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濫用科學、誤解人性,是一切烏託邦災難的根源

2021-02-15 書啦圈薦書

頂尖的醫生,能從幾段病理切片,就窺見患者的病根何在。同樣,頂尖的思想家,能通過幾篇簡單的文章或者演講,就能洞察時代的弊病。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災難最深重的時代,關於20世紀的反思,也是不勝枚舉,但是只有極少的思想家,能像哈耶克那樣,真正洞悉到20世紀災難的根源。

1974年,哈耶克榮獲諾獎,並發表題為「知識的僭妄」,這篇演講的重大意義在於,他指出了20世紀重大的歷史災難,源於人類試圖掌握「社會總規律」的知識野心——將科學方法論被濫用於治理人類社會。



這篇演講的特殊場合,再加上我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使我幾乎無可避免地選擇了這個題目。

一方面,不久前剛剛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標誌著一個過程又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經濟學已經贏得了類似於物理學的威望。

另一方面,人們正在呼籲經濟學家出來談一下,如何才能使自由世界擺脫不斷加劇的通貨膨脹這種嚴重的威脅。

然而,正是大多數經濟學家曾經推薦甚至極力促使政府採取的政策,造成了這種局面。

在我看來,經濟學家在指導政策方面沒有做得更為成功,同他們總想儘可能嚴格地效仿成就輝煌的物理學這種嗜好大有關係。

今天我首先想解釋一下,這種唯科學主義的謬誤,如何直接導致了最近的經濟政策中一些最嚴重的錯誤。

本篇演講發表的70年代,歐美各國深陷「滯漲」:濫發紙幣,消費萎縮,大量失業。

 

我曾與之論戰的理論,是一種有關正確的科學方法的錯誤觀念的產物,但是在過去30年裡,它一直指導著貨幣和財政政策。

但是我認為,它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我們現在也已經知道,照這樣的理論採取行動是十分有害的。

 

這使我提出了一個關鍵性問題。與物理學的情況不同,市場是一種十分複雜的現象,它取決於眾多個人的行為,對決定著一個過程之結果的所有情況,幾乎永遠不可能進行充分的了解或計算。

但人們常常十分幼稚地認為,這樣的觀點是科學工作所必需的,但它卻引起了一些荒謬的後果。我們當然知道,在談論市場和類似的社會結構時,有許許多多的事實是我們無法計算的,對於它們,我們僅僅具有很不精確的一般知識。

他們經常生出一種十分愜意的幻覺:他們能夠進行計算的因素,才是唯一相關的因素。

例如,總需求與總就業之間可能僅僅有著「大約的相關性」,但這是我們能夠得到量化證據的唯一關係,於是它便成了進行計算的唯一的因果關係。

以此為標準,有可能存在著助長錯誤理論的更「科學的」證據,因為它比正確的解釋更「科學」而被接受,至於正確的解釋,卻因為不具備足夠的量化數據而被否定了。

 

大蕭條,是這個時代的痛點。

在我看來,對此正確的解釋是,在不同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分布與這些產出的生產中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的配置之間,存在著不一致。

失業表明相對價格和工資結構受到了扭曲(通常是因為壟斷或政府的價格鎖定),為了在所有部門恢復勞動力的供需平衡,有必要改變相對價格和轉移一部分勞動力。

 

對失業原因的種種解釋,是一種經驗理論——例如,如果貨幣供應持續不斷,普遍增加工資就不會導致失業;但它肯定無法使我們得出有關工資率、勞動力分布的具體量化預測的理論。

 

但是,在經濟學領域,我們為什麼必須為人類對某些事物的無知做出解釋呢?

要知道,在自然科學中,人們肯定會期待科學家提供有關這種事實的準確知識。對自然科學的範例有所體驗的人,會對這種立場十分不滿,他們會堅持自己在自然科學中形成的「證實原則」,這也許不足為奇。

這種狀況的原因在於我已簡單說過的一個事實:社會科學同生物學差不多,但和大多數自然科學不同,它要處理的是性質複雜的結構,也就是說,它所處理的結構,只能用「包含著較多變量的模式」加以說明。

以競爭過程為例,只有當它在相當多的行動的個人之間進行時,才會產生一定的結果。

 

我們的理論所要說明的,是在一個功能良好的市場中自發形成的決定著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的因素,就這一理論而言,以上所言尤其正確。

蘇聯計劃經濟

市場過程的每個參與者所擁有的特殊信息,都會對價格和工資的確定產生影響。這方面的全部事實,我們是無法知曉的,因此我們無法測知它對這種秩序的偏離程度,而且我們無法從統計學的角度,對我們的理論——對價格和工資的「均衡」系統的偏離,使某些產品和服務不可能按定價售出——加以檢驗。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正是政府的幹預,導致了整個經濟系統的扭曲,從而加劇了大蕭條。


