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3月底,共有463.3萬來滬人員在上海辦理就業登記,其中,從事第三產業的338.3萬人,約佔73.1%。來滬人員2017年全年的平均月薪為5536元,與上年相比增長11.9%,與五年前相比增長79.2%。
為了深入研究來滬人員的就業規模、結構特徵、流動規律和變化趨勢,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中心起草的《樂業報告》系列之《上海市來滬人員就業狀況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透露了上述數據。
該《報告》以2013年至今的上海市就業登記信息為基礎,結合同期年度抽樣調查數據,研究分析了進入上海人力資源市場的來滬人員的就業狀況。
本文圖片均為上海市人社局提供逾七成從事第三產業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3月底,在上海各類用人單位辦理就業登記(以下簡稱就業登記)的全國各省市來滬人員共463.3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5.8萬人,同比增幅為3.5%。其中,首次在滬就業登記人數,即第一次在上海市勞動用工備案系統辦理就業登記手續的外省市勞動者的人數,為8.4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7萬人,降幅為16.5%。
專家認為,在全市外來常住人口總量有所減少的情況下,就業登記人數的逐年增長,這既是上海綜合管理措施不斷完善、公共就業服務日趨均等化、城市吸引力不斷增強的結果,也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權益保障意識不斷增強的客觀反映。
從來滬人員的產業分布情況來看,2018年3月,在滬辦理了就業登記的來滬人員中,從事第二產業的124.4萬人,約佔26.8%;從事第三產業的338.3萬人,約佔73.1%。從近年來的發展趨勢看,從事第二產業的來滬人員數量持續小幅下降,從事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較快。
專家分析認為,隨著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第二產業就業登記人數持續小幅下降,但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產值保持穩定增長,這是從業人員素質、技術水平、設備先進程度以及生產管理水平等要素總體提升的結果,更是上海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的集中體現。
去年全年平均月薪為5536元統計數據還顯示,來滬人員2017年全年的平均月薪為5536元,與上年相比增長11.9%,與五年前相比增長79.2%。
專家分析認為,工資收入是勞動者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和生活保障。在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效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工資收入的同步增長,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全體社會成員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從在滬就業登記的來滬人員的學歷結構來看,2018年3月,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約佔49.9%,高中學歷的約佔12.3%,大專學歷的約佔15.3%,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約佔22.5%。
在滬就業登記的外省市戶籍來滬人員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約佔37.8%,2013年同期該比例僅為21.4%,五年時間幾乎翻了一番。與上海戶籍勞動力相比,兩者之間這一比例的差距,由五年前同期的15.3%下降至當前的7.0%,下降了8.3個百分點,來滬人員與上海戶籍勞動力在學歷方面的差距不斷縮小。
專家認為,隨著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化,上海人力資源市場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也吸引著越來越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外省市戶籍人員來到上海工作、生活、發展。從未來發展趨勢看,上海各類用人單位對於知識型、技能型勞動者的需求還將不斷增加。
平均在滬年限為7.8年調查結果顯示,各省市戶籍的來滬人員,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平均年限為7.8年,與上年相比增長0.5年,與五年前相比增長1.3年,呈現連年上升的趨勢。
從來滬人員在當前單位持續就業的時間來看,平均為35.9個月,與上年相比增長4.9個月,與五年前相比增長4.1個月。在同一家單位連續就業時間的不斷增長,意味著來滬人員就業穩定程度的不斷提高。
調查數據還顯示,表示家人均不在上海的來滬人員約佔26.2%,家人部分在上海的約佔53.8%,家人全部在上海的約佔20.0%;家人全部或部分在上海的合計約佔73.8%。從近年來的發展趨勢看,舉家在滬即家人全部在上海的來滬人員比例在上升。
從來滬人員春節返鄉過年的意願來看,
67.6%的來滬人員選擇返鄉過年,與上年相比下降了10.2個百分點;選擇在滬過年的來滬人員約佔32.4%,與上年相比上升了10.2個百分點。總體來看,來滬人員春節返鄉過年的意願有所下降,春節因素對企業穩定生產、經營的影響在弱化。
專家分析認為,在回家過年這件事情上,來滬人員「回家的少了,回去的晚了,回來的早了」,相當一部分甚至選擇留在上海過年,就業更加穩定了。來滬人員的穩定就業,不但有利於保持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而且有利於更好地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務需求,也有利於來滬人員工作經驗的積累和職業生涯的發展進步。
網絡求職所佔比重持續上升從來滬人員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來看,表示經常閱讀報紙雜誌獲取信息的約佔27.3%,收看電視的約佔37.2%,收聽廣播的約佔13.3%,瀏覽網際網路的約佔69.7%,主要通過手機獲取信息的約佔82.6%。從近年來的變化趨勢看,主要通過手機獲取信息的來滬人員所佔比重持續上升,手機已經成為來滬人員獲取信息的首要渠道。
從來滬人員當前就業崗位的求職渠道來看,36.2%的被訪者表示是通過親戚朋友或老鄉推薦而獲得就業機會的,「親緣」「地緣」等社會關係網絡仍然在來滬人員的求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該比例與上年相比下降了0.4個百分點,與五年前相比下降了7.4個百分點。
通過招聘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找到當前就業崗位的來滬人員約佔28.6%,在所有求職渠道當中位居第二,與上年相比上升了1.0個百分點,與五年前相比上升了9.6個百分點;從近年來的發展趨勢看,這一比例上升幅度較快,特別是在大專以上學歷的來滬人員群體中,該比例高達51.7%。
值得關注的是,通過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尋找到當前工作的來滬人員約佔9.7%,在所有求職渠道中位居第四。上海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設立的專門面向來滬人員的就業服務機構,不但免費提供職業介紹服務,還有配套的職業指導、職業培訓等政策和服務,日益受到來滬人員的認可和歡迎,公共就業服務在來滬人員群體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