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問題不可避免,「社會雕塑」家博伊斯會怎麼做?

2020-12-24 騰訊網

近期,各國經濟、社會等問題此起彼伏,人心惶惶。一場疫情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一些國家社會運行機制的脆弱不堪。而曾經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約瑟夫・博伊斯,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意識到今後將頻發的社會問題。這位精力旺盛的藝術家醉心於社會政治活動,雄心勃勃,力圖用「社會雕塑」概念改變世界,解決社會問題。

約瑟夫・博伊斯(1921~1986)

富有爭議的早期經歷

人們熱衷於對藝術家早期履歷的發掘,力圖從中找出些蛛絲馬跡,推斷出成功的因素。博伊斯一生經歷過於豐富又激烈,只能標記幾件不同尋常的事。1921年,博伊斯出生於德國下萊茵區。父親是一個小地方奶酪廠的廠長,對博伊斯談不上溫柔慈愛。博伊斯青少年時期一度對自然和自然科學極其痴迷,如果不是戰爭經歷,他可能會成為一名科學家。

但這值得存疑。1938年時博伊斯參加了希特勒青年團,這一年他從學校在納粹指定要焚毀的書堆裡找到一本威廉・勒姆布呂克(德國雕塑家,1881~1919)的書,書裡的一件雕塑,在他看來,「伸觸到雕塑概念的極限之境」。「當我考慮一種雕塑形式——它能夠既包括物質的材料,同時涵蓋精神方面的素材時,我全然被『社會雕塑』的理念驅使著。」這份體驗就是博伊斯「人人都是藝術家」認識的源頭。當時博伊斯忽然醒悟,「用雕塑可以做些什麼。一切都是雕塑」。這時博伊斯已經不能再忠實於自然科學。

1943年,博伊斯是納粹空軍飛行員

博伊斯1940年參軍,他在戰爭中的墜機經歷之後被數次提起,用以解釋日後的創作素材。那是在1943年,博伊斯駕駛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在克裡米亞墜毀。同伴死了,博伊斯活著,很神奇——遊牧的韃靼人把他帶到帳篷裡,用動物油脂擦他的傷口,用毛氈包裹他,餵他牛奶和奶酪。博伊斯的肋骨、腿、手都斷了,鼻梁碎了,頭骨層雙重破裂,如果不是韃靼人,博伊斯早就死了。戰爭讓博伊斯的身體破爛不堪。1947年博伊斯回到德國,那時他早已決定,要讀藝術,而不是成為一個科學家。於他而言,從自然科學出發的世界觀已經面臨困境,只有從藝術裡尋找生命的原理。

《油脂椅》,1964年

1947年春天,博伊斯進入杜塞道夫美術學院學習。在風格和思想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相對完整的理念和藝術體系。他創作的常用素材——動物、植物、油脂、毛氈都取自於他童年及戰爭時期的體驗經歷,例如《油脂椅》《流血的鹿》《成吉思汗》《如何向死兔子解說圖畫》《工作場所的抽蜜蜂機》等等。這些廢棄的材料看上去都是從遭受創傷的國家廢墟裡提取的。用這些材料,博伊斯營造了一種脆弱的氣氛,容易引起一種悲愴的歷史回憶。他的可怕的《奧斯威辛聖骨箱》便是一個恰當的例子,在玻璃盒中,有這樣一批物體:一個破電熱盤中的幾塊脂肪、腐朽的臘腸,像是模仿馬槽中的基督的一隻躺在乾草桶中的乾癟死老鼠、一幅有密集碉堡的集中營雕刻和一個小孩的素描,除此之外,再無其它物品。這就像是從歷史記錄中取出的畫面,充滿了悲涼的感覺。

《如何向死兔子解說圖畫》,1965年

1961年,博伊斯終於獲得了杜塞道夫學院的教職。從那之後,學院再也沒有安寧之日。他帶著戰爭、死亡、沮喪經驗以及淵博的學識任教。他變成一個走向廣大群眾的藝術家,在宣告「擴張的藝術觀念」及塑造「社會雕塑」裡逐漸消耗自己。教育是他「擴張的藝術觀念」裡的核心部分,而他從這個工作裡,看到創造「社會雕塑」基礎的可能性。

《毛氈衣》,1970年

「思想是雕塑」

「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背後是博伊斯歷經大半生去實踐的「社會雕塑」概念。「思想是雕塑。一個想法是人創造力的產物。我想要製作這一想法,並且以一種對待某種物體一樣的方式處理它,讓它產生的過程可視化,呈現給人們。一個想法,創造力的產物,已經是藝術作品,一件雕塑了。」因而,藝術可以參與社會活動,藝術就是社會活動,藝術能改變一切,包括社會本身。所以博伊斯的眼光更為高遠,他認為自己的使命不僅僅是創造一個概念,他要用這個概念去改變社會秩序。「去構建一種社會秩序,就像構鑄一件雕塑作品,這就是我的使命,藝術的使命。」

