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臻
編/李小白
2020年,一個特殊的年份。
這是一個充滿遺憾的畢業季,許多大學生焦慮又期待,匆匆畢業,渴望儀式感,也渴望在人生的下一階段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
這也同樣是一個充滿期望的畢業季,數年的學生生涯就此結束,無數新鮮的、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奔向社會,奔向未知的前方。
比起往年,今年的畢業生多了一些不同往常的遺憾——
「一月匆匆離開宿舍,沒想到就再沒能回去。行李是室友幫忙收拾、寄出的,再也沒有機會在宿舍偷偷涮火鍋、打牌了……」
「去年幫學姐拍畢業照的時候還竊喜,我都在校園裡踩好了點,今年一定能拍出特別精彩的照片,結果今年連畢業合影都是學校統一 PS 的。」
「考研上岸了,但是沒想到畢業差點卡在論文上,參考書沒有,實驗室回不去,說我們這一屆是最慘畢業生應該沒有意見吧?」
「如果讓我再上一次大四,我一定好好對待秋招。當時秋招沒回過味來就結束了,春招開始全力找工作,每天惶惶恐恐,疫情期間很多公司裁員,許多有經驗的員工都在找工作,HR 說迎來了』簡歷的通貨膨脹』,我們這種應屆生就更沒機會了。」
「每天宿舍的小群裡還是熱熱鬧鬧,只是討論的話題從畢業旅行變成了各自新入職的工作,我們宿舍一半進了大廠,而我去了一家創業公司,雖然沒有說出口,但是現在我也想去大廠看看。」
......
在收集到的故事裡,「就業」和「找工作」無疑是最高頻的關鍵詞。有些應屆生慶幸自己早早找好了工作,有些無奈面對籤下的 offer 公司毀約的現實,有些一邊感嘆著工作「史上太難找」,一邊開始準備考研考公……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就業也是社會各界最關心的關鍵詞之一。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出現了 39 次。
2020 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 874 萬人,同比增加 40 萬人,而受到外部環境影響,企業在人才招聘上呈現出了保守、緊縮的趨勢。這屆畢業生的就業確實不容易。
從整體趨勢來看,大環境一時無法改變,但是當視角聚焦到一個個個體,這屆畢業生乃至即將加入秋招大軍的 2021 屆畢業生,能從學長學姐的身上學到什麼?
V星人找來了三位一年前進了「藍廠」的年輕人,從他們的求職與入職故事中,或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工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講述者:婧楨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
所在部門:媒介中心
我的專業是新聞傳播學。其實在剛進大學的時候,我就確定了要繼續讀研、深造的目標,只是對於讀完研究生之後要從事什麼工作還沒什麼概念。
確定自己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大四報名考研之前,我就已經在不少新聞機構實習過了,但是實習下來覺得和自己不是那麼契合。
接下來的實習,我嘗試了一些網際網路公司。在一家頭部網際網路大廠做內容運營的實習經歷對我影響挺大的,是那段經歷讓我確定接下來要去網際網路或者相關行業,因為氛圍比較輕鬆愉悅,職級結構也比較扁平。
研究生接下來的階段,我去嘗試了網際網路公司的各個崗位,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慢慢去了解,具體什麼樣的崗位既能符合我的期待,又能用上我的所學知識,最後就鎖定了品牌崗。
所以在真正開始求職的過程中,我算是目標比較清晰的。但算下來,我大概花了四年的時間去梳理目標、一步步靠近目標。
2019 年的秋招,我進入狀態挺早的,vivo 是我面試的第二家公司,從投簡歷到筆試、群面、專業面、總監面,我總共經歷了六輪篩選,感覺自己就像是「披荊斬棘的妹妹」,同行的人都非常優秀。
就拿群面來說,一組十個人,八個人都是碩士,大家基本上都有大廠實習經歷,也都有非常豐富的社團經驗,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
