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城市共生計劃」當代藝術群展暨安美術館開館展開幕儀式
2019年10月29日下午16:00,「向心-城市共生計劃」當代藝術群展暨安美術館開館展開幕,此次展覽策展人鄭妍。此次展覽邀請了理察·迪肯(Richard Deacon)、林一林、李青、劉韡、沈遠、宋冬、隋建國、譚勳、王鬱洋、徐坦、尹秀珍、展望、趙趙共十三位國內外著名藝術家,參展作品29件,涵蓋雕塑、裝置、影像、行為藝術。以探討城市與自然、城市與人、人與社會的共生關係,更用不同形式表達了當代藝術家對城市發展的思考和社會責任。
在位於北京市通州核心區新光大中心城市綜合體內的安美術館,由易居中國聯合創始人朱旭東先生,著名藝術家隋建國先生共同發起。由光大控股旗下的光大安石房地產基金資助的民辦非盈利專業美術館。
安美術館發起人之一藝術家隋建國在開幕式上致辭
安美術館發起人之一藝術家隋建國表示:對美國人來說,中國藝術已經不再是一個需要特殊對待的藝術種類了,就像川普政府不承認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藝術家就是藝術家,別再把國家和地區的標籤掛在嘴上,從現在起,中國藝術家必須平等地跟美國藝術家和歐洲藝術家進行PK。所以中國藝術家必須要從自己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中找到自我支撐的力量,不再作為歐美文化藝術大餐的配菜和春卷,而是打造以自己為文化主角的國際舞臺。擺脫歐美雙年展策展人的拐棍,擺脫歐美大美術館的拐棍,自己邁開雙腿走在世界上,同時又能擺脫低端全球化的路徑和陷阱,不盲目地被國外的低端畫廊和民間機構忽悠,展開國際大競爭,展開自己的工作。
在他看來,安·美術館這次的展覽主題很明確,叫做「向心」。開館展覽是一個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展覽,策展人請來了西方藝術家跟中國藝術家同臺展覽,這正是北京真正需要的。我相信作為文化藝術中心的北京,應該是一個對於整個世界來說充滿了向心力、吸引力的文化藝術大世界。
安美術館發起人之一朱旭東在開幕式上致辭
安美術館發起人之一朱旭東介紹:作為新光大藝術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安美術館」和「安藝術空間」互為支撐,致力於推動當代藝術與商業時尚的跨界整合,創造商業中心、商務中心、社區中心、文創小鎮、旅遊目的地等多場景下的藝術IP及系列藝術文化活動。
名譽館長楊建華在開幕式上致辭
名譽館長楊建華表示: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作為承載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容器,需要造夢者提供並調和更多不凡的底色,讓人口與環境,文化與科技,人文與藝術,傳統與創新,過去與未來……彼此相互成就,成為共生的力量。
展覽策展人鄭妍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在開幕式上致辭
從安美術館新聞發布會現場了解到,安美術館的十大發展方向:
新聞發布會現場
安·美術館 發展方向一 :塑造藝術消費新渠道
傳統的收藏客源已經飽和,流通率越來越慢,中國當代藝術需要召喚新的客源和迭代版本的買家進場。安 · 美術館將集各方力量把當代藝術推向更多領域,變成有效的流量催促中國當代藝術購買力。