Homogenous Infiltration for Cello, 1966~85

1972年7月到10月間,博伊斯參加了第五屆卡塞爾文獻展,他在那裡待了有100天,在此期間他冒出了一個自由國際大學的創意。它是一個「自治的研究機構」,立足於一種拓展的藝術概念。其職責將指向於去設計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荒原狼:我愛美國,美國愛我》,1974

1978年,自由國際大學與「爭取第三條道路運動」(發現一條介於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第三條道路」)協同合作。1979年時,博伊斯寫正式信函要求加入綠色和平主義組織。他在組織裡醉心致力於社會改革:出入電視討論節目、參與社會活動和組織各種運動。每一年都力圖成為歐洲議會議員,但未遂。博伊斯是個熱心政治的人,雖然他從來不是一個政治家。博伊斯確信,政治必須被徵服:社會塑造,一種經由人類之創造、涵蓋整個社會的設計程序,則會取代政治。他的目標是一種社會性的和經濟上的,不同於綠色和平主義者在「大自然保護」和使用陽光、風能、水能之類天然資源諸事上打轉。

1982年6月,第7屆卡塞爾文獻展的開幕式上,博伊斯實施作品《7000棵橡樹,城市造林替代城市管理》

博伊斯認為世界範圍內的社會問題將不可避免,除非能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理解勞動、財產和報酬之間的相互關係。所以博伊斯經常思考一些問題:

1. 政府的職責是什麼?何為其應有的限度?

2. 一個社會最根本的資產是人的創造力。藝術=資產。

3. 怎樣才能夠創造一種通行的制度,它認可這樣的事實,而且致力於發展人的能力而不是利潤最大化?

4. 如何通過一種途徑使生產、消費及交換經營的結果都能成為利他的?

5. 金錢是什麼?

6. 為什麼土地可以被購買?——它既不是任何人製造出來的,也沒有任何人為創造土地投過資。

……

博伊斯一直強調,我們經濟制度的狀況及其法律並非是天賦的,而是由人所設定的。他想進化出一個更適宜人類的升級社會。

Untitled(Two Elks), 1951

創建「能力經濟」社會

在實踐上,博伊斯徹底以魯道夫・斯坦納(影響博伊斯至深的奧地利社會哲學家,1861~1925)的社會理論——尤其是三重社會機制為依據。 斯坦納將社會的三重結構作為一個整體來描述,即必須建立文化領域裡的自由、權利領域裡的平等以及經濟領域裡的聯合一致。這可以作為一個社會的原型,自交換經濟向「能力經濟」發展。

The Pack, 1969

博伊斯在《要求一種變革》一文中寫道:「目標就是奔向一個新社會的未來……至於諸如『我們能幹什麼』的問題,我們的反應是,要去探究的問題乃是『什麼是我們必須加以思考的?』」。 博伊斯還描述了一種建立在能力經濟基礎上的新的工作概念,一種以工作和報酬脫鉤為前提的新的取酬概念和金錢的功能轉變,使金錢的性質民主化。然後對「轉變的手段」加以詳細闡述。博伊斯覺得,十分必要的是讓轉變的手段能夠為整個公眾世界所利用。為此,熟悉這些手段的人必須被選入議院,他們如何才能得逞?要他們所有的精力匯集於一個共同的選舉行動。一個共同的選舉行動不意味著一個黨派組織、綱領的討論,而是一種各黨派的聯合多樣性統一。

The Couple, 1952/53

博伊斯的激進,擁簇者眾,反對者也眾。藝術家梅爾・欽說:我決然不信藝術應該專注於這些問題。介入對社會有著深刻影響的現存結構機制(例如電視或政治)中是一種策略,不是去攪擾,不是大談他們的生存狀態、刻板固執、三重結構等,而是與一個創造性的進程相協同,去促進它,由此提供出可能性的選擇,用之感召世人。

《母鹿》,1979

博伊斯在1986年去世,他所期望的「第三條道路」無論在德國,在歐洲,還是在其他國家並未實現,不知道他離去時是否感到過遺憾。本質上,博伊斯想建立一種原始的民主。這個烏託邦太大了,整個社會結構都要改變。對於「務實的政治家」而言,博伊斯就是個瘋子。但毫無疑問,他的活動激發、促進或豐富了當代藝術創作的許多方面,為之後的藝術界甚至整個社會,留下了豐厚的思想藝術遺產。

