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味猶存的恆春鎮

2020-12-19 三杯酒醉餘生434

美濃鎮的美,勝在有山水。美濃鎮著名的旅遊景點還有「中圳埤」,又稱彌濃湖」「美濃湖」,位於美濃東北方子寮溪與大坑溪的匯流處,水質清澈,是個可蓄水灌溉兼養魚之用的人工湖,為高雄第二大湖。

湖的西北背山,三面環田,湖光山色,風景優美,也是冬季候鳥棲息的好所在。蔣介石曾多次來到美濃,並駐足湖前若有所思,良久不歸,1956年此湖改稱為「中正湖」湖中建一涼亭亦稱「中正亭」,為遊湖賞景的最佳據點。

在美濃湖東北方有一座美濃客家文物館,館內展示美濃文物,客家民俗技藝及傳統客家特色文物,包括客家煙樓建築模式,以及美濃人勤儉家務農為生的奮鬥歷程。

清乾隆元年(1736年),鄭成功部下率各氏族四十餘人來到美濃開量,並在靈山腳下建立「開基伯公壇」(伯公即土地公),成為客家人開發美濃的緣起。美濃的好山好水,從此傳承孕育豐富的客家文化,一直延續到現在已有兩百七十多年了。如今,美濃以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而聞名全臺,也因為其客家文化的特色,成為南臺灣客家文化重鎮而享譽中外。

古味猶存的恆春鎮

恆春過去叫「琅嶠」,在排汽語中是「蘭花」的意思,可見它還是個蘭花之鄉。雖然自然景觀豐富,卻因地處偏遠,長久以來被視為化外之地,無論在荷蘭人殖民或清廷統治期間,都只任憑當地居民自理自治。

清同治十年(1871年),琉球居民船隻在琅嶠附近遭遇海難,部分成員上岸後因語言不通,被當地排灣人誤以為是海盜而遭殺害,日本以此為藉口,千同治十三年(1874年)挑起了「牡丹社事件」。恆春當地排灣人在頑強抗後,因寡不敵眾受到殺戮。

美、日兩國卻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強迫清廷籤訂道歉、賠款、屈從的協定。清政府這才警覺到東南海防的重要性及外力威脅的嚴重,為加強海防,清廷命欽差沈葆楨提兵過海來臺,籌辦海防事宜。沈葆核在巡視了鵝鑾鼻至恆春後,奏請清廷在臺灣最南端的琅嶠設縣築城,一來可加強海防,二則趁機加強對當地少數民族及漢族移民的管理。沈葆楨因此地較內地溫暖,四季如春而改地名為「恆春」。

恆春鎮於光緒元年(1875年)正式建成,周圍總長為880丈,牆基厚2丈,深入地下3尺5寸,分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門上設有炮臺,城牆外有城壕圍繞,整體結構完全基於軍事防禦的考慮,與臺灣其他城池有所不同。

恆春城建築結構的設計,雖然主要是從軍事防禦方面的考慮來進行的,但自古城建成後至今,有關古城風水方面傳說始終不絕。許多事實也證明了「風水的因素是影響恆春城設計的主要原因自古就一直備受爭議的「西門為什麼朝話題,就始終流傳著各種傳說,但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風水的干係。

還有一個關於「風水」的重地,便是號稱龍脈所在的「猴洞山」。位於恆春城西門內的猴洞山,舊稱饗山,整座山高有百餘尺,周圍百餘丈,通山都是由石頭構成。山上有兩座水池,遠觀狀似飛鳥展翅,十分好看。光緒年間於此設立「澄心亭」「聽雨山房」「瀛臺仙館」等,常有文人墨客在此一邊把酒吟詩,一邊眺望鵝鑾鼻、貓鼻頭及城外的風光。

站在猴洞山上最高點,可以揣摩當年恆春城的風水之說,感覺「龍脈」的氣勢。先找到北門,同時遠處的三臺山立刻也跳入眼帘,如此這般,依序一一對出各城門及其各自所依靠的山頭—縣城四靈:北門外是三臺山,兩口對的是虎頭山,而龍鑾山則朝著南門,東門的背後靠山正是大平頂山。這四座山剛好可作為傳說中保護縣城的四靈:左青龍(龍出),右白虎(虎頭出),前朱雀(大平頂山,舊稱西屏山)、後玄武(三臺山)。

