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美術館成了肉鋪和酒吧?這個德國藝術家探討了藝術和語境

2020-12-15 澎湃新聞

3月23日至5月26日,德國藝術家託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的首個中國個展「如果你的眼睛不用來看,就會用來哭」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行。雷貝格曾獲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他的創作橫跨設計、建築、觀念藝術等不同領域。此次展覽試圖顛覆傳統的美術館觀看模式,以重新定義觀眾與藝術、美術館之間的關係。

託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

近日,外灘美術館門外掛起了新的霓虹燈招牌「肉鋪」,這是託比亞斯雷貝格為本次個展特別製作的一件作品,從這個「招牌」開始,展覽就開始顛覆你對於藝術展的既有印象。展覽的介紹手冊被設計成中英文「菜單」的形式,肉鋪、茶館、酒吧等等都被「搬」進了美術館裡。「我們希望這個展覽能夠拓寬公眾對於藝術的體驗,人們進入美術館不只是觀看,還會與整個環境進行互動,」外灘美術館館長、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拉瑞斯·弗洛喬(Larys Frogier)在展覽開幕式上說道,「我們希望能夠引起對於當代藝術的討論,探討如何定義藝術、以及藝術和美術機構之間的關係。」

外灘美術館門外掛起的「肉鋪」招牌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一樓的接待區域被一間「肉鋪」所佔據——那裡的確在售賣可食用的肉類產品,與此同時,它們又可被視為作品。這件作品名稱為《如果你的眼睛不用來看,就會用來哭》,這同樣也是此次展覽名稱。通過這一標題,雷貝格試圖表達,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這一選擇將反過來影響我們的經驗和參與。從拉斯科洞窟到弗朗西斯·培根,對於肉的表現都在文化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雷貝格採用了這一象徵,卻用了「肉鋪」的形式去表達,讓人產生對於藝術界限的發問。

託比亞斯雷貝格,《如果你的眼睛不用來看,就會用來哭》,2019年,展覽現場,上海外灘美術館

二樓的展間呈現了雷貝格於1990年代開始創作的《肖像花瓶》系列:雷貝格請他的藝術家朋友們送來他們最喜歡的花,然後將這些花放在他自己設計的花瓶中,每件作品的名稱都對應送花人的名字。雷貝格有意擱置了是否應將瓶中的花視為作品一部分的問題,通過這一系列作品,他探討了共有作者權等概念;另一方面,花被視為送花者的「肖像」,似乎還包含了對於肖像或身份的探討問題。此外,二樓還能看到雷貝格的新作《沒有孩子的母親》:不同顏色的蛋型陶瓷製品堆積成一個個雕塑,而標題中的「母親」在作品中似乎是缺席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覽手冊關於二樓的介紹中,特別寫有「配菜:(消失)出現,無常,記憶,誤傳,死亡,幽默,生命,被當作……情緒、體驗和感情供應。」這可以與弗洛喬在展覽現場對雷貝格作品的評價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不只是對物體的描述,更是對感覺的描述。」至於觀眾從這些作品中得到了怎樣的感覺,則取決於每個人自身,顯然,在雷貝格看來,觀眾的反應也是作品的延續。

《肖像花瓶》

《沒有孩子的母親》

三樓的「茶館」吸取了西方人對於日本茶道的誤解,全新設計的結構與茶道這種高度制式化的傳統儀式大相逕庭。對雷貝格來說,誤解也是他作品重要的催化劑,「我作品的催化劑通常是某個問題,某個根深蒂固的誤解,一種不確定甚或是不安的感覺,」雷貝格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道,「我需要經歷自我誤解的過程,然後到達某種新的理解。對我來說,如果藝術成功地改變了我的現狀,它就是最好的。」

雷貝格的「茶館」

顯然,雷貝格的藝術不只改變了他自己的現狀,也改變了美術館的狀態。在美術館的四樓,一堆大型的指示牌和霓虹燈管的混合物從五樓懸吊下來,指示牌上標有「免費」等字樣,在這裡,雷貝格設置了手機數據線接口,觀眾能夠將自己的手機接入裝置系統,播放音樂,從而控制整個大廳的亮度和音量,那些被拆解的詞語和圖案會短暫地連接起來。觀眾的喜好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我們希望觀眾的體驗能夠和作品發生交集,」弗洛喬在展覽現場說道,這一點貫穿了這個展覽——在美術館的五樓,雷貝格的《像素》系列因觀眾的觀看距離而產生不同的感官效果,而在六樓,一間雞尾酒吧被條紋色帶包裹,觀眾可以在那裡飲用雞尾酒。

遠看「像素」

擅長以公共場所或日常使用的物件為創作元素,他曾創作過一個名為「24站」(24 Stops)的公共項目,在一段五公裡的路上放上了自己的24件雕塑作品,他將公共空間變成了藝術空間。而這一次,他讓美術館變成了「肉鋪」「茶館」或是「酒吧」。

