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臺農的自然農耕之道:生態反哺催生綠色效益

2020-12-18 中國臺灣網

南靖臺農的自然農耕之道:生態反哺催生綠色效益

2016年02月18日 08:27:00來源:東南網

臺農曾武賓(右)和員工正在查看茶葉長勢。

  東南網2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通訊員 郭碧燕 文/圖)南靖是國家級生態縣,發展生態農業得天獨厚。近年來,南靖加大對臺農業合作力度,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紮根南靖的臺農們,用自然農耕實踐,提供了一種生態農業的樣本。它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生態反哺的重要性,也產生了真切實在的綠色效益。

  寧願少種些茶樹

  從南靖縣船場鎮驅車往山上的坑頭村行駛,經過40多分鐘山路,抵達海拔1000米的山頂,這裡便是臺農曾武賓的德利生態農場。記者走進農場,只見一路紅土與片片新綠相映成趣,不時有鳥兒、野雞在茶樹間飛旋,動靜相宜,生機勃勃。

  「好茶是大自然的饋贈。茶氣的收放與我們的呼吸休戚相關。只有保護好環境,對生態進行反哺,才會有好茶喝,大自然的饋贈才會綿綿不絕。」幾十年的種茶經驗,曾武賓總結出了一套農業生態經。將這種理念付諸實踐,曾武賓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如今,這片600畝的茶園年產成品茶5000多公斤,其中蜜香紅茶一公斤售價達1200元至2000元,仍然供不應求。而且由於茶園常年鬱鬱蔥蔥,每到花季和採茶季,這裡又成了熱門的旅遊景點。

  去年,曾武賓在茶園套種了2000多棵日本櫻花、針柏等樹種,如今一排排樹把茶園分隔開來,形成不同茶葉的天然分界線。「別人承包茶園都是滿山茶樹,儘可能多種多產,我是寧可減少茶樹種植面積,也要保留五分之二的天然灌木。」曾武賓說,這樣種茶是為了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有助於保持水土平衡,改善土壤環境,而溼度高、霧氣大的環境,更有利於茶樹吸收充沛的養分。

  茶園四周松柏挺拔,草木茂盛,置身茶園就是進入一個天然氧吧。坑頭村黨支部書記簡強升告訴記者,以前的光景可不是這樣。當時周邊的樹木長得參差不齊,村民亂砍亂伐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少山坡像被剃了頭,光禿禿一片,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問題嚴重。「亂砍亂伐,破壞了生態,最後也苦了村民。」簡強升說。

  曾武賓看在眼裡痛在心頭。2000年,曾武賓與坑頭村籤訂承包合同,按照「一片森林+一片茶園」的方法進行布局,合同期內由他看護山林,同時大量補植樹木,開展山林生態復育。如今,這片山林恢復了昔日茂盛的景象。

  「有個成語叫過猶不及,同樣,茶園的生長也需要有度,就像海洋需要休漁一樣,山體也需要『休息』和照顧,才能讓生長於此的茶樹更好地散發茶香。」曾武賓說,森林與茶園在空間上合理搭配,一方面能夠利用林木的遮陰作用,改善茶園的生態條件,提升茶葉的品質,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茶園的生物多樣性,保障茶樹的健康生長。「善待山林,善待每一株茶樹,二者同呼吸共生長,這樣村民可以享有好生態,茶葉也會有好品質」。

[責任編輯:李典典]

