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都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並且基調沉重或者色調陰暗等特性,體現電影人的社會責任感。《米花之味》不同於傳統的現實主義影片,該片的基調陽光,給人以無窮希望。影片是青年導演鵬飛的作品,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俄羅斯電影節中都獲得了獎項,並引起了好評與關注。
影片以務工回鄉的媽媽與女兒喃杭之間由疏遠到親密的故事為線索,展示了雲南少數民族的基本生活,體現了人性的堅韌與光明。影片在樸素的攝影中表現美,用驚人的洞悉力和豐富的細節表達了人性的本質。
影片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日式的味道,體現出了一種平凡樸素的美好。這與導演的經歷有一定的關係,鵬飛結合自己平日的觀影以及在雲南的生活體驗,創作出了屬於自己獨特的作品。
影片著重於通過用心地對每一個人物的描寫,來反映社會現實背景,這種描寫具有巨大的穿透力。
影片從表層影像就能看出其獨特的價值,畫面略微失真,沒有區別度的色彩;聲音的收錄方式更貼近自然音;角色表演簡單明了,觀眾不再需要費力地雲理解鏡頭的深意,不需要思考影片的內涵,畫面很自然地帶動了觀眾的情緒,自然地帶給觀眾愉悅的觀賞體驗,還有各種幽默片段和雲南風光穿插於片中。
米花是雲南的特色小吃,由兩個人合作油炸而成,在當地象徵著美好與團圓,通過影片《米花之味》我們了解到了雲南滄源地區傣族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及他們在面對生活的自在與豁達的心態。影片從原始自然的美感中不斷流露出對平凡樸素的生活的自然美的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