文 |《藝術商業》劉向林

圖 | 網絡

相關焦點

  • 約瑟夫·博伊斯:重新定義雕塑的概念
    約瑟夫·博伊斯:重新定義雕塑的概念 2019-08-31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博伊斯
    上世紀70年代初,博伊斯在卡塞爾文獻展期間完成了行為裝置:「一百天的對話」,他跟人談了100天,其間用到大量黑板來書寫,最後這些黑板一併付諸展出。「幾十塊黑板放在地上,極為動人,寓意深刻。」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告訴本刊。在他看來,這是博伊斯相當激動人心的一次行為。作為國內最早開始博伊斯研究的學者,朱青生這次受邀擔任「社會雕塑:博伊斯在中國」的策展人。
  • 我與博伊斯·周嘯虎@昊美術館
    博伊斯「人人都是藝術家」、「社會雕塑」等理念和很多突破常規的行動,在二戰後百廢待興的歐洲,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激發每個人的激情和創造力,通過具體行動來改造社會。這些理念和行動,對中國藝術家也有相當大的鼓舞。博伊斯的「以藝術的名義和方式直接介入社會」,很容易被中國藝術家理解和接受。
  • 博伊斯與白南準 遇見兩場藝術奇蹟
    其中,創作於1970至1983年之間的7組玻璃展櫃是最能展示博伊斯「社會雕塑」藝術理念的作品,而行為藝術錄像《歐亞大陸》和《如何向死兔子講解繪畫》也深刻傳達了藝術家的理念。   下面,雅昌藝術網帶你「全景瀏覽」此次展覽的重要作品。   白南準
  • 見者的書信:約瑟夫·博伊斯×白南準在昊美術館舉行
    、政治活動家,也是國際藝術領域最富爭議的人物之一,他對藝術、政治以及社會構建具有遠奧的想像力,對後繼藝術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白南準是全球最重要的視覺藝術家之一,亦是新媒體錄像藝術與影像裝置藝術的先驅和奠基者,他的創作涵蓋了藝術、音樂、媒介、科技以及流行文化等領域,對21世紀新媒體藝術的繁榮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 博伊斯:人人都是藝術家
    那時候,博伊斯坐在入口的椅子上,依然抱著那隻兔子。這樣讓人費解的行為藝術貫穿著博伊斯的一生,他還曾帶著學生在杜塞道夫學院附近計劃種樹7000棵。這些舉動不只讓當時的人們摸不到頭腦,放在現在依然不容易理解。再加上他所說的「人人都是藝術家」,就更是不明所以。博伊斯的藝術觀一直是藝術領域的探討對象。
  • 評展|博伊斯白南準「交集」的不足與史蒂芬·肖的攝影之路
    而相比一樓「活潑」的白南準,二樓所呈現的博伊斯則要「嚴肅」許多,博伊斯的部分以他一生中提出的最重要的五個概念、「人人都是藝術家」、「革命就是我們」、「社會雕塑」、「激浪與偶發」和「擴展的藝術概念」為線索,串聯起博伊斯的300多件作品(大部分是文獻資料與署名版數複製品)。
  • TANC | 預言未來的「能士」們:在昊美術館,白南準遇見博伊斯
    ▲ 「見者的書信:博伊斯x白南準」展覽現場被廣泛視為「錄像藝術之父」的白南準1932年出生在今韓國首爾,1950年代戰爭期間隨家人移民至日本。他早年接受專業的鋼琴訓練,大學畢業論文研究的是奧地利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阿諾德·勳伯格(Arnold Schoenberg)。進一步學習音樂史的強烈願望將白南準帶到了慕尼黑大學。
  • 全球氣候變暖加劇社會衝突 軍隊不可避免被捲入
    全球氣候變暖讓各國軍隊面臨越來越大挑戰。據美國媒體近日報導,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更多衝突的發生,軍隊將不可避免地被捲入。變暖加劇社會衝突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芬加近日向國會發出警告說,全球氣候變暖容易使世界各地現有問題更為尖銳,諸如貧窮、糧食漲價、社會關係緊張和環境惡化等,這些因素將威脅一些國家的穩定,導致更多衝突的發生。
  • 「坐在沙發上」的世界美術館之旅:從倫勃朗看到博伊斯
    疫情讓世界各地眾多美術館、博物館暫時關閉,但對於藝術迷來說,各大機構的線上平臺提供了足不出戶就能訪問散落在全球的藝術作品的機會。「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根據國外媒體報導及相關資料梳理了一些世界美術館的虛擬之旅,讓人「坐在沙發上」也能走進美術館,甚至可能會獲得走馬觀花所無法得到的知識。
  • 【雅昌專稿】明斯特雕塑展:除了看展,我們還能從中學到什麼?
    皮埃爾·於熱 《未來生命之後》(圖片來自網絡)關於《未來生命之後》,尤洋在談到時表示:「藝術家想要創造一個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和宗教相關,也象徵著人類的曾經,今天的諸多問題,藝術家顯然有很大的野心,但也聽到了很多批評的聲音,這件作品用掉了1000多萬人民幣,藝術家對這個項目所投入的精力、花費的社會資本以及他的規模遠遠超出了明斯特過去40餘年裡任何一件作品,當然他不是花費最多的