恆春城建城之初,曾請來善於堪輿、當時的高級文官劉轍,仔細推敲了城址以及門的方向,現在,站在猴洞山就可以看到當年劉轍目光所及的光景:恆春半島位於中央山脈尾端,山勢層層跌落,在三臺山前而豁然開倗收成平臺,左右的龍鑾山、虎頭山則儼然護衛的架勢,遠遠的大平頂山一字排開,這四面地形正符合了所謂「藏風聚氣」的風水之說。若說還有瑕疵,那應該就是城西北方略有間隙,但稍遠一點的龜山應可作為彌補。

龍脈居高臨下:「四靈」勘定後,恆春城將猴洞山圍進城的西方,以作為城的龍脈正穴。這是因為風水上所謂的正穴並非指城市的幾何中心, 往往在取其居高臨下能夠控制全城的優勢,還可以防範水患,猴洞山正好吻合上述條件,自然成為縣治所在。

恆春城在建築時,由於臺灣境內當時不產巨杉、陶瓦,因此築城的材料都得從大陸轉運而來,可見工程之浩大。自建城以來,恆春城飽受歲月、天災(颱風、地震)、人禍(居民取城垛磚塊修護民房)等摧殘,樣貌與規模都不復從前。儘管外表也已斑駁蒼老,但恆春城古蹟的城門、城牆仍不失其雄偉及可看性,除此之外,當年建城的風水、龍脈,昔日的古城中心、城內設施,甚至現存的舊市場、老聚落,都值得細細欣賞。

進入恆春鎮,境內的有家、公寓交雜,一副臺灣典型的鄉鎮市容。當年的城內街道系統呈現雙丁字形,居民多聚集在西門、南門附近,北門則設許多只能通過追憶來尋找了。城內街道系統呈現雙丁字形,居民多聚集在西門、南門附近,北門則設練兵營,少有住民,東門是前往東海岸的必經之途。

文廟位於猴硐山頂,原名澄心亭,後改稱文廟,廟內供奉至聖先師孔子、以及文、武二帝的神像,護佑境內文教昌明,今已不存。曾經的同善公所、大約等同於現在的救濟院,專門收容老人和孤兒,後來改為猴洞書院,今天也不存在了。

天后宮供奉的是海上保護神媽祖,祈求鞏固海陲。現今雖經改建、每仍佇立在原址。風神廟內除了供奉風神,兼供雨神,以期風調雨順。位於東城內,今已不存。現今西門的廣寧宮,寺廟倚著猴洞山巖壁而建,內除了奉三山國王之外,還有城南城隍廟拆後移奉於此的城隍神。

