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醫科大學超聲無創治療腫瘤技術培訓班,學員參加超聲治療技術臨床應用培訓。圖片來源:科技部國際合作司
為了獲得到中國參加一個培訓班的名額,東歐某國的6位申請人,同時給科技部火炬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磨坦發郵件,不厭其詳地闡述自身資格和應被選中的理由。
來到中國參加了這個培訓班的某國學員,看到其他國家有兩個名額,還為自己國家只有一個名額而鳴不平。是什麼樣的培訓班,讓報名者和參與者都如此看重,甚至產生激烈競爭?
這是科技部在發展中國家培訓班框架下專門針對高科技園區規劃的一期培訓班,由火炬中心負責具體實施。
記者從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了解到,這類在發展中國家相當富有影響力的培訓班工作,已經持續了20餘年。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科技部主辦的各類培訓班重點更加聚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在《「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培訓班在開展科技人文交流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每期招收發展中國家科技政策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約20人,實實在在地見證和促進了「民心相通」。
培訓班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資料顯示,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主辦的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課程系列,涉及農業技術、信息和製造技術、科技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環境、新能源、醫療衛生和科技政策與管理等眾多領域,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技術人才,傳授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
比如,由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組織實施、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鐵路建設技術國際培訓班」於2018年7月—8月在成都舉辦,共有巴基斯坦、埃及、衣索比亞、印度尼西亞、莫三比克和尼泊爾等6個國家的20名學員參加此次培訓。
在20天的學習過程中,培訓班採取技術講座、技術交流和現場教學、參觀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地讓學員體驗了中國鐵路發展的偉大成就。
有的培訓班,因為太受歡迎,甚至從國內開到了國外。
2018年,重慶醫科大學承辦的「聚焦超聲無創治療腫瘤技術發展中國家培訓班」在埃及開羅開課,來自埃及、蘇丹、葉門、約旦、科威特、尼泊爾等6個中東、北非國家的23名學員,參加了為期15天的超聲治療技術理論知識學習、超聲治療技術的基礎原理模擬實驗和超聲治療臨床應用實踐培訓等。
多家國內外媒體進行了跟蹤報導,擴大了中國的國際社會影響力。
科技園培訓班分享「中國經驗」
中國國家高新區是創新創業的高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是中國自主創新的重要陣地,也是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聚集地。科技園區的國際合作對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創新創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比如,2018年科技部主辦了東南亞、南亞科技園(開發區)培訓班,來自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孟加拉、斯裡蘭卡、阿曼、埃及、喬治亞、巴西等10個國家的23名學員齊聚北京,參加為期20天的培訓。
據介紹,該培訓班設計了10個課程板塊,包括中國科技園發展及經驗案例分享、跨國技術轉移、中關村歷史發展概述、科技園發展規劃、企業孵化理論與實踐等,為學員全面展示了中國科技園(開發區)發展的經驗與成果。
在此類培訓班中,如何更有效地促進民心相通?據了解,此次培訓班創新地採用了一對一的導師—學員制度,由長期從事科技園(開發區)規劃和科技企業諮詢的一線諮詢師擔任導師,與學員單獨進行互動交流,針對每個學員的需求及其國家的特殊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輔導,並深入探討科技園建設與國際合作在該國的可行性。
結果表明,該制度受到學員的歡迎和好評,並為未來的科技合作初步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來自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國的學員明確表達了合作意願。
理念認同是「朋友圈」合作的基礎
「技術培訓班,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科技園區規劃建設管理培訓班』,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有了更明確的重點。」磨坦說,「與中國籤署過『一帶一路』科技園合作協議或者備忘錄的國家,比如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蒙古、南非、埃及是重點培訓對象。」
然而,在援外項目中,受援國雖然十分關注我國現階段已經取得的成績,但由於國情差別,合作項目往往難以一蹴而就地建設成功。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國際業務總監王明陽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促進思想觀念轉變和體制機制創新,才能更有效推動『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以蒙古為例,因參與援建蒙古國國家科技園的規劃工作,自2013年起,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共組織來自蒙古國政府、高校、研究機構等多個單位的4批次共15位學員來華參加中國科技園區培訓班,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溝通和交流效果。
正是基於理念認同的堅實基礎,這一援建項目也成為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探索,蒙方評價為「此項目極大地促進了中蒙雙方科學家和學者的交流,並成功探索了中蒙兩國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為促進中外溝通共享創新理念、提升相關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擴大了科技合作的「朋友圈」,已成為「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的閃亮名片。
責編: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