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至5月26日,德國藝術家託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的首個中國個展「如果你的眼睛不用來看,就會用來哭」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行。雷貝格曾獲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他的創作橫跨設計、建築、觀念藝術等不同領域。此次展覽試圖顛覆傳統的美術館觀看模式,以重新定義觀眾與藝術、美術館之間的關係。
託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
近日,外灘美術館門外掛起了新的霓虹燈招牌「肉鋪」,這是託比亞斯雷貝格為本次個展特別製作的一件作品,從這個「招牌」開始,展覽就開始顛覆你對於藝術展的既有印象。展覽的介紹手冊被設計成中英文「菜單」的形式,肉鋪、茶館、酒吧等等都被「搬」進了美術館裡。「我們希望這個展覽能夠拓寬公眾對於藝術的體驗,人們進入美術館不只是觀看,還會與整個環境進行互動,」外灘美術館館長、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拉瑞斯·弗洛喬(Larys Frogier)在展覽開幕式上說道,「我們希望能夠引起對於當代藝術的討論,探討如何定義藝術、以及藝術和美術機構之間的關係。」
外灘美術館門外掛起的「肉鋪」招牌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一樓的接待區域被一間「肉鋪」所佔據——那裡的確在售賣可食用的肉類產品,與此同時,它們又可被視為作品。這件作品名稱為《如果你的眼睛不用來看,就會用來哭》,這同樣也是此次展覽名稱。通過這一標題,雷貝格試圖表達,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這一選擇將反過來影響我們的經驗和參與。從拉斯科洞窟到弗朗西斯·培根,對於肉的表現都在文化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雷貝格採用了這一象徵,卻用了「肉鋪」的形式去表達,讓人產生對於藝術界限的發問。
託比亞斯雷貝格,《如果你的眼睛不用來看,就會用來哭》,2019年,展覽現場,上海外灘美術館
二樓的展間呈現了雷貝格於1990年代開始創作的《肖像花瓶》系列:雷貝格請他的藝術家朋友們送來他們最喜歡的花,然後將這些花放在他自己設計的花瓶中,每件作品的名稱都對應送花人的名字。雷貝格有意擱置了是否應將瓶中的花視為作品一部分的問題,通過這一系列作品,他探討了共有作者權等概念;另一方面,花被視為送花者的「肖像」,似乎還包含了對於肖像或身份的探討問題。此外,二樓還能看到雷貝格的新作《沒有孩子的母親》:不同顏色的蛋型陶瓷製品堆積成一個個雕塑,而標題中的「母親」在作品中似乎是缺席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覽手冊關於二樓的介紹中,特別寫有「配菜:(消失)出現,無常,記憶,誤傳,死亡,幽默,生命,被當作……情緒、體驗和感情供應。」這可以與弗洛喬在展覽現場對雷貝格作品的評價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不只是對物體的描述,更是對感覺的描述。」至於觀眾從這些作品中得到了怎樣的感覺,則取決於每個人自身,顯然,在雷貝格看來,觀眾的反應也是作品的延續。
《肖像花瓶》
《沒有孩子的母親》
三樓的「茶館」吸取了西方人對於日本茶道的誤解,全新設計的結構與茶道這種高度制式化的傳統儀式大相逕庭。對雷貝格來說,誤解也是他作品重要的催化劑,「我作品的催化劑通常是某個問題,某個根深蒂固的誤解,一種不確定甚或是不安的感覺,」雷貝格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道,「我需要經歷自我誤解的過程,然後到達某種新的理解。對我來說,如果藝術成功地改變了我的現狀,它就是最好的。」
雷貝格的「茶館」
顯然,雷貝格的藝術不只改變了他自己的現狀,也改變了美術館的狀態。在美術館的四樓,一堆大型的指示牌和霓虹燈管的混合物從五樓懸吊下來,指示牌上標有「免費」等字樣,在這裡,雷貝格設置了手機數據線接口,觀眾能夠將自己的手機接入裝置系統,播放音樂,從而控制整個大廳的亮度和音量,那些被拆解的詞語和圖案會短暫地連接起來。觀眾的喜好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我們希望觀眾的體驗能夠和作品發生交集,」弗洛喬在展覽現場說道,這一點貫穿了這個展覽——在美術館的五樓,雷貝格的《像素》系列因觀眾的觀看距離而產生不同的感官效果,而在六樓,一間雞尾酒吧被條紋色帶包裹,觀眾可以在那裡飲用雞尾酒。
遠看「像素」
擅長以公共場所或日常使用的物件為創作元素,他曾創作過一個名為「24站」(24 Stops)的公共項目,在一段五公裡的路上放上了自己的24件雕塑作品,他將公共空間變成了藝術空間。而這一次,他讓美術館變成了「肉鋪」「茶館」或是「酒吧」。
託比亞斯雷貝格,《免費咖啡免費泊車自由(隨插即玩版本)》,2019年,展覽現場,上海外灘美術館
「說到好藝術,我們必須自問:在怎樣的語境下,某個事物能夠被稱作藝術?」雷貝格曾經說道,這也可以被視為這場展覽的一個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