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熱潮:中國思想轉向的標誌

2020-12-13 騰訊網

[摘要]哈耶克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伴隨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國家現代化過程,以及中國社會發展的曲折坎坷。而上世紀90年代形成的哈耶克熱,也正是中國當代思潮轉向的標誌之一。

哈耶克——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20世紀80年代裡根-柴契爾主義的精神導師;其思想被公認為對於前計劃經濟國家的市場轉型有巨大推動力;而他本人更是被認為對整個當代人類經濟社會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學者。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1962年內部出版,本書對中國思想界產生過無法估量的深刻影響。

哈耶克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伴隨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國家現代化過程,以及中國社會發展的曲折坎坷。而上世紀90年代形成的哈耶克熱,也正是中國當代思潮轉向的標誌之一。

哈耶克

最傑出的頭腦糊塗的經濟學家

哈耶克一生中最強大有力的理論對手凱恩斯調侃說,哈耶克是歐洲最傑出的頭腦糊塗的經濟學家。而哈耶克自己則認為,頭腦糊塗是對自己的一大讚美。很多人看起來腦子清晰,往往是因為,他們用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有效地遮蔽了真正的問題;而糊塗的頭腦,拒絕用慣用的套語和流行的概念,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原創性了解,是獨立思想前的一個重要條件。哈耶克的一生,則堅定不移地獨闢蹊徑。

生於1899年的哈耶克,在長達92年的漫長人生中,把自己對智識的追求踐行到了極致。他的思考範域寬廣得不可思議:畢生發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專著,涵蓋範圍從純粹的經濟學到理論心理學,從政治哲學到法律人類學,從科學哲學到思想史。

因為活得足夠長,哈耶克的一生穿越了由一戰、二戰、冷戰、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東歐轉型等重大歷史事件相續譜就的20世紀歷史。也以當代人的身份,親見近睹全球自由主義經濟秩序及其國家制度的崩潰、極權主義運動的興起與滅亡、經濟周期性蕭條、民主國家的成長等。他用自己「糊塗的頭腦」所構建起來的獨特理念,也因此在現實世界的變遷中,獲得了類似冶煉及驗真的機會。同一個哈耶克於不同的時代,扮演了彼此截然不同的角色。

比如,哈耶克曾被當做是異端,在諸如羅素、熊彼特、愛因斯坦等傑出頭腦都認為,中央計劃經濟或民主社會主義,可能是未來人類社會的一種好的選擇時,他寫了《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大聲疾呼計劃經濟之路,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被冷戰的陰影所籠罩的時代,他是耐心細緻,涉獵廣泛的思考者,既反思科學哲學,又捍衛古典自由傳統,被當做是通雅之士。而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由於一系列的政變,諸如福山這樣的學者激動地宣布,不僅意識形態的鬥爭已經結束,連歷史本身都已接近終結,哈耶克則以《致命的自負》一書提醒人們在知識和理性上都必須有節制:「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但我們有可能知道什麼是錯的。」

中國社會轉型的思想資源

1992年哈耶克去世,幾乎所有的訃告中,人們都稱其為20世紀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但對其偉大成就的本質至今爭論不休。哈耶克不可避免地遭到誤讀,因此也不斷有人因自己新的理解而發出重讀哈耶克的邀請。

從上世紀40年代潘光旦詳細介紹《通往奴役之路》開始,哈耶克在中國的傳播,伴隨著現代中國的奮鬥,已逾半個世紀。哈耶克對集體主義與計劃經濟的批判,對自由的堅定捍衛,對民主法治的詮釋,以及他對改革與傳統關係的分析,都獲得了中國思想界與知識人的關注與回應。

中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先從文學、文化開始,比如薩特、尼採、弗洛伊德、海德格爾、弗洛姆等被譯介進來,當時用於思想批評工具的,是西方的文化和文藝理論。而進入90年代以後,中國體制轉型的逐漸展開,社會變革的熱點相應變為市場經濟、民主法治等,哈耶克的著述也被大量引進,受到中國社會哲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們以及法學界的歡迎。90年代出現的哈耶克之熱,正是中國當代思潮轉向的標誌,把人們從存在的意義、人性的價值尺度,引向對社會秩序與制度的思考。

