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自由和市場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2020-12-13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

編者按: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伴隨著現代經濟學引入中國並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實踐相互作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2016年首屆中國經濟學獎獲得者錢穎一在長期的求學、研究和任教工作中,與多位世界知名經濟學家有過密切合作與交往。這些學者對現代經濟學有舉足輕重的貢獻,其學術思想對中國改革有多種層次的重要影響。

我們從錢穎一教授的《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中信出版社,2017)一書第九章「經濟學家的思想」中選取十篇文章,推出《思想的力量·錢穎一筆下的十位經濟學家》系列,每周三為讀者展示錢穎一教授筆下的一位經濟學家。

本期經濟學家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的著作影響相當廣泛,包含了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20世紀三十年代,哈耶克和奧斯卡·蘭格關於計劃與市場的爭論深刻影響了此後的經濟學思想和實踐。他於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84年,在英國首相瑪格利特·柴契爾的推薦下,他獲得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名譽爵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以表彰他對經濟學研究的貢獻。之後哈耶克又擔任了薩爾斯堡大學(Universityof Salzburg)的客座教授。哈耶克在1992年於德國的弗萊堡去世,享年93歲。

哈耶克是錢穎一筆下的第十位經濟學家,也是在這十位中唯一一位他不曾相識的。

哈耶克:自由和市場的力量

(2013年6月29日)

本文為錢穎一教授在博源年會上的發言,原載於《財經》2013年第25期

剛才兩位從英國來的演講人談了柴契爾夫人在英國的影響,三位從美國來的演講人談了裡根總統對美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在座的多數都是中國人,我們對中國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特別是鄧小平先生的貢獻,有親身經歷和體驗。這三位領導人,柴契爾夫人、裡根總統、鄧小平先生,他們有一些類似的想法和做法。而他們三位發揮作用的起始點又是在同一個時間:柴契爾夫人1979年當選英國首相,裡根1980年當選美國總統,而鄧小平推動的改革起始年是1979年。也許這是一個巧合,其實不是。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做出有巨大影響的事情,一定有其歷史背景。這三個國家——英國、美國、中國——國情非常不同。但是,它們當時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歷史背景,因此也是一個共同的歷史機遇。這個歷史背景是什麼呢?

當我們回過頭來看20世紀的人類歷史,就不能不注意到這樣一種情況:在20世紀,在全世界範圍內,人們有過一種非常強烈的理想和追求,就是對計劃經濟、對政府管制的市場經濟、對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有著非常高的期望,希望能夠通過政府來提高生產率,同時也使社會變得更公平。帶來這種追求的背景是因為對「自由市場」的不信任,對它帶來的經濟不穩定和社會不公平的不滿。應該說在100年前,這樣的想法在知識分子中,特別是在教育程度高的人中,是很普遍的,而且這種思想發源於發達的西方國家。同時,這種思想對貧困人群也極具吸引力。

20世紀見證了這種思想的實踐。不僅有1/3人口的國家完全實施了計劃經濟,即使在另外2/3人口的國家也實施了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幹預。這些國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發展中國家,除了少數之外,大多數都走了政府主導的發展道路;另一類是發達國家,包括英國和美國,凱恩斯主張政府干預的經濟思想在相當長時間內佔了上風。在當時的主流經濟學中,政府主導經濟的思想的影響遠遠超過今天經常談到的諸如哈耶克和熊彼特的思想。即使在發達國家,不少經濟學家都認同政府干預、政府管制甚至一定程度的國有制,認為這不僅會帶來經濟效率的提高,而且會改善收入分配。政府干預的另一種形式是建立福利國家,在高峰的時候,有些發達國家的個人所得稅率超過90%。

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也是一個歷史背景。計劃經濟儘管從理論分析上似乎是一種比市場經濟更有優勢的經濟,因為可以「有計劃按比例」發展。但是在實踐中人們發現,計劃經濟都搞得不好,甚至出現很嚴重的災難。這是一個事實。在那些並非完全計劃經濟的發展中國家,政府主導出現了非常多失敗的例子。而發達國家包括英國和美國,在70年代的時候也出現了種種問題。20世紀這些試驗的結果,並不是像之前很多學者期望的那樣。

當時有沒有學者做出過不同的分析?有,一位重要的學者就是哈耶克。1942年,當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和其他知識分子都在認為一定程度的計劃和政府干預是改進市場的好辦法時,他寫了《通向奴役之路》一書。1945年,他發表了一篇經濟學文章,登在《美國經濟評論》(

