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的四條為父教子秘笈,你學得會

2020-08-27 familyforever研習社

原創:吳清芳


​千百年來,「男主外,女主內」的中國家庭分工模式,讓「父親缺位」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常態。「養不教,父之過」,已然被父親對母親的指責——「你怎麼教育孩子的」、「你在家連個孩子都教育不好」代替。對於很多已為人父母的70後、80後甚至90後而言,父親忙、父親不在家、父親沒空管自己是集體的童年記憶。尤其當自己的父親是所謂的位高權重的「成功人士」時,這樣的缺位,更是司空見慣。直到某日,父親突然發現子女成龍成鳳有難度,便動用手中的權、錢等資源,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妄圖給子女迅速打通一條捷徑。於是,各種「拼爹」大行其道。最近,引發全民激憤的仝卓事件、高考頂替事件,都讓我們看到了這種父親的醜態。


難道父親真的在事業與孩子之間無從選擇嗎?難道父親真的只能讓孩子如此不光彩地「拼爹」嗎?已為人父的70後80後90後們對此充滿了焦慮、困惑甚至絕望。因為,年少時不知「父親缺位」有何不妥的他們,成年後會時不時被此刺痛,常常會幻想「如果父親不缺位,自己的人生是否會更好」。因為,在「父親缺位」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他們,不知道不缺位的父親該是何種模樣。


幸好,幸好還有梁啓超!



很多人不曾想到,梁啓超,這個一百年前的人物,這個70後80後90後都從歷史課本中見識過一二的人物,其實在一百年前已經用親身實踐告訴我們到底該怎樣做一個父親。


論事業,作為中國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的梁啓超的成就絕不是當下的「成功人士」所能及。


郭沫若說:「平心而論,梁任公地位在當時確實不失為一個革命家的代表。他是生在中國的封建制度被資本主義衝破了的時候,他負戴著時代的使命,標榜自由思想而與封建的殘壘作戰。在他那新興氣銳的言論之前,差不多所有的舊思想、舊風氣都好像狂風中的敗葉,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換句話說,就是當時有產階級的子弟——無論是贊成或反對,可以說沒有一個沒有受過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禮的。他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績實不在章太炎輩之下。」


「從戊戌年的變法開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創辦《新民叢報》,宣傳『新民』思想,為開啟民智鼓與呼。辛亥革命後,他回國參與政治,兩次討伐復闢,再造共和」……梁啓超的繁忙程度也只能讓當下的」成功人士「望塵莫及。但梁啓超似乎從來沒有「事業「」孩子「兩難全的糾結。


1912年9月末,在日本流亡15年後,梁啓超因「工作需要」與家人分別、先行回國。那時,梁啓超39歲,其長女梁思順19歲(已於1911年與周希哲訂婚)、長子梁思成11歲、次子梁思永8歲、三子梁思忠5歲、二女梁思莊4歲,其他子女尚未出生。梁啓超10月5日到達大沽口,在舟中滯留了3日,然後8日便給大女兒寫信。從此,家書成了其與孩子溝通、教育孩子的重要載體。加之後來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紛紛去往國外學習、生活,所以梁啓超給孩子們的家書一直寫到生命的盡頭。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單是家書,梁啓超就寫了400多封、百餘萬字、佔他著作總量的十分之一。



透過這些家書,我們不由得驚嘆:原來父親還可以這樣做!難怪梁家會出現「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盛況:長女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在燕京大學任教;長子梁思成,著名的古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建築師、大學教授、社會活動家,院士;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學家,是中國第一個受過現代考古學系統訓練的學者,院士;三子梁思忠,陸軍上校,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先後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陸軍學院和西點軍校,在淞滬會戰中犧牲;二女梁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尤其是中國圖書館西文編目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四子梁思達,經濟學專家;三女梁思懿,社會活動家,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四女梁思寧,新四軍戰士,革命家;幼子梁思禮,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飛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院士。



總結這些家書,我們發現,梁啓超為父教子的四條秘笈並不高深,如果你真心想學,一定學得會:


