖北產品。
  • 牛頓:我給人倒過尿盆,但真沒被蘋果砸過……|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不知道你有沒有在央視頻道看過一個神奇的片子,叫做《我的牛頓教練》。這個片子可謂腦洞清奇。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回到300年前,找牛頓本人去聊聊。· 01 · 牛頓的悲慘童年牛頓出生於1643年1月4日,他的家鄉在英國林肯郡的一個小地方,叫伍爾斯索普。
  • 別說什麼「男女平等」了,整個世界都是為男性設計的……|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女神節」,屬於全世界女性的節日。聯合國在前不久,發布了今年婦女節的主題:「我是平等的一代:提升女性權利」(I Am Generation Equality: Realizing Women’s Rights)。
  • 天冷了關心的早安問候語,下雨降溫了關心的句子
    篇一:天冷了關心的話語★、一陣秋風一陣涼,一地落葉遍地秋,一聲問候情義至,一片溫暖上心頭。在蕭瑟轉冷的秋天,不要忘記多去關心身邊的人!★、溫降了,天冷了,對你的思念加深了;風起了,雨落了,對你久久的惦念了,願你添衣保暖從此幸福了!
  • 我們的媽媽,為了家庭總在無私奉獻,什麼時候也能關心下自己?
    一提起母親,你可能會想到「偉大」、「無私奉獻」、「感恩」等等詞,這些看起來很美好的詞,讓我們對於母親這個角色,充滿了敬意。每年的母親節,在線上線下,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圍繞著母親節做的活動。有的人會在社交軟體上曬出對母親的祝福,可能是一段溫馨的文字,自己和母親的合照,一份代表個人心意的紅包等等。
  • 人群心態:過度關心朋友會虧待自己
    人群心態:過度關心朋友會虧待自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5日 08:28 來源:   生命時報消息 案例:小靜是屬於對朋友非常關心的那種人
  • 慈善領域的議題那麼多,我到底該如何關心世界?
    ,問題是如果什麼都關心的話,根本關心不完,而且我覺得自己能力有限,到底應該怎麼選擇該關心什麼、關心多少?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以地區別來「選購」世界各地的災難,非洲、亞洲、大洋洲、歐洲與俄羅斯、中東、北美、中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意思就是說,如果今天正巧特別關心緬甸的話,網站上就有十數種不同的計劃讓我隨意選擇捐助。
  • ——我們在關心什麼?
    節目播出後,"慕課"的搜索指數暴漲至原來的300%。這種在國內還不算普及的前沿教育模式,為何忽然能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度?當大家在關注MOOC時都在關心些什麼?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央視《新聞調查》講述的"慕課"的故事。    "慕課"是什麼 ?
  • 世界精神衛生日:從今天起,關心自己和孩子的抑鬱症
    作為家長,我們有時會比較容易否認孩子患有抑鬱症。正視抑鬱症,並認識到專業治療對抑鬱症改善很重要。關心自己每 40 秒鐘,世界某個地方便有人自殺身亡。對於嚴重抑鬱症患者而言,自殺念頭並不罕見。所以,請不要吝嗇你的愛與關心,有時候它們能挽救一條生命。
  • 夜聽 | 「別在微信上關心我了」
    但這樣的關心和安慰似乎並沒有讓他們重新開心起來。在別人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時常會有無力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關心。而自己心情不佳時,身邊人給予的安慰也似乎常常不痛不癢。感覺不在一個頻道上,沒有真正地被懂得。恰如其分地表達關心,好像真的有點太難了。 曾被直男語錄三連:「多喝熱水、早點睡覺、記得吃藥」 轟炸過的人,應該都有過想翻個白眼跟對方原地絕交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