同樣的先見者之中還有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1962年他出版了《資本主義與自由》,傳遞的是同樣的觀點。這本書並不是他作為貨幣主義者的學術論著,而是作為對社會和經濟整體看法的一本大眾化、影響很大的書。即使在西方,這些觀點和分析在80年代前還很難說是主流觀點。

之所以現在人們認為他們的分析是深刻的,是因為過去這幾十年的經驗事實提供了證據,這些事實說明了哈耶克的理論預測是對的。如果說我們今天比100年前有什麼地方更聰明一點,那就是這100年來積累了很多的事實和證據。儘管中國的情況、英國的情況、美國的情況非常不同,鄧小平、柴契爾、裡根在各自國家中面臨的國情很不一樣,但是人類在思想上和實踐上的共同點,我覺得是相通的,因為面臨相同的歷史背景。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做了方向上一致但具體措施不同的事情。

這就進入了「20世紀的大逆轉」時期,開始於1980年左右。柴契爾當時的顧問跟她說,我們不要走兩個極端,走中間道路最好。這個建議聽上去很有吸引力,但是她回答說,「不,我們要走的是哈耶克說的道路」。當裡根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很多選民說我們期望政府為我們解決經濟問題,他說「不,政府才是問題」。在中國,我們也經歷了巨大的思想轉變。當人們要爭論「姓社還是姓資」的時候,鄧小平的回答是:不要爭論,先做起來,關鍵看是否三個有利於。

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有很多方面,但我覺得用兩個中文字組成的兩個中文詞就可以概括其實質內容。這兩個字,一個是「開」,一個是「放」;這兩個詞,一個叫作「開放」,一個叫作「放開」。1979年的時候,中國的情況與英國和美國非常不同:那時中國企業百分之百公有制,民營企業百分之零,外資也是百分之零。30多年來,我們從貧困、落後的極端,發展到現在,開始步入中等收入。我們現在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我們過去30年的經濟改革和調整力度,與美國和英國相比,要大得多。

回憶100年歷史,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從追求和理想,到經過實踐發現問題,然後再轉向和調整。在這裡,觀念層面的核心問題是經濟學家爭論的計劃與市場、政府與個人,當然還有平等與自由這樣深刻的問題。這裡既有制度問題,也有價值觀問題。最近看了一句話覺得很有意義。這不是一個理論命題,而是一個經驗性的觀察,是對過去這麼多年實踐的一個經驗性概括,據說是以色列現任總統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說的。他說:

By and large, those in the world who placed freedom aboveequality have done better by equality than those who placed equality abovefreedom have done by freedom.

翻譯成中文是:

一般來說,在這個世界中,那些把自由放在平等之上的國家與那些把平等放在自由之上的國家相比較,前者在平等方面要比後者在自由方面做得更好。

我覺得100年前我們沒有辦法說出這句話,因為我們當時沒有經驗證據。經濟運行是非常複雜的,你可以從理論上說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機制,但是到最後,是要看經驗的證據。這麼多年來我們比過去增加的不僅是理論上的洞見,更關鍵的是增加了經驗上的觀察,也就是歷史的事實。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很有分量的,是一個重要的經驗觀察。

最後,我要補充一點。20世紀的凱恩斯主義也好,計劃經濟思想也好,都想解決兩個問題(至少是初衷):一個是市場經濟的不穩定,30年代的大蕭條就是例證;另一個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今天,我們剛剛又經歷了一次很大的金融危機。同時,我們也看到收入分配在幾乎所有國家內部都比20年前變得更不平等(儘管在整個世界中收入分配變得更平等了,主要是因為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大國的整體收入水平上升很快)。所以,這兩個問題仍然還沒有完全解決,這仍然是一個還沒有結束的故事。

經濟學家簡介

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

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他分別在1921年和1923年於維也納大學取得了法律和政治學的博士學位,在1923年至1924年之間,擔任紐約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耶利米·精琦(Jeremiah Jenks,曾來華調查幣制情況)的研究助理。接著他回到奧地利,協助政府處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留下的國際條約上有關法律和經濟的問題。他創辦了奧地利商業周期研究中心並擔任所長,並在1931年應邀前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

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84年,在英國首相瑪格利特·柴契爾的推薦下,他獲得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名譽爵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r),以表彰他對於經濟學研究的貢獻。之後哈耶克又擔任了薩爾斯堡大學(Universityof Salzburg)的客座教授。哈耶克在1992年於德國的弗萊堡去世,享年93歲。

生平著作: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1929.

Prices and Production, 1931.

Profits, Interest and Investment: Andother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fluctuations, 1939.

The Road to Serfdom(《通往奴役之路》), 1944.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1960.

The Fatal Conceit, 1989.

