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世界各國的異域文化中真的有很多事物讓人匪夷所思,就拿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來說,有美國酒瓶蓋小巷,紐西蘭露天胸罩博物館,捷克人骨教堂,甚至口香糖牆……不一而足,這些奇葩景點背後代表的一定是某一種文化的體現,儘管有些「文化」相對粗鄙!
在歐洲的小國立陶宛,也有一處帶有宗教文化背景的景點,那是一座插滿了十字架的小山,據說還是歐洲20個恐怖景點之一。但奇怪的是,我實地遊覽時,並沒有太明顯的恐怖感受,反而產生了一種淡淡地憂傷感。
著名的立陶宛十字架山,是我在參觀它之前就聽說過的一個地方。它位於立陶宛北部小型工業城市希奧利艾(Siauliai)以北12公裡處。其地理位置本身並不算特別,周圍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奶牛牧場。
其最大的特點在於整座山上插著數十萬支代表著基督教「愛與救贖」的十字架!
在天色近晚的時候,我們在當地導遊的帶領下,來到了十字架之山。由於十字架山的地勢較牧場要高一些,所以在汽車離它很遠時就能看到這座特別的小山了。
導遊表示,沒有人能準確地說出十字架山上到底插有多少支十字架。在2006年時,這座小山上的十字架數量大約有12萬支,但由於隨時會有人不停地往山上安插新的十字架,所以保守地估計,如今小山上約有50萬支左右十字架!
導遊的話我基本相信,因為就在我們來十字架山遊覽的前前後後2個多小時裡,遇到了好幾波正在往山上安插新十字架的當地人,不一會兒的功夫,山上就多了七八個。其中最高的一架有3米多高!
在小山的腳下,我發現一條小路縱貫了十字架山的中心部分。在木製臺階的上方,耶穌基督正張開雙臂的姿態,以「歡迎」或者「愛與救贖」的形象歡迎著我們這些來自東方國家的遊客。
關於十字架山的歷史,似乎已經沒法追溯到準確的起源時間了,就連當地政府的對外宣傳也只是籠統地說,十字架山,起源於14世紀。導遊說,歷史學家認為十字架山最早的證據是當地曾在14世紀被日耳曼天主教徒的條頓騎士團佔領過,而在與異教徒的戰鬥中,黑色「十字架旗」也成立當地十字架存在的最早證明。
1772年,立陶宛被俄羅斯帝國佔領,在其統治之下,國民的宗教信仰也被迫從天主教過渡到基督教,1835年之後,立陶宛人開始起義反對專制的俄羅斯統治。最終反抗被鎮壓,成千上萬因此喪生的人,根本找不到屍首,而那些死者的家屬便以在小山上安插十字架的方式進行祭奠。
據說,在1863年時,立陶宛發生了另一次規模更大的反壓迫起義,造成了更多人員的傷亡。同樣,死者家屬找不到遺體可以埋葬,所以更多代替安葬的十字架出現了。當地人傳說,在1895年時,這座小山上的十字架總數超過了10萬支!
我們所理解的十字架山,可能更接近於一處供人祭奠亡靈的、沒有屍體的無名死者墓地。20世紀以來,這座小山越來越成了天主教徒朝聖的目的地,相應地,慕名而來的好奇遊客也越來越多。這些後來者,有人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十字架。
1918年,立陶宛擺脫了俄羅斯帝國的控制,隨著天主教被恢復為國家的官方宗教,十字架山也開始舉辦各種節日和慶祝活動。而每年的宗教活動,總有新的十字架被安插到山上,到了1940年,山上的十字架總數已經突破了30萬個。
在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十字架山上又多了許多新的無名死者十字架,但具體數量沒有統計。二戰後,前蘇聯在立陶宛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立陶宛一下變成了無神論國家,十字架山的命運也被一度終結!
據導遊說,當時為了控制十字架山的規模,小山被前蘇聯的克格勃特工監管,還採取過嚴格的限制和打擊手段:如於1963年、1971年和1973年分別出動重型機械把小山的一部分山體推平,拆除十字架,木製十字架被燒毀,金屬十字架被運回蘇聯的工業區回爐熔化……
似乎所有的破壞和限制對小山來說都微不足道,因為由來已久的十字架山早在幾百年前已經形成了一種朝聖者固有的觀念,當立陶宛於1990年脫離蘇聯再次「獨立」時,小山上仍有5.5萬個十字架。
在經歷歷史的蹂躪之後,十字架之山最終還是被保存了下來,成為了立陶宛人勇敢戰鬥的民族性格的象徵,如今更成為了許多當地人為祭奠親人和各國遊客參觀的一處著名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