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社會生態農業大會(CSA)的分論壇——覆蓋免耕與自然農法 李倩倩 攝
中新網麗水12月3日電(記者 李婷婷 見習記者 李倩倩)「做生態農耕累啊!」發出這句感慨的是被稱為「重慶第一生態農民」的周詩祿。自1984年起,他就停止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但同時也面臨層出不窮的難題。3日,第八屆中國社會生態農業大會(CSA)的分論壇——覆蓋免耕與自然農法分論壇在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利山村舉行,各地農人聚首暢談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今年63歲的周詩祿,家住重慶北部山區,自1984年起,他就停止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至今已有31年。
在周詩祿看來,傳統常規翻耕種植方式,累就累在翻耕、鋤草、施肥、澆水等工作上,特別是翻耕,還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壤生態系統的損害,「嚴格意義上來講,也『不生態』。」
周詩祿的經歷也是現下許多生態農人所面臨的問題。
時間進入21世紀,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飽食暖衣」之下,人們對於食物的要求也從「吃飽」到「吃好」、「吃健康」轉變。在市場的需求之下,一時之間,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的呼聲四起,越來越多的農人加入到該行列。
「但事實上,隨著實踐的深入,我們漸漸發現,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僅僅是消除了對土壤較為嚴重的汙染和損害,如果耕作方式不當,不僅要耗費大量人工,增加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同樣會對土壤生態系統造成破壞。」重慶綦江區郭扶鎮高廟村生態小農李剛表示。
「的確,土壤侵蝕是農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香港嘉道理農場高級生態農業主任樂小山也表示,因為翻耕等傳統農業形式,如今每年約有24億噸的表層土壤丟失,顯著地加劇了水資源的富營養化,「而覆蓋免耕則有可能扭轉農業的破壞性影響。」
樂小山介紹,覆蓋免耕是國際上一種先進的生態種植系統,具有養土、保水、環保、多產、省力等特點,強調遵循自然,儘量減少人為幹涉。
位於蓮都區的浙江六江源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陳曉南就是覆蓋免耕試驗路上的先行者。
在躬身處州白蓮種植十餘載的歲月間,陳曉南堅持制定一套嚴格的施肥方案即病蟲害處理方案,就地生產綠肥,種植大片的紫雲英,增加土壤的肥力,「讓處州白蓮吃上綠色無害的肥料。」
「作為農者,除了耕作的基本技巧以外,更多的是要了解自然界的變化,掌握自然的規律,實施有效的幹預方法。」陳曉南感慨。
記者了解到,此次論壇的舉辦地蓮都區,近年來也立足生態資源稟賦,致力傳承傳統農耕文化精髓,大力培育具有蓮都特色的生態農業。而今,蓮都更是承辦第八屆中國生態農業大會,讓世界聚焦生態養生農業,在掘金山水的道路漸行漸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