安·美術館 發展方向二 :藝術生活方式頂層設計
藝術消費的終極理念就是藝術生活方式的包裝和頂層設計,傳遞藝術生活理念,輸出藝術生活方式,將成為當代藝術的價值藍海。
安·美術館 發展方向三:以藝術商業場景化成就藝術新經濟
2018年爆發的僑福芳草地、上海K11等案例,顯示了藝術消費連結力。越來越多項目的商業模式,也從賣產品到「賣生活」轉變,其中藝術作品的應用成為必要手段。藝術化的商業場景更縮小了人與商業的距離,有效提升商業粘性。
安·美術館 發展方向四 :搶佔全齡藝術教育新風口
藝術資源的運營和轉化為大眾的公共產品,是中國當代藝術價值的新窪地。全齡段藝術教育需求提升,必將創造全新的商業機會。
安·美術館 發展方向五:增強藝術學術話語權
藝術學術討論的話語權將不再局限在傳統的機構,以及傳統批評家聯盟系統裡。特別是眾多自媒體平臺會爆發出更多民間的視角,藝術學術價值系統的重構工作的各路聲音有望加強。
安·美術館 發展方向六:發展藝術衍生品與藝術IP
從故宮到敦煌,藝術IP運營,直接把藝術推向大眾消費品牌,藝術改變生活的方式以及理念,加速促成藝術衍生品成為服務於大眾日常消費的品類。
安·美術館 發展方向七:深度發揮公共藝術潛能
公共藝術所開拓的領域更加社會化和可持續性,服務對象和渠道更加多樣化,尤其在城市文化地標屬性塑造方面潛能無限。公共藝術給當代藝術帶來新的場景化創作以及商業機會。
安·美術館 發展方向八:創生藝術信息新的輸出方式
藝術跨界的輸出方式不再僅限於傳統的媒體,視頻媒體、音頻媒體、微信自媒體、藝術APP等都呈現了新的藝術信息傳輸方式,藝術信息的獲取更為廣闊與自由。
安·美術館 發展方向九 :開發藝術駐地創作平臺
以安·美術館為基礎,結合各類項目,創生長短期的藝術駐留項目,加強與國內外藝術中心的互動交流,讓國內外藝術家們進行有效的藝術交流,探索關於藝術駐地計劃的體系與模式。
安·美術館 發展方向十 :當代藝術價值再發現
不同年齡,教育,經歷,財富等背景群體對當代藝術的消費、收藏、投資將出現「疊加」現象,通過 「安 · 美術館」這一新時空,放大呈現當代精神狀態作品的價值區間!關注新興人群在藝術審美趣味,消費偏好以及消費能力方面的新動態,結合需求開發藝術市場新的價值點。
展覽現場
向心-城市共生計劃
展覽策展人鄭妍在講道展覽主題時介紹:向心,好比植物的根莖,最終都會沿著向心的方向生長,向遠而生,向心而棲。人類社會應求大同,存小異,「向心」是在發現價值,提出觀點和重建關係的同時,尊重差異的存在,讓彼此間有更多的包容、尊重和友善,攜手向著共生出發,實現城市的美好圖景。冥冥之中,或許我們會在時空某個摺疊交錯的地方不期而遇,城市的未來需要我們用向心之力智慧地去創造。
城市共生,我們在這個展覽裡關注的是人類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共生,文化與城市氣質的共生,科技與城市發展的共生,又或是新技術與新媒體語境下空間轉化的共生。共生的基礎在於城市提供的巨大物理空間以及在此空間內構建的人類社會,而無論物理空間還是人類社會,又在彼此的衝突、糾結和依存中不斷生長,努力使之成為這無邊無際且龐大系統中的獨特存在。這種存在正如藝術家通過作品所表達的種種思考和發問,對於共生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展覽現場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從三五部族村落傍水而居到當下摩天大樓燈紅酒綠,城市的發展經歷了不斷的迭代與更新,超大規模的城市人口也早已突破千萬。