「一」 以 「身」 教 子


古人云:「言教不如身教。」現代的我們也總在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但也許是言教總是比身教來得容易,所以我們總看見很多父親自己明明都沒有做到、教育起孩子卻是頭頭是道。還有的父親,雖生在新中國,卻仍是舊思想,為了維護自己的所謂權威,不屑於與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所以很多的父與子,雖同在一個屋簷下,卻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對於梁啓超的孩子而言,即使與父親相隔千裡萬裡,通過父親的書信,他們也可以詳盡地知道父親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作為一個父親,梁啓超說:


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


有些時候,即使梁啓超一時犯了糊塗、走了彎路,他也毫不諱言,希望子女可以從中汲取教訓


「連得七、八、九號稟,至慰。汝真純孝,能與我精神相通,計汝作第九次稟時,吾心頗有所刺激不寧也。然吾亦嘗學道自得,乞外界所得牽移。吾十日來半擲日力於字課,此吾頻年所用養心之良法,汝若侍側,當能窺其微矣。「


「吾今精神上所感苦痛,全由徘徊於出與處之間,若決定一途,則雖苦亦有興耳。「


「吾心緒無甚不寧,惟所受刺激頗多,然吾常自鎮,每有刺激,最多不過數小時即平復矣。「


「處憂患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兩年來所境較安適,而不知不識之間德業已日退,在我猶然,況於汝輩。今復還我憂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視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輩也。使汝輩再處如前數年之境遇者,更閱數年,幾何不變為紈絝子哉!此書可寄示汝兩弟,且令寶存之。」


「寄去《從軍日記》一篇,共九頁,讀此當詳知吾近狀……此記無副本,宜寶存之,將來以示諸弟,此汝曹最有力之精神教育也。文辭亦致斐亹可觀矣。」


「某黨搗亂,此意中事,希哲當不以介意。凡為社會任事之人,必受風波。吾數十年,日在風波中生活,此汝所見慣者,俗語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吾行吾素可耳。」


「我前幾天碰著一件狠窘的事……所謂憲法起草會者,他們要我做會長……吾實在被他磨不過,為情感所動,幾乎鬆口答應了……到第二天平旦之氣一想,覺得自己糊塗了,決定無論如何非拒絕不可……忠忠也碰著和我所遭相類的事。你二叔今日寄來的快信,寄給你們看。信中所講那陳某我是知道的,純然是一個流氓,他那個女孩也真算是無恥極了。我得著你二叔信,立刻寫了一千多字的信嚴重告誡忠忠。諒來這孩子不致被人拐去,但你們還要隨時警告他。因為他在你們弟兄姐妹中性情是最流動的,你媽媽最不放心也是他……」


「莊莊,你的信寫許多有趣話告訴我,我喜歡極了。你往後只要每水船都有信,零零碎碎把你的日常生活和感想報告我,我總是喜歡的。我說你『別耍孩子氣』,這是教你對於正事,不要依賴人。至於做人帶幾分孩子氣,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時還『有童心』呢!」


「思成前次給思順的信說:『感覺著做錯多少事,便要受多少懲罰,非受完了不會轉過來。』這是宇宙間惟一真理,佛教說的『業』和『報』,就是這個真理……我住天堂時候比住地獄的時候多,也是因為我比較的少造惡業的緣故。我的宗教觀、人生觀的根本在此,這些話都是我切實受用的所在。因思成那封信像是看見一點真理,所以順便給你們談談。」


「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們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強烈的人,但經過若干時候之後,總能拿出理性來鎮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牽動,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業。這一點你們雖然不容易學到,但不可不努力學學。」


「大抵關於個人利害的事只是『隨緣』最好,若勉強倒會出岔子……順兒著急和愁悶是不對的,到沒有辦法時捲起鋪蓋回國,既已打定這個主意,便可心安理得。凡著急愁悶無濟於事者,便值不得急他愁他,我向來對於個人境遇都是如此看法。順兒受我教育多年,何故臨事反不得力,可見得是平日學問沒有到家。你小時候雖然也跟著爹媽吃過點苦,但太小了,全然不懂。及到長大以來,境遇未免太順了。現在這種困難境遇,正是磨鍊身心最好機會,在你全生涯中不容易碰著的,你要多謝上帝玉成的厚意,在這個檔口做到『不改其樂』的功夫,才不愧為爹爹最心愛的孩子哩。」