相關焦點

  • 生態農人齊聚浙江蓮都論道:籲自然農耕之法
    生態農人齊聚浙江蓮都論道:籲自然農耕之法 2016-12-03 19發出這句感慨的是被稱為「重慶第一生態農民」的周詩祿。自1984年起,他就停止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但同時也面臨層出不窮的難題。3日,第八屆中國社會生態農業大會(CSA)的分論壇——覆蓋免耕與自然農法分論壇在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利山村舉行,各地農人聚首暢談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今年63歲的周詩祿,家住重慶北部山區,自1984年起,他就停止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至今已有31年。
  • 網際網路金融+生態養殖 樂農之家創新模式橫空出世
    (原標題:網際網路金融+生態養殖 樂農之家創新模式橫空出世) 在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時代
  • 踐行生態理念 堅持綠色發展!濟南好生態催生發展新活力
    踐行新發展理念,濟南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布局,好生態催生發展新活力。每天清晨,濟南小清河河邊就會傳來社區合唱團大爺大媽們歡樂的歌聲。自從去年5月,小清河完成環境提升改造後,48公裡的河岸就成了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 不施肥 不打藥自然農耕收穫「金色果實」
    原標題: 不施肥 不打藥自然農耕收穫「金色果實」海峽網7月3日訊 不耕地、不施肥、不打藥,僅通過改良土壤,改善生態,就能自然栽培出放心蔬果?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必要走進建陽區小湖鎮大山坪的尚甘果園。
  • 建陽:不打藥不施肥 自然農耕收穫「金色果實」
    「說起來在這裡搞農業的原因,還真是一念之間的衝動之舉。」黃興旺說,2016年的一天,同事之間聊到了食品安全,感嘆很難吃到新鮮放心的蔬菜和水果。「周邊一些朋友的話觸動了我,其實現在我們完全有條件自己種喜歡吃的放心果蔬,過我們喜歡的田園生活。」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 黃巖:打造農旅結合綠色生態景點 天空之城成「網紅」
    今年,黃巖平田鄉借發展旅遊之機,打造農旅結合的綠色生態景點。海撥700多米的黃毛山茶場搖身變成網紅景點「天空之城」,受到遊客的青睞。   「天空之城」位於黃溪村黃毛山頂,佔地300餘畝。目前已建成配套遊步道、定製木屋,風車、茶田小亭、茶室等。
  • 甘肅:稅收反哺 十大生態產業發展「綠色蝶變」
    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甘肅正通過緊抓節能環保、文化旅遊、循環農業、中醫中藥、先進位造等十大生態產業在綠色發展中崛起,一批新興綠色產業顯露勃勃生機,釋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國家稅務總局甘肅省稅務局出臺《支持十大類生態產業稅收優惠政策指引》,深化稅費優惠「不來即享」,落實24項80條「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服務舉措,營造公平法治的稅收營商環境。上半年,甘肅省十大生態產業實現增加值792.1億元,同比增長1.7%,增速比一季度回升4.9個百分點,「綠色蝶變」 闢出發展新路子。
  • 林口瞄準生態富民引領綠色發展
    曾經的山區後發縣,如今一躍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示範區,「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先行區,綠色發展的樣板區。 近年來,林口縣突出優質、特色、綠色,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傾力打造農業產業化升級版,農林強縣建設步履鏗鏘、亮點紛呈。
  • 【南靖】龍鳳呈祥,高雅蘭花與精緻旗袍在土樓綻放
    副市長蘭萬安,中國蘭協副會長陳少敏、王重農、孫智勇,臺灣國蘭聯合總會會長林陽期,省藝術團團長、省文化廳原廳長宋閩旺,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陳奮武,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盧承聖及省市各有關單位領導,縣委書記黃勁武、縣政協主席李湧華等縣各套班子相關領導,縣直部門和各鎮(園)主要領導,國內25個省350多名的蘭花界人士,企業界、新聞界人士以及本地的蘭農、蘭商、蘭企代表等500
  • 江蘇濱海:綠色發展織就經濟生態「雙面繡」
    好生態是濱海發展的最大優勢。近年來,濱海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大力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加快綠色濱海建設,持續放大生態優勢,做美經濟、生態「雙面繡」,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和諧共贏,探索出一條「綠色轉型、綠色跨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綠化造林 厚植生態底色
  • 南靖高竹金觀音茶葉合作社打造原生態的高山雲霧茶