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中,不僅有滿足居住和辦公功能的住宅與寫字樓,更有各種類型或原生或人為的公共空間,這些空間如陰陽密契般地穿梭交織,讓城市的生活變得五彩斑斕、光怪陸離。空間因人的存在而充斥各種人文氣息,人因空間而彼此相遇互動,在這樣的城市空間中,無論是人們彼此之間,還是人與環境、人與自然,都要面對一種共生的關係。城市猶如巨大的渦輪,在不停運轉中產生的向心力,將人與自然匯聚於此,這也正是展覽策劃的初衷。
「城市共生計劃」正是關注當下城市發展這一泛命題,既有城市發展與人文的共生,人類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共生,又涵蓋建築與藝術共生,新科技與新媒體語境下的空間轉化的藝術與科技共生,以及城市空間中的「場」與「非場」的共生,城市中公共空間正與負的共生等等。共生的基礎在於城市提供的巨大的物理空間以及在此空間內構建的人類社會,而無論物理空間還是人類社會,又在彼此的衝突、糾結和依存中不斷生長,努力使自己成為這個龐大系統中獨特的存在,這存在正如藝術家天馬行空的創作,對於共生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盲人肖像》 青銅鑄造 505(高)x 500 × 200 釐米 2008年-2012年
隋建國作品《手跡》自述:通過與黏土發生一種簡單而又緊密的關聯——一系列的行動即,抓握、釋放、繼而分離——隋建國深入到了一種透著其老到的雕塑感覺的前意識狀態。包在黏土團塊周圍的負空間,挾持著藝術家雙手抓握擠壓的指紋與印痕。
僅僅憑藉這一點,隋的這類作品轉向了與羅丹和德 庫寧不同的創作路徑,恰如自我肖像的底片——它們聲明在泥塑過程中藝術家的身體作為主要角色與作品發生直接關聯。
隋建國 引力場
創作《盲人肖像》時,隋建國帶上眼罩將一塊黏土塑造成小型「肖像」,隨後將其放大成巨型青銅雕像。放大賦予了這些作品全新的指涉:它們既使我憶起中國持久珍貴的「人文石」,也使我想起歐洲表現主義,尤其是弗朗西斯科 培根的扭曲人像——在這些作品中是通過手指的擠握隨意形成的,毫無焦慮感。
理察 迪肯 《新字母DEF》 不鏽鋼,顏料 286 x 200 x 47 釐米 2018年
「新字母」系列是一組由四件作品組成的系列作品,每件作品又由我曾經繪製的三個不同的形狀彼此覆蓋而成。這些畫作被轉化為摺疊在一起的不鏽鋼管,管內表面則被塗上了濃鬱的單色。在覆蓋的過程中,我對這些以前就存在的畫作進行了修改,使它們顯得更為清晰。原畫共26幅(因此號稱「字母表」),我對輪廓進行了很大的改動,把每一幅都做成了一件牆上浮雕。我曾受委託創作過一件尺寸更大的作品《雨或光》,它被加工成兩層,但仍然依附在牆上。當我著手製作「新字母表」的時候,我希望這些作品是獨立式的、雙面的,因此我用了三層摺疊的輪廓來實現這一點(儘管它們仍需要一個低底座)。正是因為有這三層厚度,所以在現實中,從側面看時,會看到很有意思的輪廓。從前到後,一層給另一層紋理鋼上色,這三層中最前面的一層相當清晰。然而,只有從側面看時,人們才能看清被困在中間的那層。在作品完成之後,我發現中間的這層實在是太有趣了。從許多方面來看,中間的形狀受外部形狀的影響產生變化,感覺就像是主體。不管它是多麼的初級,從這個點開始,字母變成了詞彙。