「你(思忠)說:『照這樣舒服幾年下去,便會把人格送掉。』這是沒出息的話!一個人若是在舒服的環境中會消磨志氣,那麼在困苦懊惱的環境中也一定會消磨志氣。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過過多少,舒服日子也經過多少,老是那樣子,到底志氣消磨了沒有?——也許你們有時會感覺爹爹是怠惰了(我自己常常有這種警惕),不過你再轉眼一看,一定會仍舊看清楚不是這樣……」


「二」 以 「愛」 教 子


中國父親愛孩子嗎?也許很多父親自我感覺是愛的,但母親和孩子的感覺卻不盡然如此。而讓孩子感覺不到「愛「的父親,又拿什麼讓孩子相信」我都是為了你好、都是因為愛你「呢?!於是,讓孩子感覺不到「愛「的父親的教育,根本無從實施,或者只是走個過場。孟子早有言:「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而同為父親的梁啓超,不僅愛孩子,更愛得熱烈!


孩子們: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有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從「大寶貝」思順到「老白鼻」思禮,無一不時刻享受著父親的愛


「吾前為汝計學科,竟忘卻財政學,可笑之至。且法學一面亦誠不欲太簡略(國際法實須一學),似此非再延數月不可,每來復十四小時大不可(來復日必須休息,且需多遊戲運動)。吾決不許汝如此(可與諸師商,每來復勿過十時。因自修尚費多時也,可述吾意告之,必須聽言,切勿著急)。從前在大同學校以功課多致病,吾至今尤以為戚,萬不容再蹈覆轍……汝必須順承我意,若因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須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斷不許汝病也。「


「大抵居此五濁惡世,惟有雍樂之家庭,庶少得退步耳。吾實厭此社會,吾常念居東之樂也。「


「汝病已愈否,何故久無書來?吾以得汝書為惟一樂事也。「


「祖父書及姑丈書、汝書皆極言達達之可愛,究竟其特別可愛者何在?能一言耶?「


「吾每有遊宴,轍念吾愛女,恨不與偕。」


「我的寶貝思順:我接到你這封信,異常高興,因為我也許久不看見你的信了,我不是不想你,確是沒有工夫想……忽然想起來了,據廷燦說,我那晚拿一張寫滿了『我想我的思順』『思順回來看我』等話,不知道他曾否寄給汝看。」


「忠忠、莊莊兩個天天撒潑,要我帶他們逛北戴河……我被他們磨不過,已經答應了……你們這些孩子們,實在難攙,一個個長大了,越發成群結黨來打老子主意了,你當老姊姊的都不管管他們嗎?」


「平心而論,愛女兒那裡會不愛女婿呢,但總是間接的愛,是不能為諱的。徽音我也狠愛她,我常和你媽媽說,又得一個可愛的女兒。但要我愛她和愛你一樣,終久是不可能的。」


「今天接著大寶貝五月九日、小寶貝五月三日來信,狠高興。那兩位『不甚寶貝』的信,也許明後天就到罷?」


「老白鼻這幾天鬧牙痛,娘娘昨天帶他到北京拔了一個牙,只怕還要拔第二個,好不令人心疼。」


梁啓超(左二)、思順(右一)、思成(左一)和思永(右二)


「三」 以 「德」 教 子


劉海濱博士說:「兩百年前自歐洲開端、進而席捲全球的現代化進程,其主要特徵是『世俗化』,就是重視人類生活中身體、物質的一端,而忽視精神生活,特別是道德、宗教層面。「於是,我們看到,只關心孩子學習的父母越來越多,有才無德、德不配位的孩子越來越多;於是,我們聽到,錢理群教授提出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概念——」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而梁啓超在一百年前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他主張以「德「的教育打底,通過」德「的教育,讓人先成為」人「,再加以現代知識的教育。梁啓超說:


你如果做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就是這個道理。梁啓超對子女的教育充分踐行了這一點。但這個道理永遠是知易行難,尤其在越來越世俗的現代家庭。不信的話,大家可以看看,梁啓超在家書中給予子女、一百年後依然有用的」德「的教育,又有多少會被現在的父親說給孩子聽


「汝似久未作稟與汝叔,何耶?汝叔前得汝叔頗怒,謂不應以閨秀作此等語,其復書云何?吾未之見,大約必大申飭矣。然此出自愛汝之意,今氣亦久平,汝宜作稟請安,只著一二句謝過,不必再提前事也。「


