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角:謝章民(泉州泉珍農場合作社成員)
年 齡:38歲
產 品:生態大豆釀造醬油和豆豉
製作者的話:一個匠人的本分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東西。好東西不需要推廣,客人自會幫忙介紹。保持產品的品質是最重要的。
壯觀的曬場
閩南的秋日,天氣晴朗,背靠著安溪縣鳳山森林公園的一個曬場上,幾十個大缸整齊地排列著,在陽光下頗為壯觀。
謝章民打開其中一缸,一股醬香撲鼻而來。細看一下,飄浮著滿滿一層正在發酵中的黑豆。輕輕攪動,濃稠的醬油冒出來,在陽光下閃爍著初釀特有的光澤。
謝章民正在介紹
「當大廚十幾年,我的身體垮了。」在投身生態農業之前,謝章民原本是個大廚。
「做了十多年酒店廚師,現在餐飲行業使用的化學調味劑太多,比如說發鮑魚,為追求速度就用鹼來泡,還要用『高湯』熬,而這些所謂的『高湯』都是用調味料調出來的。客人偶爾吃一次倒不要緊,但是我作為廚師天天都要嘗,久而久之身體就出問題了。」
謝章民記得,當時只感覺全身無力,到醫院做了各種檢查都查不出原因。吃了一堆藥下去,也絲毫不見起色。
安溪鳳山
「當時覺得,自己必須得離開充滿化學調味料的廚房。」2013年,他的人生發生了第一次轉折——受朋友邀請去生態農場參觀,開始接觸自然農耕。
曬場周周圍的植物們
此後,他來到惠安的大愛農場和農人們一起實踐自然農法,吃自己種植出來的青菜水果,喝山上的清澈泉水。不到一年時間,他明顯感到身體開始好轉。
古法醬油「定製」
身體的康復讓謝章民意識到自然農法的食材是真正能夠滋養身體的。
在農場兩年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實踐中,他感受到四季的輪迴,體會到作物需要付出時間來等待,自然生長的果蔬與用激素催熟的在口感和營養上有天壤之別。
對自然與土地的感受不斷加深的同時,謝章民的人生再次發生轉折:作為泉州泉珍農場合作社的成員,他從自然農法的實踐者又成為了一名醬油匠人。
「古法醬油在家鄉是很傳統的一門手藝,家裡祖上及村裡面的一些老人都是非常厲害的師傅,我就向她們學習,同時看相關的古書,邊做邊摸索。」
很快,使用鳳山森林公園石流山泉+天然雪鹽+小興安嶺自然農法黃豆的優質醬油誕生了。
醬缸裡倒映的藍天
「我當時想,好東西需要生存下去,就一定要有一個穩定的生產量,而這一點,只有通過定製才能做到。記得第一年,才幾個客人訂醬油。但經過口碑傳播,第二年開始客人就越來越多。」
對於為什麼定製期要設五年,謝章民告訴記者:「從黃豆到醬油需要兩年時間,如果要陳釀的話,還需要再放置一年,前後就需要三年的時間,五年正好是兩個周期。」
在他看來,「以小家化大家」非常重要。
在家庭剛需食品上,以一家之生產,供三兩百家之所需;三兩百家之所需,反過來供一家之生產。互為衣食父母,形如一家,供需穩定。
做的人知道給誰吃,吃的人清楚是誰做的。做得安心,吃得放心。
一缸歷經春夏秋冬洗禮的醬油
醬油釀造的過程歷經一年四季:農曆十月,新豆豐收,立冬開始制曲,持續至立春。
正月下釀——立春三陽開泰,萬物生發。菌豆入缸,加入臘月制雪鹽水入缸發酵。
下釀
立夏日曬,經歷夏季90天的三伏高溫翻曬之後,五味漸成。
日曬
立秋封缸,而後立冬醬成:豆子經270天發酵已經融化,用漏勺撈起成粒,便成豆豉,底下便是原釀初油。
準備封缸
醬成
初油再經三到六個月日曬,濃縮、沉澱,輕清者上浮,重濁者下沉,沉澱抽取中間醇化中和之液即為醇油。
撈完成粒豆豉的濃厚醬汁, 用棉布袋進行自然過濾
初油再經三到六個月日曬,抽取中間醇化中和之液即為醇油
醇油再灌裝青花瓷瓶,經一年陳釀才是成為家釀醬油。
《調鼎集》云:做醬油愈陳愈好,有留至十年者,極佳。目前客戶收到的均為陳釀3月以上的醬油。
使用青花瓷瓶陳釀一年後再寄給定製醬油的客戶
廣州的梅女士去年下了份訂單,一口氣訂了5年醬油。
「章民兄的醬油在我心裡是屬於功能醬油。甚至還是藥用醬油!在我們廣州食療社群裡非常受歡迎。豆子好,工藝好,口感好,非常有機生態,完全沒有添加小麥之類的其他東西。」梅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對小謝的人品、理念都很欣賞,「他用匠人的心態做事,對原料對工藝都精益求精,吃他做的醬油和豆豉既開心也放心。」
豆豉
從投身生態農耕開始,謝章民慢慢悟出一點道理:最滋養身體的是自然農法的產品。他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農人能堅持自然農法,給土地、給消費者一個更健康的未來。
站在醬油曬場前遠眺安溪縣城
無論您是健康、有機生活的熱愛者,
還是有機農業的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