託比亞斯雷貝格,《免費咖啡免費泊車自由(隨插即玩版本)》,2019年,展覽現場,上海外灘美術館

「說到好藝術,我們必須自問:在怎樣的語境下,某個事物能夠被稱作藝術?」雷貝格曾經說道,這也可以被視為這場展覽的一個註解。

相關焦點

  • 在美術館「邂逅」表演藝術
    當代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跨界和交融,在國際藝壇早已成氣候。在19世紀上半葉,法國一家歌劇院的舞臺布景繪畫師達蓋爾為了創造一種綜合性的劇場體驗,在幕布裡放煙、灑水、製造閃電效果,因此研究發明了銀版攝影法。進入20世紀,畢卡索、馬蒂斯、米羅、夏加爾等赫赫有名的藝術大師,都曾跨界為芭蕾舞的演出設計舞美。現如今上海多家美術館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表演藝術。
  • 我們的時代:對藝術的衝動和愛,廣東時代美術館的誕生
    書中的訪談大多在2012年前後完成,意在對時代美術館從無到有的過程及其中間所經歷的主要事件進行口述、記錄,以作文獻留存,並作備忘。在這個不斷有新鮮刺激的年代,記憶可能隨時會被擦除和改寫,不去忘記一件事,足見這件事對於與之相關的各位,對於當今的美術館,對於我們的時代而言,都是有價值的。攝影:黎萊恩新書已經在京東網、當當網上線了!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③|在外灘,經典之展不僅是莫奈與蒙克
    雖然面向不同,卻均延續了外灘文化,把全球鮮活的藝術作品帶到上海,帶到歷史建築之中,在歷史和活力並存的區域呈現經典、探索當代藝術,外灘除了金融的身份外,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攝影師、畫家、概念藝術家和許多創意人士也齊聚此地,構成了一個以美術館為核心,高端畫廊為主的藝術消費和體驗目的地。「外灘源」區域圓明園路上的「上海外灘美術館空間站」。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③|外灘:經典的並不僅是莫奈《日出》
    雖然面向不同,卻均延續了外灘文化,把全球鮮活的藝術作品帶到上海,帶到歷史建築之中,在歷史和活力並存的區域呈現經典、探索當代藝術,外灘除了金融的身份外,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攝影師、畫家、概念藝術家和許多創意人士也齊聚此地,構成了一個以美術館為核心,高端畫廊為主的藝術消費和體驗目的地。
  • 安美術館開幕與十三位藝術家共同探討「向心-城市共生」
    此次展覽邀請了理察·迪肯(Richard Deacon)、林一林、李青、劉韡、沈遠、宋冬、隋建國、譚勳、王鬱洋、徐坦、尹秀珍、展望、趙趙共十三位國內外著名藝術家,參展作品29件,涵蓋雕塑、裝置、影像、行為藝術。以探討城市與自然、城市與人、人與社會的共生關係,更用不同形式表達了當代藝術家對城市發展的思考和社會責任。
  • 藝術家與練塘村民合作,把茭白和故事搬進美術館
    國內首家鄉村美術館魅力何在?坐落於青浦練塘鎮金田路428號的可·美術館在策展選擇作品方面,顯然都更青睞於展示鄉間田陌風採。昨天開幕的《田字旁》——在地藝術計劃,邀請了13位對藝術有好奇心的當地居民和15位長期居住在可·美術館周邊的藝術家參與本次展覽。
  • 評展·資訊|當代作家書畫,有多少符合文人藝術的語境
    此次評點的展覽有北京今日美術館的「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展」與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滄海伊人——紀念夏伊喬誕辰100周年」等,同時介紹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藝術展覽。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不平衡和不平等。評星:四星半五年一屆的卡塞爾文獻展在雅典開了一家分店,給今夏歐洲藝術之旅一下子增添了兩個打卡點。實地探訪,發現此前關於文獻展消費雅典文化資源、消費其危機處境的說法也不算空穴來風。4月初雅典展場的開幕儀式,德國、希臘兩國總統都有出席。
  • 遠洋樂堤港空中美術館舉辦「綻放」展覽,解讀當代藝術的全新語境
    在市場化、資本化、多元化的社會語境中,中國當代藝術顯露出一種充滿活力的新態勢,即,在愈發年輕化和自由化的同時與社會價值觀的互動更為頻繁。這一新態勢從藝術創作角度來說表現為以下三點:創作初衷,從純粹模仿西方當代藝術美學體系走向自主與獨立;創作風格,從近乎偏執的單一形式發展蘊含中國特色的多元創新;創作媒介上也試圖突破傳統,走向更富創意的新媒介應用。
  • 臺灣藝術家薛保瑕個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圖)
    作為推介臺灣藝術優秀成果的重要平臺,中國美術館曾舉辦過劉國松、朱銘等老一代臺灣藝術家的展覽,薛保瑕的展覽是臺灣中年一代藝術家個展首次在中國美術館的亮相。她曾任臺灣美術館館長,致力於美術館的現代管理和學術建設,發起舉辦「亞洲藝術雙年展」,「亞洲青年藝術論壇」等活動,也積極推動海峽兩岸的美術交流,在任期間,和中國美術館合作開創了兩岸當代藝術雙年展,給兩岸美術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薛保瑕早年在臺灣學習藝術,80年代赴美國紐約學習繪畫,獲紐約大學藝術博士。
