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網際網路+」大力推進市場監管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12-15 中國工商報


  

前 言

  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技術手段,深入挖掘政府部門涉企信息、企業生產經營信息以及網際網路數據中蘊含的風險信息,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是深化「網際網路+監管」,實現監管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抓手,是有效解決企業風險高低不分、雙隨機監管針對性不強問題的切實舉措,是推進市場監管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創新實踐,對於推動實現市場監管科學化、精準化、高效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以來,國務院、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相繼發布《關於在市場監管領域全面推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意見》《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以及《關於在部分地區開展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試點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對推進企業信用分類分級監管提出了具體要求。
  為貫徹落實上述文件精神,北京市市場監管局聚焦企業潛在失信風險,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預警防控,按照三維矩陣分類、時空量能分級、指標動態監測的思路構建企業信用風險監管分類分級指標體系,探索開展差異化監管,著力提高日常監管的及時性、精準性和有效性。

主要特點

  「廣」——海量歸集數據。依託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和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有針對性地歸集公示數據8800萬條;以風洞平臺為依託,整合涉企網際網路信息5500萬條,為開展分級分類監管分析奠定紮實的數據基礎。
  「深」——深度挖掘數據背後隱藏和關聯的風險信息。一是按行業屬性、高風險經營行為等進行三維矩陣分類。目前企業行業屬性日趨模糊,跨行業、跨領域的經營普遍存在,簡單以行業進行分類不能滿足監管需要。二是按照時、空、量、能設置分級指標。時即單位時長(目前暫以三個月和一年兩個維度進行界定);空即空間,指企業經營地址穩定性及所在商務樓宇;量即數量,比如確定單位時長內變更法定代表人或股東等主要登記事項次數;能即能量,參考活躍度、關聯度、單位時長內企業擴張速度及網際網路輿情熱度,按評分確定定向抽查優先級別。
  「細」——精選特徵指標,建立細顆粒度分值。一是在篩選上千個企業原始基礎經營特徵行為的基礎上,最終形成北京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分級指標體系,包括企業屬性等三個層級指標共計78個構成。二是從中優選出部分特徵指標,分別用於重點行業重點行為指徵等不同模型。三是參照國際國內通行的千分制進行評分和分類分級,以0至1000為基礎計分規則,形成細顆粒度分值。
  「動」——對高風險行業和經營行為實施動態監測。在總結分析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監管執法案例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高風險行業和經營行為,設置了異動指標(比如一年內某重點行業企業大量招聘相關從業人員說明存在擴張行為,涉眾風險將明顯增加),通過機器學習方法尋找指標間的關聯性,並在關聯的基礎上重新進行整合,起到放大器作用,大幅提高了監測敏感度。

工作方法

  北京市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分級監管指標體系的構建,借鑑了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治理指標體系的理念(監管質量與績效)和創建思路(準則+指標),並結合北京市市場監管領域工作實際,採用了「原則+指標」的構建方式。
  明確六項原則。原則在指標體系構建中非常重要,發揮著啟動和指引功能,可以明確工作方向、指標選取邊界以及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有助於在海量線索中選取貼近監管需求的關鍵性指標。一是整體性原則。指標設計、選擇、確定需要在現有能夠獲取的數據資源中既能客觀反映企業的整體狀況,又能反映需要監管的重點。二是預判性原則。要選取典型指標並加以關聯分析,發現企業潛在的經營風險以及可能連帶出現的監管風險。三是操作性原則。評分只有簡單直觀並明示潛在風險線索,得到一線監管人員共識,才能真正起到引導監管方向的作用。四是關聯性原則。單一指標很難準確揭示企業潛在風險,需要結合監管經驗與案例分析,發現不同指標間的關聯性,以此指向同一趨勢並通過定性研判,才能有助於發現潛在風險線索。五是參與性原則。企業網際網路軌跡數據以及第三方平臺數據參與指標體系,可以對監管執法等結果性指標體系起到互補和連結作用,使分類更側重前瞻性。六是單純負向原則。企業獲得獎勵次數或政府部門的扶持發展政策往往是可以加分的項目,但是正向指標有可能和負向指標相互幹擾,導致監管方向發生偏差。因此,有必要明確主要以負向指標進行監測預警,正向指標僅作為差異化監管的參考。
  建立指標權重。在確定企業三級指標的基礎上,在大量案例和監管實際工作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專家意見,確定各指標對企業風險的相對影響程度,構建形成指標間的兩兩比較矩陣,並通過一致性檢驗確定指標權重分配的合理性。
  基於風險特徵構建模型。一是風險特徵識別。根據業務特點明確監管對象和監管事項,並梳理相應的違法行為特徵。比如,按照社會網絡理論,網絡中交往密切的節點由於面臨相似的外部環境以及相似的內在基因,在風險特徵上往往會表現出較強的同質性或者趨同的傾向。二是風險特徵處理。對不同渠道、不同來源的信息經過匯聚、處理後的風險特徵最後形成以企業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唯一標識的風險特徵主題庫。三是利用BP神經網絡等技術手段進行綜合評判,並進行反向驗證。截至目前,累計對2018年近20萬家已有抽查結果企業作為訓練集樣本訓練模型並進行結果反向驗證和校驗。結合兩年來的重點行業重點行為監測預警和定向抽查等工作實際,將三大類高風險行業或行為總計約4萬餘家企業作為測試集樣本測試驗證模型。
  分類全量賦分。參照國際國內通行的千分制進行評分和分類分級,以0至1000為基礎計分規則,形成細顆粒度分值,並對全市164萬家企業全量賦分,根據不同分值,劃分區間,按高風險、中高風險、中等風險和低風險四級進行分類。

