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鎮的美,勝在有山水。美濃鎮著名的旅遊景點還有「中圳埤」,又稱彌濃湖」「美濃湖」,位於美濃東北方子寮溪與大坑溪的匯流處,水質清澈,是個可蓄水灌溉兼養魚之用的人工湖,為高雄第二大湖。
湖的西北背山,三面環田,湖光山色,風景優美,也是冬季候鳥棲息的好所在。蔣介石曾多次來到美濃,並駐足湖前若有所思,良久不歸,1956年此湖改稱為「中正湖」湖中建一涼亭亦稱「中正亭」,為遊湖賞景的最佳據點。
在美濃湖東北方有一座美濃客家文物館,館內展示美濃文物,客家民俗技藝及傳統客家特色文物,包括客家煙樓建築模式,以及美濃人勤儉家務農為生的奮鬥歷程。
清乾隆元年(1736年),鄭成功部下率各氏族四十餘人來到美濃開量,並在靈山腳下建立「開基伯公壇」(伯公即土地公),成為客家人開發美濃的緣起。美濃的好山好水,從此傳承孕育豐富的客家文化,一直延續到現在已有兩百七十多年了。如今,美濃以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而聞名全臺,也因為其客家文化的特色,成為南臺灣客家文化重鎮而享譽中外。
古味猶存的恆春鎮
恆春過去叫「琅嶠」,在排汽語中是「蘭花」的意思,可見它還是個蘭花之鄉。雖然自然景觀豐富,卻因地處偏遠,長久以來被視為化外之地,無論在荷蘭人殖民或清廷統治期間,都只任憑當地居民自理自治。
清同治十年(1871年),琉球居民船隻在琅嶠附近遭遇海難,部分成員上岸後因語言不通,被當地排灣人誤以為是海盜而遭殺害,日本以此為藉口,千同治十三年(1874年)挑起了「牡丹社事件」。恆春當地排灣人在頑強抗後,因寡不敵眾受到殺戮。
美、日兩國卻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強迫清廷籤訂道歉、賠款、屈從的協定。清政府這才警覺到東南海防的重要性及外力威脅的嚴重,為加強海防,清廷命欽差沈葆楨提兵過海來臺,籌辦海防事宜。沈葆核在巡視了鵝鑾鼻至恆春後,奏請清廷在臺灣最南端的琅嶠設縣築城,一來可加強海防,二則趁機加強對當地少數民族及漢族移民的管理。沈葆楨因此地較內地溫暖,四季如春而改地名為「恆春」。
恆春鎮於光緒元年(1875年)正式建成,周圍總長為880丈,牆基厚2丈,深入地下3尺5寸,分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門上設有炮臺,城牆外有城壕圍繞,整體結構完全基於軍事防禦的考慮,與臺灣其他城池有所不同。
恆春城建築結構的設計,雖然主要是從軍事防禦方面的考慮來進行的,但自古城建成後至今,有關古城風水方面傳說始終不絕。許多事實也證明了「風水的因素是影響恆春城設計的主要原因自古就一直備受爭議的「西門為什麼朝話題,就始終流傳著各種傳說,但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風水的干係。
還有一個關於「風水」的重地,便是號稱龍脈所在的「猴洞山」。位於恆春城西門內的猴洞山,舊稱饗山,整座山高有百餘尺,周圍百餘丈,通山都是由石頭構成。山上有兩座水池,遠觀狀似飛鳥展翅,十分好看。光緒年間於此設立「澄心亭」「聽雨山房」「瀛臺仙館」等,常有文人墨客在此一邊把酒吟詩,一邊眺望鵝鑾鼻、貓鼻頭及城外的風光。
站在猴洞山上最高點,可以揣摩當年恆春城的風水之說,感覺「龍脈」的氣勢。先找到北門,同時遠處的三臺山立刻也跳入眼帘,如此這般,依序一一對出各城門及其各自所依靠的山頭—縣城四靈:北門外是三臺山,兩口對的是虎頭山,而龍鑾山則朝著南門,東門的背後靠山正是大平頂山。這四座山剛好可作為傳說中保護縣城的四靈:左青龍(龍出),右白虎(虎頭出),前朱雀(大平頂山,舊稱西屏山)、後玄武(三臺山)。
恆春城建城之初,曾請來善於堪輿、當時的高級文官劉轍,仔細推敲了城址以及門的方向,現在,站在猴洞山就可以看到當年劉轍目光所及的光景:恆春半島位於中央山脈尾端,山勢層層跌落,在三臺山前而豁然開倗收成平臺,左右的龍鑾山、虎頭山則儼然護衛的架勢,遠遠的大平頂山一字排開,這四面地形正符合了所謂「藏風聚氣」的風水之說。若說還有瑕疵,那應該就是城西北方略有間隙,但稍遠一點的龜山應可作為彌補。
龍脈居高臨下:「四靈」勘定後,恆春城將猴洞山圍進城的西方,以作為城的龍脈正穴。這是因為風水上所謂的正穴並非指城市的幾何中心, 往往在取其居高臨下能夠控制全城的優勢,還可以防範水患,猴洞山正好吻合上述條件,自然成為縣治所在。
恆春城在建築時,由於臺灣境內當時不產巨杉、陶瓦,因此築城的材料都得從大陸轉運而來,可見工程之浩大。自建城以來,恆春城飽受歲月、天災(颱風、地震)、人禍(居民取城垛磚塊修護民房)等摧殘,樣貌與規模都不復從前。儘管外表也已斑駁蒼老,但恆春城古蹟的城門、城牆仍不失其雄偉及可看性,除此之外,當年建城的風水、龍脈,昔日的古城中心、城內設施,甚至現存的舊市場、老聚落,都值得細細欣賞。
進入恆春鎮,境內的有家、公寓交雜,一副臺灣典型的鄉鎮市容。當年的城內街道系統呈現雙丁字形,居民多聚集在西門、南門附近,北門則設許多只能通過追憶來尋找了。城內街道系統呈現雙丁字形,居民多聚集在西門、南門附近,北門則設練兵營,少有住民,東門是前往東海岸的必經之途。
文廟位於猴硐山頂,原名澄心亭,後改稱文廟,廟內供奉至聖先師孔子、以及文、武二帝的神像,護佑境內文教昌明,今已不存。曾經的同善公所、大約等同於現在的救濟院,專門收容老人和孤兒,後來改為猴洞書院,今天也不存在了。
天后宮供奉的是海上保護神媽祖,祈求鞏固海陲。現今雖經改建、每仍佇立在原址。風神廟內除了供奉風神,兼供雨神,以期風調雨順。位於東城內,今已不存。現今西門的廣寧宮,寺廟倚著猴洞山巖壁而建,內除了奉三山國王之外,還有城南城隍廟拆後移奉於此的城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