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小學主要是公立學校,而高中中私立學校的比例在增加,更多的私立學校處於大學階段,這是日本學校的特點。
日本小學生
在日本,福澤諭吉於1858年創辦了慶應,這是日本第一所私立學校。在那之前,日本只有寺子屋、藩校。
然而,這些都是由慈善家和貴族捐贈的。慶應義塾是日本第一所向學生收取學費的學校,具有特殊的意義,說明學校教育具有私有財產性質。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思想家康多塞侯爵主張教育不應作為私有財產,而應作為公共財產提供。他認為「公共教育是社會對公民的義務」,這一觀點在日本明治時代被廣泛接受,並成為公共教育的思想基礎。
在這方面,我認為文化部第一部長森有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森有禮將小學教育定為義務教育,不收取學費。通過小學教育的實施,日本將走上教育大國的道路。大多數人學會了寫作、閱讀和計數,這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值得特別關注。
慶應義塾大學
戰前,日本的舊中學、工業學校、舊高中、舊大學作為公立學校,一直在進行中等和高等教育,但普及程度不如現在。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戰前,中等和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是公立學校,現在主要是私立學校。比如現在80%的大學生在私立大學讀書,這很有代表性。
>>>>>中小學公立,高中大學私立
以上內容可以概括為:日本的中小學以公立為主,而私立學校在高中的比例在不斷增加,大學階段的私立學校數量多於日本學校。也就是說,義務教育主要由公立學校承擔,而高等教育使私立學校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辦學校實行國稅辦學,不能像民辦學校那樣,以自己的辦學精神為基礎實施特色教育。中小學的最大目標是讓所有學生達到最基本的學業水平,這也是義務教育的目的。正因為如此,義務教育階段沒有採取優先培養優秀學生的教育模式,也避免了校際差距的形成。
為了保證這一點,實行一區(或一學區)一校制,即所謂學區制。
在不同的地區,高中教育制度是不同的。京都府的一些地區(如京都等地)實行嚴格的學區制度,而有些地區則採用與30年或40年前東京相同的學區制度。
有些縣實行大學學區制度,允許學生進入縣城任何一所高中。學校之間的差距自然會擴大。當然,大學的錄取資格不受地域限制,大學之間的差距也很大。但這並不是罪魁禍首。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這樣。
不過,德國也有一些例外。德國的權力下放非常徹底。教育不是由國家管理的,而是由國家管理的。學校的建立和運營都依賴於政府的稅收,所以德國的大學大多是國有的,學生大多來自國家。不難想像,同一州的大學之間有一定的差距,但不同州的大學之間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為什麼在義務教育階段上私立學校?
公立中小學實行學區制。住在同一地區的各種家庭的孩子上同一所學校。無論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和才能如何,他們都在一起學習。我不認為公立學校的特點有什麼不妥,既不能給一些學生最好的教育,也不能為貧困兒童提供特殊的指導。
中小學是社會的縮影。貧富、學習能力水平、體力等不同的孩子一起學習,這種經歷對孩子個性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果一個班的學生都很富裕,孩子們很難想像社會上還有窮人。有人可能反駁說,長大了,每個人都會明白,社會上有窮人,他們沒有必要在很小的時候意識到這一點。但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當我直接經歷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和更實際的感覺。學習能力不同的孩子也是如此。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這是一次寶貴的經歷。
現在,一些家長允許他們的孩子從小上私立學校。有初中和高中的國有和私立中學也很受歡迎,上私立學校的學生也在增加。由於全國性初中所佔比例較小,可以說大部分在民辦初中。公立小學和初中不需要交學費,而私立小學學費昂貴,每年要花100多萬日元,私立初中每年學費在50萬至70萬日元之間。
日本京都大學
至於後者,調查顯示,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特別是年收入超過1000萬日元的孩子,上私立學校,特別是私立小學的比例較高。
在對私立初中的調查中,有必要了解私立學校有兩種類型
(1) 私立學校開辦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原則上是連續的。許多進入小學的學生將繼續上大學。代表性學校有東京慶應私立學校、青山書院、成城學園、學府,以及「廣關同裡」附屬小學(關西大學、關西大學、加旺舍大學、命脈大學);
(2) 在有初中的私立中學,一些大學的入學率很高,如東京的開城、麻浦和關西的田南。
>>>>>公立與私立的學業水平差距
2007年至2009年,日本在中小學生中開展了「全國學業水平測試」。從測試中可以看出,私立小學的學生的分數遠遠高於公立學校。尤其是初中階段,民辦學校的學生優勢更為明顯。
不難解釋為什麼私立學校學生的學術水平高於公立學校。
首先,私立學校通過考試選拔學生,而公立學校只要住在自己的學區就可以入學;
其次,家庭收入差距也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水平。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表明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結果是私立學校學生的學業水平較高;
第三,尤其是隨初中就讀的初中生,其學習能力相對較強。很多補習班或者補習班的學生都是比較高的,另外很多補習班的學生也是這樣。也許是高學歷的學生提高了民辦初中的平均分。
但在高中階段,情況完全不同。公立高中生的學業水平高於私立高中生。
根據Pisa(OECD國家學生學業水平調查),比較了日本公立和私立學校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成績。
就日本而言,公立高中生的分數高於私立高中生,但差距並不大,比公立和私立中小學要小得多。
那麼,為什麼公立高中生比私立高中生高?
首先,在大多數地區,公立高中採用中學學區制或大學學區制,而不是小學學區制。高中之間有差距,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聚集在名校。從全國來看,想進入公辦高中的優秀初中生比較多。著名的初中私立中學主要集中在
第二所公立學校的學費比私立學校便宜。許多初中生希望上公立高中。然而,公立高中的招生名額是有限的。許多未能進入公立高中的學生流向私立高中。因此,私立高中學生的學業水平低於公立高中。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高中階段,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之間的差距是明顯的。有好學生的高中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相反,有公立和私立高中有普通學生。
原因是,除部分縣外,大部分公辦高中都取消了小學學區制。雖然高中入學率超過95%,但畢竟不是義務教育,所以可以實行高考。更重要的是,無論公立還是私立,高水平高中的目標是讓更多的學生進入名牌大學。
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經合組織國家相比,日本公立和私立學校的學術標準是相反的。在日本,公立高中的學術水平略高於私立高中,而在其他經合組織國家,私立高中的學術水平遠遠高於公立高中。
經合組織國家很多,很難概括公立和私立高中之間的區別。然而,英國的伊頓公學和橄欖球名校以及美國的寄宿制高中都是私立的。這些例子可以用來說明私立高中的水平高於公立學校的情況。然而,法國的許多高中都是公立的,這與英美的情況相反。關於這些名校,我的書《沙灘學校》做了詳細的論述,這裡不再贅述。
大學生有不同的專業。有的學法律經濟學,有的學工學、農學、醫學,所以不可能對大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行統一測試,也沒有數據可以比較同一專業學生的學業水平。
然而,目前還存在一些間接了解大學生學業水平的方法。一是根據招考難易程度,二是通過國家畢業生資格考試(如司法考試、國家醫師考試等)。
就前者而言,錄取分數線是一個明確的指標,它顯示了高校和院系的錄取標準。因此,從錄取分數線可以大致知道大學的水平。
另一方面,一些私立大學,如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尚志大學等,很難參加考試。然而,一些私立大學只需報名入學即可。私立大學之間的差距相當大。
一般來說,如果把大學生的學術水平從高到低排序,第一是國立大學,第二是公立大學,最後是私立大學。但是,同一類型的大學與同一所大學的不同院系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