作者簡介

錢穎一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生於北京,祖籍浙江。1977級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畢業。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獲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學位、耶魯大學運籌學/管理科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任教於史丹福大學、馬裡蘭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2006年9月起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學術榮譽包括:2012年當選為世界計量經濟學會(The Econometric Society)會士(Fellow),2018年當選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獲得2009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2016年度首屆中國經濟學獎。研究領域包括:比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中國經濟、中國教育。擔任《經濟學報》、《清華管理評論》、《教育》主編,《經濟研究》編委會委員。

中文書著包括:《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中信出版社)、《大學的改革》(第一卷、第二卷)(中信出版社)、《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老清華的社會科學》(與李強共同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走出誤區:經濟學家論說矽谷模式》(與肖夢共同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與青木昌彥共同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

論文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

相關焦點

  • 《漫說哈耶克》:中國語境中的自由思想大師
    哈耶克對國內學界影響最大的,不是作為經濟學家的哈耶克,而是身為自由思想家的哈耶克。中國的意識形態屬性上,天然傾向於國家控制市場的凱恩斯主義,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勃興,也是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之下,中國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從未真正放開過——哈耶克的自由市場理論在中國反而缺乏真正的市場。
  • 在自由與奴役之間,沒有第三條道路——哈耶克七大思想觀點
    當時,許多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各界人士對自由市場體制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懷疑,以致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路》中,就不無感嘆地說:「根據目前佔統治地位的見解,問題已經不再是如何才能最佳地利用自由社會中可以發現的自發力量。實際上,我們已經著手取消那些產生不可預知後果的力量,並對一切社會力量加以集體的和『有意識』的指導,藉以達到刻意選擇的目標,來取代那些非個人化和匿名的市場機制」。
  • 《重讀哈耶克》:韋森重繪哈耶克思想全圖
    經濟學家韋森帶著為中國改革尋找思想資源和解決辦法的目的探幽索隱,重讀哈耶克關於經濟、政治、社會的經典著作,進而梳理出哈耶克思想的全息圖景。不僅如此,韋森還以自己的研究和發現,啟發讀者對於「私有財產與市場秩序」、「政府與法治」、「民主、法治與自由」等問題的思考。紛繁的知識海洋需要目光如炬的領航人,他們的導引將使航行者辨識前進的方向。
  • 哈耶克自由主義思想批判
    【關鍵詞】自由主義思想 個體 群體共同目標 哈耶克【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哈耶克是當代新自由主義的重要代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哈耶克思想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地一些知識分子甚至政界要人的追捧,影響力日盛,以至成為政治哲學中的顯學。
  • 凱恩斯大戰哈耶克:自由市場還是政府干預?
    自由市場還是政府干預? 凱恩斯與哈耶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之上研究商業繁榮和蕭條的周期,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 哈耶克認為,改變經濟的「自然平衡」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 哈耶克熱潮:中國思想轉向的標誌
    哈耶克——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20世紀80年代裡根-柴契爾主義的精神導師;其思想被公認為對於前計劃經濟國家的市場轉型有巨大推動力;而他本人更是被認為對整個當代人類經濟社會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學者。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1962年內部出版,本書對中國思想界產生過無法估量的深刻影響。
  • 《哈耶克傳》:自由的精靈 法治的擁躉
    作為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對自由市場的堅守以及對法治社會的擁護可謂始終如一。在其思想深處,儘管經歷著社會主義思潮的萌發,有著國家幹預思想的甚囂塵上。但是,其始終將自由市場秩序的維護作為自己思想的起點,而這樣的堅守來源於其學院派的長期觀察結果。
  • 楊小凱:我所了解的哈耶克思想
    讓我記錄下我讀哈耶克著作的感想,與讀者分享。  哈耶克對社會主義思想的批判與今天大多數中國人對社會主義的批判思路很不一樣。今天大多數對社會主義進行批評的中國人,多是從社會主義實行以後經濟效率不高著眼的。而哈耶克對社會主義批判的著眼點卻是制度形成的機制。哈耶克認為自由社會的制度是一種自發的過程,從沒有人有意去設計整個社會制度。
  • 哈耶克的思想為什麼並不過時?