「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汝母歸後說情形,吾意以遲一年出洋為要,志摩亦如此說,昨得君勱書,亦力以為言。蓋身體未完全復元,旅行恐出毛病,為一時欲速之念所中,而貽終身之戚,甚不可也。人生之旅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鍊德性之好機會,況在國內多預備一年,即以學業論,亦本未嘗有損失耶。 」


「我打算到下葬後,叫忠忠們向二叔磕幾頭叩謝。你們雖在遠,也要各各寫一封信,懇切陳謝(莊莊也該寫),諒來成、永寫信給二叔更少。這種子弟之禮,是要常常在意的,才算我們家的乖孩子。」


「你們不願意調任及調部也是好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要不至凍餒,在這種半清淨、半熱鬧的地方,帶著孩子們讀書最好,幾個孫子叫他們嘗嘗寒素風味,實屬有益。」


「莊莊獨立的多走些地方,多認識些朋友,性質格外活潑些,甚好,甚好。但擇交是最要緊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輕浮的人多親近。莊莊以後離開家庭漸漸的遠,要常常注意這一點。」


「我昨天做了一件極不願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證婚。他的新婦是王受慶夫人,與志摩戀愛上,才和受慶厲害,實在不道德之極……我在禮堂演說一篇訓詞,大大教訓一番,新人及滿堂賓客無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聞之婚禮矣。今把訓詞稿子寄給你們一看……品性上不曾經過嚴格的訓練,真是可怕。」


「孩子們:我近來寄你們的信真不少,你們來信亦還可以,只是思成的太少,好像兩個多月沒有信來了,令我好生放心不下。我狠怕他感受什麼精神上刺激苦痛,我以為一個人什麼病都可醫,惟有『悲觀病』最不可醫,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毒菌。「


梁啓超與子女思忠、思莊合影


「四」 以 「學」 教 子


現代父親,即使再缺位者,估計也會關心孩子的學業。有的父與子的對話,甚至只有學業。有的父親對孩子學業有成、成龍成鳳的執念,甚至超出自己的想像。但當父親把孩子的學業簡單地等同於成績、對孩子的學業只有功利的期望時,其學業往往很難幫助孩子長久地安身立命。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梁啓超對於子女的學業,則是從長計議,是為子女這一世的籌謀。所以,他會考慮子女的興趣,會考慮子女的擅長,會考慮時代的發展,會考慮社會的需求……他統籌全盤、深思熟慮,甚至尋求外界專業人士幫助,給子女以指導;所以,他總會在緊要處,給子女以點撥。


也許有的父親會說,我沒有梁啓超的學識,如何學他一般以「學「教子?但其實對於很多父親而言,沒有梁啓超的學識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一顆為孩子」計深遠「的心。


看看家書中梁啓超對孩子學業的考量,真的無法不欽佩其目光長遠


「汝叔因言語不甚通,料理家務極苦,日言須汝母來,吾意無論如何,必須俟汝聽講畢業……」


「汝學課究能受益否?教習有缺課否?暫不移家專為汝耳。」


「七日書悉,汝學居然有味,吾甚慰也……希哲國文,汝叔已教之,頃柳隅復為任此也。」


「汝所學日入實際,可喜,問題答案大略無誤,吾尚無暇細閱也。思成字極有筆意,再經一年數月,可以為我代筆矣。」


「吾尚得仿宋體《四書》一部(王文敏公舊藏本)。吾留以自養矣。思成學課歸汝監督試驗,若至明年二月,汝出報告謂其有進益者,吾則於其生日時以此賚之。」


「日來頗有意欲令思成往青島留學,汝叔主持尤力,其實吾十二歲即離父母獨學於省城,明年思成十四矣,有何不可?」


「思成往青島,彼自願否?吾觀汝如此長大,尚像吃奶孩子一般離不開爹媽,彼乃能耶?若往不必多預備,但利用此時日多用力於國文可耳,他日有便,當更調查詳細也。」


「頃查青島專為我國人所立之校,學風極壞,其德童專用校,入之不易。思成明年能往與否,尚未決耳。歸國後為汝諸弟妹求學真一大問題也。」


「思成留學事,有門生在青島者來書述情形,今寄閱。惟所謂特別高等學堂者,聞學風極不佳,思成獨往,實不放心,或再俟一二年後彼稍長大,再作商量亦可耳。」


「有石星巢先生,吾少年受業師,貧不能自存,哀屬我為覓事,不得已請作書記。然亦不過擬移家歸後乞其授思成輩學,分簡叔之勞。此老舊學尚好,吾十五六時之知識,大率得自彼也。」


