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麩(也叫麩皮或麩子)是種菇的主要原料之一,為食用菌生長提供氮源和營養。和木屑相比麥麩添加比例雖少,但在種菇原料中所佔成本卻挺大,因為每噸麥麩的價格遠高於木屑。
在很多技術書籍、培訓資料、乃至地方標準中麥麩的配比普遍以20%左右作為標準。在生產實踐中多數種植者也習慣了這個標準。並將此作為種香菇的基本常識和不二法則。
然而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這個被用慣了的麥麩添加標準是否是最佳的?究竟麥麩添加比例多少合適呢?或許這麼多年很多人一直都做錯了。
作為菌業有名的挑刺黨,近日不大不小菇先生就針對此做了一篇文章,題為《惹一下底層菇農》,有興趣的可以前往看看。咱們就撿稠的說,內容大概是這樣的:他到河南某地溜達時聽聞一個事,當地有菇農因不小心在配料時將麥麩比例給配錯了,搞成了10%的比例,後來嫌麻煩索性將錯就錯。誰知結果卻出人預料,非但不糟糕,反而和老配方沒有啥明顯差異。於是本著第一年沒問題,第二年就再膽大一回的態度,仍按10%添加,結果第二年仍然沒問題。於是他對周邊的人介紹自己的經驗,少加點沒事,還省錢,可人家都偏偏不信他。後來,他覺得雖然改了配方沒出意外,但還是隨大流吧,或許只是運氣好而已,他心裡也沒底了,隨即再後來的幾年他又回歸了20%的老路。
聽完這事,菇友們作何感想?10%是偶然現象還是的確有內在的成功邏輯?20%的麥麩添加量是黃金比例?是不敢越半步雷池的紅線?還是可以減少呢?
據文章推測,從眾多實踐案例來看,他認為10%至15%的麥麩添加量是相對比較合理的區間。而且他一針見血的「批判」(其實可以理解為傳授)了一些基層菇農群體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比如:懶(圖省事,環節和流程能省則省)、不愛學習、從眾心理、粗放管理、缺乏擔當等。
那麼他的判斷是基於經驗和思考還是吊人胃口,故弄玄虛呢?
前不久剛好看到一篇專門研究麥麩添加比例的文章,可以「拿來主義」。他們將麥麩添加量分為5組做對比,分別為0%、13%、20%、30%、40%,然後觀察不同麥麩添加量的發菌、菇質、產量、轉化率等指標。通過對比發現13%和20%的麥麩添加比例組的菌絲生長速度最快,30%和40%比例的減弱,0%(未添加)的長勢很慢,且瘤狀物也很少。從轉化率情況看,13%的轉化率最高,其次是20%,然後是30%、40%,0%的轉化率最低不足50%。從菇質情況看,13%和20%比例添加量的對照組菇質最優。
通過上述情況看出,13%的麥麩添加比例綜合效益最優。另外也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麥麩的添加量對發菌、菇質、產量、轉化率等指標影響很大,其添加比例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需維持在合適的範圍。
麥麩是種菇的主要原料,也是成本的關鍵構成因素,只有比例搭配合理才能達到優質高產、降本增效的目的。
當然了上述試驗只是針對某一品種做的試驗,不同品種、地域、栽培模式、管理方法、原料優劣等因素都有一定影響,其結果僅供參考。
在這裡想說的是:很多人種了一輩子菇,只是為種菇而種菇,按步就班,人云亦云,缺乏創新和批判精神,麥麩添加比例只是其中一個問題罷了。
絕大多數人認為正確的,其實不一定是真理,或者換句話說,真理可能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菌業需要更多的挑刺黨(但注意,不是找茬黨)。這樣才能保持菌業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攀登高峰。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創新絕不是憑空捏造,也不是空穴來風,要以科學為依據,理論做支撐,實踐來驗證。時代在進步,不創新有時是溫水煮青蛙,等死;但亂創新是鐫空而妄實,找死。步子不可邁太大,循序漸進為宜。
開展不同麥麩添加量培養料栽培試驗,對於提高栽培質量、效益等有重要意義。各位菇友,對待麥麩添加量的這個問題,你們怎麼看?你的添加比例多少?歡迎在文後一起交流、探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