許多人認為,我對經濟學的數學方法一概加以反對。事實上,我認為數學方法大有益處,它使我們可以利用代數方程式,去描述某個模型的一般性質,即使我們對決定其具體面貌的數據一無所知。

沒有這種代數方法,我們對市場中不同事件的相互依賴性,就很難窺其全貌。不過這也導致一種幻想,使我們認為可以用這種技術去搞定和預測各種量的數值,於是徒勞地想找出量的常數。

儘管數理經濟學的近代奠基人沒有這種幻想,這種情況還是發生了。

 

他們認為,只有可計算的數據才是重要的——這種迷信在經濟領域造成實際危害的事例可能為數不多,但目前的通貨膨脹和就業問題卻是十分嚴重的一例。

它所造成的後果是,經濟學家中有著唯科學主義頭腦的大多數人,對很可能對造成廣泛失業的真正原因漠不關心,因為它的作用無法用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可計量的數據關係加以證實,他們幾乎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可以計算的表面現象上,由此產生的政策使事情變得更糟。

當然,必須隨時準備承認,我認為對失業現象做出了正確解釋的理論,是一種內容有局限性的理論,因為對於既定環境中預計必然會出現的事件的性質,它只能讓我們做出十分籠統的預測。但是,更為雄心勃勃的理論建構對政策的影響卻沒有更加走運。

我必須承認,我更喜歡雖不完美但正確的知識,即使它留下許多無法確定和預測的事情,而不是那種貌似精確但很可能錯誤的知識。表面上遵守公認的科學標準,會給具有簡明外表的錯誤理論帶來虛名,但目前的局勢說明,這種理論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我提到這些眼前重要的實際問題,主要是想說明,一些可能涉及科學、哲學等抽象問題的錯誤,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貌似科學的方法其實是最不科學的,我們所能期待科學達到的目標,是有著明確界限的。這意味著,把科學方法無法做到的事情委託給科學,或按照科學原則去進行人為的控制,有可能招致令人悲哀的後果。

近代以來,自然科學的進步當然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於是,所有人都會以為這種能力可以使我們隨心所欲地改造社會。

 

人類社會,是一種複雜的有機體為主領域,人類不可能獲得主宰事務進程的充分知識。我們不能像工匠打造器皿那樣去模鑄產品,而是必須像園丁看護花草那樣,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識,通過提供適宜的環境,養護花草生長的過程。

自然科學的進步使人類情不自禁地覺得,自己的能力正在無止境地增長,「讓人眼花繚亂的成功」——誘使人們不但試圖主宰我們的自然環境,甚至想主宰我們的人類環境,這就是危險所在。

社會研究者認識到自己的知識有不可逾越的障礙,便應懂得謙虛為懷的道理,不至於再去充當那些極力想控制社會的狂妄之徒的幫兇;這種做法不但會使他成為自己同胞的暴君,並且可以使他成為一種文明——它不是出自哪個頭腦的設計,而是通過千千萬萬個人的自由努力成長起來的毀滅者。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獲得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中吸取過任何教訓。」

 

20世紀,對先進技術的盲目崇拜,對科學方法的濫用,造成了人類整整一個世紀的災難,至今仍讓人仍心有餘悸。但遺憾的是,大災難並未帶來大覺醒——

 

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讓人類看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曙光,但人類也再次陷入了致命的自負:無論是東亞還是歐美,不斷有科技精英提出憑藉「大數據+人工智慧」復活「計劃經濟」。

 

基因編輯技術的成熟,讓人類看到了治癒癌症等絕症的新希望,但「社會達爾文主義」也因此重新抬頭:人類通過技術可以擺脫遺傳的限制,隨心所欲地設計自身,世界上將不再有疾病,人類的智商將提高上百倍,既可以消滅貧困與不公,還可以加速人類的進化。 

歷史的斑斑血跡為何未能喚醒人類?究本溯源,我們只不過在認知上摒棄了「納粹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等錯誤思潮,卻對這些思潮的真正推手——唯科學主義的方法論,依然趨之若鶩。用錯誤的方法論批評錯誤的思潮,其結果是,那些錯誤的思潮一次次的改頭換面,並捲土重來。