「吾極不欲過勞汝,惟念歸後難得良師,故欲汝受此完全教育耳。」


「汝等能升級固善,不能也不必憤懣,但問果能用功與否。若既竭吾才,則於心無愧。若緣怠慌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佳子弟矣。聞汝姊言,汝等頗知習勞苦學儉樸,吾心甚慰,宜益圖向上。」


「稍舊一點的嚴正教育,受了狠受益,你還是安心加入加校罷。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你若看見別的同學都入大學,便自己著急,那便是『孩子氣』了。」


「卻是思成學課怕要稍為變更。他本來想忠忠學工程,將來啊和他合作。現在忠忠既走別的路,他所學單純是美術建築,回來是否適於謀生,怕是一問題。我的計畫,本來你們姊妹弟兄各各結婚後都跟著我在家裡三幾年,等到生計完全自立後,再實行創造新家庭。但現在情形,思成結婚後不能不迎養徽音之母,立刻便需自立門戶,這便困難多了。所以生計問題,刻不容緩。我從前希望他學都市設計,只怕緩不濟急。他畢業後轉學建築工程何如?我對專門學科情形不熟,思成可細細審度,回我一信。」


「思莊近來還常常想家嗎?……我最希望你特別注重法文,將來畢業後最少也留法一年,你願意嗎?……思忠來信敘述入學後情形,我和你娘娘都極高興。你既學政治,那麼進什麼團體是免不了的,我一切不幹涉你,但願意你十分謹慎,須幾經考量後方可加入。在加入前先把情形告訴我,我也可以做你的顧問。思永回來的事,李濟之尚未回信,聽說他這回採掘狠有所得,不久也要回京一次。」


「思成來信問有用無用之別,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試問唐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於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麼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功夫,生怕會變成畫匠。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問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特徵,我聽見倒喜歡極了。孟子說:『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凡學校所教與所學總不外規矩方面的事,若巧則要離了學校方能發見……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那裡是那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關於思成畢業後的立身,我近幾個月來頗有點盤算,姑且提出來供你們的參考——論理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但以中國現情而論,在最近的將來,幾年以內敢說絕無發展資金所學的餘地,連我還不知道能在國內安居幾時呢。你們回來有什麼事可做呢?多少留學生回國後都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狀態中,所以我想思成在這時候先打打主意,預備畢業後在美國找些職業,蹲三兩年再說。這話像是『非愛國的』,其實也不然,你們若能於建築美術上實有創造能力,開出一種『兼綜中西』的宗派,就先在美國試驗,若能陳宮,則發揮本國光榮,便是替祖國盡了無上義務。」


「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為多用點功夫。我怕你因為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再者,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


「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思成,你已經熬過三年了,這一年正該用燉的功夫。不獨於你身子有益,即為你的學業計,亦非如此不能得益。你務要聽爹爹苦口良言。」


「思永:覆信收到。你再留學機會萬不容失掉,因為你所學還未大成哩。」


「莊莊: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離開我狠久,你的思想近來發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式。凡學問沒有那樣不是好,合自己的式(和自己的意興若相近者),便是最好。」


結 語


有研究報告顯示,子女教育已經成為中國中產家庭最關注的生活重點、最普遍的焦慮,子女教育支出成為其除住房支出外最大的支出。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年,對於大多數依靠教育、獨立奮鬥成長起來的70後80後90後中國中產,上一代對於自己的放養,完全無法指導自己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子女教育、尤其是自己要獨挑大梁的家庭教育,到底該如何開展,為人父母的70後80後90後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而梁啓超的家庭教育,無疑為大家提供了極佳的指引和借鑑。尤其是他以「身」教子、以「愛」教子、以「德」教子、以「學」教子的四條秘笈,並不高深、極具可操作性,只要你真心想做一個好父親、好母親,立即就可以放下焦慮、行動起來!而且,「人生百年,立於幼學」,越早行動越好!