  • 雕塑怎麼做?逆向吸引力很重要!
    摘要 :論述雕塑創作中所遇到的苦惱、困惑。分析其中的原因,總結作為一位成功的藝術家在雕塑創作中如何突破自我,如何與逆向吸引力博弈,最終創作出新的作品並層出不窮的一些思維方式。(雕塑怎麼做圖片來源於雕塑風博客www.diaosufeng.com)
  • 洛克王國:「博伊斯的信仰」詳解,平民玩家也能獲得「神寵」
    「博伊斯的信仰」詳解,平民也能獲得神寵洛克王國五月三日上架了新活動「博伊斯的信仰」,活動時間一直到五月二十三號結束,而玩家每天可以獲得十五點體力進行挑戰,當挑戰過活動對應的七位BOSS後,就可以獲得「博伊斯」這位神寵,筆者本期給大家帶來「博伊斯的信仰
  • 以創新為動力,「雕塑」未來——雕塑家SCULPTOR顯示器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科學始終提供著基礎性的原動力和普惠性的推動力。經歷了幾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後,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重要性。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 美國男星博伊斯和女友死在家中年僅30歲,疑吸毒過量身亡
    他的母親麗莎·韋恩(Lisa Wayne)已經對外證實了博伊斯的死訊,據悉母親麗莎·韋恩還發文悼念兒子,她寫道:我的寶貝兒子格雷格·博伊斯(Greg Boyce)是最好的廚師……哦,天哪。他正在創辦一家名為」西翼「(West Wings)的副業。他以西海岸說唱歌手的名字創造了各種口味,並以他們的名字命名。他有一些口味,比如,龍舌蘭那是我的最愛。
  •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
    潘鶴《艱苦歲月》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李巧蓉 通訊員江粵軍)昨日10時45分,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享年96歲。在七八十載的藝術生涯中,潘鶴雕塑了大量經典作品,抗戰題材有《大刀進行曲》《怒吼吧!同樣,對真善美的崇拜,對崇高、博大的嚮往,對正義的追求,對民族社會的責任,始終貫穿於他的創作生涯。藝評家譚天曾評價潘鶴的雕塑作品說,「如果把他的雕塑作品按主題排列,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縮影。」也誠如著名雕塑家梁明誠所評價的:「我們找不到另一個雕塑家,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像潘鶴教授那樣對20世紀的中國歷史作了如此真誠而強烈、全面而深刻的表現。」
  • 真實·幻相——雕塑家閆磊的作品欣賞
    未來他可能會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抽象,最終失去形象而只有本質的語言和狀態。 夢 80*40*35 青銅 2014 防化服系列是閆磊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表述,著重探討當下中國社會出現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之間本質內核的矛盾和變化,
  • 《暮光之城》演員博伊斯意外去世 死因細節尚未披露
    《暮光之城》演員博伊斯意外去世 死因細節尚未披露 2020-05-20 08:13:10  來源:封面新聞
  • 千變萬化,創意無限——雕塑家SCULPTOR顯示器
    科技創新於社會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助推劑,於我們的生活而言,更是通向高效便捷的重要階梯。通常,人們在日常生活的通訊,娛樂中手機是放不下的,在日常工作的時候電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如何做到二者的功效統一且優缺互補是雕塑家SCULPTOR顯示器一直追尋探索的目標。如今,他們做到了。
  • 暮光之城 演員格雷戈裡·博伊斯去世,年僅30歲!死因尚未披露
    暮光之城演員格雷戈裡·泰裡·博伊斯於2020年5月13日30歲時去世5月18日周一,克拉克縣體檢醫師在拉斯維加斯的辦公室向福克斯新聞社證實,博伊斯和女友娜塔莉·阿德波茹都於5月13日被宣告死亡。 沒有給出死亡原因,因為這兩個案件仍在審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