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課堂 勿忘先師』——再現華南教育歷史」主題展廳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正式亮相的中山大學臨時辦事處辦學紀念柱。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攝
中山大學臨時辦事處辦學紀念柱在梅州揭幕。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攝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鵬飛 通訊員黃雅文、利彥姍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烽火課堂 勿忘先師』——再現華南教育歷史主題展暨『品粵遊徑』研學營活動」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行。活動現場,「品粵遊徑」研學營的首堂思政課走入主題展。
當日,廣州、韶關、梅州、清遠、雲浮等多地聯動,共同舉辦紀念活動。其中,粵北4市以韶關為主會場舉辦了「銘記烽火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系列活動,該活動令鮮為人知的華南教育變遷史走入公眾視野。值得一提的是,在廣州,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的「『烽火課堂 勿忘先師』——再現華南教育歷史」系列主題活動從9月3日起陸續登場。
廣州
啟動:研學營首堂思政課走進主題展
9月3日,「『烽火課堂 勿忘先師』——再現華南教育歷史」主題展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對外開放,展期為4周。當日,「品粵遊徑」研學營的首堂思政課走入展廳,帶領師生重溫華南教育歷史學術軌跡和感人事跡。活動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華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學院院長劉俊、連州劉禹錫紀念館館長曹春生受聘為「品粵遊徑」研學營導師,他們將參與研學營的課程設計和講解等多個環節。
據介紹,本次主題展覽分別以學科、大師為主線,一方面構建一個場景化、主題展覽,通過「坪石先生」的故事,把中國教育歷史上,各學科、各領域的大師們的學術成果、學術軌跡記錄並呈現出來,形成有聲有型的展覽形式;另一方面,主辦方根據不同學科、領域進行內容規劃和劃分,以「敵機下的體育和藝術教育」「烽火下的課堂」「木箱圖書館」「巍巍大師」「華南教育變遷史」為主題,讓觀眾與學科歷史來了一次跨時空對話。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山大學為代表的華南地區中高等院校內遷粵北展開教學,在這裡湧現了一批堅守烽火育人的先師。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是深化認識華南教育歷史乃至中國教育史,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推動粵北山區鄉村振興,回饋當年全力支持幫助學校師生的粵北山區群眾的重要工作舉措。
揭秘:基地大事記揭開塵封歷史
在主題展廳內,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大事記首次與公眾見面。通過各種線路、脈絡圖的展現,那段沉寂在歷史中的華南教育史再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規劃建設的「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將成為華南教育歷史乃至中國教育史、世界學術史的重要歷史場景,也是進行愛國主義與思政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促進粵北生態區發展,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脈同源精神家園,將發揮深遠影響。
據介紹,2019年6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組織「三師」專業志願者在韶關西京古道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時,在樂昌坪石一帶發現了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等學校辦學的歷史遺址遺蹟,由此揭開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的序幕。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建立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在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省自然資源廳、文化和旅遊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組織中山大學、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委員會等單位,在地方政府部門的配合下,以韶關、清遠、梅州、雲浮四市為重點規劃建設「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是華南教育歷史研究專家委員會主任,關於辦學舊址的活化利用,她提出「文旅+教育」的思路,注重研學的規範性與可持續性,並重點思考如何為仍然貧困的鄉村注入活力。曹勁建議利用古驛道(包括水路與陸路)把舊址串聯起來,打造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遊徑;另外,相關單位還可通過設立信息柱、舉辦展覽等方式向後人展現華南研學的歷史故事。
韶關