給書小圈三連唄,您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哈耶克:只有觀念才能戰勝觀念,學者的使命是糾正錯誤觀念
    他親眼見證電器工業化的起飛,親身參與世界大戰;他還見證了蘇維埃的幻滅——事實上,他本身就是烏託邦的掘墓人。 凱恩斯認為,經濟蕭條的根源在於社會總需求不足,導致周期性的就業低迷。因此主張超前消費、擴大赤字,以貨幣和財政刺激經濟。 哈耶克則針鋒相對:以貨幣、財政刺激經濟,無異於飲鴆止渴——扭曲了真實的消費需求,誤導資本向上遊聚集,當急速擴增的虛假消費耗盡儲蓄,只得繼續降息印鈔,最終,惡性循環的通貨膨脹引發大蕭條。
  • 趙鼎新:在波蘭尼和哈耶克間搖擺的世界
    在波蘭尼的影響下,我當時在課堂上下多次提出,像福山這樣的觀點在世界上成了主流,其實說明了蘇聯集團的垮臺對自由主義陣營來講也許也是一場災難。本文取的是脫嵌的後一層含義,這也是波蘭尼更為強調的脫嵌的一個含義),必將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災難並給自由主義的聲譽蒙上陰影。不久後,前蘇聯地區在"休克療法"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方案下陷入空前的通貨膨脹和貧困;許多國家陷入了低質量民主和血腥的族群衝突的泥潭;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以及金融危機的拖累下,持續走向衰退。
  • 凱恩斯與哈耶克誰贏了
    文 / 葉雷  今天,我們對凱恩斯和哈耶克幾乎針鋒相對的經濟主張,已經不陌生了。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家對投資預期沒有信心而減少投資所造成的,主張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幹預和控制;哈耶克則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家的投資過度造成的,認為政府干預只會損害市場發展運行的機制,堅決捍衛自由市場秩序的理念。
  • 電影《混凝土烏託邦》,樸敘俊、樸寶英將以夫婦身份登場!
    演員樸寶英、樸敘俊和李秉憲將合作出演嚴太華導演繼《被困的時間》之後時隔4年推出的新電影《混凝土烏託邦》(暫譯名)。最令人驚喜的是,樸寶英、樸敘俊將在影片中飾演一對夫婦。據悉,《混凝土烏託邦》準備在2021年3月份開機,是一部災難驚悚片。
  • 毀滅人性的根源在哪裡
    河南永城瑪莎拉蒂車主富二代譚明明撞寶馬的事件塵埃落定,終審判決譚明明無期徒刑,那麼大好的青春就要在監獄中度過,沒有了曾經的風流倜儻,自由自在,失去的,永遠都不會再回來,而兩個死亡的人,永遠還明白這麼回事,就永遠離開了,這樣事件發生,的確讓這個社會人去反省,毀滅人性的根源在哪呢
  • 哈耶克對亞洲的啟示
    我們對於彼此之了解的知識、關於人類行為的知識、關於信仰的知識,甚至關於我們本人的處境的知識,都具有如此性質。哈耶克所針對的是經濟學的思維模式——及思考社會的模式——這種思維模式都假定: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不會變化的,其偏好是確定的,一切經濟問題只在於去弄清經濟活動主體到底需要什麼。
  • 3部病毒疫情災難電影,揭露更深層次的人性!
    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硬科幻電影,大量涉及生物學、病毒學、量子學理論等。當然,對於zhen治陰謀,人性,科幻,懸疑,生化攻擊,應該有的都有了。本片題材其實挺新穎,到底這個細菌或者病菌是未來人送回現代人的警示,還是過去的人存放在太空留給未來的種子?或者說它是為了警示對於過去的現代人不要為了一己私利過度地開採大自然吧,還是帶有一些環保的理念,值得一看!
  • 哈耶克如何看經濟學家的使命
    3月23日,是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的忌日。1992年的這一天,哈耶克逝於德國弗萊堡,享年93歲。他離開我們已有27年,但他留下的精神遺產卻值得我們不時回味。在這裡,筆者想談一下他如何認識經濟學家的使命。
  • 哈耶克熱潮:中國思想轉向的標誌
    而哈耶克自己則認為,頭腦糊塗是對自己的一大讚美。很多人看起來腦子清晰,往往是因為,他們用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有效地遮蔽了真正的問題;而糊塗的頭腦,拒絕用慣用的套語和流行的概念,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原創性了解,是獨立思想前的一個重要條件。哈耶克的一生,則堅定不移地獨闢蹊徑。生於1899年的哈耶克,在長達92年的漫長人生中,把自己對智識的追求踐行到了極致。
  •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7大觀點
    在1940年代,世界剛剛經歷過1929-1933年的大蕭條,西方各國的經濟復甦在當時依然是步履維艱、路途漫漫,但整個世界那時又捲入了由希特勒納粹帝國和日本軍國主義所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災難之中。當時,許多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各界人士對自由市場體制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懷疑,以致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路》中,就不無感嘆地說:「根據目前佔統治地位的見解,問題已經不再是如何才能最佳地利用自由社會中可以發現的自發力量。實際上,我們已經著手取消那些產生不可預知後果的力量,並對一切社會力量加以集體的和『有意識』的指導,藉以達到刻意選擇的目標,來取代那些非個人化和匿名的市場機制」。
