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姚宇超 長沙報導
工業機器人、智能駕駛、3D列印……近年來,在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的指引下,創新之城長沙迸發出無限活力。
作為全省創新發展的排頭兵、領頭雁,2020年,湖南「五個100」110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中,有44個「花落」長沙。把重大科技項目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抓手,長沙市科技局積極協調推進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實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而一個個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引領示範作用大的優質項目,也成為長沙未來發展的底氣。
星邦智能生產的高空作業平臺設備。
生產車間。
鏡頭一:高空作業設備世界領先
在寧鄉高新區湖南星邦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中,一臺臺紅色塗裝的高空作業設備隨著生產線的傳動陸續下線。
隨著高空作業的日益頻繁,加上國家對高空作業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高空作業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大。星邦智能就是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快速成長起來的一家工程機械製造企業。
「高空作業設備一般高度在4米、16米、26米不等,超過40米我們就稱之為超大規格。」星邦智能項目經理潘彬介紹,而平臺高度越高,它的技術難度就越大,因為平臺的穩定性、安全性,包括工作效率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作為省「五個100」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之一,星邦智能把超大規格高空作業設備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作為公司主要科技研發項目。
「從前期規劃、市場調研、設計研發,到裝配調試,我們用了近三年時間。」潘彬說。依託自身實力並聯合高校資源,去年8月,由星邦智能自主設計研發生產的自行曲臂式高空作業平臺一亮相,便打破了同類型設備作業高度最高、伸距最長、載荷最大三項世界紀錄——它的最高作業高度能達到48.6米,水平作業幅度25.5米,平臺可載重455公斤。
不僅性能強,還更「智慧」。以往,為了保持高空作業平臺的平衡性,底盤會增加幾噸的配重,不僅整機重量大,也提高了生產成本。「我們通過計算,控制臂架姿態,使整體重心始終保持在底盤兩個輪胎之間,不要配重也能保持平衡。同時,通過液壓油缸控制支腿伸縮,對底盤寬度進行調節,最窄可收縮至2.5米,更加便於運輸。」潘彬介紹,研發團隊還設置了多種輪胎轉向模式,保證在作業時底盤對場地的適應性更強,靈活性更高。
目前,自行曲臂式高空作業平臺已經投入試用,預計明年量產。「下一步,我們還會進行直臂式高空作業平臺的研發,爭取有更多技術突破。」潘彬說。
江河湖庫水網連通環保清淤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首席技術負責人王浩院士做視頻工作報告。
項目通過省科技廳中期評估。
鏡頭二:環保清淤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科技創新不僅是產業發展的動力,也是民生福祉的保障。湖南水系發達,江河湖庫眾多,其中水庫佔全國的1/7,是一道道「流淌的風景」。然而,歷年來的圍墾築垸、長年累月的泥沙淤積等導致了水體的調蓄能力下降、洩洪能力降低和河道通航能力受阻,水環境逐漸惡化。「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提高水系連通度讓水活起來成為迫切需求。
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交水建集團」)瞄準這一領域,自2018年開始了「江河湖庫水網連通環保清淤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併入選2020年湖南省「五個100」中的「100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項目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應用3大研究板塊出發,分4個子課題,預計將產生6大類研究成果。
交水建集團旗下湖南百舸水利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是項目的具體實施單位。「項目同步研發攻關四個子課題,與已有的技術相比,項目的創新之處在於打通水系的同時能對受汙染的底泥進行環保處置,淨化水質。」百舸水利副總經理譚嵐介紹。
解決問題首先要分析問題。以洞庭湖區水系連通為例,項目科研人員經過考察,建立起水文、水動力和水質聯合數學模型。「有了這個能快速計算的模型,任何季節把數據輸到模型裡,就能知道江河湖庫哪裡阻斷比較厲害、哪裡汙染比較嚴重,從而為政府部門清淤疏浚提供科學依據。」譚嵐說。
在環保清淤裝備方面,項目組研製出一款清淤機器人,可在水下自動定位和行走,具有可視化、智能化等優勢,有望填補國內該領域空白。
同時,項目組還加快疏浚底泥應用於生態護坡的資源化利用,以及疏浚土在湖區公路工程中的應用研究,變「廢」為寶。
譚嵐告訴記者,雖然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項目各參研單位開工受阻,但項目組仍通過線上視頻會議等形式,協調有序推進課題研發工作,目前已取得多項階段性成果。下階段,項目組將緊密結合湖南省情,加快關鍵技術研究,打造示範點。
交水建集團董事長方聯民表示,項目在助力「水清魚躍」惠及民生的同時,也將樹立全國江河湖庫水網綠色連通與生態處置新標杆,形成百億級綠色環保疏浚新產業。
長沙市科技局到企業調研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鏡頭三:狠抓項目進展 跑出「加速度」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今年以來,長沙市科技局持續推進省「五個100」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建設。為降低疫情對項目建設的影響,長沙市科技局採取多項積極措施。今年4月,市科技局成立省「五個100」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由局主要領導任組長,各處室按責任分工科學配置資源,建立「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機制。
在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科技局加強跟蹤協調服務,深入44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企業生產車間、重點實驗室等場所,與相關負責人面對面交流,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意見建議,推動項目順利實施。
這些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建設工作被納入科技局「大幹一百天、實現雙過半」競賽活動目標任務;在政策上,科技局對市級重大專項、重點研發、人才和平臺等給予優先支持。
目前44個項目上半年完成研發投入3.83億元,佔年度計劃的60.27%,共申請或授權專利383件,完成銷售33.62億元,新增就業5251人。而隨著一個個高科技產品問世,一個個成果實現落地,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長沙的一張新名片,在高質量發展的「專業跑道」上,長沙也必將跑出自己的「加速度」!