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牌的藝術園區一般都經歷過原始生成階段以及產業園區建設階段,它們進入後一階段的時間有先後,但往往都背上了產業化的十字架。如今,我們正面臨全國性的文化建設與城鎮化建設大潮,藝術區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與機遇?這種挑戰與機遇又將如何影響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與市場呢?四川成都藍頂藝術區10年的發展歷程也許可以作為一個樣本,幫助我們認識藝術園區的功能及其所面臨的挑戰。
藍頂10年:三部曲
今年,恰逢馳名中外的成都藍頂藝術區創立10周年,藍頂10年的發展歷程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品牌孕育期,也就是「老藍頂」時期,發端於2003年8月,周春芽等知名藝術家把工作室建在成都市武侯區簇橋鄉機場路的閒置廠房裡,成立了藍頂藝術中心。第二階段是品牌成型期,即「新藍頂」時期,以2009年1月舉辦「藍頂藝術家工作室入住暨藍頂美術館開幕」儀式為標誌,宣告位於成都市錦江區三聖街道「荷塘月色」的新藍頂揭幕,周春芽等14位藝術家入駐。
2004年1月,「老藍頂」就舉辦了大型當代藝術展「2004在成都」。此後,「居住在成都——2004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先後於10月在深圳美術館、12月在成都現代藝術館以及2005年2月在新加坡斯民藝苑舉辦,使「藍頂」蜚聲中外。
第三個階段是品牌發展期,被業內人士稱之為「新新藍頂」時期:2009年9月,毗鄰新藍頂的成都市雙流縣政府聯手藝術區打造藍頂當代藝術基地,建設規劃總面積1500畝,即集當代藝術、創意產業、時尚風潮、當代生活於一體的雙流藍頂藝術新村。2012年5月,藍頂藝術新村經過一年半的建設落成,著名藝術家羅中立、張曉剛、方力鈞等在此落戶。今年5月,「雙流藍頂藝術新村」舉行開村儀式。
藍頂奧秘:與城市共生
藍頂為什麼會越變越紮實,越來越豐富強大?周春芽從三個層面來分析原因:從藝術家的角度看,藍頂是一個當代藝術的概念,所有的藝術家到這裡來不僅僅是因為他有機會從事藝術,更多的是在這個區域裡能獲得一種精神的支撐,會相互影響;從開發者的角度看,藍頂開發者的思想是一種和諧的思想,並不把利潤看得很重要,他們看重整個生存質量,慢慢地開發;從當地的老百姓和政府看,藍頂參與了當地的城鄉統籌,在為農民增收、環境建設、藝術繁榮與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做出貢獻,與當地有著一種共生關係。
藝術園區,首先源於藝術家的聚集,不僅成都的藍頂是如此,北京的藝術區798、宋莊是如此,上海的藝術區M50也是如此。不過相同的原因卻未必會有相同的結果:北京的798、上海的M50都出現了藝術區的功能轉型,藝術家集聚區變成了畫廊集聚區,出現了藝術家流出的現象。而宋莊幾年前發生當地農民與入駐藝術家圍繞藝術家工作室的產權官司,反襯了藍頂模式作為藝術家家園的價值:「新藍頂」為入駐藝術家解決工作室的產權問題,解決了藝術家的後顧之憂。
「藍頂會成為中國藝術園區發展歷史的標杆之一。」參與了上海M50蛻變的金偉東目前是上海紡織控股麾下主管藝術園區的公司高管。
產業化與城市經營
「與這個區域、這座城市共生,是藍頂非常重要的一個現象。」周春芽說,「當代藝術家的特點,就是他的藝術和當下發生的事是有聯繫的。他們起到的作用,是豐富這個社會、豐富這個城市的精神生活。它會和這個城市的發展同步,也跟社會的發展同步。它既有吻合又有批評,但這種批評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對此,著名批評家、策展人呂澎曾經這樣評論,讓「藍頂」一戰成名的「2004在成都」展覽,表現出了成都這個城市在今天的開放性特徵。「那時的成都已經不是一個地方的形象,而是一種當代的象徵符號。」
他們的話,都揭示了藍頂模式與成都的城市經營的共生關係。北京的798與上海的M50之所以會發生園區功能的轉型,也是與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功能有關。由於市場發育程度不同,成都扮演著當代藝術生產基地的角色;而北京、上海則成為當代藝術交易中心,798、M50自然會逐漸演變成畫廊集聚區。據了解,798未來還將打造中國當代藝術的交易平臺。
金偉東表示,藝術園區要面對產業化的挑戰,首先需要大政策的配套,像國外那樣,有許多政策配套於藝術品收藏與藝術項目的培育,由此形成一種趨勢,讓當代藝術隨著物質層面的豐富而在精神層面也有所提升;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藝術家與畫廊永遠在挖第一桶金。同時,分布於全國各地的這麼多藝術園區可以分層,有的是傾向於物質的,用產品來表達;有的是傾向於精神的,通過作品來表達。而在對藝術園區進行精準定位時,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藝術園區與城市經營的關係,要充分發揮其對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讓藝術園區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社區,畫龍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