經濟體制的轉型,顯然是中國制度轉型中最受矚目的。但它的成功,並非沒有陰影和代價。各種嘆息與幽怨,遊走在這個經濟成績傲人的社會裡:人文價值的失落、道德倫理的敗壞、人性之惡的膨脹、社會秩序的失範……於是,經濟學家韋森於今年開始發起重讀哈耶克的邀請,期待人們從哈耶克的經濟學思想中,獲得對當下中國有益的思想資源。至於這種重讀,是否會形成另一種思想路徑,則需要更多的觀察。

哈耶克與中國學者

第一位與哈耶克接觸的中國學者—周德偉:1932年,周德偉留歐負笈至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得到哈耶克指導兩年。1937年周德偉結束留學回國,擔任湖南大學經濟系主任,參與創辦《中國之路》,傳播自由主義、民主、法治、人權與市場經濟,對當時種種集體主義、計劃經濟的思潮嚴加抨擊。1970年,周德偉將《自由憲章》一書翻譯成中文。

第一位跟隨哈耶克獲博士學位的華人經濟學家—蔣碩傑:1937年-1945年,跟隨哈耶克學習。之後成為華人中首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家提名的學者,先後任北京大學教授、臺灣「行政院」經濟顧問、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創院院長。他基於哈氏思想建立的貨幣金融理論為臺灣20世紀50年代-70年代的經濟轉型,甚至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做出了突出貢獻。

第一位翻譯哈耶克的中國學者—殷海光:在周德偉的推薦下,殷海光於1953年開始翻譯《通往奴役之路》,從1953年9月-1954年10月,此書在雷震主辦的《自由中國》雜誌上連載。在哈耶克思想的影響下,殷海光自己也從激烈批評傳統文化的姿態中調整過來,認為批判傳統只會使自己成為文化的失落者,應該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即闡發傳統中那些有活力的價值,並通過創造性的詮釋使之成為指導現代生活的倫範。與其擁抱僵死的禮治傳統,不如重新激活禮的精神血脈,使之轉化為哺育現代民主與法制的土壤。這一觀點,在當下中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第一位對哈耶克作品進行較為全面譯介的學者—鄧正來:他所撰寫的《規則·秩序·無知:關於哈耶克自由主義的研究》、《哈耶克社會理論》、《哈耶克法律哲學》等論著,被公認代表著漢語世界哈耶克研究的先進水平。

【哈耶克在中國的傳播】

20世紀40年代

潘光旦1946年政論集《自由之路》中,詳細介紹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當時潘對「通過國家行為進行社會改良」抱有期待,覺得哈耶克的力量是一種偏激但有價值的洞見。

20世紀50、60年代

哈耶克的作品以內部讀物和批判的對象進入中國。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物價與生產》。196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兩本書譯者都是騰維藻、朱宗風。

20世紀80年代

哈耶克在中國開始得到公開的正面評價。1974年哈耶克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1988年,在一套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作」叢書中,哈耶克的《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也在其中。

20世紀90年代

1991年,《致命的自負》出版。1997年,《通往奴役之路》重新出版,《自由憲章》出版。2000年,《法、立法與自由》出版。2003年,《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出版,同年,《哈耶克傳》出版。