理察 迪肯 《未知的定製》 不鏽鋼 243.5 x 135 x 203 釐米 2018年 鳴謝藝術家和北京公社
理察 迪肯《未知的定製》自述:2018年,我在中國創作了一組作品,其中有三件,分別為《精緻的定製》、《另一種定製》和《未知的定製》。《未知的定製》是其中規模最龐大的一件。這一系列是我過去三年創作的巔峰,我通過軋制或切割不鏽鋼材料來創造出各種有關聯的形象。每件作品的表面均包含由複雜的花邊研磨圖案所形成的網紋。當你在這些作品四周走動的時候,圖案會隨著光線不斷變化。由於製作這些花紋涉及個人手勢,所以每件作品的表面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標題中的「定製」一詞有多種含義,從涵蓋汽車改造(定製)的亞文化,或更廣泛意義上來說,是個人對一般消費品的適應性,到文化和制度的社會性,再到跨境貨物的進出口關稅(海關)。標題的第一部分與特定作品的個性特徵有關。《未知的定製》是本系列中最大也是最後一件作品,它是「未知的」,因為當你繞著它轉時,很難理解其形狀的複雜性,所以難以想像。另外,對於作為藝術家的我來說,我並不知道在某件事結束後,我下一步要做什麼。這並不能真正告訴我該怎麼做。
劉韡《看.書》 書、木頭、鐵 500 x 400 x 300 釐米 2014年 鳴謝劉韡工作室
劉韡的作品中總是帶著一種特定的社會感。他試圖回收這個社會的剩餘物,工作室中收集了大量被使用過的東西,有舊書、白鐵皮、帆布等。沾染著社會氣息的物體都被納入到一次次重新的建構,社會生產和藝術家的創作再也無可分割。
從2006年開始,劉韡將擠壓列印出來的資料和書籍轉換為製作雕塑的媒介,再通過削砍,將紙製成大理石的模樣。他運用這種方法創作的第一件作品是《一塊石頭》(2008)一一將書雕刻成一塊隕石。以此為廣泛介入物質和主題關係的起點,他幽默地將知識分子在人文修辭中的兩個行為——「看(閱讀)書」和「看(觀看)書」一一合併到一處。之後,在「無題」(2011)和「圖書館」(2013)等系列作品中,他使用壓縮紙張構建了作為樣板的城市景觀,將都市建築的穩定性和暗示毀滅、突變和衰退的物質性弱點並置呈現。
從作品系列「密度」(2014)開始,劉韡將「精煉」視為製作新雕塑的主要原則,並強調建築和抽象空間結構之中的審美意味。《看!書》將藝術作品進行了徹底的減法,不指向任何具體的形象。這件作品由多樣的幾何形式組成龐大的結構,每一部分都選用了不同原料的紙張。它莊嚴地矗立在了觀眾的面前——既是一個碎片化的形體,又是一個被建構的整體。
在和藝術學者漢斯 烏爾裡希 奧布裡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的一次對話中,劉韡提到了他對書籍密度的興趣。若作為一種建築材料,書籍和石頭的屬性十分相似。這些紀念碑式的幾何立方和大體量的抽象建築形體,是劉韡對於整個社會的反思。
沈遠 《無牆》 水泥桌球桌、兒童凳子、樹枝、蟬殼 裝置 700 x 500 x 200 釐米 2017年 鳴謝藝術家和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牆」給兒童提供了一個最基礎的生長條件,他們在一個有四壁的、受保護的家中安靜成長,在一個有四壁的校園裡接受教育。而許多貧困地區或戰火紛飛的國家,孩子們仍未能得到「牆」的保護。
這件裝置作品我用了三張水泥桌球桌,以隱喻戶外(雖說桌球本是一種室內的運動),在這些桌臺上放有一些兒童的凳椅和兒童的作業本,幹樹枝插在每張凳子上,脆弱的蟬蛻緊抓或依附在幹枝上,我們在此觀看中猶如聆聽蟬鳴,其聲也如童音.....