  • 和美術館宣布開館展,又一座私人美術館落地廣東順德
    和美術館館長何劍鋒表示。和美術館局部 和美術館近十多年來,民營美術館的浪潮已從北京、上海,蔓延至珠三角地區。一方面,民營美術館的增多某種程度上促進了藝術從單一到多元化的轉型,社會文化的包容性、自發性、多樣性得到顯著提升。而另一方面,隨著美術館的落成,城市建築與藝術配套服務也在發展,變得愈發豐富起來。城市面貌與市民藝術生活方式在這股浪潮下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
  • 藝術家劉曼文「海上摩登」藝術展在上海外灘英迪格酒店開幕
    著名藝術家劉曼文「海上摩登」藝術展近期在上海外灘英迪格酒店正式開幕,該藝術展由上海外灘英迪格酒店與木曦藝術共同策劃主辦,展覽計劃持續到2020年5月31日,期間雙方也將舉辦多場藝術沙龍活動,為喜愛藝術的朋友們呈現一段段精彩的藝術之旅。
  • 春暖花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上海又一批美術館和博物館開放
    圖說:上海各美術館及博物館逐步恢復開放近期,上海民營博物館美術館根據自身情況相繼復工,各類藝術機構開始以預約的形式與觀眾見面。昨日,徐匯西岸濱江聚集了許多出遊的觀眾。龍美術館門口的草地上櫻花開放,展覽吸引著不少宅家許久的觀眾。
  • 上海最個性的四家美術館,喜歡藝術的不能錯過
    外灘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位於上海的亞洲文會大樓。亞洲文會大樓從19世紀中期開始就是上海的公共文化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這也就使外灘美術館會與其他美術館有所區別,其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策劃展覽上,從開館至今都沒有建立自己的藏品庫,主要為各位藝術家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整個美術館主要以黑白兩色為基調,老上海的典雅與現代的摩登風格交相輝映。在這裡拍攝的照片很多都可以拍出大片的感覺。
  • SIA"藝術的未來"於今日美術館圓滿收官,深度探討藝術商業化
    麥禾設計首席設計師齊樹偉 分享設計心得兩位不同專業和領域的藝術家基於自身多元的文化教育背景及從業經歷,帶來了一場關於設計應用實踐的跨界對談,同時也就插畫與平面設計的應用結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齊樹偉認為:"在這個時代,設計無邊界,品牌與包裝都需要設計師對局勢的綜合判斷與整合,包裝設計的核心也是品牌建設。"
  • 德國藝術家中國首次個展昨日亮相成都當代美術館
    (原標題:德國藝術家中國首次個展昨日亮相成都當代美術館) 昨日,來自德國的藝術家克萊門斯
  • 魔都這八大美術館,不僅好逛還好吃!
    其實從英國V&A開設世界第一家博物館餐廳以來,已有不少展館在「好吃」上讓人刮目相看在這個寒意漸濃的季節不如去逛逛魔都那些「好吃」的美術館和博物館。藝倉美術館一樓二樓的展廳空間,常年舉辦各類當代藝術和設計展覽。最近正在展出的《塔臺呼喚》,以「人類登月50周年」為契機,帶領我們探討關於「宇宙探索」這個經典的話題。展覽作品涵蓋攝影、影像、繪畫、雕塑、服裝、裝置、人工智慧等多種類型,內容非常豐富,有時間的話可以好好逛一逛。
  • |藝術家|美術館|當代...
    此次展覽將首次匯集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開創了錄像藝術實驗之先河的重量級藝術家,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家在東亞錄像藝術興起之時對於這一媒介的處理方式,並以期為跨國性當代藝術媒介的錄像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歷史梳理做出貢獻。
  • 藝術盒子丨亞洲覺醒30年:藝術變革和社會運動
    置身這個時代的藝術家開始質疑傳統藝術的形式與功能,認為其不足以回應時代與創作的需求,他們大膽實驗探索各種藝術媒介的可能性,來表達轉變中的個人和社會身份認同。與此同時,他們不滿足於藝術為藝術或上流社會服務,呼籲藝術家走出畫室,走向民眾。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⑥|藝術特展真的「網紅化」了嗎
    弗朗西斯·埃利斯,《龍捲風》,外灘美術館展覽現場,2018而後在2011年10月,也就是中華藝術宮入駐中國館之前的一年,上海天協文化有限公司此舉辦了「畢卡索中國大展」,依稀記得當時票價是100元,在看藝術展未成氣候時,百元的門票並不便宜,現在想來這個展可謂當時的「網紅展」,62件大師畢卡索各個時期的真跡,讓中國館在世博閉幕後再次排起了長隊。
  • 館長對話|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陳維德:美術館可成問題討論平臺
    當時李光耀宣誓就職和日本人投降房間,都原封不動的保留了下來。作為參觀美術館的重要的一部分,也提醒著參觀者這棟建築和國家的過去。而作為過去的辦公場所。事實上是不合適作為公共建築供人參觀的,所以改造成美術館後,空間是很大的挑戰,要設計如何疏導人流,並導引觀眾去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