2005年

華人哈耶克學會成立。當年8月26日,第一屆年會召開。據悉,今年8月27日至9月3日,第十屆華人哈耶克學會年會將在臺灣舉辦

相關焦點

  • 《漫說哈耶克》:中國語境中的自由思想大師
    [導讀]在中國,哈耶克的影響顯得十分弔詭。哈耶克對國內學界影響最大的,不是作為經濟學家的哈耶克,而是身為自由思想家的哈耶克。中國的意識形態屬性上,天然傾向於國家控制市場的凱恩斯主義。 哈耶克對國內學界影響最大的,不是作為經濟學家的哈耶克,而是身為自由思想家的哈耶克。中國的意識形態屬性上,天然傾向於國家控制市場的凱恩斯主義,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勃興,也是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之下,中國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從未真正放開過——哈耶克的自由市場理論在中國反而缺乏真正的市場。
  • 哈耶克思想的中國流播史
    無論是對作者本人,還是對中國而言,哈耶克(1899-1992)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一書都具有特別的意蘊。哈氏在該書中發出的警示,不僅奠定了他在20世紀最大的意識形態之爭中的特殊地位,也使其與計劃經濟模式及其實踐轉型結下了不解之緣。
  • 哈耶克的思想為什麼並不過時?
    哈耶克的思想為什麼並不過時?最終,所有文章的旨趣「自發地」指向同一個問題:哈耶克不是那麼「專業的」經濟學家。其中,朱海就教授對《哈耶克文集》主編考德威爾的訪談中,考德威爾解答了一些對哈耶克的誤解,特別強調了哈耶克的「秩序」思想;韋森教授的文章聚焦哈耶克的市場理論;而莫志宏教授則側重於哈耶克對中央計劃的批評;黃春興教授和方欽博士都解釋了為何哈耶克後期的研究會發生轉向。
  • 《重讀哈耶克》:韋森重繪哈耶克思想全圖
    韋森重繪哈耶克思想全圖。   【致敬辭】   作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的思想博大精深,通過中文譯本完整領略其著作精髓並非易事。經濟學家韋森帶著為中國改革尋找思想資源和解決辦法的目的探幽索隱,重讀哈耶克關於經濟、政治、社會的經典著作,進而梳理出哈耶克思想的全息圖景。不僅如此,韋森還以自己的研究和發現,啟發讀者對於「私有財產與市場秩序」、「政府與法治」、「民主、法治與自由」等問題的思考。紛繁的知識海洋需要目光如炬的領航人,他們的導引將使航行者辨識前進的方向。
  • 哈耶克:自由和市場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2016年首屆中國經濟學獎獲得者錢穎一在長期的求學、研究和任教工作中,與多位世界知名經濟學家有過密切合作與交往。這些學者對現代經濟學有舉足輕重的貢獻,其學術思想對中國改革有多種層次的重要影響。
  • 哈耶克自由主義思想批判
    【摘要】圍繞著對自由的辯護,哈耶克提出一系列頗有爭議的觀點。他所理解的人類關係僅局限於受私人目標所引導的生活領域。但是,在公共問題產生並要求解決的領域內,個人間的交換關係及原則顯然不再適用。群體成員關切著共同的目標,他們必定會把自己的思想成果或物質性成果加以普遍化,以使缺失有效性的公共事物得到修復。
  • 楊小凱:我所了解的哈耶克思想
    哈耶克  文/楊小凱    哈耶克對人類思想的影響可能會與孔子思想對中國人的思想的影響一樣深遠和無孔不入。當時我並未讀哈耶克的書,但看了他的書後,才發覺,他的思想涵蓋了我的想法,細想起來,我大概是看了弗利德曼等人的書,間接受了哈耶克思想的影響。再看看胡平等人講到社會主義經濟由於是看得見的手,所以當這種經濟轉入市場經濟時,人們不會自願地接受市場的懲罰,因而造成改革的困難。看過哈耶克書的人都會發覺,這些思想都是他所首創的。
  • 教條的哈耶克主義已經衰敗
    從晚清立憲到民國革命,從新中國建國到改革開放,我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向西方(包括蘇聯)學習,從亞當·斯密、盧梭、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到當今的弗裡德曼、羅爾斯、哈貝馬斯、施特勞斯,哈耶克當然也在其中。  從一百五十多年的社會政治思想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種西方思想潮流的引入,任何一種傳統思想的復興,都有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緣由,哈耶克之於當代中國也是如此。
  • 哈耶克:市場經濟的堅定捍衛者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馮興元  提要:如果要列舉出20世紀最著名的兩位經濟學家的話,可能只能列舉出凱恩斯和哈耶克。哈耶克被稱為「知識貴族」,既是經濟學家,同時也是政治思想家、法學家、心理學家。
  • 跨越2000多年,哈耶克的這個思想,和老子道家思想非常類似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負》這本書,這本書是哈耶克晚年的一本經典著作,可以說是哈耶克思想的精華所在。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核心思想?如果用一句話來闡述的話,那就是:對人類理性自負的批判,以及對「擴展秩序」理論的闡述。
  • 學者激辯中國改革:走向凱恩斯還是哈耶克?