宋冬 《玻璃老大哥》 水晶、鋼架、LED燈、各種日常用品的瓶子 450×320釐米 2015年
宋冬在《玻璃老大哥》作品自述中談到:喬治 奧威爾在《1984》中描寫的老大哥似乎在今天無處不在。老大哥已經成為了監視鏡頭的代名詞。顯的「監視頭」和隱的「監視頭」的背後到底有多少老大哥,無從知曉。我們就像被扒光了衣服似的無處藏身。
這些或隱或顯的監視鏡頭,通常是以維護安全的理由出現的,它也的確做了很多抑制犯罪的工作,但無處不在的它製造了更多的不安,在今天網際網路的世界斯諾登讓我們知道我們已無隱私可言。這些無時無刻看著我們的鏡頭就像槍口對著我們,只是我們不知道「槍手」何時「扣動扳機」。當我們看到他們時會感到局促不安和自我審視。一方面我們討厭它,它剝奪了我們的隱私;一方面我們又需要它提供的保護,它在人們的矛盾和糾結中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處。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感被不同價值觀的爭鬥和對利益的貪婪所瓦解,人類不得不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無論是在公共場所還是私密空間,我們生活在窺視和被窺視的境遇中,安全感和非安全感並存,監視鏡頭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重要的視覺標誌之一。甚至隱藏在我們身體的延伸──「手機」當中。顯的監視鏡頭和隱的監視鏡頭充斥著權力的控制欲與強烈的不信任感。「老大哥」系列作品是以「監視鏡頭」為元素的創作。
《玻璃老大哥》(2015)由「廢棄空的塑料瓶」和水晶製作的樹形吊燈組成。樹形燈是人類把自己熟悉的森林環境置於人造的環境中,是自己與自然聯繫的精神挪用,同時給人以光明、溫暖和安全感。而懸掛的巨型樹形燈常被用於教堂和聖殿,是精神呈現的載體之一。之後發展成為炫耀的飾品以及帶有極強空間控制欲和精神控制欲的物件。
我使用「廢棄的塑料瓶子」使她成為「監視頭」。這些瓶子曾經把生活的必需品帶到千家萬戶,這裡有醬、油、醋、飲品,也有洗滌用品、交通工具用油和藥品等等。本來這些空瓶已成為了垃圾,在回收站等待著粉碎、熔化和再造。我把她們提前「再造」成包圍水晶吊燈的裝飾物件,它像一堆無用的「監視頭」懸掛在那兒,樸素與奢華並存,放著光,炫耀著,但她空無一物,成為了一個「裝飾擺件」。通常「監視頭」是看大家的,這裡的「監視頭」是被看的,是「無用之用」的。
《同床異夢2》 鋼鐵、舊門窗、鏡子、彩色鏡片、彩色鍍膜玻璃、玻璃、燈具、單人木床、日常生活物品、陶瓷、書籍等 361×259×125釐米 2017年-2018年 鳴謝藝術家和佩斯畫廊
「同床異夢」系列是由舊門窗與舊家具和舊的日常生活物件構成的。這個「舊」是「使用過」和「時間」的代名詞。窗和門是連接內外的構件,也是開放空間必備的元素。床,是我們人生停留三分之一的場所,故為重要。人類有很多豪言壯語誇大自身的控制力,但即使是再大的內在或外在的控制力也無法控制每個人的「夢」。我們可以在同一張床上,但是我們不可能有同樣的夢。《同床異夢》裡,有著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的生活,這些曾在不同時空出現的物件共處於同一張我曾經睡過的床上,是我對時代變化的一種表達和認識。
譚勳 《彩虹11.8》 850×550×430釐米 彩鋼板、鉚釘 2018年
2017年底,在中國北方環保治理的過程中,藝術家譚勳創造性地以工作室拆下的彩鋼板為材料,創作出第一件「彩鋼石」作品,並取了一個極富浪漫色彩的名字——《彩虹》。此後,譚勳又將其延伸為「彩虹計劃」系列創作,數十塊「彩鋼石」就這樣以當代藝術的名義,穿行於中國各大城市之中。
《彩虹計劃》充分彰顯出當代藝術的互動性及藝術家的行動力,2017年冬季以來作為一個不斷生長的藝術事件,譚勳從全國各地拍攝了大量的彩鋼板與城市進程的照片,並製作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彩鋼石作品。通過藝術介入的方式,這些彩鋼石行走、穿梭於中國各大城市之間,以異樣的姿態呈現在不同的城市情景中。
