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不幸的結局。現在我們談到婚姻,腦海中浮現的是至死不渝的約定,是從情侶到夫妻的莊嚴儀式,是相濡以沫終生的陪伴。而且在封建時期,婚姻不過是一紙婚書,父母媒妁之言。假如一個從未見過面的人被安排成你未來的伴侶,如果那個陌生人僅僅是看了一張照片就對你充滿了嘲諷,你會怎麼做呢?
在許家和張家當家的幾次會面之後,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婚姻關係已基本確定。徐志摩從不把張幼儀當作自己的妻子,她只是自己口中的「土包」。即使是兩個人的孩子,也不過是徐志摩為了家裡的老人而安心養育,從未是愛情的結晶。那是徐志摩和張幼儀婚姻的縮影。沒有任何自由可言的婚姻之路上,一朵卑微的花朵綻放。
受到徐志摩的打壓,張幼儀也漸漸自卑起來,直到柏林兩人離婚後,她才重新找回了自己。到德國以前,我什麼都怕;到了德國以後,我什麼都怕;」張幼儀說:「獨立、堅強、周全,從來不像徐志摩眼中的那樣糟糕。如果是這樣的話,不過是徐志摩不愛張幼儀罷了。從此,張幼儀開啟了新的人生篇章,徐志摩嘲笑「土包子」,把自己活成了別人眼中的女神。曾以為再無緣分,可張幼儀卻從不乏追求者!
在張幼儀剛生下第二個孩子和第一個孩子的一個月時,徐志摩帶著離婚的決心,匆匆忙忙來到柏林,只為了剛剛回國的林徽因。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宗以民法典為基礎的西方文明離婚案件,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徐志摩對張幼儀的母親和兒子一點也不關心,這也成了張幼儀頑強的性格。
隨著德國馬克貶值潮的到來,許多中國留學生趁機湧入德國,其中一人名叫羅家倫。作為徐志摩的朋友,羅家倫和社會上許多人一樣,在聽到徐志摩離婚的消息後都非常震驚。由於當時,離婚對一個女人來說是致命的一擊,不僅僅是不孝的體現,更是要面對後半生的孤獨生活。每個人都禁不住為張幼儀這位敢於打破常規的新社會女性而讚嘆。
由於對張幼儀好奇,羅家倫經常邀請張幼儀一同出遊,此時張幼儀正與小彼得和幫她照顧孩子的朵拉一起居住在柏林。在與張幼儀的多次相處中,羅家倫人感受到了張幼儀的魅力,不僅感受到了張幼儀的勇氣,更感受到了張幼儀作為一名母親的責任感。
而且張幼儀也沒多想,她雖然感覺羅家倫是德國朋友中對自己最好的一個,但只是羅家倫喜歡小一點的孩子,畢竟每次羅家倫來家裡做客,都要陪彼得玩一玩。張幼儀是羅家倫家裡的老主顧,忙著照顧孩子,忙著家裡的大事,待人也不客氣。而與徐志摩的婚姻也讓張幼儀飽受打擊,只是當羅家倫是熟絡的朋友經常來往罷了。
一次簡單的交談中,羅家倫忽然溫柔地看著張幼儀的眼睛,問張幼儀是否打算再婚,張幼儀突然明白了羅家倫這段時間的秘密心事。但是當時的社會背景還沒有完全接受離婚這件事,如果在這個時候接受這份感情,對自己家庭的名聲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張幼儀已經和四個兄弟相約,五年之內不會再結婚。
因此,面對這份真誠的感情,張幼儀退縮了,表示近期沒有再婚的打算,羅家倫很是遺憾,不想再讓他傷心的他再也沒有出現在張幼儀面前。
張幼儀在徐志摩婚姻中受過太多傷害,因而對賣弄風雅的文人政治家產生本能的反感。可是偏偏有一個文人愛上了張幼儀,他就是羅隆基。一些朋友的交往使羅隆基認識了張幼儀,羅隆基對高雅風韻的張幼儀很動心,於是對張幼儀展開了一場瘋狂的示愛攻勢。
以風流浪子著稱的羅隆基,在追求張幼儀的同時,也有自己的家庭。儘管和妻子的感情不好,但也沒有理由發展自己的婚外情。羅隆基對張幼儀很好,值得信任的張幼儀也不會被眼前的權勢所迷惑。
張幼儀很清楚他需要的是一個有愛心的人,而羅隆基不需要。因此,羅隆基的聲明沒有得到回應。羅隆基已經吃了閉門羹,他也只能灰溜溜地放棄這段關係。果不其然,張幼儀的判斷是對的,羅隆基一生風流,如果兩人當初選擇走到一起,張幼儀也不過是重複徐志摩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