    南靖縣茶葉栽種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源於1733年,據《漳州歷史人物》、《南靖縣誌》記載:清朝雍正十年2012年,南靖縣高竹金觀音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前身是高港、葛竹、金竹茶場,合作社地處福建省閩南的最西部,九龍江西溪的發源地,處於高海拔(最低海拔826米,最高海拔1440米)地區,空氣清新,氣候溫和,水源無汙染的南靖縣(福建省十大產茶大縣)南坑鎮(福建省生態鄉鎮)葛竹村。現有成員109個、合作農戶1000多戶,擁有茶園1.2萬畝,年產茶葉500多萬公斤。
  • 南靖山城蘭谷小鎮——山水秀佳蘭香
    「南靖山水秀,幽谷佳蘭香。」一個「秀」,拉扯起南靖與蘭花間幾個世紀的情緣;一種「香」,延續著南靖與蘭花同生共長的歷史。當「南靖山城蘭谷小鎮」的名字近日亮相時,我們知道,南靖與蘭花的情分又增進了。索性,我們揣著幾世的緣,循著佳蘭的香,踏上前往南靖山城的路,去「小鎮」一探究竟。說起南靖種植蘭花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古時,南靖就因盛產蘭花被稱為「蘭陵」「蘭水」。1997年,蘭花被確定為南靖「縣花」,並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集體商標、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蘭花之鄉」等殊榮。
  • 萬州: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4月15、16日,萬州區委書記莫恭明到長灘鎮、太安鎮、白羊鎮、太龍鎮、甘寧鎮、龍沙鎮、郭村鎮、武陵鎮、瀼渡鎮、黃柏鄉調研,他強調,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地域特色,紮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萬州全面落地落實
  • 推廣自然農耕法 打造生態環保示範基地
    自然農耕推廣者馬淑華(右2)為蔬菜大戶和村民組長講解環保酵素在自然農耕中的運用。本報訊(記者鄧公平文/圖)日前,龍鳳橋街道、北碚社區教育學院在槽上片區組織開展自然農耕培訓,倡導生態環保,助力鄉村振興。數十名當地的蔬菜大戶和村民組長,圍著自然農耕推廣者馬淑華,向她請教環保酵素在自然農耕中的運用。環保酵素有什麼功能,怎樣製作和使用等,馬淑華教得認真細緻,村民們聽得連連點頭。「昨天是室內授課,今天是實地操作。」村民艾啟國告訴記者,為期兩天的培訓以自然農耕為主要內容,具體包括環保酵素功能及製作、微生物菌肥製作、農業垃圾處理轉化為有機肥等。
  • 臺灣生態教育農園協會全省環島大學智慧農遊創意遊程競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今日舉辦
    點擊↑關注「張玉成理事長」臺灣生態教育農園協會全省環島大學智慧農遊創意遊程競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
  • 大興區果蔬垃圾變環保酵素 原生態栽培蔬菜走俏市場
    大興長子營鎮金舟頑寶農創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三年前,基地開始用探索酵素髮酵自然農耕技術,種出了真正的生態蔬菜。走進金舟頑寶農創基地,一串串紅彤彤的西紅柿掛滿了枝頭,相比於傳統的農業種植園區難聞的氣味,這家基地種植大棚裡散發著酵素的清香。
  • 一棵核桃樹催生的「生態裂變」
    「中國核桃之鄉」「全國核桃標準化示範區」「國家核桃良種基地」「國家級核桃示範基地」「中國十大名優核桃」「中國果品著名品牌」「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核桃栽培歷史悠久的赫章,因其原生優質核桃種質資源獲得了一張張國家級金字招牌,享譽國內外。
  • 村幹部戈壁開荒綠色效益雙贏:林果助農吃上「定薪丸」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村幹部戈壁開荒綠色效益雙贏:林果助農吃上「定薪丸」  中新網蘭州8月24日電 (魏建軍 郭夢媛 李亞龍)「曾經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成了家門口穩定增收的金飯碗。」甘肅金昌市永昌縣南壩鄉何家灣村村民董春香說,自從有了田園綜合體後,她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在家門口打工一年就能穩賺3萬元,吃上了「定薪丸」。
  • 樂農之家打造高端生態農禮品牌——淨初
    作為中國網際網路養殖最具價值品牌,樂農之家堅持給予每一位用戶「純淨如初」的農業體驗,綠色生態,自然健康,實現產品質量源頭可溯,讓用戶享受到第一手原生態美味, 著力打造國內高端的生態農禮品牌——淨初。樂農之家以網際網路 實體農場電子商務為發展模式,解決了傳統農業資金、品牌和銷售的三大問題。樂農之家通過打造線上認養、線下代養的O2O養殖場景,一方面引導遠離山林、草原、田園的都市人支持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為養殖農戶或中小型養殖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以擴大養殖規模,另一方面,認養用戶可以獲得放心的生態產品。
  • 總書記和我話扶貧:敢向荒漠要綠色、要效益——回訪全國人大代表...
    「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周邊3000多戶農牧民增收致富。2019年,中南渠村加入肉牛養殖產業鏈條的村民戶均收入超過了13萬元,全體農牧戶都摘掉了「窮帽子」。正如張繼新所言,建立緊密型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更多老百姓共同奔小康,既是農村農民脫貧致富重要途徑,更是早日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