此次展出的這件作品是該系列的延伸,《彩虹11.8》的命名源自作品首展於2018年11月8日在上海開幕的「未知的數——譚勳個展」,它也是至今為止,藝術家「彩鋼石」形態作品中體量最為龐大的一件。當代藝術的轉化方式與介入性的意義,使該作品既成為時代變遷中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物證,同時也是為廣大底層建設者打造出的精神紀念碑。
「禮器」系列 瓷、舊衣服 2015年-2016年 鳴謝藝術家和佩斯畫廊
藝術家尹秀珍在《禮器》系列自述談到:這個「禮器」的形式來自我的2009年創作的作品《溫度》。我覺得瓦礫是今天這個時代的紀念物或者一個時代的印痕,它是由不同價值觀和不同信仰導致的衝突對於以往空間的摧毀和遺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雖然被迫遷徙或者被離開,但是他們的靈魂還都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像被毀滅的雜草,雖然是不斷地被毀滅,但還是會不斷地再生長。生命的頑強讓我尊敬,我要為這不滅的靈魂創造居所。就像承載著拆遷和戰爭摧毀力量的瓦礫,它把這樣的一種能量匯聚在自身當中,把它派生出來一個可以承載人之靈魂的「器」,瓷使它具有很強的崇高感。
我創作這些陶瓷作品時,並不關注以往的工藝或者是技巧,我感興趣的是重新在實驗中獲取陶瓷自身的力量。比如燒制之中能量釋放所產生的裂痕,將這些裂痕發展成孔和裂縫,既有視覺上的疏密,又有自然形成的天做之筆,這些孔和縫隙成為靈魂的容納之所。「禮器」,它是供祭拜擺放,是精神的物件,從裡邊滋生出來的人們穿過的衣服的碎片,帶有人的經歷記憶如同生長的萌芽,像一種不斷的向外散發的生命力。那是精神和靈魂的生長,遍布瓷的瓦礫之上,織物的柔軟和靈動,以及撕扯的殘酷痕跡與瓷的光滑溫潤共同賦予瓷以生物感,我是用人的經歷,靈魂和帶著身體溫度的這種的材料來做為陶瓷的彩繪,用這種方式重新定義彩繪,重新定義人跟陶瓷的關係。
王鬱洋 《關係》 裝置 電機、LED、微型電腦、電線 尺寸可變 2018年
藝術家王鬱洋在《關係》自述中講道:一組排列有序的燈管平鋪在展廳中央。當展覽開始時,燈管內的程序啟動並同時驅動燈管兩頭的電機運轉。每個燈管根據不同的命令在展廳中向前或向後滾動也伴隨著旋轉。原有的秩序被每個隨機的命令所打破,並產生了新的秩序和關係。每個燈管如同有生命般的在尋找與它者之間的或平衡或對抗或和諧的關係。連結燈管的電線在這裡即供給燈管以發光,又同時參與到燈管的運動和新關係的建立之中。
徐坦 《當我媽在樹林中,誰對她說話》截屏 7 頻影像裝置 尺寸可變 2015年-2019年
在《當我媽在樹林中,誰對她說話》(2018)中,徐坦和四位來自亞洲的人士對話,他們一位來自新加坡,一位來自中國廣東,一位來自舊金山,一位來自京都。他們對植物的認知方式超越了植物實用性功能的範疇。其中京都的植物學家稱他與植物之間進行了對話;一位農民回憶了森林的靈的故事,而另外一位受訪者則用種子和廚餘垃圾,在巨大城市的棘手環境裡種植植物。她也和植物交流:植物向她發出地震的警告,而她則警告一片森林一條高速公路的建設。她認為,今天的資本主義世界讓我們付出的代價恰恰是最重要的;對其他生命的尊重,還有如果我們希望得到,便必須給予的道理。
另一位主人公 Roy Chan 是一位社會運動組織者。他出生於一個從中國廣東臺山移民到舊金山灣區的海外華人家庭。他有一個菜園,並以此來感受其與已經去世的老一代人的血與魂的聯繫。舊金山灣區的奧克蘭城市議會計劃拆除麥迪遜廣場公園,這座公園位於奧克蘭市華人街的中心地帶,是很多代海外華人晨練和聚會的地方。Roy Chan 感到,這座公園積聚了海外華人的能量,而拆除它便意味著人們和能量的消散。於是,他組織了一場抗議來挽救這座公園,最後成功勸阻了政府官員和開發商的拆除計劃。通過和他的對話,徐坦深刻意識到了南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在他的意識裡產生的影響。