相關焦點

  • 梁啓超五大教子金句,說透中國人的家教
    教子要有方,愛子要有道。如果教子一門藝術,那麼梁啓超已經把這門藝術發揮到了極致。讀懂梁啓超五句話,傳承中國人的家教。他擔心自己會淪為一個畫匠,而無法實現成為一名建築師的理想。梁啓超在回信中,引用了曾國藩的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他告訴兒子,不必急於證明自己。
  • 最強老爸梁啓超「滿庭皆才俊」,原來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他也再一次完美的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好的教育,還是得拼爹。  他就是梁啓超。   長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啟禮三人均為中國院士,三子梁思忠是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國民黨軍官,四子梁思達是畢業於南開大學的經濟研究者,長女梁思順為詩詞研究專家,次女梁思莊為著名圖書館學家,三女梁思懿為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是新四軍早期革命者。  最強老爸梁啓超到底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呢?他的很多理念現在依然不過時,值得很多父母學習。
  • 夜讀丨梁啓超五大教子金句,說透中國人的家教
    教子要有方,愛子要有道。如果教子是一門藝術,那麼梁啓超已經把這門藝術發揮到了極致。讀懂梁啓超五句話,傳承中國人的家教。這封信,是梁啓超寫給長子梁思成的。當時的梁思成赴美學習建築,數年間都在練習繪圖基礎。他擔心自己會淪為一個畫匠,而無法實現成為一名建築師的理想。梁啓超在回信中,引用了曾國藩的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他告訴兒子,不必急於證明自己。
  • 四大名臣之首的10條教子方法 值得借鑑
    一生的著作有《治學論道之經》《曾國藩家書》《冰鑑》《持家教子之術》。其中《持家教子之術》備受推崇,不乏很多富豪家族都捧為盛典。近代的國學課堂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曾國藩的教子家訓"一省、二靜、三勤、四和、五誠、六學、七明、八挺、九趣、十恆"從各個角度,深入淺出地來解析曾國藩的教子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助益。我們也傳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做法。
  • 「九子皆才俊」的梁啓超,有啥獨特的教子之道?三種見識值得借鑑
    但是也有很多人會說,父母本身如果不是多優秀的人,他們都沒念好書,那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九子皆才俊」的梁啓超,有啥獨特的教子之道?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梁啓超在這方面做得絕對堪稱頂尖,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他的
  • 「最牛老爸」梁啓超,9個子女皆才俊,好的教育就是要拼爹
    梁啓超一生勤奮,著述頗豐,其《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他與李惠仙、王桂莖共育有9個子女,先後有7個曾到國外讀書或工作。作為一位近代教育大家,梁啓超在子女教育上確實下了極大的工夫,對教子之道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 孩子在學你:梁啓超談教育
    父親的眼界,為孩子打開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01最好的教育,是眼界教育所謂教育,拼的不是財富出身,而是父母的眼界格局。怎樣看出父母眼界的差異?同樣是在街上遇見一個乞丐,一般父母可能會趁機教育孩子:「你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只能像他們一樣乞討為生。」
  • 「子不教 父之過」:古代父親的三大教子之道
    做人立品,躬行仁義對於品德修養的學習是古代父親教子的第一課。儒家的教育把道德教育擺在一個極其重要的地位。《論語》中就曾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和今天「分數至上」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古代父親們的教育觀眾,對於知識的學習,是遠遠排在道德修養之後的。
  • 梁啓超一門九個子女,三院士丶六專家的成功家教經驗
    後來,在村裡倒是上首之富,傳至他們兄弟姐妹,個個你爭我鬥,人人不肯吃虧,骨肉分離的結果是各家單打獨鬥,反倒落了人後。又曾有一女同事,在總部開會間歇時間聊天,說到子女的穿著,非名牌則自卑不如人。我聽後說,那也是你從小灌輸她」先敬羅衣後敬人」的結果,有條件讓孩子吃好穿好本沒錯,但不可踮起腳尖抬身高。自尊不等同虛榮』打扮不等於喬裝。
  • 走進名人,梁啓超、魯迅、莫言聽名人講家庭教育的核心
    關於教育,梁啓超說:必須引導孩子的趣味!感官快樂通常都是短暫的,一頓美食或一場Party帶來的快樂很難持續,且遵循收益遞減規律,閾限會逐漸提高,快樂越來越難,只能通過不斷增加刺激和驚喜來實現,滿足後又難免落入空虛;而基於價值體驗的幸福卻可以持續很久。所以,主張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兒童或青年趣味正濃而方向未決定的時候,給他們一種可以終身受用的趣味。