研學活動傳承紅色基因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卜瑜 通訊員沈明禮、蔡仁銀、徐風爽、陳薈淇、劉凱維)9月3日,「銘記烽火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系列活動在韶關市湞江區犁市鎮大村村和樂昌市坪石鎮管埠村聯動舉辦。
定友圖書館是「華南歷史教育研學基地」將打造的重要節點。當天,在樂昌坪石老街圖書館舊址上,依據史料記載修繕、還原,由廣東省博物館、省立中山圖書館聯合策劃打造的一座新圖書館——定友圖書館如約與公眾見面。
為銘記烽火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韶關市高度重視挖掘和整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工作,全力推動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先後完成了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辦學舊址、定友圖書館、亞南書舍、礪儒書舍、玉清書舍等一批研學基地歷史建築的修繕工作,並通過開展專題宣傳推介、研學旅行、研學實踐成果徵集等方式加大對研學基地的宣傳推廣,促進了研學基地活化利用,吸引了廣大學子自覺走進研學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接下來,韶關市也將深入挖掘華南教育歷史內涵,加強文物保護修繕,加快研學基地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發研學線路和研學產品,將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的重點人文和教育歷史研學目的地,進一步擦亮華南研學品牌,帶動韶關市周邊鄉村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助力韶關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梅州
中大臨時辦事處辦學紀念柱梅州揭幕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溫曉峰)昨日上午,在梅州分會場,《東遷的中山大學與梅州》圖片展在中國客家博物館展出,此外,中山大學臨時辦事處辦學紀念柱也在梅州市梅江區揭幕。
據悉,此次活動梅州分別舉行華南教育歷史文史資料圖片展、梅州主流媒體和文藝創作團隊「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採風行、「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辦學紀念儀式及研學座談會等4個特色活動。昨日上午進行的《東遷的中山大學與梅州》圖片展,是「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系列活動之一,展覽中的圖文資料由中山大學檔案館協助提供。
而在梅州市梅江區金山頂原梅縣博物館,中山大學臨時辦事處辦學紀念柱揭幕暨辦學紀念地掛牌儀式在此舉行。
中山大學與梅州有深厚淵源
根據初步調研,抗戰時期遷往梅州境內辦學的華南高校共有8所,共18處辦學舊址。中山大學就是其中之一。
據悉,中山大學自建校起就與梅州有著深厚的淵源,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是梅州人;中山大學的校舍也由諸多梅州客籍華僑捐資興建,康樂園裡的張弼士堂、曾憲梓堂和永芳堂,即為梅州客屬華僑張弼士、曾憲梓與姚美良等人惠及士林的留存。
抗日戰爭時期,中山大學遷往粵東辦學,梅州人民慷慨支持,梅縣、興寧、蕉嶺、五華均立即向疏散到梅州的中山大學師生提供穩定的教學和居住場地以及糧食供給,緩解學校的燃眉之急。在國難深重的歲月裡,中山大學為抗戰建國培養了大量人才,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奇蹟。而梅州人民刻苦耐勞、懷國愛鄉、崇尚文化的精神,對中山大學的複課與發展起了非常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雲浮
全方位展示先烈英勇事跡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於敢勇 通訊員彭佐勇)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9月3日,雲浮市在雲城區腰古鎮水東村程氏大宗祠舉辦「銘記烽火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活動啟動儀式。
據考證,抗戰期間在雲浮辦學的高校、職校、中學共20所。本次活動舉辦所在地水東村程氏大宗祠就曾有省立工業專科學校和廣東省紡織學院在此辦學。
活動主要以展覽形式開展,展覽時間為9月3日至9月7日,展覽以抗戰時期雲浮的革命史實為主要題材,分為《雲浮辦學歷史》和《雲浮抗戰烽火》兩部分,通過文字、圖片等史料,多視角、全方位展示革命時期雲浮教育發展歷程和先烈們的英勇抗爭事跡。
連州
打造紅色文旅融合的典範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曹菁 通訊員連宣) 9月3日,清遠市在連州東陂鎮西塘村舉辦了「銘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活動。活動通過舉辦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文藝匯演、連州市成立紅色志願者隊伍授旗儀式等形式,講述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過去的辦學情況及發生在這裡的抗戰故事和感人事跡。
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對口服務下,未來,研學基地將繼續秉承服務鄉村的初心,著眼於群眾所需所盼,充分激發紅色文化基因、「古驛道+」創新模式的潛力,活化利用沿線歷史文化遺產,帶動沿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助力南粵古驛道及其周邊村莊煥發更多生命力和靈氣,打造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