相關焦點

  • 紹興這座古味猶存村落裡最有新春年味的民宿,重溫爸媽兒時的記憶
    會稽山下的中國意趣01 / 千年古村落裡的水鄉縮影小橋別院,復古懷舊在會稽山大禹陵山腳不遠處,有一個古味猶存的村落這是最不像酒店的一家酒店,行走於青石板上,穿梭於巷弄之間,好像仍停留於千年前的古村落裡酒店西岸建築以古村落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調,平成街客房沿街而立,枕水居、臨水居沿禹陵江展開,精心雕琢,融於景中。
  • 墾丁:恆春鎮上的「海角七號」
    還有一座南島小鎮叫「恆春」;還有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阿嘉的家和海角七號恆春鎮如果說侯孝賢的《悲情城市》讓大家知道了「九份」;那「恆春」小鎮一定是因為那部《海角七號恆春古地名「琅嶠」,「蝴蝶蘭」的意思。到沈葆楨時期,因此地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改名為「恆春」。來到恆春小鎮,這裡保留了古老的城牆,也保留了小鎮原有的生活氣息。
  • 恆春古城牆,全臺灣僅存的一座完整古城
    而墾丁,原先只是恆春鎮下的一個地名。墾丁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在清朝時期,從大陸來了一批壯丁,到當時還算荒蕪的臺灣最南部的地方開墾,所以有了 「墾丁」的地名。直到後來,恆春鎮內的大部分地方,建立起了「墾丁國家公園」,墾丁才被外界叫響了。因為地處寶島的最南端,恆春小鎮所在的地方,類似一個半島,三面環海。
  • 漳州角美埔尾村古村風雨歷千年 宋明遺韻今猶存
    原標題:漳州角美埔尾村古村風雨歷千年 宋明遺韻今猶存   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有座古味盎然的千年古村落叫埔尾村,經文史工作者實地調查,村中文物古蹟遍布,除了媽祖廟「崇德堂」、林氏祖祠「端本堂」、林魁水利功德碑等三處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還有進士坊、菊花石、「風獅爺」石雕、宋私塾、宋井等珍貴文物
  • 走進臺灣,打卡美麗的恆春鎮
    神似《我可能不會愛你》水雲吊橋司機介紹的時候是說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吊橋~不過攻略上的水雲吊橋可是在苗慄泰安鄉喲~偽裝的打一下卡~也是颱風關係橋是不開放的~傻傻的我動作還是做錯了是說怎麼這麼彆扭哈哈哈哈~來到恆春鎮啦
  • 臺灣屏東恆春古城門,墾丁海灣逐浪
    導語:臺灣屏東恆春古城門,墾丁海灣逐浪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鹹鹹的風,蔚藍的海,我在墾丁天氣晴。但在前往墾丁的小灣之前,我們先拜訪了恆春鎮市區,走訪一趟海角七號拍攝景的阿嘉的家與城門。雖然屏鵝公路就一條直直通到恆春,但第一次騎車到恆春市區,其實路況並不熟。問了許多路人後才找到我們想看的恆春古城門。
  • 懷化千年古城「古」味自來
    11月22日,第二批紅研社(懷化)文旅消費特色產品出爐,共發布雲上花瑤-年味雪峰、千年古城-「古」味自來、紅色暖心-好遠常伴、詩畫酉水-邂逅仙境、怦然心「侗」-歡慶餘年洪福洪江年請龍大典、百家宴、迎拜財神等極具洪江「味」的民俗活動輪番上演,熱鬧至極。
  • 土家大寨村古風猶存:守著「靜土」 念好「山」字經
    中新網重慶12月25日電 題:土家大寨村古風猶存:守著「靜土」 念好「山」字經作者 馬佳欣 張燕「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重慶秀山自治縣清溪場鎮大寨村,一座依山而臥的自然村落浮現眼前,讓人沉浸到這樣的詩情畫意中。
  • 古早味現烤手工蛋糕 古味早到行業競爭優勢
    作者:來源網絡 時間:2020-06-13 16:58:19 瀏覽:1次 古早味是閩南語,意思是古老的、傳統的味道因為現代的關係有時會吃不到小時候記憶中的那個味。
  • 「古」味十足的新中式風格書房裝修效果圖
    這種風格的書房「古」味十足,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融合現代元素,成為一個獨立的小空間,任你遨遊。中式風格書房裝修效果圖一:嵌入式的書櫃為這個書房節省了不少空間,沒有繁雜的裝飾,簡單的擺放著幾件帶有中國風的裝飾品,看似不經意,傳遞出來的卻是居住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的喜愛。
  • 古早味現烤手工蛋糕:古味早到 加盟費用介紹
    作者:來源網絡 時間:2020-06-17 16:38:23 瀏覽:1次 古味早到市場前景古早味蛋糕發起於臺灣臺南,南部人熱情、懷舊,已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店