如果說我在這樣的競爭裡有什麼優勢,那可能就是我這個人和崗位的匹配度了。最終我以品牌營銷管培生的身份進了 vivo,入職之後的前三個月都在培訓。最後一輪培訓實際上是去櫃檯輪崗,我被分到了 vivo 在南京的「中華第一店」。在櫃檯的實習,讓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消費者,了解他們對手機產品的真實需求,了解他們對vivo品牌的認知和期待,這個經歷也是不可複製的。
雖然這一年很辛苦,壓力也比較大,但是我也很幸運,在這個團隊裡擁有不設限的成長空間,也是在這裡我學會了升維思考、事事閉環,學會擁有全局觀念而不是在細節上偏執。
入職一年,我見了所有想見的明星,還跟CCTV做了《夜遊中國》的直播。做社交這一塊就是需要很活躍,我的微信聯繫人數量在一年裡也翻了一倍。
導師總是教我跳出自己的崗位,在整個公司的維度來看,怎麼樣做好一件事,怎樣做好營銷?我覺得這是一個無限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回顧過去這一年,我應該是經歷了階梯式的成長。我導師有的時候就恍惚說:「你入職一年,感覺怎麼樣?」當時我就很惶恐,因為那時候我才入職幾個月。他就說,「可能是因為你這段時間做的事太多了,就覺得你好像入職很久了一樣。」
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回顧自己從開始求職這一路走來,我只想說:「放心大膽往前走,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開始對崗位不夠了解,團隊專門送我去輪崗學習」
講述者:振仙
畢業院校:湖南大學
部門:工業設計
我是讀了研究生之後,受到周圍優秀同學的影響,才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
在開始找工作之前,我做了兩份實習。第一份實習是在一家老牌手機廠商做模塊化手機,這份工作相對來說不算落地,更偏前瞻性和概念性。第二份實習就相對來說比較落地,是實實在在跟量產項目的。
兩份實習無形之中產生了互補關係,我也差不多確定了自己的求職方向:在廣深地區求職,首選手機行業。因為對工業設計這個專業來說,手機、家電都是產品比較落地,同時待遇比較好的行業。
其實秋招我沒有拿到 vivo 的 offer,春招的時候不甘心,又換了崗位投了一次,最後在多個offer裡最終選擇了vivo。7 月經過培訓入職,我就成為了 vivo 的一名 3D 架構工程師。
簡單來說,這個崗位第一是把設計師的方案用 3D 模型的方式轉換成可以量產的、可以裝配的 3D 模型,給到工廠、架構部門和結構部門,第二就更加深入,消費者拿到的手機內部,各種元器件比如電池、喇叭這些怎麼排列,就是我這個崗位做的事情。
這個崗位需要非常豐富的經驗,我這麼一個應屆校招生加入,整個團隊對我的期待都非常高。
他們覺得我有手機建模方面的經驗積累,也願意給我更多學習的機會。
但剛進來那會兒,我對這個崗位一開始有些誤解,雖然說也在工業設計部門,但是我其實不太了解自己需要做點什麼。因為我之前的積累都是比較偏外觀設計和用戶體驗這一塊的,心裡多少有一些落差。公司還有專門的硬體架構部門,和我的崗位內容也比較匹配,我們團隊的領導就把我送到那個部門培訓了兩個月。
就這樣慢慢適應、慢慢學習,我真的覺得自己融入了公司和團隊。現在我在兼顧本職工作的同時,也會去做一些更偏前端的設計工作。
「直接工作還是讀研?我也迷茫過」
講述者:豔露
畢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
部門:用戶體驗設計
加入公司一年,有一件事,我至今印象深刻。
NEX3 發布的時候,我們和三體宇宙合作了一個聯名主題。剛接到那個項目的時候我很緊張,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讀過《三體》。項目周期還挺長,有兩個月的時間,剛開始那一周我抓緊時間看完了一本,因為這個聯名款的目標用戶就是粉絲,不能讓粉絲覺得是一群什麼都不懂的人在做設計。
後來結果粉絲也挺滿意,我們埋的一些小彩蛋都被找到了,粉絲也覺得很有共鳴。我最喜歡的一條評論就是:「這麼好的主題,居然是免費的。」