    今天,當改革進入深水區,與當年四萬億的政府投資幹預相比,「微刺激」能否讓中國經濟頂住下行壓力?加強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是否意味著政府就不再「插手」經濟的實質性運作?凱恩斯與哈耶克,誰的藥方更「靈」?真理越辨越明——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於2014年8月8日晚,展開了一場關於凱恩斯、哈耶克與中國改革未來的「激辯」。
  • 高連奎:看哈耶克如何忽悠中國一代人
    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高連奎(資料圖)  哈耶克忽悠中國一代人,一代學者都拿哈耶克進行忽悠,哈耶克到底是個什麼人?哈耶克的一生的悖論很多,他終生反對社會主義,但他的經濟學思想卻是來源於馬克思;他一生反對道德與社會正義,而他卻曾是芝加哥大學的道德學教授;他三十多年不研究經濟學之後,卻獲得了半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反對福利社會,但卻因為芝加哥大學給的退休金太低而辭職;他的成長受到日耳曼文化的滋養,而他卻一直為融入英美主流社會而努力。
  • 一場關於哈耶克的暢談
    一場關於「哈耶克」的暢談經濟網訊(記者 劉硯青)毫無疑問,弗裡德裡希·馮·哈耶克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自由主義哲學家、政治思想家之一。哈耶克從未將自己的思維局限於理論研究,他的目光時常會觸及社會現實與時代動向,這也使得他的理論對20世紀的歷史進程產生了實際的影響。《哈耶克傳》由《漫說哈耶克》作者秋風潛心譯作,是初譯本出版十年之後由譯者親自精心修訂而成,語言流暢,極具學術價值。傳記全面記錄了哈耶克的一生,反映出這位著名公共人物的思想發展軌跡。
  • 凱恩斯大戰哈耶克:自由市場還是政府干預?
    凱恩斯與哈耶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之上研究商業繁榮和蕭條的周期,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 哈耶克認為,改變經濟的「自然平衡」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凱恩斯認為,標誌著一個周期結束的大規模失業和困難,可以靠政府開支來緩和。
  • 在自由與奴役之間,沒有第三條道路——哈耶克七大思想觀點
    就是在那樣一個歷史背景中,哈耶克當時十分孤寂但卻又數十年持之以恆地堅持認為,政府主導經濟會限制個人自由、摧毀人們的責任感和社會的道德基礎;會阻礙財富的生產,造成社會貧困;亦會導致極權主義政府的興起。哈耶克當時就警告說:「我們逐漸放棄了經濟事務中的自由,而離開這種自由,就絕不會存在以往的哪種個人的和政治的自由」。哈耶克接受諾貝爾獎哈耶克論證道:「國家一旦負起為整個經濟生活制定計劃的任務,不同個人和集團的應處地位就必不可免地成了政治的中心問題。
  • 哈耶克對亞洲的啟示
    有些人會覺得,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是(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爾博士開出的靈丹妙藥,他們認為把市場刺激與注重實效的幹預巧妙地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但他們對經濟發展作為目標卻沒有任何疑義,這確實是一個可欲的目標。那麼,哈耶克的觀念在此有什麼用處嗎?哈耶克的思想對我們思考與此一問題相關的各個層面都很有助益。
  • 《哈耶克傳》:自由的精靈 法治的擁躉
    即人們對其思想的解讀並非存在於他在世的時刻,而是在其去世很長時間才重現撿拾起來。在這樣的例子中,哈耶克無疑就是其中一位。而其人生軌跡,尤其是思想脈絡更應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可惜的是,長久以來並沒有這樣一本詳細介紹其生平的書籍。所以,當《哈耶克傳》再版的時候就填補了這樣的空白,能夠讓人們通過這樣的書籍理解這樣的人背後的思想軌跡。
  • 凱恩斯與哈耶克誰贏了
    文 / 葉雷  今天,我們對凱恩斯和哈耶克幾乎針鋒相對的經濟主張,已經不陌生了。凱恩斯認為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赤字和公債,擴大政府支出,增加國家投資和消費,變相主張"貨幣國有化";哈耶克則認為把貨幣的發行權交給私營銀行,私營銀行基於自身利益而提供健全的、穩定的貨幣,主張"貨幣非國有化"。
  • 哈耶克與凱恩斯的巔峰對決
    在20世紀眾多經濟學家當中,有兩位經濟學家是我們不可忽略的,他們分別是奉行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理論看似相背離的哈耶克與凱恩斯。哈耶克與凱恩斯兩位經濟學巨人的核心觀點分別體現在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1944年)以及《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年)之中。凱恩斯主義幫助美國度過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階段。
  • 哈耶克與皮諾切特
    哈耶克最具爭議的政治參與,發生在智利。哈耶克雖然不像米爾頓·弗裡德曼和芝加哥學派那樣與皮諾切特(Pinochet)政權「同謀」,但他公開支持擁護市場意識形態的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的強人,而反對民主選舉的社會主義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