    最終,所有文章的旨趣「自發地」指向同一個問題:哈耶克不是那麼「專業的」經濟學家。其中,朱海就教授對《哈耶克文集》主編考德威爾的訪談中,考德威爾解答了一些對哈耶克的誤解,特別強調了哈耶克的「秩序」思想;韋森教授的文章聚焦哈耶克的市場理論;而莫志宏教授則側重於哈耶克對中央計劃的批評;黃春興教授和方欽博士都解釋了為何哈耶克後期的研究會發生轉向。
  • 哈耶克思想的中國流播史
    該書使臺灣開始尋求建構適合臺灣的自由社會秩序。其後,由於周德偉和殷海光等的努力,哈氏思想幾乎在臺灣同步傳播。繼早期關注哈氏《通往奴役之路》一書的反極權主義後,臺灣思想界於1960年代後也隨著哈氏《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與自由》等的出版,開始結合中國文化傳統關注自由秩序的學理建構。
  •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7大觀點
    當時,許多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各界人士對自由市場體制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懷疑,以致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路》中,就不無感嘆地說:「根據目前佔統治地位的見解,問題已經不再是如何才能最佳地利用自由社會中可以發現的自發力量。實際上,我們已經著手取消那些產生不可預知後果的力量,並對一切社會力量加以集體的和『有意識』的指導,藉以達到刻意選擇的目標,來取代那些非個人化和匿名的市場機制」。
  • 哈耶克對亞洲的啟示
    對那些根本就對我們的歷史、傳統和社會環境懵然無知的人的建議保持懷疑態度,應該是明智的吧。但是哈耶克仍然能令我們有所收穫。任何人,如果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斯裡蘭卡和印度尼西亞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感興趣的人,都能從他的思想中獲得很多啟發。我想到的哈耶克能夠提供給亞洲的第一個值得我們記取的啟示就是,自由權利和繁榮都是自由市場的產物。
  • 宇宙的主宰:哈耶克、弗裡德曼和新自由主義誕生
    A.哈耶克等新自由主義思想家在何種程度上只關注了斯密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對自我組織市場的稱讚, 卻忽視了斯密在《道德情操論》(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闡釋非市場價值觀對於維持社會秩序至關重要的論斷。
  • 跨越2000多年,哈耶克的這個思想,和老子道家思想非常類似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負》這本書,這本書是哈耶克晚年的一本經典著作,可以說是哈耶克思想的精華所在。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核心思想?如果用一句話來闡述的話,那就是:對人類理性自負的批判,以及對「擴展秩序」理論的闡述。
  • 精選了哈耶克的36個名句,一起來學習新時代的精華!
    哈耶克(全稱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不僅是二十世紀歐洲著名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一位對哲學深有研究的學者,他把經濟學說跟哲學思想嚴密的結合,創造出了一個以堅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凱恩斯主義和集體主義為主導的新學科——經濟社會哲學,他本人也被稱為自由市場、自由主義的代言者。
  • 哈耶克:只有觀念才能戰勝觀念,學者的使命是糾正錯誤觀念
    神父在他的葬禮上致辭:當人類面臨重大危機,很多偉人去到美國,繼續思考政治和經濟——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一員。他用盡一生向人們證明:人類的繁榮、幸福和尊嚴,來自個人自由,而不是集體主義……
  • 教條的哈耶克主義已經衰敗
    從晚清立憲到民國革命,從新中國建國到改革開放,我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向西方(包括蘇聯)學習,從亞當·斯密、盧梭、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到當今的弗裡德曼、羅爾斯、哈貝馬斯、施特勞斯,哈耶克當然也在其中。  從一百五十多年的社會政治思想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種西方思想潮流的引入,任何一種傳統思想的復興,都有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緣由,哈耶克之於當代中國也是如此。
  • 【書摘】哈耶克 |《致命的自負》- 格言
    不過,哈耶克的那些與他一起討論過這一設想的同事們,卻不太甘心放棄它,他們鼓勵他把支持自由市場的主要論點寫在一份宣言裡。最初設想的簡短宣言,擴展成了一部由三部分組成的宏篇巨著,然後全書又被壓縮成了這本小書——或者說,是一份長篇宣言。原來那部大部頭著作的某些片斷被保存下來,打算另行發表在第十卷中。
  • 一場關於哈耶克的暢談
    一場關於「哈耶克」的暢談經濟網訊(記者 劉硯青)毫無疑問,弗裡德裡希·馮·哈耶克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自由主義哲學家、政治思想家之一。作於1944年的經典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一書闡述了自由與市場經濟賴以生存的基石,提出自由市場制度的瓦解將導致個人自由的淪喪。此書自問世起就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至今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正是這本書讓哈耶克的名字廣為人知。哈耶克畢生都未曾停止過對知識和真理的探索與追求,197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肯定。
  • 哈耶克:通往地獄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鋪就的
    哈耶克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對於法學、系統思維、思想史、認知科學領域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他堅持古典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自1944年第一版起,成為了古典自由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理論的闡述中最著名、最受歡迎的書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