徐坦藝術家作品自述和說明
項目的主要目的在於研究來自東亞地區的一些人,他們對於人和植物世界,人和自然關係的看法。
受訪者,以及調研地點,分別在廣東,京都,新加坡,舊金山。
主要呈現對四位人士的訪問:
2015 年對肇慶四會縣一個村落的一個家庭的訪問,受訪對象叫翁先生,談及這個家庭的母親如何在某一天早上失蹤在村後邊的山裡,近百人找了一天不見蹤影,第二天她卻重現了,翁先生描述這一天的故事,充分的體現了人和環境,和靈的關係。
2015年春在京都植物園,對植物園前園長的採訪,他談到日本園林文化如何與宗教關係密切,日本園林和歐洲園林的差異,作為科學家,他如何崇拜生命,相信神的能量。他談到他親歷的和植物發生感應的經歷,談到科學與靈的關係,也談到未來人類如何面對環境的破壞,以及相信科學對於未來環境保護仍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夏,在新加坡採訪了一位女性教師以及社會運動人士,她談到她和植物界溝通經歷,如何理解植物的「心態」,她還從事巷子裡的耕種 , 她對於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然資源的浪費表示了很強烈的批判,她鄰裡好幾家中餐館,都是提供「有機」蔬菜服務的,但是每天將大量新鮮蔬菜的「邊角料」扔到街頭的垃圾箱裡,她十分心痛,她經常會從垃圾箱裡回收這些新鮮蔬菜,用來自己吃。2015 年春季某天,她食物中毒而中風,半身不遂,因為鄰居不僅扔掉大量蔬菜,同時還在巷子裡施放鼠藥和殺蟲劑。
2016年春至秋,我在舊金山做了調研項目,採訪了不同的人,其中一位華裔是建築師,社會 / 社區規劃人,並且參與了社會運動,成為領導者。他談到他是如何因為紀念他父親去世而種植菜園子,通過種植行為,感受到了生命的循環,能量的轉換,血脈的生生不息,感受了老一代華人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能量依然存在著,由於這些感受,導致他走上了社區維權運動。
2018年11月20日
基於對東亞一些地區的人們進行的採訪,採訪的議題是對於人和所謂自然界的關係的看法和敘述,(其中有一案例是發生在舊金山的華人社會);在採訪之後又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將調查和研究的過程以錄像方式進行呈現。
通過這些採訪和研究過程的呈現,我意圖體現在東亞的社會語境裡,傳統的文明和當代文化如何混合成為一種信念,並且這種混合意識對人和自然世界的關係描述,顯現出一種特殊性和相似性。
展望 《應形3》 青銅著漆金色 300(高)×110×50cm 2012年 鳴謝藝術家和展望工作室
「應形」系列從2004年開始創作小稿到2014年第一次公開展示歷經十年。作品源自於藝術家發現自己的身體在不鏽鋼假山石鏡像中的變形反射。經過拍攝圖片和電腦細節處理後,藝術家使用傳統的手工塑造方式將二維的圖象雕塑成三維立體的泥像,然後再將這人石一體的泥像雕刻成大理石材料,猶如輪迴到不鏽鋼「假山石」之前的石頭母體。南朝畫家謝赫在繪畫六法中把「應物象形」列為第三法,指對反映對象(靜態世界)的形似,如果我們把字詞反過來看成「應形象物」,則指涉了當沒有靜態對象而只有動態幻象的時候,將這個動態的不確定還原為靜止物態的意義。而此物也非僅僅是自然之物,它來自於對自然鏡面的形變觀察而不是真實的現實世界。它既有超現實的異形特徵,也是東方式的自然觀與西方雕塑史中各種形式風格的混合體。總之,變幻不定的反射除了反映出個體與環境的互為扭曲的幻覺之外,其形式的內涵或許在當今社會更能刺激人們對現實世界無限可能的想像。
展望 《假山石167#》 不鏽鋼 300(高)×95×64cm 2006年-2017年 鳴謝藝術家和展望工作室
展覽現場