  • 【家教】梁啓超10句話,9個子女皆成大才!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同時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他有九個子女,個個了得。長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啟禮三人均為中國院士,三子梁思忠是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國民黨軍官,四子梁思達是畢業於南開大學的經濟研究者,長女梁思順為詩詞研究專家,次女梁思莊為著名圖書館學家,三女梁思懿為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是新四軍早期革命者。小編為大家選擇梁啓超家書中的十句話,分享梁啓超的教子經。
  • 「忠厚老實之人都難成大器」,曾國藩告訴你,這3個毛病得改
    「忠厚老實之人都難成大器」,曾國藩告訴你,這3個毛病得改縱觀歷史,我們能夠 發現那一些成功人士,極少有我們口中所說的忠厚老實的人,反倒是一些「不學無術」、擁有「小聰明」的人。花一點時間看他寫的家書、日記等文稿,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
  • 當許知遠遇見梁啓超,會碰出怎樣的火花?
    那麼梁啓超呢?是否只是中學歷史教科書裡那張靦腆羞澀的照片?「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的發起者?備受讚譽的「國學大師」?抑或是「中國第一精英家庭」中教子有方的父親?而當許知遠決定去寫一部梁啓超的傳記,我們發現,是時候重新認識梁啓超,也是時候重新打量許知遠。
  • 梁啓超:一條狗的使命,為開民智而發聲
    讓我寫可以,還請斬我首級,在下去九泉之下縱筆狂歌,但我還活著的時候,你休想讓我寫出一個「吾皇萬歲」來。20萬白銀,是什麼概念呢?當時在教育部工作的魯迅一年的工資約為3000元上下。放在今天,在教育部供職,月薪起碼都有個5000上下,年薪約為6萬元。也就是說,這20萬白銀,最少相當於今日的400萬。
  • 梁啓超《為學與做人》:孩子上學到底應該學什麼?
    《為學與做人》是梁啓超在蘇州應邀講學時發表的一番演講,在這篇演講中,他指出為學與做人,要達到孔子所說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境界。:「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碰見的事理是複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刻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
  • 先學做「人」、與世界相處——被遺忘的中華教子之道
    現在社會中很多父母天天為孩子教育焦頭爛額,孩子行為習性亂做一團、自殺、自殘、傷害他人、不學無術、目無尊親、厭惡工作生活..我們老祖先有經典、有方法,您不學,這能怨得了誰呢?。經典教子之道—《孩子要有好老師》教之有道,學之有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 梁啓超九個子女皆成大才,就因為他這10句話!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同時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
  • 梁啓超與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癢」,她憑一封回信讓丈夫收了心
    這個缺陷給梁啓超的事業帶來了很大的阻礙,梁啓超雖博學多才,但由於其說話時帶著濃厚的廣州口音,很多人都聽不懂他的話。 1898年7月3日,光緒皇帝召見梁啓超。依清朝舊制,舉人被皇帝召見通常會被賜予翰林或內閣中書,賞四品銜。但聲望極大的梁啓超,最後卻只被賜了個小小的六品頂戴。這個原因背後,就是因為梁啓超的「官話」說得實在差。
  •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最牛老爸」梁啓超的教育到底牛在哪兒
    一提起梁啓超,我們都知道,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實際上,褪去這些光環,他還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父親。梁啓超有9個孩子,各個出類拔萃,是國家棟梁,因此被稱「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可謂是家庭教育的奇蹟。梁啓超在教子育兒上,親力親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從他的育兒方式中,我們也發現了四個值得學習的育兒方向!
  • 梁啓超是「食父食母」的怪獸
    《回望梁啓超》 第三集主持人:今天我們繼續講梁啓超的故事。1918年,袁世凱死後的第二年,中國再次出現了復闢的逆流,安徽督軍張勳利用進京調解總統與總理之爭的機會,率領辮子軍復闢了大清國。張勳復闢梁啓超在天津得知張勳復闢的消息後,大吃一驚。一年前,他與自己的弟子蔡鍔剛剛平息了袁世凱復闢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