實證應用

  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通過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分級評分對接監管實際業務,事前開展研判,事中開展抽查,事後將抽查結果回饋指標模型,力求打造業務流程和模型優化閉環。
  有效防控風險。自2018年8月開始,在一些重點領域「打小打早」風險預警方面,針對該領域企業行為特徵,設置了一年內新設從事該領域經營企業、異地已發案關聯企業高管等指標,開展動態監測,每周匯總數據。對監測發現的異地在京新設立高風險關聯企業高管進行了約談,對疑似企業通報並提請有關監管部門認定後開展實地核查。2019年以來,重點領域新設涉嫌早小企業同比大幅下降,有效控制了新增風險。
  提高隨機抽查效能。在整治某重點行業工作中,針對該行業企業行為特徵,結合一年內企業規模及擴張速度、網上招聘信息等設定了活躍度指標,並設定高活躍、中活躍、低活躍和不活躍四個等級,結合風險洞察平臺數據,從全市近3萬家企業中篩選出中活躍度以上企業開展定向抽查,在減少檢查企業數量的前提下,問題發現率大幅提高。
  增強監管靶向性。2019年9月,北京市開展針對某侵害群眾利益經營行為抽查檢查,依託分類分級模型從全市中活躍度以上且暫未發生投訴的相關企業中,篩選出高風險評分的企業作為定向抽查對象,問題發現率遠高於未使用分類分級評分的抽查。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

相關焦點

  • ...堅持和發揮制度優勢,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面向未來,應不斷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改革開放以及交通強國建設戰略部署提出的新要求,以交通運輸法治化建設為統領,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相結合,構建政府依法行政、市場機制充分發揮、鼓勵社會多方廣泛參與的交通運輸治理體系,提升交通運輸治理能力,不斷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黃波 楊安 趙菡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重心和難點均在基層。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平安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
  • 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推進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9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深入推進我國金融領域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範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我們要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堅持依法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
  •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這一論斷,揭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把握的正確方向。
  • 新機與新局|中國融通溫剛:推進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構建五大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經濟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今天,和小新一起來看中國融通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溫剛的新思考《推進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融通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 溫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出戰略安排,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摘  要]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對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具有深遠意義。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要從怎麼治理、為誰治理、如何治理等方面著力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 宋爭輝: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為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而努力奮鬥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際,來自全球的1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參加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鄭州大學主辦,河南省人民政府作為支持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高等教育教席、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等共同協辦的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與會專家將圍繞「加快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題,深入研討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變革,共同謀劃,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必須構建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教育制度體系。堅持用制度增強治理效能,用效能倒逼制度完善,我們有信心、有能力讓高等教育事業在改革創新中走向未來,不斷增強治理效能,實現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
  • 強化四個意識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服務新時代教育強國戰略,推動高等教育現代化,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保證,高校要強化政治意識、全局意識、法治意識、學習意識,實現高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強化政治意識。
  • 加快推進幹部教育培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快推進幹部教育培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9-12-26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 侯慧君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
  •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的總體要求和總體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習近平關於新時代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強調把制度建設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更加重要位置;把思想建黨同制度治黨結合起來;把國家制度同法律制度結合起來;把完善國家制度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結合起來;把發揮制度優勢同提高治理效能結合起來;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實現國際關係民主化和法治化結合起來,形成了兼具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原創性
  • 李宣彤:推進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貿易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使得進出口食品供應鏈更加國際化,部分貿易夥伴食品安全水平低下,進出口食品安全風險更加複雜。今年發生的新冠疫情,通過食品或食品包裝傳播疫情的風險也不容忽視。這些都給進出口食品安全治理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二是通關便利化需求更加強烈。國務院要求要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
  • 武漢理工大學舉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集中培訓
    信思金在致辭中指出,十九屆四中和五中全會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精神,為「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提升科學決策水平、推進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要求全校黨員幹部要按照學校制定的《關於加快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見》,謀劃並落實「十四五」時期、乃至二〇三五年以前學校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 挖掘民法典的公法價值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基本概況!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1、國家治理的探索與發展(1)毛澤東主席的探索和錯誤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中,我們黨就不斷思考未來建立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問題2、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
  • 治理現代化呼喚政府治理理論創新
    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加快推進交易全過程電子化,實現交易全流程公開透明和信息共享。」[1] 這樣的交易平臺,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強監管,另一方面又需要優化市場機制。《意見》提出的要求,既抓住了當代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也指出了當前我國信息技術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方向。
  • ...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百名專家談中國制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任務和舉措,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民生、民族團結、外事、「一國兩制」、軍事等各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熟定型程度,取決於制度的優越性能否充分展現。法律是最重要的制度形式,也是制度的最高形態。能否加快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把法律這套規則體系轉化成治理效能,將直接關係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
  •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  這次全會聽取了中央政治局工作報告,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黨中央決定用一次全會就這個重大問題進行研究部署,是從政治上、全局上、戰略上全面考量,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
  • 人民日報學習連線: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這一總目標中,大家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比較熟悉,而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夠了解。那麼,應該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