中國人在造園中用真山石來堆積山景,民間稱這些「真山」為「假山」,我把這個現象作為一個思考的對象。一般來講純自然才是真,而與此對應的人工世界為假,但當人工的「假」成為真實的時候,這意味著什麼呢?因此我用不鏽鋼拷貝了真實的石頭,並拋光成鏡面,此時真實的「假」比真實本身更有魅力。不鏽鋼是當代社會對合金技術的又一項發明,它可以使金屬做到「永不生鏽」,這種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人類美好願望正好滿足了現代國人的追求,而放置自然山石則體現了人回歸自然的本性。這個融合了古今哲理的邏輯矛盾如今融化在被拋成鏡面光亮的美妙的反射中,可謂既人工又自然、既傳統又現代。
《塔克拉瑪幹計劃》 電纜、冰箱、電視 2015年-2016年
2015年10月,趙趙在新疆開始實施《塔克拉瑪幹計劃》,全程耗時23天。他和30餘人的工作團隊,從北京出發,帶著100公裡長的四芯電纜和一臺冰箱,行駛近4000公裡,抵達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端的小鎮侖臺。趙趙和鎮上的一家維吾爾農戶協商,通過付費的方式,接通電源。接下來,他沿著沙漠公路的邊緣,穿過一片胡楊林,朝著且末方向往南走,用改裝後的「探路者號」沙漠車,10臺變壓器,在沙漠中鋪設100公裡的電纜,直至抵達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中心地帶。電纜盡頭,一臺裝滿新疆啤酒的雙開門冰箱接通電源,在空曠無人的沙漠腹地運行24小時。7天後,這些電纜、變壓器、冰箱一同運回北京,電纜嚴格的按照冰箱的高度1.86米切割打捆。
近年來,趙趙大膽激進的藝術實踐贏得國際社會的重視。他曾在柏林亞歷山大 奧克斯畫廊、斯德哥爾摩Carl Kostyál基金會、洛杉磯Roberts & Tilton、紐約前波畫廊、臺北大未來林舍畫廊、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藝術文件倉庫等機構舉辦過個展與個人項目。他的作品也曾參加過多個機構的群展,包括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分館、美國佛羅裡達州坦帕美術館、烏克蘭基輔平丘克藝術中心、荷蘭格羅寧根美術館、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義大利米蘭帕迪廖內當代藝術館、西班牙卡斯楚當代藝術中心、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和日本橫濱三年展等。
其作品《塔克拉瑪幹計劃》被選為2017「橫濱三年展」海報、畫冊的背景圖。同年趙趙被CoBo評選為中國藝術家Top10,獲第十一屆AAC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提名獎,2014年被Modern Painters列為全球最值得關注的25位藝術家之一。
李青 《海》(右) 錄像裝置 尺寸可變 2016年-2018年
藝術家李青《海》這件錄像作品拼接了各種各樣人物面向大海、朝大海而去的鏡頭,這些鏡頭來自全世界不同類型的電影,面朝大海的「橋段」在影像中一遍遍呈現。在這裡,海、面向海和走向海的人成為一套層疊的符號,呈現了世事紛繁複雜之下人類內在精神的相似,同時揭示了影像媒介的可感性和多義性。
林一林《從她腳下出發》,2014年,鳴謝藝術家和博而勵畫廊
藝術家林一林分別從正義之泉、步行區、比爾藝術中心三個不同的景點向著比爾市市政廳的方向滾動。這件對身體極具挑戰性和危險性的作品中,林一林用一種幾乎是剝奪其使用者真實權利的方式利用公共空間:在地上打滾。事實上,這樣做的同時,林一林首先暗示了現代城邦及其市民與希臘城邦可以談得上共有的禁忌:如果你不是站在那兒,那它就不屬於你。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