  • 尋找西安最古味系列——東門城牆篇
    由此,西安古西樓開啟「尋找西安最古味」的系列文章,帶大家領略西安最古味!今天終於來到了最後一站——西安東門:長樂門。關注西安古西樓~在這裡,你不必成為別人,我們只帶你遇見靈魂深處的你自己!
  • 鬱草穠花/哲人已萎,遺響猶存
    壯美昭陵文化藝術平臺 | 文學 | 書畫| 攝影 | 朗誦 |音樂| |第 1492 期| 鬱草穠花/哲人已萎,遺響猶存
  • 奇聯共賞: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壞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
    奇聯共賞之(7)——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壞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在蟄廬千唐志齋張鍅先生的書房兼會客廳——「聽香讀畫之室」門口兩側,鑲嵌著一副楹聯: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壞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區內青龍、鳳凰兩山對峙,呈拱闕之勢,古稱「闕門」,意思是鳳凰和青龍二山拱衛著古鎮,兩山之間南澗河長期衝刷形成的狹窄河道——缺口如門,足見其地勢比函谷更為險峻!張鍅先生也曾為故鄉鐵門撰聯曰:「百二關山嚴鳳闕,五千道德跨龍門。」人們通常說函谷關「雄扼崤函孔道,堪稱中州鎖鑰、通衢咽喉」,其實鐵門尤甚!如果說函谷關「丸泥欲封」,那麼河闕如門的鐵門更是「丸泥易封」!
  • 富順古佛鎮 歷經滄桑古意猶存
    地處龍貫山脈南麓的古佛鎮。  其實,「煤炭」之外,「古」也是古佛鎮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其中尤以古建置、古文物等為最。這些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古」元素,是古佛鎮傳承發展的重要依託。壹舊時通衢大道今變農耕小路  探尋古佛鎮的由來,自然離不開形成於清代初期的古佛場。《古佛鎮志》載:「清人在似象形的山上建廟,取名『白象寺』,因寺內置燃燈古佛一尊,故又名『古佛寺』。」
  • 戀愛過期;苦味猶存。
    10、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
  • 古韻古味古色古香
    古,在一磚一瓦,在一舟一湖,在閃爍的燈籠中,在屋前的酒罈中。這種古的美,古的氣息,古的感覺,豈是一朝一夕,是千百年的沉積,湖水在無數個歲月見證不同的歷史,滔滔溱湖水,訴盡多少淚。古之成大事者眾多,而千古流芳者少,關於溱湖的故事太多太多,卻被歷史交織,將往昔崢嶸的歲月打亂,時間面前的它依舊巍然不動,無論社會如何進步,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它永遠守著這一方水土,守著他愛的家鄉。
  • 帶你一網打盡樟林古港特色建築
    帶你一網打盡樟林古港特色建築。(遊覽線路:新圍天后宮——南盛裡——錫慶堂——秦牧故居——天孝節義坊——風伯廟——西塘——起鳳陳公祠——林園、新興街——永定寨——林氏義祖祠——古港廣場)既嚮往詩與遠方,也要欣賞身邊的苟且與景色,隨著網紅古港頻頻地刷屏,到古港走一走,經過實地探訪,熱愛旅遊的白雲大媽也整出一條比較合理的旅遊線路,一網打盡古港附近富於特色的建築物
  • 看圖遊古羅馬鬥獸場,曾經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
    羅馬鬥獸場,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廣場的東南面,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也是歐洲也是全世界保存至今的最古老、最宏偉的鬥獸場、競技場。是當今世界八大名勝之一。鬥獸場面前真為古人的偉大工程震驚得久久無語……然而,這又不僅僅只是一座城堡宮殿建築,羅馬鬥獸場歷史悠久,鬥獸場又名競技場,是因為這裡曾是古羅馬角鬥士與猛獸搏鬥、廝殺以博取皇帝、王公、貴族一笑的地方,場中可以競技、比賽、歌舞和閱兵。
  • 尋找城市歷史記憶:廈門沙坡尾的古味與新潮
    沿岸的漁船早出晚歸,每到傍晚,便是南北採捕、魚貫而回的熱鬧場面,街巷中飄蕩著滿滿海味,凍魚的冰塊和醃魚的鹽巴是他童年裡最深刻的記憶。然而,上世紀90年代後,隨著城市發展與漁業轉型,沙坡尾的本地漁船大都不再捕撈,這裡也隨之清冷下來。2015年6月,沙坡尾迎來了封閉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