回到我的教育經歷哈。我是湖南人,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產品設計專業,現在在 vivo 的桌面設計中心,主要負責用戶桌面的圖標設計。如果你是vivo用戶,又恰好用過一套三體的桌面主題,那就是我的作品。
開始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有概念,是從大三開始的。當時同屆的同學、老師都會問你之後有什麼安排,我當時算是挺迷茫的,不知道是要繼續讀研還是直接工作。因為成績還可以,保研拼一把也能夠得著。人就是有選擇的時候才會迷茫,沒有選擇的話就只能一條路直直走下去。
我去問過學長學姐,他們都說這兩個選擇沒有利弊高下之分,主要還是看自己的想法。
找不到答案,我就去了一家北京的公司實習。實習下來,我發現工作中能夠學到特別多東西,在工作中也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確定那就是我想要的,所以就決定畢業了直接工作。
決定了之後要做的事情就比較清楚,我把之前做過的、比較完整的作業,實習時的一些項目經歷,都整理進了作品集,秋招一開始,我就投簡歷、趕面試。
我沒有給自己限定要去哪個城市那種目標,更多還是看公司。因為想做體驗設計師這個目標,在做作品集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關於去大廠還是去創業公司,我的選擇做得更早。實習的時候我待在一家創業公司,那種小團隊的激情和氛圍,我已經體驗過了。秋招的時候我投的基本上都是大廠,就是想體驗一下大廠的企業文化和團隊氛圍。
整個求職的過程還算挺順利的,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就是我每次面試都好好準備了,包括作品集的整體思路,都是有針對性的準備的。
從校園到職場這個過渡期,我覺得主動性還是挺重要的,自己必須很快學會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
剛開始那半年,我在產品模塊那邊,可能半夜 11 點還有開發者找你要圖,這個時候得自己全權負起責任,不能說我是個新人,這個不歸我管啊什麼的。
作為新人進公司,當然也有過挫敗的時刻。剛開始調崗到桌面設計中心,工作上需要創意的成分更大一些,但是我提交的方案一直被否、一直被否,我一下子就沒有信心了。
那是第一次,在工作上有了一點情緒,就是很喪,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表情。
當時腦子裡也沒有更好的想法,我們組長,也是我的導師,當時就說:「方案被否了很正常的,你現在才這麼年輕,你只要有想法就好了,你把想法提出來,你實現不了我們幫你實現。」
接下來剛好是一個周末,花了兩天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再繼續做其他的創意方案。可能大學生剛進職場的時候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會感到自己和前輩相比有大一段距離。後來我就安慰自己,有距離代表有進步和學習的空間。
心態調整好之後,工作也順利很多。雖然提案一次次被否,但是我回頭看看那些發散思維的過程也很寶貴,可能它只是不適合當下那個項目。
真正覺得融入了公司,也是在那之後——我面對了真實的自己,也找到了工作的節奏。
後記
他們在職場的第一年雖然身處不同崗位,卻同樣進步飛快,他們羽翼微張又腳踏實地,對未來有期待也有計劃,對過去有遺憾也有反思。
在2019年,和婧楨、振仙、豔露一起通過校招加入 vivo 的有 1400 名年輕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過去的一年,他們有的說「工作幾個月獲得了別人工作好幾年的經驗」,有的說「被『本分『的企業文化深深打動」,有的則說「如果再讓我從入職來一遍,我一定要更努力」。
無論是剛畢業的遺憾,還是入職一年的收穫,從校園到職場的這條路,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過的單行道。有人看似毫不費力,實際上從入學開始就已經開始計劃;有人一路披荊斬棘,只因為心中的目標堅定……
迷茫、崩潰、遺憾,這些情緒似乎人人都會或多或少經歷,但是想清楚了要怎麼向前走,光明總在不遠的未來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