  • 《哈耶克傳》:自由的精靈 法治的擁躉
    在這樣的例子中,哈耶克無疑就是其中一位。而其人生軌跡,尤其是思想脈絡更應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可惜的是,長久以來並沒有這樣一本詳細介紹其生平的書籍。所以,當《哈耶克傳》再版的時候就填補了這樣的空白,能夠讓人們通過這樣的書籍理解這樣的人背後的思想軌跡。  作為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對自由市場的堅守以及對法治社會的擁護可謂始終如一。
  • 哈耶克的思想為什麼並不過時?
    哈耶克的思想為什麼並不過時?最終,所有文章的旨趣「自發地」指向同一個問題:哈耶克不是那麼「專業的」經濟學家。其中,朱海就教授對《哈耶克文集》主編考德威爾的訪談中,考德威爾解答了一些對哈耶克的誤解,特別強調了哈耶克的「秩序」思想;韋森教授的文章聚焦哈耶克的市場理論;而莫志宏教授則側重於哈耶克對中央計劃的批評;黃春興教授和方欽博士都解釋了為何哈耶克後期的研究會發生轉向。
  • 哈耶克自由主義思想批判
    【關鍵詞】自由主義思想 個體 群體共同目標 哈耶克【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哈耶克是當代新自由主義的重要代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哈耶克思想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地一些知識分子甚至政界要人的追捧,影響力日盛,以至成為政治哲學中的顯學。
  • 《重讀哈耶克》:韋森重繪哈耶克思想全圖
    韋森重繪哈耶克思想全圖。 經濟學家韋森帶著為中國改革尋找思想資源和解決辦法的目的探幽索隱,重讀哈耶克關於經濟、政治、社會的經典著作,進而梳理出哈耶克思想的全息圖景。不僅如此,韋森還以自己的研究和發現,啟發讀者對於「私有財產與市場秩序」、「政府與法治」、「民主、法治與自由」等問題的思考。紛繁的知識海洋需要目光如炬的領航人,他們的導引將使航行者辨識前進的方向。
  • 教條的哈耶克主義已經衰敗
    相比之下,中國新時期的人文思想要淺薄和片面得多,它們只是在一個狹小的視野下尋求人的審美精神的解放,中國歷史的沉澱和現實社會的劇烈轉型,以及開始進行的經濟秩序、法治規則和政治體制改革等等,那時都在中國主流知識界的視野之外。而且,中國新時期的人文主義與它們痛加批判的舊制度、意識形態卻有著共同的精神母體,因此很難開闢出新的社會政治理論之路。
  • 個體主義烏託邦的政治命運
    在空想社會主義者那裡,烏託邦原有確切的定義,即意指理想化的政治設計。然而隨著不同思想家對烏託邦的誤解和濫用,其含義變得越來越混亂,個體主義烏託邦便是其中一例。個體主義是如何與烏託邦結合起來的?其最終的政治命運又將導向何方?文章在對個體主義烏託邦的起源和發展進行了梳理,並對上述問題做出了解答。陳周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幹 貨』電影《流感》:災難背景下的人性解讀
    關於這場災難,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有許多話想說,但是一時間卻又不知道從何說起。於是,電影便成為很好的情緒出口。韓國導演金成洙製作於 2013 年的災難電影《流感》(香港譯名《戰疫》),仿佛是一面鏡子,在這個疫情中能夠讓我們清晰的照一面關於「人性」的鏡子。影片《流感》上映於2013年,但大家應該想不到,電影中的許多情節都能在 7年後的今天成為現實。
  • 「託邦」五百年——託邦、烏託邦與敵託邦
    莫爾的「託邦」則指向「最壞的人獲得一切美好的東西」,「圈地運動」中「饞嘴而貪婪的國蠹」。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大洋國極權世界設計儘管大相逕庭,但都同樣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凝結了對「託邦」不同角度的深刻認識與批判。然而,百代皆行秦政治,何處桃源可避秦?無政府主義者蘭道爾稱「歷史的道路總是從一個託邦經過一個烏託邦而導向下一個託邦」。
  • 在自由與奴役之間,沒有第三條道路——哈耶克七大思想觀點
    在1940年代,世界剛剛經歷過1929-1933年的大蕭條,西方各國的經濟復甦在當時依然是步履維艱、路途漫漫,但整個世界那時又捲入了由希特勒納粹帝國和日本軍國主義所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災難之中。當時,許多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各界人士對自由市場體制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懷疑,以致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路》中,就不無感嘆地說:「根據目前佔統治地位的見解,問題已經不再是如何才能最佳地利用自由社會中可以發現的自發力量。實際上,我們已經著手取消那些產生不可預知後果的力量,並對一切社會力量加以集體的和『有意識』的指導,藉以達到刻意選擇的目標,來取代那些非個人化和匿名的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